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第557章 敦煌張氏
馬騰其實比較擔心以李牧、趙奢、張既為首的非涼州本地派與漢陽郡地方豪族為首的本土派,在北遷治所的問題上,出現爭端。
如今他們涼州無論是武將還是文臣都主要分為非本土派與涼州本地兩大派係。
而隨著大漢國力的不斷衰弱,涼州這些年統治的區域隻剩下漢陽郡、安定郡的東南部以及隴西郡的東部,所以涼州本土派又以漢陽郡為主。
涼州刺史馬騰陸續收複整個隴西郡、金城郡、武威郡後,涼州各郡有才之士,才漸漸進入馬騰的麾下效力。
馬騰麾下的武將以李牧、趙奢為首,李牧自稱冀州趙國柏仁縣人,趙奢則自稱是趙國邯鄲人,皆來自北方的冀州,並非涼州本地人。
隻是由於他們出色的治軍能力,以及戰無不勝的軍事水平,讓以龐德、閻行為首的涼州諸將儘皆佩服得五體投地。
即使還有人暗中不服,也隻能憋在心裡。
而馬騰麾下的文臣集團,同樣分為涼州本地人與外來人。
外來人自然是以張既為首,張既乃馮翊高陵人,出身關中,雖然並非涼州人,但是卻在涼州諸郡,以他的影響力最大。
因為以楊阜為首的涼州官吏,大多都是經過他的舉薦。
這個時代,師徒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多種情況。
直係受業者為弟子,再傳弟子或旁聽學者稱門生,而在漢代察舉製中,被舉薦者往往會自稱是舉者的門生,故而纔有袁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一說。
其意就是指袁氏一族,經過幾代人的積累,舉薦的無數官吏,他們都依附於袁氏一脈之下。
因為儒學在漢代的高速發展,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
師徒關係在某些情況下被視為一種擬製的父子關係。
楊阜為首的涼州官吏對待張既非常尊敬,這就是張既又稱“西北荀文若”的由來。
原本曆史中的荀彧,為曹操舉薦了整個潁川士族集團,鐘繇、荀攸、陳群、杜襲、戲誌才、郭嘉等大量潁川士族,皆是出自荀彧的舉薦。
還推薦了許多非潁川本地的士族,諸如司馬懿、程昱、韋康等。
而張既則一手搭建了整個涼州與關中的文官班子,許多涼州與關中的人才皆是通過張既舉薦的。
像曹魏名臣楊阜,起義討伐馬超的趙昂、尹奉等人,以及出身安定胡氏,後來官至衛將軍的胡遵等。
如今的時代,馬騰麾下仍然有大量文臣,都是經過張既舉薦而來。
即使張既並非涼州本地人,他在涼州所受到的待遇,與楊阜等人並無不同。
無論是普通百姓,本地豪族,還是百年世家,都對張既禮敬有加。
張既之於如今的馬騰,就像原本曆史中,荀彧之於前中期的曹操,基本荀彧決定之事,曹操麾下的其他謀臣是不會有任何不同的意見。
這種在創業初期,沒有其他派係的掣肘,有利於一個集團的快速成長,因為沒有內部消耗。袁紹與曹操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手下的派係太多了。
所以,關於政事,在涼州,隻要張既決定的事情,涼州其餘官員也很少持有反對意見。
馬騰見到張既讚同楊阜的提議,不但涼州的文臣方麵沒有任何的反對意見,連以趙奢為首的武將集團,同樣沒有反對意見。
馬騰暗中籲了口氣,立刻拍板確定道:“既然大家沒有異議,一年後的四月初一,就是將治所遷至姑臧縣之日。”
…………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十四。
武威郡,姑臧縣。
鎮守此處的李牧已經得到訊息,一年後,將涼州的刺史府由漢陽郡的隴縣,遷至武威郡的姑臧縣。
這一年的時間,他要負責將武威郡不服的勢力,全部拔除。
此時的武威郡太守為陳留人邯鄲商,郡丞為涼州敦煌郡人張猛。
因為漢王朝在前些年早已經失去了對涼州的統治,涼州這幾十年來,一直奉行“涼州事,涼人治”的政策,朝廷任命的武威郡太守有名無實,掌握實權的反而是郡丞張猛為首的涼州本地人。
張猛,表字叔威,乃涼州三明之一,太常張奐的第三子。
名將張奐任職武威太守時,他的妻子正好懷孕。
有一日,張奐的妻子夢到自家的丈夫正在處理公文,她自己偷偷帶著張奐的印綬,登上高高的城樓,向天而歌。
其妻醒來後向張奐言明夢中秘事,張奐不解,正好府上有一高僧前來做客。
對方擅長解夢,聽說此事後,對張奐道:“您的夫人所懷的乃是男嬰,將來不但會在武威做官,而且官位與大人您現在相同,將來也會死於此處。”
男嬰出生後,因為張奐的長子張芝,次子張昶都酷愛書法,並沒有繼承自己名將世家的衣缽。
張奐希望自己的這位幼子,繼承自己的衣缽,成為天下名將,故取名為猛。
又因為是第三子,且張猛的未來都與武威有關,故表字取為叔威。
張奐的長子張芝,乃是大名鼎鼎的“草書之祖”,與鐘繇、王羲之和王獻之並稱“書中四賢”。
張芝雖然出身名門,但是見到東漢的朝廷混亂不堪,於是拒絕朝廷的征召,潛心研習書法。
創立了草書的新寫法,在當時影響很大。
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華夏的書法發展,為當時的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
“書聖”王羲之就師承張芝,對張芝的書法推崇備至,認為自己在草書方麵的造詣遠遠不如張芝。
張奐的次子張昶同樣是書法大家,在書法一道上,有“亞聖”的稱譽。
狂草大師,有“草聖”之稱的懷素,也自認為他的草書學自張芝與張昶兄弟。
這對於以軍功名揚天下的張奐來說,既是幸事,亦是不幸。
幸在於,他的兩個好兒子,都為華夏的書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幸在於,他們敦煌張家,以軍功起家,到了他兒子這一代,頗有後繼無人的感覺。
所以,張奐隻能寄希望於自己的幼子張猛,將他們名將世家的衣缽傳承下去。
而他的幼子張猛,同樣不是省油的燈。
自擔任武威郡丞以來,一直與太守邯鄲商不和,經常互相辱罵,又因為政見不合而屢次互相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