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51章 技術瓶頸與係統助力
軋鋼廠的試製車間裡,氣氛壓抑得像要下雨。地上堆著十幾根報廢的無縫鋼管,有的彎曲如蛇,有的管壁薄厚不均,最嚴重的一根甚至在軋製過程中直接斷裂,裂開的像一張絕望的嘴。
林建軍蹲在地上,手裡拿著卡尺,反複測量著一根相對“合格”的鋼管,眉頭擰成了疙瘩。卡尺顯示,這根鋼管的壁厚誤差達到了0.8毫米,遠超民用標準的0.5毫米上限,更彆說軍工級的0.3毫米要求了。
“已經是第三十七次失敗了。”小張蹲在他身邊,聲音裡帶著濃濃的疲憊和沮喪,眼睛裡布滿血絲,顯然熬了不少通宵,“張力輥調了八次,加熱溫度試了五個區間,還是不行。林技術員,要不……咱們歇歇?”
周圍的工人也都無精打采地坐在地上,有的抽煙,有的發呆,沒人說話。連續半個多月的高強度試驗,一次次滿懷希望地開機,又一次次眼睜睜看著鋼管報廢,再堅韌的意誌也難免被消磨。
“歇?怎麼歇?”李師傅抱著胳膊站在軋機旁,語氣帶著幾分不易察覺的嘲諷,“離三個月的賭約還有一個月,現在歇了,就等著認輸吧?我早就說過,就憑咱們這破裝置,想搞出合格的無縫鋼管,簡直是天方夜譚。”
他的話像一根刺,紮得年輕工人們臉色通紅,卻沒人敢反駁——事實擺在眼前,他們確實找不到問題所在。
林建軍站起身,揉了揉發酸的腰,目光掃過那些報廢的鋼管。他知道問題出在金屬的塑性變形上,卻始終找不到關鍵的引數。係統獎勵的“精密量具校準方法”解決了測量問題,“軋機軸承裝配技巧”提升了裝置穩定性,但最核心的“變形規律”,他還沒摸透。
“李師傅說得對,現在不能歇。”林建軍的聲音平靜卻帶著力量,“失敗一次,就排除一種可能,離成功就更近一步。小張,把這三天的引數記錄拿給我,我們再分析分析。”
小張連忙從工具箱裡翻出一個厚厚的筆記本,上麵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每次試驗的加熱溫度、軋製壓力、張力大小和最終的測量資料,每一頁都畫著粗糙的曲線圖。
林建軍接過筆記本,蹲在地上仔細翻看,手指在資料上一一劃過。加熱溫度從1020c到1080c,壓力從750mpa到850mpa,張力從5kn到10kn……引數組合試了個遍,可壁厚不均的問題始終存在。
“奇怪。”林建軍喃喃自語,“溫度和壓力都在合理範圍,張力也調得很精細,為什麼變形還是不均勻?”
他的目光落在一張曲線圖上——這是鋼管圓周方向的壁厚分佈,呈現出明顯的“波浪形”,最高點和最低點剛好相差180度,像是受到了某種週期性的外力乾擾。
“週期性……”林建軍的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卻又抓不住,“難道是軋輥的轉速有問題?還是……”
“我看就是裝置太老了。”李師傅在一旁潑冷水,“這台軋機是1942年的老古董,蘇聯早就淘汰了,能軋出圓管就不錯了,還想追求什麼精度?彆折騰了,承認吧,咱們沒這條件。”
“裝置老不是藉口。”林建軍抬起頭,眼神堅定,“蘇聯專家能在同樣的裝置上軋出合格鋼管,我們為什麼不能?肯定是哪裡沒考慮到。”
他站起身,對眾人說:“今天先到這兒,大家回去休息,明天一早繼續。小張,跟我去資料室,我想查查金屬塑性變形的資料。”
“資料室?那兒能有什麼有用的?”李師傅嗤笑一聲,“除了幾本發黃的舊教材,就是蘇聯專家淘汰的說明書,我早就翻過了。”
“有沒有用,去了才知道。”林建軍沒再理他,拿起筆記本,快步走出車間。
小張連忙跟上,一邊走一邊問:“建軍,你真覺得資料室能有線索?”
“不知道,但總得試試。”林建軍說,“金屬變形是有規律的,我們現在就是沒找到這規律,或許書上會有答案。”
軋鋼廠的資料室在辦公樓的頂層,是一間低矮的閣樓,窗戶上積著厚厚的灰塵,裡麵堆滿了舊書和檔案,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潮濕的黴味。管理員是個退休的老工程師,戴著厚厚的老花鏡,正在整理檔案。
“王師傅,我們想查點金屬塑性變形的資料。”林建軍說明來意。
“塑性變形?”王師傅放下手裡的檔案,指了指角落裡的一個書架,“那邊有幾本蘇聯的教材,還有咱們廠老技術員的筆記,你們自己找吧,輕點翻,好多書都脆了。”
“謝謝王師傅。”
林建軍和小張走到書架前,開始一本本翻找。書大多是1949年以前的,有的甚至是日文和德文的,內容也多是基礎理論,對解決眼前的問題幫助不大。
小張翻了一會兒就失去了耐心,坐在地上抱怨:“我說吧,這兒哪有什麼有用的……”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林建軍的一聲輕呼打斷了。
“找到了!”
