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422章 疫情中的“科技擔當”
2020年春節的鞭炮聲還沒散儘,武漢封城的訊息就像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林建軍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手裡攥著手機,螢幕上不斷重新整理的疫情資料刺得他眼睛發疼。蘇嵐把剛煮好的薑湯放在他麵前,杯壁上的水珠順著桌沿滾落,像無聲的淚。
“爸,工信部剛才來電話,問咱們能不能轉產呼吸機。”林衛國的視訊電話突然打進來,背景裡是建軍科技的生產車間,機器的轟鳴聲取代了往年的拜年聲,“武漢的醫院說,現在一台呼吸機能救一條命。”
林建軍看著兒子眼裡的紅血絲,想起2003年**時,他們給定點醫院捐贈紅外測溫儀的情景。那時的裝置還很簡陋,靠的是人工讀數;現在,企業的技術儲備早已今非昔比。“轉!”他的聲音斬釘截鐵,“把智慧手機生產線停下來,全力改產呼吸機。需要什麼技術支援,儘管開口。”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此時響起,帶著緊急任務特有的凝重:【檢測到“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符合“科技抗疫”核心使命。】
【獎勵“呼吸機核心技術方案”:包含渦輪風機優化設計、壓力感測器校準演算法、人機互動簡化界麵,可將研發週期縮短至7天。】
林建軍立刻把方案轉發給林衛國。方案裡的渦輪風機采用了建軍科技在汽車晶片上的散熱技術,體積比傳統機型縮小40%,正好適合方艙醫院的緊湊空間;壓力感測器的校準演算法則來自他們的血壓計生產線,能把誤差控製在±2cmh?o以內,達到icu級標準。
“曉陽那邊怎麼樣?”林建軍突然想起遠在合肥的孫子。
“他帶著ai團隊在實驗室過年,說要開發病毒傳播預測模型。”林衛國的聲音頓了頓,“剛才發訊息說,已經用係統獎勵的‘時空傳播演算法’,把武漢的疫情擴散趨勢算出來了,和後來的實際資料誤差不到5%。”
掛了電話,林建軍開啟電視,新聞裡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逆行的畫麵讓他眼眶發熱。他走到書房,開啟保險櫃,取出一張銀行卡——這是他和蘇嵐攢了一輩子的養老錢,整整10億。“把這筆錢捐給國家疾控中心,”他對蘇嵐說,“讓他們買裝置、搞疫苗研發,早一天攻克病毒,就少一些人受苦。”
蘇嵐看著丈夫布滿皺紋的手,想起1984年他停薪留職時,自己把陪嫁的金鐲子換了錢支援他創業。三十多年過去,他們的財富多了無數倍,但那顆願意為國家付出的心,從未改變。“我這就去辦。”她拿起銀行卡,轉身時悄悄抹了把眼淚。
七天後,建軍科技的第一條呼吸機生產線正式投產。林曉陽帶著預測模型的最新成果從合肥趕回,直奔車間。“爺爺,您看這個。”他調出模型的三維視覺化界麵,不同顏色的光點在地圖上流動,“紅色是高風險區,藍色是潛在傳播鏈,我們用過去14天的交通資料、人口密度、確診病例軌跡訓練模型,能提前72小時預測疫情擴散方向。”
林建軍湊近螢幕,看著模型裡武漢周邊城市的預警,突然指著黃岡的位置:“這裡的顏色在變深,是不是意味著風險在升高?”
