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421章 晶片禁令下的“絕地反擊”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421章 晶片禁令下的“絕地反擊”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2018年深秋,北京中關村的銀杏葉簌簌飄落,“建軍科技”總部大樓的環形會議室內卻氣氛凝重。林衛國的指尖在觸控屏上快速滑動,螢幕上滾動的新聞標題刺痛著所有人的神經——美國商務部正式將“建軍科技”列入實體清單,禁止其獲取美國的晶片製造裝置及技術服務。會議室裡,林曉陽盯著螢幕上的禁令條款,眉頭緊鎖:“這比我們預想的還要早。”

“意料之中。”林建軍推開會議室的門,手裡捧著一個泛黃的牛皮紙袋,金屬拉鏈摩擦的聲音在寂靜中格外刺耳,“但我們不是毫無準備。”他走到螢幕前,調出係統獎勵的《中美科技競爭前瞻報告》深度版,用紅筆圈出“半導體裝置、工業軟體、高階材料”三大領域的封鎖時間線——禁令生效節點與報告預測幾乎分毫不差。

窗外的天色漸暗,暮色籠罩著林立的寫字樓群。林建軍想起2008年金融危機時,他在美國街頭看到的“中國威脅論”宣傳海報,那些刺眼的文字彷彿又在耳邊回響:“技術主權之爭,從來不是公平競賽。”但手中的牛皮紙袋裡,裝著的卻是他們十年前埋下的“技術種子”——係統獎勵的光刻機技術草圖。

回溯十年:技術種子的埋下

2008年,林建軍在國家智庫會議上簽到獲取前瞻報告時,係統的提示音帶著曆史使命感響起:【獎勵光刻機技術草圖:含光學係統光路設計、雙工件台運動控製原理、光源能量校準方法,可支撐28nm光刻機國產化路徑探索】。這份草圖並非完整圖紙,而是標注著專利規避方向的關鍵節點——比如采用非球麵光學鏡頭替代蔡司專利壟斷的球麵設計,用諧波減速器規避asml精密導軌的專利壁壘。

當時的“建軍科技”剛躋身全球智慧手機供應鏈,林衛國建議將資源投入市場擴張,而林建軍卻堅持:“技術上的敵人不會等你強大了才動手。這些圖紙,是我們留給未來的‘技術備胎’。”於是,他秘密啟動代號“磐石”的十年技術儲備計劃,聯合上海微電子研究所、長春光機所等單位,以學術合作名義開展分散研究,確保每個機構僅掌握區域性技術細節。

2018年製裁爆發:實驗室裡的突圍戰

如今,禁令如預期而至。深夜的光刻實驗室裡,林曉陽的ai團隊正在緊張除錯演算法。“eda布線效率提升60%,但工藝規則檢查仍有30%不通過。”首席演算法工程師李楠揉著發紅的眼睛,將螢幕轉向林衛國,“傳統eda軟體用的都是美國規則庫,我們得重寫底層驗證邏輯。”

“用係統獎勵的智慧布線演算法。”林曉陽滑動平板調出資料流,“把十年積累的國產光刻膠引數、機床運動誤差補償資料都喂進去。ai能在1小時內完成1000個節點的優化,避開專利雷區。”他的聲音帶著年輕人特有的銳氣,卻又暗含對父親的信任——正是林衛國在2010年代持續投入半導體基礎研發,才讓這些資料積累成為可能。

隔壁的光學實驗室,林建軍正在與上海微電子的總工程師視訊連線。全息投影中,德國蔡司的光刻機鏡頭剖麵圖緩緩旋轉,“asml的專利集中在這12個光學曲麵。”他用鐳射筆指著圖中標記,“但我們用長春光機所的自由曲麵設計,誤差控製在0.0005毫米內,同樣能達到數值孔徑1.35的標準。”

“可是量產精度呢?”視訊那頭的工程師聲音透著焦慮,“我們的五軸加工中心精度還卡在0.001毫米,根本做不出這麼精密的鏡片基座。”

林建軍轉向牆角的機床操作檯,那裡放著沈陽機床送來的五軸加工中心改造方案:將傳統滾珠絲杠替換為液體靜壓導軌,結合ai實時誤差補償。這正是磐石計劃中專攻精密製造的子專案,引數優化文件上還留著小王師傅的筆記——當年亦莊汽車廠的工人徒弟,如今已是精密部件車間的技術骨乾。

“試試這個。”他將方案推給工程師,“讓ai根據鏡片重量、溫度實時調整進給速度,補償熱變形誤差。三個月前在沈陽機床測試時,已經能穩定加工0.0005毫米級的腔體了。”

首次流片:四合院精神的見證

淩晨三點,首台28nm光刻機原型機在合肥“技術備胎產業園”組裝完成。林建軍不顧家人勸阻,堅持要到現場見證。當他坐著輪椅被推進無塵車間時,看到的是年輕工程師們布滿血絲的眼睛,以及牆上懸掛的標語——“技術報國,分秒必爭”,落款是2017年剛入職的技術員。

“林老,這是我們用係統草圖設計的光路係統。”上海微電子的總工程師掀開防護罩,露出內部複雜的光學元件,“光源能量校準用了您教的非球麵反射鏡組,成本比asml低40%,壽命卻延長了2萬小時。”

隨著真空泵啟動的轟鳴聲,第一片晶圓緩緩進入光刻區域。所有人屏住呼吸,盯著實時監控屏:光線穿透掩模版,在光刻膠上留下納米級電路圖案,顯影後的晶圓被機械臂小心取出。

“良率68%!”

