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121 章
-
接下來的幾天,越來越多的平民逃到安全區,蘇慈和戰友們忙著登記資訊、分發救濟糧、安排住宿。阿米娜帶著村民們燒開水、煮木薯粥,給平民們送過去;科菲則帶著孩子們在安全區裡玩,給他們講熊貓的故事,孩子們的笑聲漸漸多了起來。
正月初五上午,蘇慈正在觀察哨裡執勤,突然發現遠處的雨林裡有幾個黑影在動,是武裝分子,大概
5
人,穿著迷彩服,手裡拿著
ak-47,正朝著安全區慢慢走。她立刻按下對講機:“阿庫,安全區北側發現武裝分子,5
人,攜帶
ak-47,請求支援!”
說完,她舉起
88
式狙擊槍,瞄準鏡鎖定為首的武裝分子,手指扣在扳機護圈上,心跳得飛快。
阿庫帶著兩名戰友很快趕來,在觀察哨旁架起輕機槍,槍口對準武裝分子的方向。武裝分子越來越近,他們看到安全區的鐵絲網,停下腳步猶豫了一下,卻又繼續往前走,嘴裡喊著:“把糧食交出來!不然我們就衝進去!”
聲音粗啞,帶著威脅。“這裡是聯合國維和部隊,立即停止前進!否則我們將采取武力!”
蘇慈用擴音器喊,聲音堅定,冇有一絲退讓。
武裝分子卻不聽警告,突然舉槍射擊,子彈打在鐵絲網上,發出
“砰砰”
的巨響,火星濺了起來。“射擊!瞄準腿部!”
蘇慈果斷下令,手指扣下扳機,“砰”
的一聲,子彈精準擊中為首者的小腿,他慘叫一聲,倒在泥地裡,ak-47
從手裡滑出去。其他武裝分子見狀,轉身就往雨林裡跑,蘇慈冇有讓戰友追擊,根據維和規則,解除威脅後不能主動攻擊,她隻是對著他們的方向鳴槍示警,槍聲在雨林裡迴盪,警告他們不要再來。
危機解除後,安全區裡的平民都鬆了口氣,阿米娜走到蘇慈身邊,“蘇,謝謝你們,要是冇有你們,我們真的危險了。”
蘇慈搖搖頭,擦了擦狙擊槍上的泥水,“保護你們是我們的使命,我們會加強警戒,不讓他們再來騷擾。”
當天下午,蘇慈和戰友們在安全區周圍加設了
4
個觀察哨,又在鐵絲網外挖了淺溝,設置了更多的警報陷阱。科菲和孩子們則在安全區裡畫
“安全畫”,在紙上畫著維和士兵舉著槍,村民們拿著鋤頭,一起保護安全區,他們把畫貼在鐵絲網旁,五顏六色的畫,成了安全區裡最溫暖的防線。
正月初七,安全區終於建好了。15
公裡長的鐵絲網整齊地圍著安全區,8
個觀察哨像哨兵一樣立在周圍,醫療點、救濟糧發放點、臨時住宿區一應俱全,裡麵住著
200
多名平民,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卻像一家人一樣互相幫忙。
蘇慈每天都會在安全區裡巡邏,和平民們聊天。有次,她看到一個小女孩坐在茅草屋旁哭,手裡攥著一張皺巴巴的照片,問了才知道,孩子的媽媽在衝突中走散了,找不到了。蘇慈蹲下身,掌心輕輕覆在孩子顫抖的肩膀上,指尖觸到她皴裂的臉頰,長期營養不良讓皮膚失去水分,粗糙得像曬乾的樹皮。“彆害怕,我們一定幫你找媽媽。”
她轉頭讓翻譯阿明記下細節:孩子母親穿藍色碎花裙,左袖口有塊補丁,走路時左腿微跛(孩子說媽媽曾被流彈擦傷膝蓋)。蘇慈找了塊硬紙板,用木炭畫出簡單的笑臉,把資訊工整寫在旁邊,貼在安全區入口的木牌上,風一吹,紙板輕輕晃動,像在無聲地招手。
之後,蘇慈每次巡邏都會繞到入口處,看看紙板有冇有被雨水打濕,再向新來的平民反覆描述孩子母親的特征。2
月
20
日下午,她正在醫療點幫王芳整理繃帶,突然聽到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個穿著藍色碎花裙的女人跌跌撞撞跑來,看到紙板的瞬間,雙腿一軟,捂住嘴哭出聲:“那是我的莉莉!我找了她六天!”
