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107 章
-
蘇慈被擡進臨時醫療點時,意識已近模糊,臉色蒼白得像被雨水泡透的宣紙,嘴脣乾裂起皮,左前臂腫得比平時粗了一圈,戰術背心的血跡凝固成暗褐色硬塊,貼在皮膚上泛著冷意。醫生剪開她的戰術背心時,在場的隊員都倒吸一口涼氣,左側肋骨處的挫傷泛著青紫,3
根肋骨骨裂的腫脹痕跡清晰可見(第
5-7
肋),其中第
6
肋輕微錯位,左前臂尺骨中段凸起明顯,皮膚下隱約能看到骨裂紋路,後背肩胛骨外側還有兩處碎石造成的擦傷,傷口邊緣因雨水浸泡發白起皺,透著感染的風險。
“立刻準備手術!”
醫生語速急促,手裡的鑷子夾著消毒棉快速擦拭傷口,“骨裂必須用鋼板固定,錯位的肋骨要是戳傷肺葉,後果不堪設想!至少要休養
3
個月,期間不能劇烈活動,連深呼吸都得控製力度
”
他頓了頓,看向趙剛,語氣稍緩,“好在右手和右臂功能冇受影響,隻要恢複得當,傷愈後不耽誤狙擊操作。”
這句話像顆定心丸,讓圍在旁邊的隊員們緊繃的肩膀終於放鬆。趙剛看著病床上雙目緊閉的蘇慈,指節輕輕摩挲著她落在床邊的戰術手套
上麵還沾著礦場的紅土和乾涸的血跡,聲音裡滿是心疼:“這丫頭,每次都把最險的活兒扛下來,這次又立了大功。”
手術從上午
8
點持續到
11
點,當蘇慈被推出手術室時,左前臂裹著厚厚的石膏,用三角巾吊在胸前,左側肋骨處纏著寬幅彈性繃帶,原本蒼白的臉色添了幾分血色,呼吸也平穩了許多。護士跟著出來,手裡拿著術後注意事項,逐一叮囑:“6
小時內彆讓她醒,麻藥勁過了會疼得厲害;醒了之後喂點溫鹽水,彆讓她脫水;左臂絕對不能受力,肋骨處的繃帶每天要換一次。”
小陳自告奮勇留下守著,他搬了張凳子坐在病床邊,手裡捧著蘇慈的戰術筆記本,小心翼翼地翻到
“礦場任務”
那一頁,上麵記滿了密密麻麻的射擊參數,最後幾行的字跡被血跡暈開,是蘇慈受傷時不小心蹭上的。他指尖輕輕拂過紙頁,輕聲呢喃:“蘇姐,任務完成了,你好好休息。”
下午
2
點,蘇慈緩緩睜開眼,麻藥勁漸漸退去,左側肋骨和左前臂傳來鑽心的疼,像有無數根細針在紮。她想擡手摸一摸,剛動了動胳膊,就被小陳按住:“蘇姐,你彆亂動!醫生說你肋骨骨裂,不能用力!”
“任務……”
蘇慈的聲音沙啞得像砂紙摩擦,“真的完成了?武裝分子……
都抓了嗎?”
“都抓了!”
趙剛和周衛國剛好走進來,手裡拿著一張摺疊整齊的嘉獎令,紅底燙金的
“二等功”
字樣格外醒目,“總部特意表揚你在雨霧裡的精準狙擊,說你是‘邊境線上的神槍手’!”
周衛國坐在病床邊,接過話頭,語氣裡滿是興奮:“平流霧散後,我們順利攻占選礦廠,在隧道裡繳獲了
5
挺改裝機槍、12
把手槍,還有
3
箱武器零件,12
個武裝分子一個冇跑,連‘刀疤’都被小李他們堵在暗河口,他還問‘礦塔上的狙擊手是誰’,估計是被你的槍法打怕了!”
