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都市 > 三國:星墜長河 > 第4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三國:星墜長河 第4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永和三年春,洛陽城頭殘雪未消,尚書檯東閣內燭火通明。百官列席,冠帶肅然,廷議重修漢曆。六百石星官蘇硯舟立於階前,皂衣窄袖,眉目清峻,手中竹簡輕叩青磚,聲如裂帛。‘臣啟諸公,今歲星移鬥轉,日躔月離,與曆不符者,已逾二日。’他聲音不高,卻如寒江裂冰,瞬時壓下滿堂私語。

蘇硯舟展開手中推步圖,以炭筆勾畫天道軌跡。‘迴歸之年,實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減去十一分之一日,計三百六十五點二四二二日。’他語出驚人,引得太史丞皺眉,司曆官側目。‘現行十九年七閏,積四百年,誤差近兩日。農時錯亂,祭典失序,非細事也。’他抬眼環視公卿,目光如星火穿霧。

司徒王允撫須冷笑:‘年未而立,位不過六百石,竟敢妄議天道?張衡遺法尚需百人共校,汝一介星官,何以定萬世之準?’言罷,堂上數人附和,皆以‘少年狂悖’相譏。蘇硯舟不怒不懼,隻將竹簡置於案上,推至中庭:‘請諸公驗算。自元光至永和,日食三十六次,其中二十八次與今曆不合。若以四百年九十四閏法推之,則儘合。’

他取出銅圭表實測數據,一一對照。每言一數,皆有實證;每立一論,皆引古法。太常卿低頭默算,額角漸沁冷汗。侍中賈逵拍案而起:‘此非虛言!昔張平子造渾天儀,嘗言曆久必差,當重定閏周。今蘇君所論,正合其意!’一語既出,朝堂驟靜。王允麵色微變,卻未再言。

太史令蔡邕始終未語,唯凝視蘇硯舟良久,眼中似有星河流轉。散議後,眾人離去,唯蘇硯舟獨留,整理簡冊。忽有小黃門遞來一卷匿名竹簡,上書八字:‘銅雀台舊址,子時相見。’他心頭一震,知非尋常之約。

是夜,洛陽城東,昔日觀星台早已荒廢,唯餘石階殘垣,掩於枯槐之間。蘇硯舟踏雪而至,風捲袍角,寒氣刺骨。忽聞石後輕咳,一人緩步而出——正是蔡邕。老者鬚髮微霜,手持一卷泛黃帛書,遞至蘇硯舟麵前:‘此《乾象曆》殘圖,張平子親授侍中李弘,秘藏太史台三百年矣。’

‘先師張衡臨終言:曆法之謬,如舟失舵;四百年間,當有賢者重定閏周。’蔡邕聲音低沉,如夜風穿隙,‘我年逾六十,力不能支。王允結黨,士林畏禍,唯君敢言真數,敢逆眾議。’他凝視蘇硯舟雙眼:‘未竟之誌,在君肩矣。’

蘇硯舟雙膝觸地,雪塵輕揚。他雙手接過圖卷,觸手冰涼,卻似有星火流轉。‘蘇某雖才疏學淺,然既承天道之問,不敢辭也。’蔡邕扶其起身,低語:‘明日王允必奏請禁新法,你當速聯太常、侍中,以農政、祭祀為辭,方可破局。’言罷,隱入夜色,如星隱於雲。

翌日,尚書檯再議。王允果出,奏稱‘蘇硯舟私通太史,竊改曆法,惑亂天象’,請下廷尉治罪。蘇硯舟立於殿中,不辯一字,隻呈上《乾象曆》殘圖副本,並附三年日食推算表。司農卿展卷驚呼:‘此圖與宮中秘藏《渾天圖說》筆跡相同,確為張衡遺法!’

漢帝年幼,由太傅楊賜主政。楊賜覽圖良久,歎曰:‘張平子造地動儀,測地震於千裡之外;今其曆法重現,豈非天意?’遂準蘇硯舟主持曆改,命太史台、太常寺共校新法。王允憤而拂袖,然勢孤難挽。

退朝後,蘇硯舟歸星官署,閉門三日,以《乾象曆》為本,參合實測,終定‘四百年九十四閏’之法。每四百年置九十四閏月,平均每年閏0.235月,與迴歸年長度365.2422日幾無偏差。他親書《曆議疏》上奏,附星圖七幅,日躔表十二卷。

然朝中暗流未息。王允密召門生,言‘蘇氏少年得誌,必為蔡黨所用,久必亂政’。又遣人查訪蘇硯舟家世,欲尋其破綻。而蔡邕亦遣心腹告誡:‘張衡當年因言曆法,遭宦官構陷,幾至殺身。今汝所行,同蹈危途。’

蘇硯舟夜讀《太初曆》至三更,忽聞窗外異響。推窗視之,一黑衣人翻牆而入,手持短匕,直撲案前。他急抽鎮紙為械,側身避刃,反手擊其腕。刺客悶哼倒地,麵巾脫落,竟是王允府中執役。蘇硯舟冷然:‘果是司徒授意?’刺客咬破毒囊,頃刻斃命。

他凝視屍體,知政爭已由言爭轉為殺伐。然未懼,反於次日上《請立觀星院疏》,請設專職天文機構,集天下星官共測天象,以‘三年一校,十年一修’為製,使曆法不為權臣所控。此議得楊賜讚許,交議未決。

是月望夜,蘇硯舟登北城樓觀月。洛陽燈火如星,黃河如帶。他取出《乾象曆》殘圖,對照天象,忽見北鬥搖光星微黯,心下一凜。‘星官之責,不在朝堂爭勝,而在察天示變。’他低聲自語,‘今歲熒惑守心,歲在娵訾,恐有兵災。’

歸署後,他另書一簡,密藏於銅匣,題曰:‘若吾身死,此簡付南陽諸葛玄,或可續我未竟之業。’又繪星圖一幅,標註‘歲星逆行,當主東方有異人起’,悄然封存。

數日後,朝廷下詔:蘇硯舟升秩八百石,領太史丞事,主修新曆。然詔書末句特加‘事成之後,當議其功過’,意味深長。蘇硯舟跪受詔命,知此非終局,而是風暴之始。

他立於尚書檯階前,回望宮闕。風起雲湧,紫微微黯。‘四百年九十四閏,非止為正朔,’他握緊袖中圖卷,‘更為存天道於亂世。’

而此時,冀州某地,一少年觀天象良久,忽指北鬥曰:‘此星動矣,天下將分。’其師撫須而笑:‘天道將變,必有應者。’少年名郭嘉,字奉孝。

江東吳郡,一少年策馬過江,見彗星劃空,慨然歎曰:‘此非掃除舊穢之象乎?’從者問其故,答曰:‘天命有歸,正在吾輩。’其人姓孫,名策,字伯符。

而在幷州五原,一名年輕武將正於校場演武,一杆方天畫戟舞如驚雷。他仰頭望天,見異星西墜,喃喃道:‘此戰星也,當主殺伐。’左右皆驚,問其名。他橫戟而立,聲震四野:‘吾名呂布,字奉先。’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