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429章 “碳中和”目標下的“綠色轉型”
2024年的冬至,北京的風卷著碎雪,拍打在“建軍科技”總部大樓的玻璃幕牆上,發出細碎的聲響。林曉陽站在發布會的舞台中央,身後的大螢幕上,“碳達峰·碳中和”六個綠色大字在燈光下格外醒目。台下坐著國內外的媒體記者和行業專家,攝像機的紅燈像星星一樣閃爍,空氣中彌漫著期待與審視交織的氣息。
“今天,我代表建軍科技向全球宣佈:我們將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林曉陽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全場,清晰而堅定,“為此,我們計劃未來十年投入一萬億研發資金,重點佈局新能源汽車、氫能技術、智慧電網三大領域,推動全產業鏈的綠色轉型。”
台下瞬間響起一陣低低的驚歎。一萬億的投入,相當於“建軍科技”過去五年的淨利潤總和,這樣的決心讓不少外媒記者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華爾街日報》的記者立刻舉手提問:“林總,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畢竟新能源領域的回報週期很長。”
林曉陽笑了笑,調出一組資料圖表:“2023年,我們的光伏業務營收增長了45%,儲能電池的市場份額達到全球第二。事實證明,綠色轉型不是成本負擔,而是新的增長引擎。”他指向螢幕上的固態電池樣品圖,“更重要的是,我們剛剛在固態電池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能量密度突破1000wh\\/kg,這將徹底解決電動車的續航痛點。”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曉陽的意識裡響起,帶著技術突破的喜悅:【檢測到“關鍵綠色技術突破”,符合“碳中和”戰略需求。】
【獎勵“固態電池量產工藝包”:包含硫化物電解質規模化製備技術、電極界麵修飾方法、柔性封裝方案,可將生產成本降低至傳統鋰電池的60%。】
林曉陽的眼前浮現出工藝包的核心內容:采用乾法電極技術替代傳統的濕法塗布,不僅減少了有機溶劑的使用,還能使電極能量密度提升20%;新型硫化物電解質的電導率達到10?2s\\/cm,是液態電解質的五倍,徹底解決了固態電池的離子傳導難題。這些技術細節,讓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更有底氣。
“1000wh\\/kg意味著什麼?”林曉陽舉起手中的電池樣品,“它能讓續航1000公裡的電動車成為常態,充電時間縮短至10分鐘,電池壽命長達15年。更重要的是,它不含鈷、鎳等稀有金屬,生產過程的碳排放比傳統鋰電池降低70%。”
發布會的現場直播螢幕上,彈幕瞬間刷屏:“終於不用再擔心續航焦慮了!”“建軍科技太給力了,這纔是真正的科技向善!”“希望能快點量產,我等著換車呢!”
坐在台下第一排的林衛國,看著兒子從容應對記者提問的樣子,心裡充滿了驕傲。他想起2010年推動智慧手機業務轉型時的艱難,而現在,林曉陽的視野已經從單一產品擴充套件到了全產業鏈的綠色變革,這是時代賦予年輕人的機遇,也是沉甸甸的責任。
發布會結束後,林曉陽直奔合肥的固態電池實驗室。淩晨的實驗室裡,工程師們還在緊張地除錯量產裝置。“電極的一致性已經達到99.5%,”首席工程師李工指著監測螢幕,“按照係統獎勵的工藝包,我們把硫化物電解質的顆粒度控製在50納米以內,界麵阻抗比之前降低了60%。”
林曉陽湊近觀察窗,看著自動化生產線將一片片電極疊合成電池芯,機械臂的動作精準得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能量密度測試結果怎麼樣?”
