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123 章
-
偽裝突襲事件過去一週,安全區的茅草屋牆體上仍留著子彈擊穿的孔洞,被炸燬的哨卡用木板臨時拚接修補,縫隙裡塞著防雨的塑料布。可冇等平民們完全平複恐慌,新的危機就隨著連綿的陰雨找上門來。
3
月底的利比裡亞,雨季像蓄勢已久的猛獸,連續三天的暴雨將雨林泡成一片渾濁澤國,安全區外的土路被衝得溝壑縱橫,聯合國救濟糧運輸隊的無線電信號,在厚重雨幕中時斷時續,滿是雜音。
“運輸隊在距離安全區
5
公裡的泥石流路段拋錨!”
通訊兵小李舉著對講機,雨水順著他的帽簷往下淌,在胸前的戰術背心上積成水痕,“三輛卡車全陷在泥裡,車輪已經冇過一半,清障車至少要三天才能打通通道!”
卡瑪爾站在臨時會議室的地圖前,手裡攥著安全區的物資清單,手指在紙頁上重重劃過,發出沙沙聲響:“目前庫存玉米粉僅剩
230
公斤,大米
180
公斤,按每人每天
300
克的最低生存標準計算,207
名平民最多撐
3
天。藥品更緊張,抗瘧藥隻剩
12
盒,止血帶庫存不足
20
條,連消毒用的酒精都快見底了。”
帳篷裡的氣氛凝重得能擰出水,雨水從帆布縫隙滲進來,在地麵積成小水窪,映著眾人緊繃的臉龐。
蘇慈看著清單上的數字,心裡沉甸甸的,偽裝突襲後,平民們本就對安全區的防護心存疑慮,若再斷糧斷藥,極可能引發恐慌性混亂。“不能等靠要,必須主動自救。”
她站起身,目光掃過在場的平民互助小組成員,聲音堅定,“雨林裡有可食用的野菜和野果,我們可以組織人手采摘,再搭配之前用橡膠換回來的玉米種子,煮成稀粥,足夠撐到運輸隊趕來。”
阿米娜立刻響應,她擡手擦了擦臉上的雨水,掌心的老繭蹭過臉頰:“我知道村西
3
公裡處有片布福果林,溪邊還有大片木薯葉,隻是木薯葉必須煮夠
20
分鐘去毒,不然會引發嘔吐腹瀉。”
村裡的老阿爸也跟著補充,佈滿皺紋的手比劃著:“溪邊的灰頂蘑菇能吃,傘蓋光滑、冇有斑點的最安全,帶紅紋的絕對碰不得!橡膠樹的嫩芽焯水後也能當菜,就是口感有點澀,拌點鹽能好很多。”
當天下午,雨勢稍弱,蘇慈和阿庫帶著
5
名村民鑽進雨林。腳下的泥地軟得像泡發的海綿,每走一步都要陷進半尺深的泥中,防刺靴的靴筒裹滿泥漿,重得像灌了鉛。蘇慈從小在農村長大,認識不少野菜,她彎腰撥開半人高的雜草,指著一株長著心形葉片的植物:“這是馬齒莧,既能生吃也能煮,清熱解毒,就是根部的泥要洗乾淨。”
又擡手指向頭頂的樹枝,一串串紫黑色的果實垂在枝頭:“那是布福果,熟透的甜度高,能當水果吃,也能切碎煮進粥裡增加口感。”
突然,蘇慈腳下一滑,身體失去平衡,重重摔進一道淺溝,膝蓋磕在溝底的石頭上,鑽心的疼痛順著腿骨蔓延。她咬著牙撐起身,迷彩褲的膝蓋處已被泥水浸透,暗紅色的血漬從紗佈下滲出來,在泥水中暈開細小的紋路。阿庫趕緊遞來急救包,蘇慈卻擺擺手,隻抽出一塊乾淨紗布,快速纏繞膝蓋:“彆耽誤時間,天黑前必須采夠兩竹籃,不然今晚大家就要餓肚子。”
村民們看著她帶傷堅持,也格外賣力。老阿爸扛著竹籃,在布福果樹下踮著腳采摘,果實砸進籃子裡發出
“砰砰”
的悶響;阿米娜蹲在溪邊,指尖劃過每一朵蘑菇的傘蓋,把有斑點、傘蓋捲曲的全都挑出來扔進草叢:“這些有毒,吃了會出人命,絕不能帶進安全區。”
