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第699章 來自一百七十年前與五十年後的英雄相見略同
寇恂站立於汝南郡內的一處高坡上,暮春的風裹著穎水、汝水的濕氣撲麵而來。
眼前河網如織,陂塘星羅,新插的稻秧在沃野上連綿成碧色波濤。
這景象漸漸將寇恂的記憶帶回到了一百七十年前的河內郡。
那時的他,鎮守河內,北臨太行,南控黃河,河內郡內同樣河流縱橫,沁水(沁河)、蕩水(湯河)、淇水(淇河)、沾水與如今汝南郡的河流大同小異,也是這般水道縱橫。
記憶如汛期洪水決堤般湧來。
他似乎看見了一百七十年前的自己,在溫縣督導修渠,民夫們赤膊在淇水畔夯土。
看見懷縣官倉裡新粟堆積如山,車馬絡繹不絕將糧草運往洛陽。
更看見那個深夜裡,燈火通明的郡守府內,他伏案覈算軍糧,竹簡堆了滿桌,以此確保光武帝麾下的將士們,沒有缺糧的憂慮。
「寇大人?」身後的隨從輕聲呼喚。
寇恂猛然回神,記憶也從一百七十年前,返回到瞭如今的時代。
望著夕陽正將汝南水田染成金紅,寇恂忽然明白了一件往事。
那時光武帝南征,寇恂跟隨左右,直至潁川郡。
盜賊們見寇恂到來,全部投降,沒有一絲反抗,甚至無需任命寇恂為太守,前去勸降這些盜匪,他們就主動歸順。
光武帝所經之處,百姓們紛紛跪道請求:「願從陛下複借寇君一年。」
光武帝非常爽快的把寇恂留在長社,鎮撫官吏百姓,接受其餘的歸降者。
原來光武帝當年心心念唸的不隻有潁川的百姓們,還有那個君臣相得、四海初定的時代,以及他們這幫跟隨光武帝南征北戰,平定天下的宿將謀臣們。
寇恂眼神有些濕潤,朝著洛陽的光武帝陵寢方向深深一拜。
再次望向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彷彿觸控到了時光倒流的可能。
汝南的陂渠若能如當年河內郡般疏浚,這千裡沃野或許能再現「轉輸不絕」的盛況。
隻是當年河內郡那些隨他徹夜辦公的年輕書佐,早已經成為一坡黃土,他們的後裔都已經好幾代了。
沒有了那幫朝氣蓬勃的年輕乾吏,他還需從頭開始培養,真是任重而道遠!
寇恂掬起一捧汝南郡的泥土,嗅到了與河內郡同樣的肥沃氣息。
一百七十年風雲掠過心頭,最終化作唇角一絲苦笑。
山河未改,大漢卻早已經麵目全非,再也不是當年的那個威加海內的大漢王朝。
當年那個夜算軍糧的年輕郡守,當年那個被光武帝看成是自己「蕭何」的上穀郡高門之後,如今卻在袁術手下多次獻計而不被採納。
唯有腳下這片土地,依然忠實的孕育著新的希望。
「必須說服袁公路,在汝南郡開渠引水,不但能大範圍減少百姓的負擔,數年後,這塊寶地還能成為我們的大糧倉。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啊!」寇恂目光之中充滿堅毅。
…………
原本曆史中的五十年後,有一位出身寒微的通天大才,與寇恂英雄相見略同!
那時已經是正始年間,曹魏的「九品中正製」已經沿用了二十年。
從最開始選拔人才的標準由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漸漸演變為才能、道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九品中正製的主要標準。
雖然鄧艾的祖上乃是新野鄧氏,也就是雲台二十八將之一鄧禹的後代。
但是鄧艾這一支,不但是旁支,更是生活在戰爭頻發、社會動蕩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強兼並劇烈的中原。
家道早已經中落的他,自然被當時的世家與豪族看成是落魄的寒門子弟。
在正始年間,沒有特殊的意外,鄧艾這樣的寒門子弟,頂破天也最多能做到六品的官職。
而且他還因為患有口吃,被同事排擠,被上司看不起。
鄧艾平淡的過了二十餘年,在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後,以屯田部民出身的他,終於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
在一次去洛陽彙報工作的過程中,彙報的物件正是時任太尉的司馬懿。
在鄧艾結結巴巴的彙報聲中,司馬懿慧眼識珠般的發現了一位通天大才。
那是除了他自己外,平生隻見過一人能有如此才能,他的一生之敵,被他稱讚為「天下奇才」的漢家丞相諸葛孔明。
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中,最大的轉折。
司馬懿並沒有讓這位通天大才被曆史埋沒,這次彙報結束後,司馬懿立刻征召鄧艾為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
當時的吳國多次侵犯魏國的東南邊界。
而魏國每次都需要從洛陽調撥糧草,雖然可以走中原的水路前往淮南,戰事密集時,仍然非常吃緊。
鄧艾於是向司馬懿獻計道:「自許昌至壽春,大部分的地區都是平原地帶,非常適合屯田。
若能在這片區域大規模屯田,將來對付吳國,就無需從其他地區千裡運糧了。」
司馬懿非常欣賞鄧艾的才能,立刻派遣鄧艾前往當地視察。
鄧艾從陳國的陳縣到汝南郡的項縣,一直巡察到了九江郡的壽春縣。
屯田出身,本身又極具天賦的鄧艾,立刻發現了汝南郡至九江郡的核心區域。
鄧艾向司馬懿建議道:「汝南郡內雖然河流眾多,但是許多開墾的農田處,並沒有河流流過。
一旦遇上旱季,糧食收成會大麵積減少。必須開鑿河渠,興修水利,以便灌溉農田,提高單位麵積產量和疏通漕運。
還不能用普通的百姓屯田,必須在淮南、淮北實行軍屯。
因為那裡已經快到我們魏國的邊境,東吳時常會派遣軍隊攻打。
如果用普通百姓屯田,東吳的軍隊攻來,不但百姓會被抓走,種植的糧食也會被劫掠,得不償失。
若是讓軍隊在這裡進行屯田,即使東吳的軍隊打來,這些將士也能立刻衝上戰場,抵禦吳軍。
而吳軍的陸戰能力並不強,隻需四萬軍隊,足以抗衡東吳的十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