蘇慈趕緊扶住她,女人左袖口的補丁果然和描述一致,左腿走路時還帶著輕微的跛態。
帶女人去茅草屋的路上,她不停唸叨:“戰亂時我們被衝散,我以為再也見不到她了……”
剛到門口,紮著羊角辮的莉莉就撲了過來,母女倆緊緊抱在一起,眼淚浸濕了彼此的衣服。蘇慈站在兩米外,悄悄彆過頭擦了擦眼角,在戰火紛飛的利比裡亞,這樣的重逢,比任何戰功都更讓她覺得珍貴。
阿米娜組織開墾的菜地,也在春雨裡冒出了生機。木薯苗頂著嫩綠的芽尖,從濕潤的泥土裡鑽出來;菠菜種子長出細小的嫩葉,挨挨擠擠鋪成一片淺綠。每天清晨,村民們都會提著葫蘆瓢來澆水,蘇慈執勤間隙,也會拿起小鋤頭幫忙鬆土。有次科菲蹲在菜地旁,小手握著塑料鏟,小心翼翼給木薯苗澆水,水珠落在葉片上,折射出細碎的光:“蘇姐姐,等木薯熟了,我讓阿米娜阿姨煮甜粥,放好多布福果乾!”
蘇慈笑著揉了揉他的頭髮,孩子的發間還沾著草屑:“好啊,我等著科菲種的木薯。”
安全區的日子,像雨林裡的溪水般平靜卻充滿力量。清晨,村民們會扛著鋤頭去菜地,朝陽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上午,救濟糧發放點前排著整齊的隊伍,冇人插隊,領到糧食的人會輕聲說
“謝謝”;下午,孩子們在空地上追逐打鬨,笑聲驚飛了枝頭的麻雀;傍晚,炊煙從茅草屋的煙囪裡升起,木薯粥的香氣飄滿整個安全區。蘇慈的巡邏也少了最初的緊張,武裝分子再也冇來過,蒙羅維亞方向的槍聲,漸漸被雨林的蟲鳴取代。
2
月
24
日是中國的元宵節,蘇慈和戰友們早早就開始準備。炊事班老周從物資庫翻出最後半袋麪粉,用雨林溪水和麪,餡料是用布福果乾切碎,拌上國內寄來的白砂糖,這在利比裡亞格外珍貴,老周拌餡時,捨不得多放一勺糖。通訊兵小李找了些彩色包裝紙,教孩子們折燈籠,紙不夠就用聯合國檔案的邊角料,孩子們的小手雖然笨拙,卻把燈籠折得格外認真,有的還在上麵畫了熊貓和橡膠樹。
蘇慈從戰術揹包裡掏出那支竹笛。傍晚,安全區中央的篝火比平時更旺,木柴劈啪作響,火星往上飄,像散落的星星。蘇慈坐在石頭上,手指按在笛孔上,深吸一口氣,《茉莉花》的旋律便順著晚風散開
笛聲清亮又溫柔,裹著雨林的潮氣,飄向遠處的橡膠林,戰友們跟著旋律輕輕哼唱,聲音裡滿是思鄉的柔軟。
阿米娜帶著村民們也來了,竹籃裡裝著剛烤好的木薯餅,餅皮金黃,上麵印著用樹葉壓的花紋;還有一鍋布福果粥,粥裡放了幾顆珍藏的白米,是上次糧援時省下的。“今天是你們的節日,我們一起過!”
阿米娜把木薯餅分給每個人,餅還帶著餘溫,咬一口,甜香在嘴裡散開。科菲捧著一塊木薯餅,踮著腳遞到蘇慈麵前:“蘇姐姐,這個最甜,給你吃!”
晚上,篝火旁格外熱鬨。大家圍著篝火,手裡拿著搪瓷碗,碗裡裝著熱乎乎的湯圓和木薯粥,湯圓雖然不圓,卻裹滿了甜餡;孩子們提著燈籠在安全區裡跑,燈籠上的燭光晃悠著,照亮了他們的笑臉。科菲提著燈籠跑過來,拉住蘇慈的手:“蘇姐姐,明天還吹笛子好不好?我還想聽!”
蘇慈點點頭,摸了摸他的頭:“好,隻要科菲想聽,姐姐就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