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108 章
-
而蘇慈也在教學中收穫頗多,從老鄭的高原記錄裡,她完善了
“高原逆溫層修正公式”,補充了
“海拔
4000
米以上,每升高
500
米,初速增加
3/s”
的細節
這是老鄭在
4500
米海拔實測的數據,比理論值更貼合實戰;從王銳的城市反恐經驗裡,她發現
“玻璃反光時,瞄準鏡傾斜
20
度比
15
度效果更好”,還總結出
“不同材質障礙物修正表”,貼在戰術筆記本扉頁,方便隨時查閱。
有一次教學結束後,老鄭拿著一張手繪的
“高原
-
濕度修正對照表”
來找蘇慈。表格上,海拔
1000
米到
5000
米、濕度
50
到
90
的修正量清晰標註,旁邊還畫著簡易折線圖,用不同顏色標註風速變化規律。“蘇姐,你看這個表能不能加進你的筆記裡?我按實戰數據算的,下次隊裡去高原任務,大家就能直接用,不用再臨時測算。”
蘇慈接過表格,指尖拂過紙上工整的字跡,連每個數據後的備註都清晰明瞭,眼眶忍不住微微發熱:“當然能!這比我之前純理論的修正公式實用多了,咱們一起把這些經驗整合起來,編一本手冊,以後隊裡的狙擊手執行任務,都能少走彎路。”
接下來的一週,蘇慈把拆石膏前的空閒時間全用在編寫《複雜場景狙擊適配手冊》上。她將戰術筆記本裡的內容按
“環境類型”
拆分為幾大核心模塊:雨霧環境、高原環境、城市環境等,每個模塊下又細分
“參數修正表”“突發應對技巧”“實戰案例解析”
三部分,前者保證數據精準,中者聚焦應急處理,後者則用真實經曆讓技巧更易理解。為了讓手冊脫離
“文字堆砌”
的枯燥感,她特意讓小陳幫忙繪製插圖:“霧天瞄準鏡偏移示意圖”
用藍筆標註霧滴折射軌跡,“高原逆溫層彈道軌跡圖”
用紅筆標出海拔與下墜量的對應關係,“城市障礙物穿透表”
則直接在手繪的鋼板、木門旁標註修正數據,每幅圖都貼在對應章節的空白處,直觀又好懂。
編寫
“雨霧環境”
章節時,蘇慈特意把小李的實戰案例寫進去,連細節都毫不含糊:“1994
年
7
月雨林模擬訓練,目標距離
500
米,濕度
92,小李采用‘甘油防霧(醫用甘油薄塗,避免油膜)
刻度偏移(瞄準點向光源側移
03
厘米)’組合法,5
槍全中十環,較此前霧天訓練命中率提升
60,且射擊時間縮短
15
秒”;寫到
“高原環境”,她不僅完整收錄老鄭的
“海拔
-
濕度修正對照表”,還根據訓練反饋補充了
“旗幟風速預判口訣”:“一秒一擺風兩米,兩秒一擺風五米,三秒一擺風八米,快速判斷不遲疑”,甚至在口訣旁加了小字備註:“高原風多變,每
30
秒需重新判斷,優先觀察離目標最近的旗幟”;“城市環境”
章節則重點突出王銳的障礙物穿透經驗,明確標註
“2
厘米普通鋼板,子彈偏差
01
厘米,修正量
01
厘米;3
厘米空心木門(芯材為蜂窩紙),偏差
015
厘米,修正量
015
厘米”,連
“玻璃反光時瞄準鏡傾斜
20
度(而非
15
度,城市玻璃反光更強)”
的細節都寫得清清楚楚,還特彆註明
“適用於普通單層玻璃窗,雙層中空玻璃需額外修正
005
厘米”。
手冊編寫完成那天,蘇慈抱著厚厚的手稿找後勤班幫忙影印。營區隻有一台黑白影印機,影印出來的插圖模糊不清,她就拿著紅筆在每本影印件上重新標註重點
修正量用紅圈標出,關鍵技巧下畫波浪線,連案例裡的易錯點都用括號補充提醒。每個狙擊手領到手冊時,手裡的本子都畫滿了紅色標記,像一本專屬的
“實戰秘籍”。小李翻到
“雨霧環境”
那頁,看到自己的名字和訓練細節,興奮得差點跳起來,聲音都拔高了幾分:“蘇姐,我這案例居然能進手冊!以後新人來隊,是不是都要照著我的方法練?”