蘇慈看著嘉獎令上的字跡,嘴角牽起一抹笑,眼眶微微發熱。
接下來的休養期,蘇慈成了
“重點保護對象”。後勤班每天按時送來營養湯,排骨湯、雞湯換著花樣來,炊事班班長還特意給她燉了補鈣的黃豆豬蹄;小陳和老鄭輪流來幫她整理戰術筆記,把礦場任務的參數整理成表格,方便她複習;劉猛更貼心,從後勤班借了個簡易瞄準架,固定在宿舍的桌子上:“你每天用右臂練會兒瞄準,彆讓手感生疏了!”
蘇慈的休養宿舍在營區西側家屬樓一樓,窗外就是狙擊訓練場。每天清晨六點半,85
式狙擊槍的
“砰砰”
聲總會準時劃破晨霧,那是隊裡狙擊手在進行
500
米精度射擊,平均命中率早已突破
90,放在全軍特種大隊序列裡,都是能排進前三的頂尖水平。
這天上午,她剛用右臂托著模擬槍,對著劉猛送來的簡易瞄準架完成
100
次瞄準練習,小陳就端著換藥盤走進來,手裡還捏著一張皺巴巴的靶紙,邊緣被汗水浸得髮捲。“蘇姐,該換肋骨的繃帶了,醫生說今天要纏鬆半指,避免影響呼吸。”
小陳把靶紙遞過來,語氣帶著幾分糾結,“你看小李這靶紙,靜態靶五槍全中十環,彈孔間距不到
2
厘米,可昨天模擬雨林霧天訓練,他五槍隻中兩槍,回來跟我抱怨‘瞄準鏡裡全是霧珠,靶心像蒙了層紗,怎麼校槍都冇用’。”
蘇慈接過靶紙,指尖劃過密集的十環彈孔,彈著點集中,說明基礎功底紮實,問題顯然出在複雜環境的參數適配能力上。她擡頭看向窗外,訓練場的白楊樹在風中搖晃,葉片間的陽光忽明忽暗,想起海訓時趙東海的叮囑:“優秀狙擊手和頂尖狙擊手的差距,不在靜態精度,而在環境變量的把控,越複雜的環境,越要找到可量化的修正邏輯,不能憑感覺。”
“小陳,你去通知隊裡的狙擊手,明天上午九點來我這兒集合。”
蘇慈把靶紙壓在戰術筆記本下,眼神格外認真,“咱們不聊基礎動作,就聚焦‘複雜場景狙擊進階技巧’,幫他們突破瓶頸,我自己也能複習經驗,免得手生。”
小陳剛要轉身,蘇慈又補充道:“把小李昨天霧天訓練用的瞄準鏡也帶來,我看看霧珠附著的規律,說不定能找到解決辦法。”
當天下午,趙剛拎著一網兜黃澄澄的蘋果來探望,“感覺怎麼樣?聽醫生說下週三就能拆左前臂的石膏了。”
趙剛把蘋果放在桌上,隨手拿起蘇慈的戰術筆記本,翻開就看到密密麻麻的教學思路,字跡工整,還畫著簡易示意圖。
“針對優秀狙擊手的精進方向:一、極端環境參數修正(雨霧、山地逆溫層);二、多目標快速切換決策邏輯;三、突發乾擾下的心態穩定技巧。”
趙剛念出筆記上的條目,擡頭看向蘇慈,“思路很清晰,但‘霧天修正’得有具體辦法才行,瞄準鏡冇有防霧塗層,有次雨林任務,老鄭他們就是因為鏡片起霧,錯過了三次狙擊視窗期。”
蘇慈指著筆記上的礦場瞄準鏡視野圖,紅筆標註的偏移軌跡格外醒目:“我在礦場任務時總結了‘霧天濾鏡補償法’,咱們的偏振濾鏡是後勤班手工改裝的,冇有防霧功能,霧滴附著在鏡片上會導致光線折射,讓靶心視覺位置比實際偏右
03
個靶心直徑。這時候隻要把瞄準點向光源方向偏移
03
個單位,就能修正偏差。你看這張彈孔記錄,我當時打
600
米目標,彈孔全在靶心偏左上
03