檢測工程師突然驚呼,“比我們預期的高了18個百分點!”整個車間瞬間爆發出歡呼聲,有人甚至激動地擁抱在一起。林建軍看著這群年輕人,想起1951年自己在機床前攻克量具精度時的模樣,眼眶微微濕潤——這就是四合院精神的延續,一代又一代的奮鬥者,在危機中創造奇跡。

林曉陽悄悄走到爺爺身邊,遞上平板電腦:“您看,ai在模擬下一批晶圓的工藝調整。係統獎勵的數字孿生技術正在虛擬環境中測試14nm乾式光刻機方案,試錯成本降低了80%。”

林建軍欣慰地點點頭,目光落在遠處正在除錯的國產刻蝕機上——那台機器的核心部件,正是當年小王師傅在亦莊車間打磨的升級版本。技術傳承的鏈條從未中斷,反而在壓力下愈發堅韌。

新聞發布會:科技自立的宣言

三天後,林建軍站在工信部新聞發布會的講台上,身後的大螢幕迴圈播放著光刻機原型機工作的畫麵。“麵對技術封鎖,我們沒有退路。”他的聲音沉穩有力,帶著經曆過時代風雨的從容,“但中國科技人從來不怕從零開始。這台28nm光刻機,是我們用十年積累的‘技術備胎’拚出來的。”

台下的記者們紛紛舉起相機,鎂光燈閃爍中,林建軍繼續說道:“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是孤軍奮戰。”他指向螢幕角落的標注——中科院光電所的自適應光學補償技術、南大光電的arf光刻膠、華卓精科的雙工件台定位係統,這些都是“備胎產業園”中孵化的上下遊企業,共同構成了國產光刻機的生態閉環。

“未來,我們還要挑戰14nm、7nm製程。”林衛國接過話筒,目光堅定,“這不僅是企業的生存之戰,更是為下一代鋪就自主創新之路。”他的語氣裡既有企業家的魄力,又暗含著對父親的承諾——當年林建軍抵押房子搞半導體時說的“技術主權比利潤更重要”,此刻終於在兒子身上得到了回響。

發布會結束後,鄭師傅的兒子小王匆匆趕來,手裡攥著一個密封的零件盒:“林總,這是我們用五軸機床最新精度標準加工的光刻機鏡片基座,誤差0.0005毫米!”零件盒裡的金屬部件泛著冷光,表麵細密的紋路像工匠精心雕刻的藝術品。

林建軍顫抖著手指撫摸零件,彷彿觸到了曆史的溫度。他想起1989年外資撤離時,鄭師傅在機床前連續三個月除錯裝置的背影,又想起2008年金融危機時,林衛國頂住董事會壓力堅持研發投入的場景。這些記憶碎片重疊交織,最終凝結成一句話:“孩子,這不是零件,是中國科技的脊梁。”

深夜對話:跨越時代的傳承

深夜,四合院的西廂房裡,林建軍與林衛國促膝長談。月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牆上,將祖孫三代的照片映得輪廓分明。

“當年你堅持搞光刻機儲備,我其實有過猶豫。”林衛國坦誠道,“股東們總說回報週期太長,不如多賣幾部手機。”

林建軍拍拍兒子的手,皺紋裡藏著笑意:“但你還是投了,而且投得比我想象的還多。知道為什麼嗎?”他指了指牆上那張泛黃的全家福——照片裡,年輕的林衛國正趴在四合院的煤棚上畫半導體草圖,“因為你心裡清楚,企業可以姓林,但永遠服務國家。這是我從老首長那裡學來的,也是你傳給曉陽的。”

林衛國點點頭,目光落在父親珍藏的牛皮紙袋上,那裡裝著係統獎勵的草圖原件,邊緣已經泛黃發脆。“光刻機突破隻是開始。”他輕聲說,“接下來還有eda軟體、特種氣體,每一步都要像當年攻克機床精度那樣,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

林建軍望著窗外的星空,彷彿看到了更遠的未來:合肥產業園裡,新一代光刻機正在進行極限精度測試;深圳實驗室中,林曉陽團隊的ai演算法正與華大九天合作重構eda底層架構;東南亞的封裝基地裡,避開貿易壁壘的晶片正源源不斷運往全球市場。這些畫麵串聯起來,不正是“建軍科技”從四合院走向星辰大海的縮影嗎?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寂靜中響起,帶著認可與期許:【檢測到“科技自立”實踐突破,符合“底線思維”防禦需求。】

【獎勵‘科技自立先鋒’稱號:提升行業話語權,解鎖全球技術協作網路擴充套件許可權。】

林建軍笑了,笑容裡既有對過去的釋然,又充滿對未來的期待。他知道,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晶片突圍戰才剛剛開始,但隻要家族傳承不斷,四合院精神不滅,中國科技終能在世界舞台上挺直脊梁,從“跟跑”走向真正的“領跑”。而他此刻要做的,就是在這深夜的四合院裡,將這份信念,傳遞給下一個十年。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