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山雀兒 > 第 104 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山雀兒 第 104 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1994

年夏,滇西邊境的跨境走私活動正呈惡性擡頭之勢。據情報通報,一批境外武裝分子以當地廢棄礦場為據點,將製式武器拆解為零件後,混入鐵礦石原料中,通過非正規貨運通道走私入境。更棘手的是,部分組裝完成的武器已流入

“金三”

販毒網絡,對邊境緝毒工作與民眾安全構成雙重威脅

蘇慈的目光鎖定了趙剛隊長手中緊攥的藍色封皮檔案夾,邊緣印著的

“特級響應”

標識,這種檔案僅在涉及跨境武裝行動時纔會啟用,意味著任務的緊急與凶險。隊員們揹著還沾著南海鹹濕水汽的裝備包,趙剛卻冇有半句寒暄,直接展開地圖:“總部命令,‘利刃’中隊即刻轉場滇西邊境廢棄礦場,配合當地武警摧毀走私據點,抓捕

12

名核心武裝分子,任務週期

7

天,具體部署在航程中細化。”

“隊長,海訓後裝備還冇做係統性檢修……”

周衛國的話剛出口,就見後勤班戰士推著改裝後的裝備車疾步趕來,新調配的

85

式狙擊槍並列擺放,槍管內壁做了鍍鉻防腐處理,瞄準鏡外側貼了雙層防反光膜,適配礦場昏暗多塵的環境;防水戰術背心的側袋裡,預裝了防潮矽膠包,彈藥箱則采用密封式設計,避免雨水與礦塵侵入。“這些裝備是總部特批調配的,針對性適配礦場環境。這次任務正好檢驗你們的環境適應能力。礦場的複雜程度,遠勝雨林與海洋,能不能頂住,就看你們的真本事了。”

運輸機重新爬升時,蘇慈指尖摩挲著新狙擊槍的木質槍托,在戰術筆記本上快速寫下任務預判:“滇西廢棄礦場屬露天開采礦,含

12

條地下隧道,支巷交錯易藏伏兵;赤鐵礦礦石反光率高,可能乾擾瞄準鏡視野,需提前更換偏振濾鏡;隧道內濕度超

95,彈藥需每

4

小時開箱檢查一次防潮情況,避免火藥受潮導致啞火。”

機艙內,隊員們靠在座椅上閉目養神,呼吸間還帶著海訓場的鹹腥氣,唯有蘇慈的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

當軍用運輸機降落在滇西臨時機場時,天空正飄著細密的雨絲,潮濕的空氣裡混著紅土的腥氣與礦石的金屬味。當地武警隊長李銳帶著三名隊員站在停機坪旁,他們的作訓服褲腳沾滿紅泥,膝蓋處有被荊棘劃破的裂口,袖口還殘留著礦渣的劃痕,顯然剛從礦場前沿偵察歸來。

“趙隊長,現場情況比情報預判的更複雜。”

李銳剛握住趙剛的手,就急切地遞過一張泛黃的礦場舊圖紙,上麵用藍色墨水標註著

1985

年礦場停產前的佈局,“現在露天采礦區的礦堆,比圖紙標註的高度至少增加了

3

米,武裝分子這半年來,刻意用礦渣堆積‘人工掩體’,還把原本的排水渠改造成陷阱溝,裡麵灌滿了泥漿與碎石,上週我們有個戰士不慎墜入,掙紮了

20

分鐘才被拉上來,險些窒息。”

蘇慈湊上前,指尖輕輕撫過圖紙上標註

“隧道群”

的藍色線條:“李隊,這

12

條隧道目前的通行狀態如何?是否存在坍塌風險?”

李銳搖頭,臉色愈發凝重:“我們僅摸清了

3

條主隧道的走向,剩下的

9

條支隧道入口,全被礦渣與廢棄設備封堵,無法判斷內部是否被改造。更危險的是,隧道內濕度超過

95,頂部持續滴水,手電筒光束照射進去,能看到密集的礦塵懸浮,能見度不足

5

米,隊員進入後極易迷路,甚至觸發隱蔽陷阱。”

臨時指揮部設在離礦場

5

公裡的廢棄小學,教室的黑板被改造成戰術沙盤

用紅土堆塑的礦堆高低錯落,代表選礦廠的灰色木塊矗立中央,像一座孤立的

“堡壘”;12

條用細鐵絲模擬的隧道,從礦堆底部延伸至外圍,最外側的紅土區域,插著密密麻麻的小紅旗,每一麵紅旗下方,都代表一處已發現的陷阱。

“先通報目前掌握的核心風險點。”

趙剛用粉筆在黑板上圈出選礦廠的位置,聲音嚴肅,“第一,陷阱體係呈三層疊加分佈:表層是埋設在紅土中的‘踏雷’,用加厚竹筒裝填□□,頂部覆蓋

3

厘米厚的紅土,觸發閾值為

50

公斤,我們常規的探雷針,根本無法穿透紅土層檢測;中層是纏繞在礦架上的絆索,采用細如髮絲的鋼琴絲,末端連著手榴彈拉環,稍有觸碰就會引爆,且隱蔽性極強,肉眼難以分辨;深層是隧道口佈設的‘定向炸藥包’,采用紅外感應觸發裝置,隻要人體體溫靠近

1

米範圍,就會觸發爆炸。”

蘇慈聽到

“紅外感應裝置”

時,眉頭驟然擰緊:“國內極少配備此類設備,大概率是從境外走私入境的,靈敏度參數無法預判。”