厘米,正好補上了折射誤差。”
趙剛翻到
“山地逆溫層”
那頁,眼睛突然亮了:“上次高原任務,老鄭在
4200
米海拔打靶,子彈下墜比計算值少了
12
厘米,當時以為是風速計故障,現在看來是逆溫層的影響!你這筆記,正好補上隊裡的技術短板。”
蘇慈笑著把筆記本翻到空白頁:“而且我想讓他們多分享實戰案例,他們去過的我冇經曆過的那些環境,說不定能從他們的經驗裡完善修正公式
教學相長,這樣對大家都好。”
確定教學方向後,蘇慈花了兩天時間整理教學材料,把自己的實戰經驗和隊員們的訓練數據融合,打磨出一套
“場景化定製方案”。
她先從後勤班借來近半年的狙擊訓練記錄,按
“環境類型”
分類歸檔:雨林任務
3
次、高原任務
2
次、城市反恐模擬
1
次,用紅筆圈出每次任務的
“失分項”,雨林任務中,80
的脫靶源於
“樹葉遮擋導致彈道偏移”,5
毫米厚的梧桐葉會讓子彈橫向偏移
02
厘米;高原任務中,60
的精度偏差是
“逆溫層未修正”,海拔每升高
1000
米,子彈初速會增加
5/s,下墜量減少
04
厘米;城市反恐模擬中,40
的失誤是
“玻璃反光乾擾瞄準”,普通玻璃窗會讓瞄準點視覺偏移
05
厘米。
針對這些問題,蘇慈在筆記本上繪製了直觀的示意圖:“彈道穿透樹葉示意圖”
用藍、紅、黑三色線條,分彆標註子彈穿過
1
片、3
片、5
片樹葉的軌跡變化;“高原逆溫層修正表”
詳細記錄著海拔
1000
米到
5000
米的初速變化、下墜修正量,甚至標註了不同海拔的空氣密度值。
為了讓教學更落地,她還讓小陳幫忙製作簡易教具:用硬紙板剪出
1:1
比例的瞄準鏡視野框,貼上透明薄膜模擬霧滴,用紅筆標註瞄準點偏移位置;從後勤班要了些廢棄的
762
毫米子彈殼,按不同環境下的彈道下墜量,在黑板上擺出軌跡模型,10
米距離內,子彈殼每間隔
1
厘米,對應實際射擊中的
1
厘米偏差,直觀又好懂。
“蘇姐,你這準備得也太細了!連逆光時瞄準鏡反光的角度都標出來了。”
小陳幫她貼
“雨霧視野圖”
時,看到上麵標註著
“逆光
30
度時,瞄準鏡傾斜
15
度可減少
60
反光”,忍不住感歎。蘇慈正在用酒精棉擦拭小李的瞄準鏡,鏡片上還殘留著霧天訓練的水漬,她一邊擦一邊說:“他們都是頂尖狙擊手,差的不是技術,是環境變量的細節把控。比如逆光這個點,我在礦場任務時就吃過虧,後來發現傾斜
15
度正好能避開反光,這個小技巧在實戰中能救命。”
教學前一天晚上,蘇慈特意讓小陳把小李、老鄭叫到宿舍,提前摸清他們的實戰困惑。小李坐在床沿,手裡捏著自己的訓練記錄,指腹反覆摩挲著
“雨林多目標脫靶”
那欄,語氣帶著懊惱:“上次雨林任務,兩個目標相距
5
米,左邊拿手槍,右邊拿
ak-47,我猶豫了
05
秒,先打了左邊的,結果右邊的跑了,還差點讓突擊組的戰友暴露位置。”
老鄭則掏出一個磨損嚴重的風速計,金屬外殼上的刻度已經模糊,他輕輕敲了敲儀器:“高原上風速變得太快,我剛按
2/s
調好參數,風突然漲到
5/s,等我反應過來,子彈已經偏出
12
厘米,錯失了目標。”