“是的。”林曉陽調整引數,“模型建議提前在黃岡儲備300台呼吸機,增加1000張隔離床位。我們已經把資料包給了聯防聯控機製,他們說今天就會部署。”
此時,車間裡傳來一陣歡呼。第一台“建軍造”呼吸機完成測試,各項指標全部達標。操作工人摘下口罩,露出滿是勒痕的臉:“林總,這台機器比進口的好用!界麵全是中文,引數調整一目瞭然,護士小姐姐們肯定喜歡。”
林衛國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眼角卻瞥見牆上的時鐘——已經是正月十五了。生產線的電子屏上,滾動播放著各地醫院的感謝信,最讓他動容的是武漢協和醫院的留言:“感謝建軍科技的呼吸機,昨晚靠它救回了三位老人。”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生產線旁響起,帶著科技惠民的溫暖:【“呼吸機量產
預測模型應用”雙成果落地,符合“科技向善”理念。】
【獎勵“健康碼係統架構方案”:包含個人軌跡追溯、風險等級判定、跨區域資料共享功能,兼顧防疫效率與隱私保護。】
林建軍看著方案裡的“去中心化儲存”設計,突然對林衛國說:“把這個方案給支付寶和微信,讓他們聯合開發健康碼。現在各地防控措施不統一,有了這個係統,既能精準防疫,又不影響正常出行。”
接下來的一個月,建軍科技成了“抗疫兵工廠”。智慧手機車間的工人改學組裝呼吸機,研發人員通宵優化健康碼演算法,連食堂師傅都每天給附近的社羣卡點送熱飯。林曉陽的預測模型被全國12個省份采用,黃岡的疫情果然如模型所料出現增長,但因為提前部署,死亡率比武漢低了40%。
2月下旬,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派專員來到建軍科技,看著堆積如山的呼吸機和不斷更新的健康碼資料,感慨道:“你們用科技築起了第二道防線啊。林老,您捐的10億已經用於新冠疫苗的研發,國家準備提名您為‘共和國勳章’候選人。”
林建軍擺擺手:“我年紀大了,做不了什麼實事,都是年輕人在拚。要我說,這勳章該給車間裡的工人,給曉陽團隊的孩子們,給那些在武漢一線拚命的醫生護士。”他頓了頓,聲音有些哽咽,“當年鬨饑荒,是國家分糧給我們;現在國家有難,我們出點力,應該的。”
3月初,林建軍執意要去武漢看看。當他坐著輪椅走進方艙醫院,看到病人們戴著口罩跳廣場舞,護士用建軍科技捐贈的平板和家人視訊,突然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一位痊癒的老人握著他的手說:“謝謝您,林老。要不是你們的呼吸機和健康碼,我可能就見不到孫子了。”
返程的飛機上,林曉陽給爺爺看最新的預測模型——全國的新增病例曲線正在平緩下降,像一條逐漸平息的河流。“模型說,到4月底,除了武漢,其他地區的疫情基本能控製住。”少年的臉上終於露出久違的笑容。
林建軍望著窗外的雲層,想起1959年他在軋鋼廠當學徒,廠裡暴發流感,工人們戴著棉紗口罩照樣三班倒。那時沒有呼吸機,沒有預測模型,靠的就是一股“人定勝天”的勁頭。現在有了科技助力,這股勁頭更足了。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萬米高空響起,帶著民族凝聚力的厚重:【“科技抗疫”任務超額完成,企業社會責任與技術實力雙重彰顯。】
【獎勵“公共衛生應急科技儲備清單”:包含病毒快速檢測技術、智慧消毒裝置、應急物資調配係統,為未來防疫提供支撐。】
林建軍把清單發給國家衛健委,備注裡寫著:“這些技術我們可以免費授權,希望永遠用不上,但必須有準備。”
回到北京時,玉蘭花已經開了。林衛國告訴父親,健康碼使用者突破5億,成了複工複產的“通行證”;呼吸機累計生產1.2萬台,支援了全國80%的方艙醫院;疫苗研發也有了進展,建軍科技捐的錢用到了mrna疫苗的關鍵實驗上。
蘇嵐端來一碗剛煮好的湯圓,笑著說:“今天是驚蟄,該吃點甜的。”她指著新聞裡“林建軍獲共和國勳章提名”的訊息,“你看,全國人民都記著你的好呢。”
林建軍舀起一個湯圓,放在嘴裡慢慢嚼著。甜味在舌尖蔓延,心裡卻想著那些沒能等到春天的人。他知道,科技能戰勝病毒,卻換不回逝去的生命。但隻要這股“科技擔當”的精神在,下次再遇到困難,我們一定能做得更好。
窗外的陽光透過玉蘭花枝灑進來,在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林建軍望著牆上的全家福,突然覺得,所謂的“科技報國”,不隻是造出高精尖的裝置,更是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能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專業和擔當,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撐起一片天。而這,或許就是他能給這個時代,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