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105 章
-
淩晨
4
點的滇西礦場,墨色晨霧像厚重的紗幔,將整個礦區裹得嚴嚴實實,隻有遠處選礦廠崗亭透出的昏黃燈光,在霧中暈開一小片模糊的光暈。蘇慈帶著狙擊組成員小陳、老鄭,踩著冇過腳踝的紅土緩慢移動,夜雨浸透的紅土黏膩濕滑,每走一步都要先將腳尖探入土壤,確認踩實後再挪重心,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更危險的是,鬆軟的土層下還可能藏著未被髮現的
“踏雷”。
“蘇姐,停!”
小陳突然攥住蘇慈的胳膊,聲音壓得極低。蘇慈立刻屏住呼吸,順著小陳指的方向望去,10
米外的鏽色礦架上,纏著一根細如髮絲的銀線,在微弱晨光下泛著幾乎不可見的反光,若非小陳常年練狙擊的敏銳眼力,根本無法察覺。“是鋼琴絲絆索。”
蘇慈掏出剛列裝的夜視望遠鏡,鏡頭裡清晰顯示銀線一端固定在礦架角鋼上,另一端垂入紅土,“末端應該連了預警裝置,小心……”
話音未落,遠處傳來一陣細碎的
“叮鈴”
聲,像風動鈴鐺,卻帶著刻意設計的節奏感。老鄭立刻蹲下身,用匕首尖輕輕撥開紅土,銀線末端纏著的細麻繩漸漸顯露,拽出時竟帶出一個巴掌大的鐵皮鈴鐺,這是武裝分子自製的觸發預警器,隻要絆索張力變化超過
500
克,鈴鐺就會發聲,千米外都能聽見。
“快躲進礦車!”
蘇慈壓低身體,拽著小陳和老鄭鑽進旁邊的廢棄礦車。鏽蝕的鐵皮佈滿孔洞,三人蜷縮在車廂角落,透過孔洞緊盯著礦架方向。不到
2
分鐘,5
名武裝分子舉著
ak-47
從選礦廠方向奔來,為首者穿著叢林迷彩服,臉上塗著黑綠油彩,手裡攥著
8
倍望遠鏡,在絆索周圍
10
米內來回踱步,時不時蹲下身捏扯銀線,確認張力是否正常。
“他們在檢查絆索完整性。”
蘇慈透過孔洞觀察,“那個油彩臉是頭目‘刀疤’的手下,情報裡提到過,警惕性極高。”
小陳攥著探雷針的手心全是冷汗:“幸好冇直接剪絆索,不然咱們現在就是活靶子。”
武裝分子巡查
10
分鐘,確認無異常後才撤離,直到他們的身影徹底消失在晨霧中,三人纔敢從礦車裡爬出。
“換信號器。”
蘇慈從戰術背心裡掏出一枚掌心大小的微型震動信號器,這是後勤班特意改裝的,觸發閾值與鐵皮鈴鐺一致,卻隻會發出微弱震動。老鄭用防爆鉗小心剪斷麻繩,拆下鈴鐺換上信號器,小陳則用紅土仔細覆蓋操作痕跡,連一根草葉都歸位原樣。“這樣他們下次檢查,隻會覺得絆索冇被動過,咱們卻能實時收到預警。”
蘇慈調試好信號器頻率,將接收器彆在戰術腰帶上。
當天上午,蘇慈的狙擊觀察組在礦場外圍海拔
800
米的小山丘建立固定觀察點。她架起
85
式狙擊槍配套的
8
倍高倍望遠鏡,鏡頭裡選礦廠的細節清晰可見:3
個視窗各架著一挺改裝
pk
機槍,槍口對著不同方向;崗亭內武裝分子每
2
小時換崗一次,換崗時會開啟廠房白熾燈,燈光剛好照亮門口
5
米寬的通道,持續時長穩定在
3
分鐘
這是後續突擊組最佳的突進視窗期。
“記錄:換崗時間
06:00、08:00、10:00……
白熾燈開啟
3
分鐘,通道無遮擋,可容
2
人並行。”
蘇慈報出數據,小陳在戰術筆記本上快速標註,老鄭則用溫感儀監測周圍環境:“空氣濕度
92,溫度
22c,能見度
1500
米,適合狙擊觀測。”
三人分工明確,從清晨到黃昏,將武裝分子的活動規律摸得一清二楚。
第二天的偵察重點轉向
12
條地下隧道,周衛國帶領爆破組與武警隊長李銳的小隊彙合時,李銳正蹲在主隧道口,手裡捏著一塊被炸變形的金屬碎片,這是之前拆除紅外炸藥包時留下的殘骸。“隧道口炸藥包距地麵
12
米,紅外感應器藏在側麵的鐵皮盒裡,表麵塗了與礦架同色的油漆,不湊到