蘇慈把這些困惑記在筆記本上,連夜調整教學內容:在
“多目標決策樹”
裡補充
“威脅等級判斷標準”(步槍>手槍>炸藥包,距離越近優先級越高);在
“動態風速預判法”
裡加入
“旗幟擺動頻率對應表”——
旗幟每秒擺動
1
次對應
2/s,每秒擺動
2
次對應
5/s,比風速計反應更快,適合突發情況。
臨睡前,蘇慈突然想起什麼,讓小陳找後勤班要了醫用透明膠帶和紅色馬克筆,在桌上剪出
1
厘米寬的膠帶,用尺子量著畫
03
厘米的刻度:“明天讓他們貼在瞄準鏡左側邊緣,霧天訓練時不用記公式,直接按刻度偏移瞄準點,效率能提高不少。”
第一次教學在訓練場的遮陽棚下進行。5
名狙擊手圍坐成圈,手裡都帶著
“實戰裝備”:小李拎著上次雨林任務的瞄準鏡;老鄭抱著磨損的風速計和高原訓練記錄;王銳更實在,直接搬來一塊
2
厘米厚的鋼板和
3
厘米厚的空心木門
那是他上次城市反恐模擬訓練時用的靶標,上麵還留著彈孔。
蘇慈冇有開講,而是先讓大家
“擺問題”。小李第一個開口,把瞄準鏡遞過來:“蘇姐,你看這鏡片,一到霧天就掛滿水珠,用擦鏡布擦了也冇用,靶心根本看不清,校槍時總找不到基準點。”
蘇慈接過瞄準鏡,對著陽光傾斜
45
度,鏡片上的水漬清晰可見:“咱們的瞄準鏡冇有防霧塗層,霧天訓練前,先用酒精棉擦一遍鏡片,再塗一層薄甘油,能延緩霧滴附著
20
分鐘。另外,霧滴會導致光線折射,讓靶心視覺位置偏右,你把我昨天做的刻度膠帶貼在瞄準鏡左側,瞄準的時候把靶心對準
03
厘米刻度線,就能補上偏差。”
小李立刻按方法操作:用酒精棉仔細擦拭鏡片,均勻塗上甘油,再貼上刻度膠帶,拿起模擬槍對準遠處的靶紙。“真管用!靶心清晰多了,刻度線正好能對應偏移量!”
他興奮地調整瞄準姿勢,蘇慈在一旁補充:“甘油彆塗太多,不然會有油膜,反而影響視野,我在礦場時塗多了,差點冇看清
600
米外的機槍手位置,後來用酒精棉擦掉半層才恢複。”
聊到
“多目標快速切換”,小李又拋出困惑:“上次雨林任務,兩個目標同時出現,我切換瞄準鏡時總慢半拍,等對準第二個目標,人已經跑了。”
蘇慈從戰術背心裡掏出
“多目標決策樹”
圖表,紅筆標註的優先級格外醒目:“遇到多目標,先判斷‘威脅緊迫性’,比如左邊目標拿手槍,有效射程
50
米;右邊拿
ak-47,有效射程
300
米,這時候必須先打右邊的,因為它能威脅到更遠的戰友。我在礦場時,同時麵對兩個機槍手,就是先打離突擊組近的那個,減少他們的暴露時間。”
她讓小陳幫忙,用迷彩服搭成兩個
“模擬敵人”,一個掛著手□□型,一個掛著
ak-47
模型,相距
5
米擺放:“你們試試這個方法
看到多目標時,先在心裡排序,同時把瞄準鏡倍率從
12
倍降到
8
倍,擴大視野,這樣切換時不用重新找靶心。”
小李立刻拿起模擬槍,先瞄準
ak-47
模型,扣下
“扳機”
後,手指快速調整倍率環,轉向手□□型,整個過程隻用了
18
秒,比之前快了
07
秒。“蘇姐,這樣切換真的快多了!之前我總糾結‘先打哪個’,其實按威脅等級來,根本不用猶豫!”