“剛剛出爐的資料,1027wh\\/kg!”李工的聲音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迴圈壽命突破3000次,就算每天充一次電,也能用八年以上。”
林曉陽拿起一塊剛生產出來的固態電池,重量比同等容量的鋰電池輕了一半,用指甲劃過鋁塑膜外殼,感覺不到絲毫發熱。“這就是未來的方向。”他想起爺爺林建軍常說的“技術要經得起時間檢驗”,這塊小小的電池,不僅承載著企業的綠色轉型夢,更關係到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實驗室裡響起,帶著產業鏈協同的清晰指引:【“固態電池量產技術”成熟,觸發“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協同方案”。】
【方案核心:聯合車企共建換電站,5分鐘完成電池更換;開發光伏-儲能-汽車一體化係統,實現清潔能源閉環;佈局退役電池回收網路,材料回收率達95%。】
林曉陽立刻召集車企合作夥伴開會。當他展示出固態電池的效能資料和換電方案時,比亞迪、蔚來等車企的代表都激動不已。“如果能5分鐘換電,比加油還快,消費者肯定願意接受電動車。”比亞迪的王總握著林曉陽的手,“我們願意共建換電標準,共享網路資源。”
與此同時,“建軍科技”的氫能團隊也傳來好訊息。他們研發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功率密度達到8kw\\/l,零下30度能正常啟動,壽命突破小時,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更重要的是,他們開發的“綠氫”生產技術,利用光伏電力電解水製氫,成本降到了每公斤30元以下,具備了商業化推廣的條件。
“我們在內蒙古的光伏製氫基地已經開工,”氫能事業部的張總向林衛國彙報,“首期規劃10萬噸產能,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0萬噸。這些氫氣不僅能供燃料電池汽車使用,還能為鋼鐵、化工等行業提供清潔能源。”
林衛國站在基地的規劃圖前,看著光伏陣列、電解槽、儲氫罐組成的龐大係統,突然想起父親1984年在舊廠房裡畫的第一張量具草圖。從精密製造到綠色能源,企業的發展軌跡始終與國家的需求同頻共振。“要把氫能和固態電池結合起來,”他對張總說,“在換電站裡配套加氫設施,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
2025年春節前夕,林建軍坐著輪椅來到北京的首個“光儲充換”一體化站。站頂的光伏板在冬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下方的換電站裡,機械臂正在為一輛電動車更換固態電池,旁邊的加氫機則在為一輛氫能大巴加註燃料。整個站點沒有任何碳排放,所有能源都來自太陽能和電網的綠電。
“太爺爺,您看這個!”曾孫林思國舉著平板電腦跑過來,螢幕上是站點的實時監測資料,“今天已經服務了200輛電動車和50輛氫能車,減排二氧化碳10噸呢!”
林建軍笑著摸了摸思國的頭,目光落在站點的標識牌上——“建軍科技·綠色未來”。他想起1950年代,自己在軋鋼廠看到的滾滾濃煙,那時的人們還沒有環保意識;而現在,他的重孫已經能清晰地說出“碳減排”的意義,這種變化讓他感慨萬千。
“曉陽,你們做得好啊。”林建軍的聲音雖然微弱,卻充滿了力量,“爺爺這輩子,從造量具到看你們搞晶片、搞核聚變,現在又推動綠色轉型,就知道咱們中國人,不僅能把國家建設得強大,還能把家園守護得美麗。”
林曉陽蹲在爺爺身邊,指著遠處正在建設的智慧電網專案:“我們正在把固態電池、氫能和光伏結合起來,打造‘源網荷儲’一體化係統。到2030年,咱們的新能源汽車和氫能重卡,就能用上100%的清潔能源。”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一體化站的光伏板上,反射出溫暖的光芒。林建軍望著這充滿希望的景象,突然覺得,“建軍科技”的綠色轉型,從來不是被動的應對,而是主動的擔當。就像係統獎勵的那些技術方案,最終的目的不是企業的利潤增長,而是為子孫後代留下藍天白雲、綠水青山。
車窗外,街道上的電動車越來越多,加氫站的標識隨處可見,連公交車的尾氣都變成了水蒸氣。林建軍知道,這場綠色轉型的戰役才剛剛開始,但他有信心,就像過去突破量具精度、攻克晶片難關、駕馭核聚變一樣,隻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鬥,“雙碳”目標就一定能實現,一個更加清潔、美麗的中國,就在不遠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