1
米內根本發現不了。”
李銳的語氣凝重,指節因用力而發白,“上週我們有個戰士靠近到
15
米,感應器就觸發了,幸好他反應快臥倒,隻被彈片擦傷胳膊,要是再近半米,人就冇了。”
周衛國接過殘骸,金屬邊緣還殘留著□□的刺鼻氣味:“這感應器是緬甸軍工生產的,說明書標註感應距離
1-3
米,但潮濕環境會讓靈敏度提升。”
他從揹包裡掏出一台有線遙控探雷車,車身僅籃球大小,底部裝有滾輪,通過
10
米長的電纜連接操控器,頂部搭載微型紅外探測儀和溫感探頭,“先用這個測觸發閾值,電纜夠長,能在安全距離外操作,比派人冒險強。”
老鄭蹲在
5
米外的掩體後,雙手操控探雷車向隧道口移動。電纜隨著車身推進緩緩放出,探測儀螢幕上實時顯示數據:當距離炸藥包
2
米時,紅外探測儀顯示環境溫度
25c,感應器無反應;18
米時,數值依舊穩定;直到車身推進至
12
米處,螢幕突然變紅,發出
“滴滴”
的急促報警,能看到隧道口的感應器紅燈開始閃爍。“觸發距離
12
米,溫度閾值
25c!”
老鄭立刻反向操控探雷車後撤,“比情報裡的參數靈敏
30,潮濕環境果然影響很大。”
李銳皺起眉頭:“這距離太近了,拆彈手根本冇法安全操作。”
周衛國從戰術箱裡拿出一罐低溫乾冰,又掏出一根
2
米長的絕緣杆,將乾冰罐固定在杆頭:“用絕緣杆送乾冰,從側麵靠近,把溫度降下來。拆邊境雷區時試過這招,低溫能讓紅外感應器暫時失效。”
兩名爆破組隊員配合,一人扶著絕緣杆保持穩定,一人緩慢向前推送,當乾冰罐距離炸藥包
15
米時,打開閥門釋放乾冰,白色的霧氣瞬間籠罩感應器區域。
探雷車的溫感探頭顯示,周圍溫度快速降至
5c,感應器的紅燈果然熄滅了。“有效!但乾冰隻能維持
5
分鐘,得抓緊拆!”
周衛國話音剛落,隧道內突然傳來
“嘩啦”
的巨響
礦渣從頂部裂縫掉落,碎石砸在地麵上發出刺耳聲響。“臥倒!”
周衛國一把將李銳按在掩體後,所有隊員瞬間舉槍對準隧道口。幾秒後,一隻渾身是泥的野猴竄出來,警惕地打量四周後,飛快鑽進樹林。“虛驚一場。”
李銳抹了把冷汗,“礦場廢棄後野生動物多,以後得把動物活動也算進偵察範圍。”
拆彈手穿著防爆服,在乾冰起效的間隙快速靠近,先用絕緣剪剪斷感應器線路,再小心翼翼卸下炸藥包。整個過程僅用
3
分
20
秒,當炸藥包被轉移到安全區域時,所有人都鬆了口氣。進入隧道探查時,周衛國用手電筒照亮岩壁,發現多處裂縫:“支撐結構不穩定,單次停留不能超
10
分鐘。”
他掏出熒光粉筆在岩壁上畫標記,“寬
25
米,高
2
米,剛好容兩人並行,突擊組推進時要保持間距,防止礦渣掉落傷人。”
第三天清晨,清障作業正式啟動,核心目標是清除露天采礦區的
“踏雷”。劉猛帶領清障組,操控
3
輛改裝探雷車向紅土區進發,這些探雷車是後勤班用小型礦車改造的,車底焊接
5
毫米厚的鋼板,整車重量嚴格控製在
45
公斤,剛好低於
“踏雷”
50
公斤的觸發閾值,車身側麵裝有簡易金屬探測器,通過導線連接駕駛位的蜂鳴器,一旦靠近金屬部件就會報警。
“一號車保持速度
5
公裡
/
小時,直線推進!”
劉猛通過對講機指揮,探雷車的輪胎在紅土裡壓出兩道深深的車轍,蜂鳴器時不時發出
“滴滴”
提示音。當靠近一處
“踏雷”
時,蜂鳴器急促作響,駕駛員立刻停車,劉猛下車用紅漆在地麵畫圈標記:“編號
01,深度約
15
厘米,小心挖掘。”
兩名隊員用小鏟子輕輕撥開紅土,露出竹筒製的
“踏雷”,小心翼翼拆下引信後,將炸藥轉移至安全區。
可剛推進
200
米,一號車突然
“哐當”
一聲下陷,半個車身陷進紅土裡。這是武裝分子挖的
“陷阱坑”,表麵用紅土和樹枝偽裝,坑深
1
米,底部灌滿泥漿,輪胎陷進去後完全失去動力。“該死!情報裡冇提這玩意兒!”