小李興奮地說,額頭上滲出的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淌。
聊到
“高原逆溫層”
時,蘇慈和老鄭還起了小分歧。老鄭翻出高原訓練記錄,指著
“4200
米海拔,子彈下墜偏差
15
厘米”
那欄:“我按海拔每千米修正
04
厘米算,應該偏
168
厘米,實際隻偏
15
厘米,當時以為是儀器誤差,現在想想可能有其他因素。”
蘇慈則翻到礦場任務記錄:“我在
1800
米海拔,濕度
95
時,子彈下墜比計算值多
03
厘米,我覺得濕度會影響空氣密度,進而改變彈道,濕度每增加
10,修正量得加
01
厘米。”
兩人爭執不下,蘇慈提議用實彈測試驗證。小陳立刻去後勤班申請了
10
發
762
毫米子彈和
3
張靶紙,在訓練場用高台模擬海拔(1
米高台對應
1000
米海拔),用噴霧器模擬不同濕度環境。測試結果出來時,所有人都圍了過來,當海拔
4200
米、濕度
80
時,子彈下墜量比純海拔修正少
03
厘米,正好符合蘇慈的
“濕度修正公式”。老鄭看著靶紙,笑著拍了拍蘇慈的肩:“還是你考慮得周全!下次高原任務,我就按‘海拔
濕度’雙重修正算,肯定能把偏差控製在
05
厘米內。”
講到
“彈道穿透障礙物”
時,王銳指著鋼板上的彈孔:“上次城市模擬訓練,我打穿鋼板時,子彈雖然穿透了,但偏差
08
厘米;打空心木門時,偏差直接到了
1
厘米,後來才知道木門是空心的,影響了子彈旋轉。”
蘇慈讓王銳用
58
毫米子彈分彆射擊鋼板和木門,自己蹲在旁邊記錄彈孔位置:“鋼板硬度高,子彈穿透時會輕微變形,2
厘米厚需增加
01
厘米修正量;空心木門內部有空腔,會讓子彈旋轉偏移,3
厘米厚需增加
015
厘米修正量。”
她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筆尖頓了頓補充道:“這個知識點我之前冇接觸過,多虧你分享,以後城市反恐任務,咱們就能提前做好修正,不會再吃這種虧。”
中途休息時,蘇慈彎腰去拿教具,突然皺起眉頭,用手按住左側肋骨處
剛纔爭執時動作太大,牽扯到了未癒合的傷口,一陣刺痛順著胸腔蔓延開來。小陳趕緊遞上靠墊:“蘇姐,你歇會兒吧,彆硬撐,醫生說不能劇烈活動。”
蘇慈搖搖頭,把靠墊推回去,聲音帶著幾分堅定:“實戰中哪有靠墊?這點疼比不過戰友的安全重要。”
她調整了一下坐姿,繼續說道:“咱們接著聊‘突發乾擾下的心態穩定’,上次礦場任務,我剛打掉一個機槍手,就有武裝分子從背後偷襲,當時……”
隨著教學推進,隊員們的進步肉眼可見。第二次雨林模擬訓練中,小李麵對
3
個同時出現的目標(1
個持步槍、1
個持手槍、1
個持炸藥包),僅用
2
秒就完成瞄準射擊,三槍全中,且優先命中了威脅最大的持炸藥包目標;老鄭在高原模擬訓練中,通過
“旗幟擺動預判風速”,把子彈偏差從之前的
5
厘米降到
1
厘米以內;王銳在城市反恐模擬中,打穿
2
厘米鋼板和
3
厘米木門後,彈著點偏差均控製在
05
厘米內,比之前進步了一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