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110 章
-
5
月
15
日,選拔結果公佈,蘇慈的名字出現在
“利比裡亞狙擊觀察員”
名單中。趙剛把訊息告訴她時,整個
“利刃”
中隊都沸騰了,小陳抱著她的
85
式狙擊槍跑過來,激動地說:“蘇姐,等你從西非回來,我一定把狙擊練得跟你一樣好!”
蘇慈接過槍,指尖輕撫槍托上的舊紋路,笑著說:“等我回來,咱們一起練。”
出發前的晚上,蘇慈坐在宿舍的桌前,將《複雜場景狙擊適配手冊》逐頁翻開,指尖劃過
“雨林環境射擊”“多目標識彆”
等熟悉的章節,筆尖在空白處補充著西非特有的實戰細節:“利比裡亞雨林泥濘區,500
米彈道修正量需額外加
02
厘米”“當地武裝分子常著深綠色破舊迷彩,與植被色差較小,觀察時需重點關注武器輪廓”,這些是她從軍區下發的《西非維和任務區手冊》裡逐字提煉的要點。
她還把三年邊防連積累的英語筆記、兩個月突擊學習的法語短句,整理成一本巴掌大的
“維和語言手冊”,牛皮紙封麵用紅筆寫著
“語言為橋,和平為盾”,扉頁裡夾著一張營區訓練場的照片,背麵寫著:“願我們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以語破障,以槍護安。”
小陳來取手冊時,眼眶泛著紅,手裡攥著個熟悉的彈殼掛件,和之前送給蘇慈的
“狙擊傳承”
掛件一模一樣,隻是這次在
“傳承”
二字旁,多刻了個小小的
“和”
字。“蘇姐,這個你帶上,就當咱們狙擊組陪著你。等你回來,我還想跟你學怎麼在雨林裡找狙擊點,怎麼聽聲辨位識目標。”
蘇慈接過掛件,冰涼的彈殼貼在掌心,“放心,我一定帶著它平安回來。到時候咱們去訓練場,把西非的雨霧、泥濘,都當成新的訓練科目。”
老鄭拎著個軍綠色帆布包進來,包裡整整齊齊碼著防蚊液,最底下壓著本泛黃的《西非常見疾病預防手冊》,封麵上有他密密麻麻的批註:“瘧疾高發期
5-10
月,每日需塗防蚊液
3
次,睡前用艾草熏房間”“飲用水需煮沸
10
分鐘以上,避免喝生水”。他還從腰帶上解下自己用了三年的風速計,塞進蘇慈手裡:“你用慣了這個,刻度準,在雨林裡測風向、算彈道,比新的順手。到了那邊,彆光顧著任務,自己的身體最要緊。”
趙剛走進宿舍時,手裡捧著一麵摺疊整齊的小中隊旗,藏藍色旗麵上繡著
“利刃”
二字,邊角處密密麻麻簽滿了隊員的名字,連炊事班的老班長都在角落簽了名。“這麵旗你帶上,走到哪兒,都是‘利刃’中隊的人。”
他把旗遞給蘇慈,指尖輕輕摩挲著旗麵的紋路,語氣裡滿是期許:“到了西非,記得多跟家裡、跟營區報平安。不管遇到什麼難處,都彆自己扛,加密頻道
24
小時通著,營區永遠是你的後盾。”
蘇慈把中隊旗、手冊、掛件都仔細收進軍用揹包,最後一眼掃過宿舍:牆上貼著的訓練成績表,最高處還留著她礦場任務後創下的
100
米
5
槍全中記錄;桌上的
85
式狙擊槍靜靜躺著,槍托上的黑色膠帶還保持著她習慣的纏繞角度,這把槍陪她熬過雨霧礦塔,陪她走過恢複訓練,如今卻要暫時分離。她輕輕撫摸槍身,在心裡默唸:“等我回來,再帶你去打一次移動靶,再陪我站一次狙擊位。”
格外醒目,肩章處還彆著臨時配發的
“un”
標識。小陳、老鄭他們站在送行隊伍最前排,眼神裡滿是不捨。
“蘇姐,加油!”
小陳的聲音帶著哽咽,卻依舊洪亮。蘇慈笑著揮手,眼眶不知不覺濕潤,這一去就是
12
個月了。
汽車緩緩開動,營區的白楊樹漸漸向後退去,蘇慈從揹包裡掏出那麵小中隊旗,緊緊攥在手裡。
經過兩天兩夜的鐵路與航空轉運,蘇慈和戰友們終於抵達北京某維和集訓基地。當藍色貝雷帽遞到手裡時,蘇慈輕輕摩挲著帽簷的聯合國徽章
這頂天藍色的帽子,承載著全球維和人員的共同使命,也代表著中**人走向國際舞台的責任。換上印有
“un”
標誌的維和製服,站在鏡子前,她覺得肩上的擔子更沉了:從此刻起,她不僅是
“利刃”
中隊的狙擊手,更是中國維和部隊的一員,一舉一動都代表著中**人的形象。
集訓的七天裡,蘇慈和其他狙擊觀察員每天泡在模擬訓練場:用迷彩網和噴霧器還原利比裡亞雨林環境,練習在濕熱、多蚊蟲的條件下快速架槍;跟著聯合國教官學習
“最低武力使用原則”
的實戰應用,模擬
“平民圍觀”“武裝分子挑釁”
等場景,反覆演練
“警告
-
威懾
-
處置”
的流程。休息時,她還會把自己的雨林射擊經驗分享給戰友,比如
“利用藤蔓固定槍托減少晃動”“通過樹葉擺動頻率預判風速”;而戰友們也會教她跨境協作的技巧,比如
“與當地警察溝通的注意事項”“人道主義物資護送的路線規劃”。每當夜幕降臨,她就掏出
“維和語言手冊”,就著檯燈背誦法語短句,連夢裡都在練習
“no
s
des
cases
ble
chois,
no
venons
pour
paix(我們是中國維和部隊,為和平而來)”。
一週後,聯合國包機從北京起飛,穿越印度洋,飛向利比裡亞首都蒙羅維亞。
當飛機降落在蒙羅維亞國際機場,艙門打開的瞬間,濕熱的空氣裹挾著雨林的草木氣息撲麵而來。遠處的熱帶雨林鬱鬱蔥蔥,機場跑道旁,當地民眾舉著
“歡迎中國維和部隊”
的牌子,用生硬的中文喊著
“你好”。聯合國的白色越野車早已等候在停機坪,車身上
“un
peacekeepg”
的藍色標識在陽光下格外清晰。
蘇慈深吸一口氣,背上揹包,邁出堅定的步伐
——
她的維和使命,從這一刻起,正式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