劉猛踹了一腳車胎,趕緊召集隊員扛來木板,墊在輪胎下方,8
個人纔將探雷車推出來,車底鋼板已被刮出幾道深痕。
此時,遠處小山丘上的蘇慈正通過望遠鏡觀察著這一幕。她立刻對著對講機喊話:“劉猛,你們右側
10
米處的紅土顏色偏深,比周圍暗
2
個色階,濕度肯定更高,大概率也是陷阱坑,讓探雷車繞著走!”
劉猛趕緊調整路線,指揮探雷車向左側偏移
5
米,果然避開了一處隱藏的陷阱坑。“多虧你眼尖,不然又得耽誤半小時!”
劉猛的聲音帶著感激。
蘇慈的目光突然轉向選礦廠崗亭,一名武裝分子正舉著望遠鏡觀察清障組,還掏出對講機低聲說著什麼。“劉猛,隱蔽!有人在監視你們!”
蘇慈壓低聲音,“讓隊員把廢棄鐵皮板斜靠在探雷車上,隻露探測器,假裝在整理礦渣,彆暴露清障目的!”
劉猛立刻照做,隊員們將鏽跡斑斑的鐵皮板搭在車身上,從遠處看,確實像在清理礦場廢料。崗亭裡的武裝分子觀察片刻,放下望遠鏡,冇有進一步動作。“總算矇混過關了。”
劉猛鬆了口氣,直到夕陽西下,才完成露天采礦區
30
的
“踏雷”
排查。
第四天下午,經過三天的努力,清障組終於打通了一條從廢棄礦道通往選礦廠的
“z
型安全通道”。通道寬
12
米,兩側每隔
5
米插一根熒光棒,地麵的
“踏雷”
已全部拆除,隻剩下最後
50
米靠近隧道口的區域需要確認。
蘇慈趴在通道旁的礦堆上,架起
85
式狙擊槍,槍口對準隧道口。老鄭坐在她旁邊,用望遠鏡監控周圍環境,小陳則負責記錄風速、濕度等數據。“清障組注意,距離隧道口還有
50
米,每步用探雷針確認,彆著急!”
蘇慈通過對講機提醒,手指輕輕搭在扳機上,食指貼著扳機護圈,保持隨時可射擊的狀態。
就在清障組隊員彎腰排查時,隧道裡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兩名武裝分子舉著
ak-47
衝了出來,對著清障組大喊:“不許動!舉起手來!”
“三點鐘方向,距離
300
米,風速
1/s,濕度
90,彈道下墜
05
厘米!”
老鄭快速報出參數,聲音沉穩無慌。蘇慈深吸一口氣,在呼氣末段扣下扳機,“砰!”
子彈穿透晨霧,精準命中左側武裝分子的肩膀,他慘叫一聲,ak-47
掉在紅土裡。右側武裝分子見狀,轉身想逃回隧道,老鄭立刻舉起步槍,瞄準其小腿扣動扳機,子彈擊中膝蓋下方,對方踉蹌倒地,被衝上來的清障組隊員用抓捕網困住。
“蘇姐,你這槍法真是神了!”
小陳興奮地拍手。蘇慈卻眉頭緊鎖,盯著隧道口:“這兩人是暗哨,他們能找到這裡,說明武裝分子已經察覺異常。”
她讓小陳調出之前的觀察記錄:“之前崗亭換崗很規律,現在頻率變了,說明他們在調整防禦。”
果然,當天晚上,蘇慈通過望遠鏡觀察到,選礦廠崗亭增加了
1
名守衛,原本規律開啟的白熾燈換成了手電筒間斷照射,甚至有武裝分子在隧道口巡邏,每
15
分鐘一次,比之前密集一倍。“情況不對,必須提前突襲。”
蘇慈在任務總結裡寫道,“建議明天突襲時間從清晨
7
點改為
6
點,趁他們防禦冇調整好,打個措手不及。”
趙剛在指揮部看到總結後,立刻召集隊員開會。周衛國、劉猛等人一致同意:“就按蘇慈說的,淩晨
4
點集結,檢查裝備,6
點準時行動!”
經過
4
天的偵察與清障,“利刃”
中隊和武警部隊終於摸清了礦場的陷阱分佈、隧道結構和武裝分子活動規律,開辟出安全通道,調試好應對紅外感應器的裝備。萬事俱備,隻待黎明時分的最後一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