蘇慈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語氣認真:“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功勞,是咱們所有人實戰經驗的結晶,少了誰的反饋都編不成這本手冊。”
拆石膏那天,醫生捏了捏蘇慈的左前臂,又檢查了肋骨處的癒合情況,笑著說:“恢複得比預期好,肌肉張力冇問題,再過兩週就能進行輕度瞄準訓練,三個月後就能正常參與戰術演練,執行任務也冇問題。”
蘇慈剛走出醫務室,就看到老鄭和王銳舉著靶紙跑過來,靶紙上的彈孔密集地落在十環中心,邊緣還沾著訓練時的紅土。“蘇姐,你快看!我們按手冊裡的‘高原雙修正法’(海拔
濕度)訓練,500
米高原模擬靶,五槍全中十環,偏差最大的也隻有
03
厘米!”
老鄭的聲音裡滿是激動,王銳也趕緊補充:“上次城市模擬訓練,我打穿
3
厘米木門後,子彈偏差隻有
03
厘米,比之前冇按手冊訓練時進步太多了,之前最少都要偏
08
厘米!”
三個月休養期結束當天,趙剛特意組織了一場
“實戰化狙擊考覈”,模擬的正是蘇慈之前執行的礦場雨霧環境,用灑水器製造持續降雨,500
米外設置移動靶(模擬武裝分子)和機槍手模型(模擬火力點),要求狙擊手在
10
分鐘內完成
“清除火力點
命中
3
個移動目標”
兩項任務,難度與實戰幾乎一致。小李第一個上場,他熟練地按手冊裡的
“雨霧適配法”
操作:先給瞄準鏡塗一層薄甘油,貼上提前剪好的刻度膠帶,再根據靶場邊緣旗幟的擺動頻率(每秒
15
次,對應風速
35/s)調整參數,“砰!砰!砰!”
三槍過後,機槍手模型的
“心臟”
位置被擊中,移動靶也連中兩槍,僅用
6
分鐘就完成任務。老鄭、王銳緊隨其後,考覈成績全優,整個狙擊組的平均命中率比三個月前提升
25,射擊時間平均縮短
20。
考覈結束後,總部來的觀察員正好在場,趙剛把《複雜場景狙擊適配手冊》遞過去。觀察員翻手冊時,手指時不時在表格和口訣上停留,越看越認可,合上手冊時忍不住讚歎:“這手冊太實用了!冇有空泛的理論,全是能直接用的實戰經驗,還把數據量化成表格、編成口訣,新兵學起來快,老狙擊手也能查漏補缺。總部可以把它印發給全軍特種大隊,作為狙擊訓練的參考資料,讓更多人受益!”
當天晚上,炊事班燉了雞湯,還做了幾道大家愛吃的菜。小李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雞湯走到蘇慈麵前,雙手遞過去:“蘇姐,謝謝你這三個月的教導,也謝謝你把我的經驗寫進手冊。現在不管是雨霧還是高原,我都能穩定射擊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慌手慌腳的。”
老鄭也湊過來,手裡拿著一本寫滿批註的手冊:“我把上次高原訓練的新數據補充進去了,比如海拔
4800
米時的修正量,下次執行任務回來,咱們再一起完善,讓這本手冊越來越實用。”
蘇慈接過雞湯,指尖觸到溫熱的碗壁,暖意順著指尖傳到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