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第698章 寇恂之才
以趙韙的眼光來看,由王翦、趙充國為首的第三方勢力,核心人員的構成,可謂是相當複雜。
趙充國自稱出身隴西,王翦則聲稱是馮翊郡頻陽王氏的後裔,雖然出身可以作假,但是口音則很難改變,特彆是他們都是二十餘歲的青年,不可能將其他地區的口音練得如此純熟。
如此一來,王翦、趙充國則是出身關中與涼州。
他們麾下現今聚集了一大批蜀中人才,甘寧、嚴顏、李顒皆是巴郡人,張任、泠苞乃蜀郡人。
在王翦等人平定南中的過程中,還網羅了以青羌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可謂是派係複雜,不拘一格。
既有益州本土的寒門子弟,亦有益州之外的人才,甚至連南中的少數民族亦能成為對方的助力。
…………
趙韙原本還想利用益州勢力與南中勢力角逐的這些年,正是他秣馬厲兵,串聯豪族,積攢實力,以待天時的寶貴視窗期。
劉璋這位年輕的州牧,素來被益州本土派與東州集團視為「溫仁」、「闇弱」,何時有了這般雷厲風行的手段?
看來王翦、趙充國二人並非泛泛之輩啊!
不隻是他們,益州不受重用的寒門子弟,南中長期受到壓迫的異族勇士,都漸漸聚攏到以王翦、趙充國為核心的新興勢力中。
甚至連蜀郡太守王商,這位出身益州豪門,廣漢王氏的名士,都對他們另眼相看。
若非王商的舉薦,以及傾力相助,王翦與趙充國不可能獲得前往南中,平定四郡,如此大的權力。
他們這些人出身貧寒,崛起於微末,是益州牧劉璋給了他們這樣的機會,勢必會為劉璋穩固基業!
想到這裡,趙韙的心猛地一沉,一種被逼到懸崖邊的緊迫感迅速攫住了他。
這些年,他隱忍不發,看似對州牧府恭順有加,暗中卻將觸角伸遍了巴蜀沃土的每一個角落。
成都的宴飲之上,他與那些本土大姓把酒言歡,言談間是共同的鄉音,是對東州人占據要職的不滿,是對權力旁落的不甘。
廣漢郡、蜀郡、犍為郡等多個世家、豪族曾對他暗示,隻要他趙公振臂一呼,益州子弟必當景從!
他在等一個機會,等劉璋內外交困,等一個可以一舉顛覆這個由外來者主導的政權,創造一個真正由益州人自己主宰益州的時機!
然而現在卻…………
趙韙的目光再次落在地圖上。
一旦牂牁郡歸心,劉璋便將徹底掌控南中廣袤的土地和資源。
那些蠻兵,那些糧秣,都將化為他掌控下的力量。
到了那時,一個內部隱患肅清,後方穩固,實力大增的劉璋,還會是他們這些本地豪族能夠撼動的嗎?
「不能繼續坐以待斃,該行動起來了!」趙韙雙手緊握,暗暗想道。
時間,已經不站在他們這一邊了。
每多等一天,劉璋的根基就牢固一分,他們益州人翻身的機會就渺茫一分。
若真等到南中儘數平定,東州集團掌權於內,王翦等劉璋提拔起來的寒門屯兵於外。
一旦他們謀劃起事,內外夾擊之下,他們這些暗中串聯的豪族,隻怕頃刻間就會化為齏粉!
趙韙焦急的在花園中踱步,大腦飛速旋轉,思考著接下來的事情。
春日高懸的太陽,將他的影子拉長、扭曲,如同他此刻內心的掙紮與決斷。
「劉季玉還有你們這幫外來人,休想永遠占據益州這片肥沃的土地,這裡總歸將要我們益州人自己說了算!」趙韙低聲念著劉璋的表字,眼中最後一絲猶豫被冰冷的決絕所取代。
趙韙立刻轉身,返回自己的書房,走向書案,鋪開素帛。筆鋒蘸飽了濃墨,卻懸在半空,片刻,重重落下。
這封信,要儘快送出。給廣漢郡的李氏,給蜀郡的何氏,給犍為郡的龐氏,給所有早已心意相通的盟友,以及那些願意反抗外來者的本土大姓。
南中的烽火即將熄滅,但益州核心的風暴,必須在他趙韙的手中,搶先掀起!
這一切王翦等人並不知道,此刻他們正在專心處理益州郡的政務,他們要將這裡打造成為南中自己的「天府之地」。
…………
此時的汝南郡內,淮水蜿蜒如帶,平原廣袤無垠。
寇恂風塵仆仆踏入這片膏腴之地時,正值春汛,他看見農夫們赤足踩在濕潤的田埂上,彎腰插下青翠的稻秧。
水澤星羅棋佈,在日光下泛著碎銀般的光澤,這景象讓他想起當年在河內郡開渠引水的往事。
「汝南郡內河流眾多,汝水(汝河)、澺水(洪河)、穎水(潁河)、渦水(渦河)皆流經郡內,但是許多可供種植的農田處,卻沒有河流流過,百姓需要走很遠的路,才能挑著水來灌田,極大的增加了百姓們的負擔。
如果能興修水利,開渠引水,將部分水渠引到百姓們的農田處,每年的收成絕對會是現在的數倍。」寇恂喃喃自語道。
「昔高祖使蕭何鎮關中,光武令寇恂守河內,故能使八表夷蕩,區內輯寧。」
「昔蕭何鎮關中,漢祖得成山東之業;寇恂守河內,光武建河北之基。」
後世基本是將為漢高祖鎮關中的蕭何與為漢武帝守河內的寇恂相提並論。
蕭何是漢初三傑之首,寇恂能與蕭何相提並論,可想而知寇恂的政務水平絕對是頂級。
曆史上也正是如此,寇恂出身上穀寇氏,起家本郡功曹,與蕭何非常相似。
投靠劉秀後,升遷為河內太守,負責轉運軍需。
在這期間,寇恂的政治天賦展露無遺,是位頗有領導才能的名吏,善於治理政務,很受劉秀的器重,被光武帝當成自己的「蕭何」培養。
原本曆史中,三國末期,諸葛亮司馬懿之後,綜合能力最強的大才鄧艾,就曾經以《濟河論》上書司馬懿。
鄧艾在淮南期間,帶領當地百姓先後修成了廣曹渠、百尺渠。渠通潁水、淮水,澆灌了二萬頃田地,溝通了三百餘裡水運大道。
這些措施,後來為魏軍在淮南一帶抗衡吳軍,西晉平定東吳,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也因為這些水渠的修建,讓淮南地區在三國末期,成為天下第一大糧倉。
後來淮南先後出現三次叛亂,他們最大的依靠,其實就是本地的這些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