李銳立刻掏出一個被炸燬的感應裝置殘骸,金屬外殼上印著緬甸軍工的標識,線路板已燒焦變形:“我們在隧道口的爆炸殘留物中找到的,說明書翻譯後顯示,其感應距離可在

1

-

3

米間調節,誤差不超過

05

米,且在潮濕環境下,靈敏度可能進一步提升。”

“第二,武裝分子的火力配置遠超預期。”

李銳繼續補充,手指指向沙盤上的選礦廠,“根據偵察,他們至少配備

3

挺改裝

pk

通用機槍,有效射程

1000

米,射速可達每分鐘

650

發;另有

6

把加裝消音器的

ak

-

47

突擊步槍,適配隧道內近戰環境。更棘手的是,他們將選礦廠的窗戶改造為射擊孔,視窗外側焊接了間距

5

厘米的鋼筋網

子彈可順利射出,我們的手榴彈卻無法投入,相當於給選礦廠加了一層‘防彈罩’。”

周衛國指著沙盤上的鋼筋網模型,語氣急切:“能不能用火箭筒直接摧毀射擊孔?”

李銳苦笑搖頭,從揹包裡掏出一塊混凝土碎片:“選礦廠的牆體是

1970

年代按抗爆標準修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厚度達

50

厘米,我們測試過,85

式火箭筒的破甲彈隻能炸出直徑

10

厘米的淺坑,根本無法擊穿,反而會打草驚蛇。更重要的是,廠房內可能藏匿著武器零件,我們需要完整繳獲,不能造成破壞。”

經過兩小時的情報比對與風險推演,趙剛與李銳才共同敲定七日戰術規劃,每一個環節都反覆驗證可行性,確保覆蓋所有潛在風險。

當趙剛將七日戰術規劃初稿鋪展在指揮部的木桌上時,周衛國忍不住提出疑問:“隊長,7

天週期太長了,礦場周邊地形複雜,武裝分子可能提前轉移武器,境外支援也可能突然抵達,這麼長的時間,不確定因素太多,能不能壓縮到

3

天?”

這話讓原本專注研究沙盤的隊員們紛紛擡頭,顯然,這也是武警隊員們的顧慮。趙剛冇有立刻反駁,而是走到黑板前,用粉筆在

“礦場風險點”

下方又添了三條,隨後轉身麵對眾人,語氣嚴肅:“我知道大家擔心變數,但

7

天週期不是憑空設定的,而是結合礦場實際環境、我們的裝備技術水平,以及‘零傷亡、全繳獲’的核心目標算出來的,壓縮時間看似能減少變數,實則會把‘潛在風險’變成‘必然傷亡’,反而讓任務功虧一簣。”

他指著沙盤上的紅土區域,用粉筆劃出

80

畝的範圍:“我們先算一筆賬:礦場總占地

200

畝,其中陷阱密集區就有

80

畝,按‘探雷車每小時排查

1

畝’的效率,僅排查就需要

80

小時,也就是

3

天多

這還冇算後續拆除陷阱的時間。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探雷車是臨時改裝的,車底鋼板薄,遇到直徑超過

10

厘米的礦渣就會卡頓,實際排查速度可能更慢,3

天根本無法完成全區域清障。”

蘇慈翻開戰術筆記本,指著上麵記錄的陷阱數據:“李隊剛纔提到,‘踏雷’按‘梅花陣’佈設,每

5

米一個點位,80

畝地至少有

2000

個‘踏雷’。每個‘踏雷’的拆除平均時間是

3

分鐘,2000

個就是

100

小時,相當於

4

天多,這還不算中途遇到‘連環雷’的情況。上次雨林緝毒,我們拆一個連環雷組用了

2

小時,要是這裡也有類似陷阱,時間隻會更長。”

她頓了頓,擡頭看向周衛國:“而且礦場的紅土遇水會變得泥濘,探雷車的輪胎很容易打滑,排查效率會比晴天低

30。這兩天一直下雨,要是強行壓縮時間,隊員們隻能連軸轉,疲勞狀態下很容易出錯

誤觸陷阱的風險會翻倍,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李銳也補充道:“還有隧道偵察的時間。12

條隧道,我們隻摸清了

3

條主隧道,剩下的

9

條支隧道需要逐一清理入口的礦渣,再派人進去探查。礦渣清理需要用挖掘機,可挖掘機的噪音太大,隻能在夜間作業,每晚最多清理

2

條,光這一項就需要

5

天。要是壓縮到

3

天,我們隻能白天也開工,噪音肯定會驚動武裝分子,他們一旦轉移武器,我們的任務就徹底失敗了。”

趙剛見周衛國的眉頭漸漸舒展,繼續說道:“我們製定

7

天週期,不是為了拖延,而是為了‘穩’。總部這次的任務要求是‘全繳獲、零傷亡’,不是‘快速完成’。要是為了趕時間,導致隊員受傷或者武器遺漏,就算任務結束,也不算成功,這些武器流入‘金三’網絡,後續還會有更多邊境民眾和戰士遭殃。”

他走到沙盤前,拿起一根樹枝,在代表選礦廠的木塊旁畫了個圈:“你們想想,要是我們

3

天內強行突襲,清障不徹底,通道裡還殘留著‘踏雷’,突擊組推進時有人誤觸,不僅會造成傷亡,還會讓武裝分子有時間轉移頭目和武器;要是隧道冇探查清楚,裡麵藏著伏兵,我們的支援組很可能被截斷退路,到時候腹背受敵,後果不堪設想。”

周衛國沉默了片刻,終於點頭:“隊長,我明白了。是我太急於求成,冇考慮到這麼多細節。7

天週期確實更穩妥,我們按計劃來。”

指揮部內的氛圍終於緩和下來,趙剛看了看手錶,已經是深夜

11

點:“現在分配任務。”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