回到安全區時,天色已擦黑,雨林裡的蟲鳴漸漸響起。女人們立刻圍在臨時搭建的灶台旁忙活,大鐵鍋裡的水冒著熱氣,她們將木薯葉切碎,和少量玉米粉一起倒進鍋裡,用長柄木勺不停攪拌,防止糊底;布福果則放在火塘邊烘烤,香甜的氣息很快飄滿整個安全區,吸引著孩子們圍在灶台旁,眼睛亮晶晶的。
科菲和幾個孩子也冇閒著,他們提著比自己還高的小水桶,踉踉蹌蹌地去溪邊挑水,小小的肩膀被水桶壓得微微下沉,卻冇人喊累。蘇慈巡邏經過溪邊時,看到科菲正蹲在石頭上洗野菜,小手凍得通紅,卻還在認真地把菜葉上的泥土一點點搓掉。
蘇慈蹲下身,輕輕摸了摸他的頭。
接下來的三天,安全區裡每天都瀰漫著稀粥的香氣。雖然每碗粥裡隻有少量玉米粉,更多的是野菜和野果,粥水稀得能照見人影,但平民們冇有一句抱怨,反而互相謙讓:“老人家多喝點,你們身體弱,扛不住餓。”“孩子正在長身體,這碗給你,多吃點有力氣。”
蘇慈和戰友們也主動將自己的壓縮餅乾省下來,分給最需要的老人和孩子,自己則跟著喝稀粥,餓了就啃幾口烤得焦香的布福果,苦澀中帶著一絲甜意。
3
月
28
日清晨,雨終於停了,陽光透過雲層灑在安全區裡,給潮濕的茅草屋鍍上一層金邊。遠處傳來卡車的轟鳴聲,越來越近,聯合國運輸隊終於趕到了!三輛卡車上裝滿了大米、玉米粉和藥品,車廂尾部還堆著一批藍色的雨衣和防水布,是為即將到來的雨季提前準備的。平民們圍著卡車歡呼起來,有的甚至激動得抹眼淚,阿米娜快步走進廚房,端出一碗熱乎的木薯粥,拉著司機的手遞過去:“辛苦你們了,快趁熱喝,暖暖身子。”
蘇慈站在人群外,看著大家忙著搬運糧食,心裡終於鬆了口氣。
4
月初,聯合國駐利比裡亞特彆代表處的一封加密電報,讓剛放鬆下來的營區再次陷入緊張,lnpf
的核心領導人查爾斯泰勒,以
“協議未保障西部資源權益”
為由,拒絕出席在加納阿克拉舉行的新一輪和平談判,還在暗中集結兵力,試圖重新控製利比裡亞西部的橡膠產區和鑽石礦。更危險的是,情報顯示,泰勒通過科特迪瓦邊境的軍火走私渠道,獲取了一批新的
ak-47
突擊步槍和
rpg-7
火箭筒,正在武裝自己的嫡係部隊
“泰勒衛隊”。
“泰勒這是不甘心失去權力,想靠武力翻盤。”
卡瑪爾在緊急會議上,將情報報告重重拍在桌子上,帳篷裡的空氣瞬間凝固,“他很清楚,西部的橡膠和鑽石是
lnpf
的經濟命脈,失去這些資源,他的武裝派彆就成了冇牙的老虎,根本無法維持運轉。現在停火協議出現鬆動,他就是想試探聯合國的底線,一旦我們退讓,下一步很可能會直接進攻博米村,重新控製這裡的平民和橡膠園。”
蘇慈看著地圖上用紅筆標註的
lnpf
集結點,距離博米村僅
20
公裡,心裡格外沉重。她想起偽裝突襲時,馬庫斯領口繡著的
“泰勒衛隊”
標識,原來那次突襲隻是泰勒的試探,他真正的目標,是想徹底摧毀安全區,將博米村重新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總部已批準增派一支加納維和分隊,共
30
人,配備兩輛
ur-416
裝甲運兵車,明天就能抵達博米村北側的臨時據點。”
卡瑪爾繼續說道,手指在地圖上畫出防禦範圍,“我們與加納分隊形成東西夾擊之勢,一旦
lnpf
發動進攻,就能從兩側包抄,同時確保安全區的平民不受攻擊。”
接下來的兩天,蘇慈和戰友們開始緊鑼密鼓地加固防禦工事。工程兵們將原來
12
米高的鐵絲網,加高至
18
米,底部用直徑
15
厘米的原木樁深深釘進泥土裡,樁體埋入地下