林建軍手裡拿著一本厚厚的俄文書籍,封麵已經泛黃,標題是《金屬塑性變形規律研究》,作者是蘇聯著名的冶金專家,出版時間是1950年,書脊上貼著“內部資料”的標簽。
他快速翻開,裡麵夾著不少手寫的批註,顯然是有人認真讀過。當翻到第127頁時,他的眼睛亮了——這一頁詳細講解了“軋製過程中金屬流動的不均勻性”,並配有示意圖,指出“當軋輥轉速與金屬進給速度不匹配時,會產生週期性的應力波動,導致壁厚不均,其波形與進給速度的平方成反比”。
“就是這個!”林建軍激動地一拍大腿,“我們隻注意了溫度和壓力,卻忽略了軋輥轉速與進給速度的匹配!這纔是壁厚不均的根本原因!”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腦海裡響起:
【檢測到宿主在“資料室”獲取關鍵知識,觸發特殊簽到!】
【簽到成功!獲得獎勵:“金屬塑性變形規律詳解(中文版)”——含蘇聯專家未公開的補充資料;“軋輥-進給速度匹配公式”——可直接計算最優引數組合;“科技報國積分
100”。】
一股資訊流湧入腦海,原本晦澀的俄文內容瞬間變得清晰易懂,係統還自動補充了關鍵引數:對於20號鋼,當軋輥直徑為500毫米時,最優轉速應為35轉\\/分鐘,對應的進給速度是0.8米\\/秒,此時金屬變形最均勻,壁厚誤差可控製在0.3毫米以內。
“小張,快!拿紙筆來!”林建軍喊道,興奮得聲音都有些發顫。
小張連忙找來紙筆,林建軍一邊看著書,一邊飛快地計算,嘴裡念念有詞:“軋輥直徑500毫米,周長就是1.57米,轉速35轉\\/分鐘,線速度就是1.57x35÷60≈0.92米\\/秒……進給速度需要略低於線速度,取0.8米\\/秒……壓力保持800mpa,溫度1050c……”
很快,一組全新的引數計算出來,清晰地寫在紙上。
“走!回去試!”林建軍抓起計算紙,快步往車間跑,腳步輕快得像一陣風。
小張愣了一下,也連忙跟了上去,雖然沒完全看懂,但從林建軍的興奮勁裡,他感覺到——有戲!
回到車間時,李師傅正準備鎖門,看到他們又回來了,皺著眉問:“怎麼又回來了?不是讓你們休息嗎?”
“李師傅,我們找到問題了!”林建軍舉起計算紙,激動地說,“是軋輥轉速和進給速度不匹配,導致金屬變形不均勻,調整引數就行!”
“調整引數?說得輕巧。”李師傅接過計算紙,掃了一眼,嗤笑一聲,“這資料靠譜嗎?彆又是瞎折騰。”
“試一次就知道了!”林建軍的語氣不容置疑,“就算失敗,也耽誤不了多少時間。”
李師傅看著他堅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圍聞訊圍過來的工人,心裡那點固執突然鬆動了。他沉默了一會兒,把鑰匙往桌上一放:“行,就再信你一次!出了問題,你負責!”
“沒問題!”
工人們的熱情瞬間被點燃,紛紛行動起來,調整軋輥轉速,校準進給速度,加熱爐重新升溫,一切都在林建軍的指揮下井然有序地進行。
李師傅抱著胳膊站在一旁,雖然嘴上不說,眼睛卻緊緊盯著裝置,心裡暗暗祈禱——可千萬彆再失敗了。
“溫度到1050c了!”
“轉速35轉\\/分鐘,穩定了!”
“進給速度0.8米\\/秒,沒問題!”
隨著林建軍一聲令下,第一根鋼坯被送進軋機,在“哐當哐當”的轟鳴聲中,慢慢變成一根光亮的鋼管,從軋機另一端出來。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死死盯著鋼管。
小張快步上前,用校準後的卡尺測量,當看到讀數時,他激動得聲音都變了調:“合格!壁厚誤差0.25毫米!完全符合民用標準!”
“真的?”林建軍一把搶過卡尺,親自測量,當確認讀數準確無誤時,他忍不住歡呼起來,“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工人們瞬間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有人激動地互相擁抱,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淚——三十七次失敗,終於換來了成功!
李師傅愣在原地,看著那根筆直光亮的鋼管,又看了看林建軍手裡的計算紙,臉上的懷疑和不屑漸漸被震驚和敬佩取代。他慢慢走過去,拿起鋼管,用粗糙的手指撫摸著光滑的管壁,嘴裡喃喃自語:“真成了……這小子,還真有兩下子……”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歡呼聲中響起:
【檢測到宿主突破“壁厚不均”技術瓶頸,生產出首根合格無縫鋼管,完成“技術破冰”關鍵任務!】
【任務評價:優秀。】
【獎勵發放:“無縫鋼管質量檢測標準(民用級)”;“軋機壽命延長方案”;“科技報國積分
200”;“李師傅的認可”(其將不再阻撓試製工作)。】
林建軍看著手裡的鋼管,心裡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成就感。這不僅僅是一根鋼管,更是他用知識和堅持敲開的技術之門,是中國工業崛起的小小基石。
他知道,這隻是開始,距離軍工級標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有信心,隻要堅持下去,終有一天,中國的無縫鋼管會趕上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窗外的天色漸漸亮了,第一縷陽光透過車間的窗戶照進來,給鋼管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暈。林建軍舉起鋼管,對眾人說:“看到了嗎?隻要找對方法,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明天,我們向軍工級發起挑戰!”
“好!”工人們的歡呼聲震耳欲聾,在車間裡久久回蕩,像一曲獻給工業時代的戰歌。
李師傅站在人群後,看著林建軍年輕而堅定的背影,悄悄擦了擦眼角,嘴角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知道,自己輸了,但輸得心甘情願。這個年輕人,確實比他們這些老家夥強,中國的工業,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