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星墜長河 第5章
-清明前五日,江陵南郊黃土台地之上,晨風微涼,薄霧未散。蘇硯舟立於新築的臨時觀象台前,身披青布直裾,袖口微卷,手中握著一卷竹簡與一根刻度銅尺。他身後,兩名小吏正小心翼翼地校正一架改良銅圭表——圭長六尺,表高八尺,皆以精銅鑄成,表頂加有橫梁以減影虛,圭麵刻有細密分寸,較舊製精確倍餘。
“今日卯時初刻,日出巽位,影落圭端。”一名小吏高聲報數。蘇硯舟凝神注視,銅尺輕點圭麵:“影長一尺二寸九分。”他提筆在竹簡上記下數字,筆跡工整而迅疾。這是第三日的觀測,三日來日影逐日縮短,趨勢穩定。他心中默算:迴歸年365.2422日,黃赤交角23.5度,結合江陵緯度,清明當日正午日影應為一尺二寸七分,誤差不過半分。
三日後,清明當日正午,觀象台前已聚起十餘名州府小吏與農官。日輪高懸,陽光直射,銅表之影縮至最短。小吏屏息讀數:“一尺二寸六分半!”蘇硯舟點頭,唇角微揚。誤差僅半分,相當於現代時間不足一刻鐘,對於農事節令而言,已是前所未有之精準。訊息當日便傳入刺史府,劉表聞之,命主簿詳錄其法,召議農政。
夏至前二十日,荊州刺史府議事廳內,檀香嫋嫋,屏風繪山川輿圖。劉表端坐主位,左右列坐郡丞、治中從事、功曹、主簿等十餘人。蘇硯舟被引至末席,雖無正式官職,然因其前日測影之驗,眾人目光皆含審視與好奇。議程初開,便議及夏至日期,以定夏種與水利調度。
“據官曆推演,夏至當在五月廿四日。”治中從事王凱撫須而言,聲如洪鐘。王凱乃琅琊王氏子弟,王粲之叔,素重經學禮製,視曆法為天道之顯,不容輕改。話音方落,蘇硯舟起身拱手:“啟稟刺史,依在下推算,夏至當在五月廿三日午時三刻,較官曆提前一日。”
廳內驟然一靜。王凱眉頭緊鎖:“爾何人?敢妄言更易天時?”
蘇硯舟不慌不忙,從懷中取出一卷絹圖與三枚竹簡:“此為近二十日日影實測記錄,每辰時、午時、酉時三測,影長遞減,趨勢可擬。另附星軌推算圖,參北鬥鬥柄南指,心宿二與日合度,皆可佐證。”他將圖簡呈上,主簿接過,展開於案。
劉表俯身細看,圖中曲線清晰,數據詳實,更有星宿運行軌跡以弧線標註,與《周髀算經》所載迥異,卻自成體係。王凱冷笑:“此等奇技淫巧,豈可為曆?昔者顓頊授時,周公測景,皆依古法,豈容爾等豎子以機巧亂之?”
“治中所言極是。”蘇硯舟神色從容,“然天道無常,若拘泥舊法,反失天時。今歲若依官曆,遲一日行夏令,則稻種誤期,水渠失序,恐致秋荒。”他指向圖中一點:“請看,五月廿三日正午,日影將縮至九寸八分,此後反增,此即夏至之征。”
廳內眾官竊竊私語。郡丞李珪低聲問:“若依君言,如何驗證?”
蘇硯舟答:“明日即設銅圭於府前,公開測影。若廿三日影至最短,廿四日反長,則可知夏至所在。”
劉表沉吟片刻,頷首:“可。”
次日,刺史府前廣場立起銅圭表,百姓圍觀,議論紛紛。正午時分,影長九寸八分;次日同一時刻,影長九寸八分半。影已回增!
王凱立於階前,麵色鐵青,手中笏板微微顫抖。他欲再辯,卻見眾官皆向蘇硯舟投以敬服之色。劉表起身,朗聲道:“蘇君觀天象、測日影,推節氣如指掌,真乃國之良才。自今日起,聘為州府參議,專司農時授受。”
蘇硯舟躬身受命,心中卻知,此非終點。節氣之準,關乎農耕,亦可為軍機所用。他望向北方,心中默唸:若能以此術推演星變,或可預知天象異動,避禍趨福。而此刻,荊州百姓已開始依新曆安排耕作,清明播麥,穀雨插秧,秩序井然。
數日後,江陵城外,一農夫蹲於田埂,對照蘇硯舟所發《節氣諭》,喃喃道:“清明前三日浸種,果真不誤。”他抬頭望天,雲淡風輕,彷彿時節也因這精準的推算而變得可親可近。
然而,夜深人靜時,蘇硯舟獨坐燈下,翻閱《太初曆》《三統曆》殘卷,眉宇微蹙。他發現,當前官曆誤差累積已達兩日,若不修正,十年之內,春分將移至驚蟄之前,節令大亂。他提筆寫下:“曆法之誤,非止農事,亦關天命。若有人藉此言‘天命有改’,恐生大亂。”
他將此語封入密函,暫藏於箱底。與此同時,他命人暗中測繪荊襄各郡地形高下,記錄晝夜長短差異,準備推行“分地定曆”之法——各地依緯度微調節氣,使農時更準。
此事傳至襄陽,王粲聽聞叔父受挫,不禁撫掌而笑:“家叔固守舊章,不知通變。蘇子舟雖布衣,然有格物之智,真吾輩所不及也。”遂修書一封,欲邀蘇硯舟論學。
而在許都,曹操正與荀彧議政。荀彧忽言:“聞荊州蘇氏子,以奇術定節氣,民心歸附。此人若為劉表所用,恐成腹心之患。”曹操撚鬚沉吟:“奇士也。若能收之,勝十萬兵。”
蘇硯舟尚不知自己已入天下英傑之眼。他隻知,銅圭測影,非為炫技,而是為在這亂世之中,為萬民守住一絲秩序的光亮。節氣如律,四時有序,百姓方能安土樂生。
某夜,他登江陵城樓,仰觀星河。北鬥懸空,鬥柄指南,夏儘秋來。他輕聲自語:“霜降將在九月初七,江漢平原宜收晚稻,備寒衣。若再推一步,或可算出月食之期……”
風起江上,列炬如星,與天漢相映。寒江之上,燈火不滅,正如這觀象授時之誌,雖微而恒久。
伏筆悄然埋下:蘇硯舟在整理星圖時,發現熒惑守心之象或將於兩年後重現,而此天象,古稱“帝王易位”之兆。他未聲張,卻已開始暗中推演其影響範圍與時間節點,以備不測之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