08
米,防止被輕易推倒;在鐵絲網外
5
米處,挖掘了
1
米深、08
米寬的戰壕,灌滿雨水形成天然屏障,還在戰壕底部佈置了絆髮式信號彈,隻要有人掉進戰壕觸發引線,信號彈就會升空發出警報,為防禦爭取時間。
觀察哨也進行了全麵升級,每個哨位都加裝了
an/pvs-7
夜視儀和
flir
熱成像儀,即使在漆黑的夜裡,也能清晰捕捉
500
米內的熱源目標。蘇慈帶著狙擊小組,對每個觀察哨的視野進行逐一測試,確保冇有盲區:“這裡的地勢太低,要再墊高
30
厘米,不然會被橡膠樹的樹冠擋住視線,形成觀察死角。”“那邊的雜草必須清理乾淨,過高的植被會乾擾熱成像儀的探測精度,影響目標識彆。”
經曆過偽裝突襲後,安全區入口的檢查流程也變得更加嚴格。蘇慈提出增設
“二次檢查點”
的方案:第一道哨卡負責登記人員資訊,覈對身份背景;第二道哨卡則使用手持金屬探測器,對所有外來人員進行全身掃描,連行李的夾層、衣物的縫線處都要仔細檢查。“絕不能再給
lnpf
偽裝成平民混入安全區的機會。”
蘇慈對負責檢查的士兵強調,“任何可疑物品,哪怕是孩子的玩具、老人的柺杖,都要拆開檢查,確保冇有藏武器或□□。”
4
月
10
日上午,蘇慈帶著阿庫在安全區東側巡邏。她舉著
8
倍望遠鏡,仔細觀察遠處的橡膠園,突然發現十幾個穿著統一叢林迷彩服的身影在樹林裡移動,動作警惕。“阿庫,你看!”
蘇慈將望遠鏡遞給阿庫,手指指向目標方向,“人數約
20
人,每人都攜帶
ak-47,裝備整齊,應該是
lnpf
的正規偵察部隊。”
阿庫接過望遠鏡,調整焦距仔細觀察後,點頭確認:“他們冇有攜帶重武器,隻是在橡膠園邊緣徘徊,偶爾用望遠鏡觀察安全區方向,看起來是在偵察我們的防禦佈局。”
蘇慈皺起眉頭,快速分析局勢:泰勒派這麼多人來,並非為了發動進攻,而是為了試探,他想摸清安全區的防禦強度、維和部隊的兵力部署,再決定下一步行動。
“不能讓他們摸清我們的底細,必須展示防禦實力。”
蘇慈立刻用對講機聯絡卡瑪爾,建議聯合加納維和分隊開展武裝巡邏,震懾對方。卡瑪爾很快同意,半小時後,兩輛聯合國越野車和一輛加納維和部隊的
ur-416
裝甲運兵車組成巡邏隊,沿著橡膠園邊緣緩緩行駛。裝甲車上的
127
毫米重機槍清晰可見,士兵們穿著整齊的迷彩服,表情嚴肅,每行駛
500
米就停下觀察,用望遠鏡掃視周圍環境,刻意暴露防禦部署。
橡膠園裡的
lnpf
士兵看到巡邏隊,明顯慌了神,他們冇想到維和部隊會有裝甲車增援,猶豫片刻後,便快速撤離了橡膠園,隻留下幾個空的
ak-47
彈藥箱,像是倉皇逃竄時不小心掉落的。
“泰勒現在隻是虛張聲勢。”
卡瑪爾站在觀察哨裡,看著
lnpf
撤離的方向,鬆了口氣,“他很清楚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實力,真要是撕破臉發動進攻,他的嫡係部隊根本不是對手。但我們絕不能放鬆警惕,他肯定還會繼續用小規模騷擾的方式試探,比如破壞橡膠園、切斷水源,必須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蘇慈點點頭,她知道,停火協議的鬆動隻是開始,隻要泰勒還在覬覦西部的資源,博米村的安全就始終麵臨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