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453章 家族的“五代同堂”
2025年除夕夜,北京的雪下得細碎而綿密,將“建軍科技”總部旁的家屬院裹成了一片素白。林建軍的書房裡卻暖意融融,蘇嵐親手織的羊絨地毯鋪滿地麵,牆上的電子日曆顯示著“臘月三十”,全息投影正迴圈播放著從1980年到2024年的家族春節合影,像一串串聯起時光的珍珠。
“太爺爺!您看我給您帶什麼好東西了?”十五歲的林思國捧著個金屬盒子衝進書房,深藍色的校服領口還彆著清華附中的校徽。少年掀開盒蓋,裡麵是枚精緻的鈦合金書簽,蝕刻著可控核聚變裝置的簡筆畫,“這是我用學校3d印表機做的,east裝置的簡化模型,送給您當新年禮物!”
林建軍接過書簽,指尖撫過冰涼的金屬表麵。圖案裡的環形磁場線圈讓他想起2021年林曉陽團隊突破1億度時的場景,那時思國還在玩奧特曼卡片,如今已能準確說出“托卡馬克”“約束時間”這些專業術語。“好小子,比你爺爺當年強。”老人笑著把書簽夾進1951年的軋鋼廠學徒筆記裡,泛黃的紙頁上,年輕的字跡寫著“今日目標:磨出0.01毫米精度的量具”。
書房門被輕輕推開,林衛國扶著蘇嵐走進來。六十二歲的蘇嵐頭發已染上風霜,卻依舊精神矍鑠,手裡端著盤剛炸好的糖糕:“爸,嘗嘗今年的,思國說要學做您最愛吃的芝麻餡。”她的目光落在書桌中央的燙金證書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24年頒發給林建軍的榮譽,鏡框邊緣還係著鮮紅的綢帶。
“媽,您這手藝可比外麵老字號強。”林曉陽抱著五歲的女兒林念軍跟進來,小姑娘穿著紅色的唐裝,梳著兩個羊角辮,手裡攥著塊沒吃完的糖糕。“念軍,跟太爺爺拜年。”
“太爺爺新年好!”林念軍奶聲奶氣地鞠躬,羊角辮上的鈴鐺叮當作響,“爸爸說,我的名字是紀念太爺爺的,對嗎?”
林建軍笑著把曾孫女摟進懷裡,下巴抵著她柔軟的頭發:“對,我們念軍要記住,做人要像解放軍叔叔一樣正直,像科學家一樣聰明。”他從懷裡掏出個紅包,上麵繡著“五代同堂”四個金字,“這是太爺爺給你的‘科技啟蒙基金’,以後買實驗器材用。”
客廳裡,全息投影正播放著“建軍科技”的年度回顧:東南亞光伏基地並網發電,歐洲氫能重卡生產線投產,合肥核聚變實驗室重新整理執行紀錄……林衛國端著酒杯走到父親身邊:“爸,今年海外營收占比達到42%,曉陽主導的固態電池專案,能量密度突破1200wh\\/kg了。”
“還記得1995年咱們去德國參展嗎?”林建軍望著投影裡的海外研發中心,“那時人家看咱們的眼神,就像看鄉巴佬。現在倒好,歐洲的工程師跟著曉陽團隊學ai演算法。”他頓了頓,聲音裡帶著感慨,“這世道,真的變了。”
年夜飯的餐桌上,擺滿了象征團圓的菜肴。林思國興奮地講著學校的核物理興趣小組,說自己設計的“迷你聚變堆”模型在全市比賽拿了一等獎;林曉陽則聊起“建軍號”火星探測器的籌備進展,計劃2030年發射,搭載著自主研發的同位素溫差發電機;林衛國翻出手機裡的老照片,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全家在鳥巢前的合影,那時林思國還是繈褓裡的嬰兒。
“太爺爺,您當年為什麼非要搞精密量具呀?”林念軍啃著雞腿,含糊不清地問。
林建軍放下筷子,給曾孫女夾了塊豆腐:“因為那時候,外國專家說中國人造不出高精度的東西。太爺爺偏不信這個邪——咱們工人階級的手,一點都不比彆人笨。”他指著牆上的全家福,“你看,從太爺爺到你,五代人了,不管做什麼,都得有這股不服輸的勁。”
窗外的煙花突然綻放,把夜空染成五彩斑斕的畫布。林曉陽提議:“咱們拍張五代同堂的全家福吧,用最新的全息技術,能儲存一百年。”
全家人在客廳中央站定。林建軍坐在輪椅上,懷裡抱著林念軍,手裡捧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林衛國和蘇嵐站在後排,笑容溫和;林曉陽摟著妻子,身旁是挺直腰板的林思國。全息相機發出柔和的藍光,將這一瞬間永遠定格——
照片裡,95歲的林建軍滿臉皺紋卻眼神明亮,65歲的林衛國沉穩堅毅,40歲的林曉陽意氣風發,15歲的林思國眼中閃爍著對科學的嚮往,5歲的林念軍則好奇地盯著相機,手裡還攥著半塊糖糕。背景裡,“科技報國”的匾額在燈光下熠熠生輝,與窗外的煙花交相輝映。
“爺爺,您看這張照片,是不是比去年的更精神?”林曉陽把剛生成的全息影像懸浮在客廳中央,畫麵可以360度旋轉,連林念軍嘴角的糖漬都清晰可見。
林建軍望著影像裡的一家人,突然想起1951年那個寒冷的冬天。那時他剛到四合院,穿著打補丁的棉襖,手裡攥著半塊凍硬的窩頭,怎麼也想不到,七十多年後,自己會有這樣一個家——五代人,跨越一個世紀,都在為同一個夢想奮鬥。
“好,真好。”老人的聲音有些哽咽,“等念軍長大了,讓她看看這張照片,告訴她,太爺爺這一輩子,沒白活。”
守歲時,林思國纏著林建軍講過去的故事。老人從軋鋼廠的學徒生涯,講到停薪留職創辦工廠的艱難;從1989年外資撤離時的堅守,講到2018年晶片禁令下的絕地反擊。林念軍趴在太爺爺腿上睡著了,嘴角還掛著微笑,彷彿在夢裡也聽到了那些關於奮鬥與傳承的故事。
淩晨鐘聲敲響時,全家人湧向陽台。林思國點燃一掛鞭炮,劈裡啪啦的響聲裡,林曉陽放飛了一盞孔明燈,燈麵上印著“科技報國,薪火相傳”八個字。孔明燈越飛越高,穿過漫天飛雪,像一顆明亮的星星,照亮了夜空。
林建軍望著那盞孔明燈,突然對身邊的林衛國說:“你看,咱們這代人就像這孔明燈的燈芯,燒儘了自己,照亮了路。剩下的,就看孩子們的了。”
林衛國握住父親的手,那雙手布滿老年斑,卻比年輕時更有力量。“爸,您放心,這條路,我們會一直走下去。”
孔明燈漸漸遠去,融入璀璨的星河。林建軍知道,屬於他的時代即將落幕,但林衛國、林曉陽、林思國、林念軍……一代又一代的林家後人,會帶著“科技報國”的初心,繼續前行。這或許就是生命最美的意義——不是永恒的存在,而是把信念傳遞給下一個春天。
回到客廳,全息投影的全家福依舊懸浮在中央。林建軍凝視著影像裡那個笑得最燦爛的自己,突然覺得,所有的艱辛與付出,都在這一刻有了最圓滿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