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134 章
-
2003
年的初秋,北京軍區狙擊教研室的窗台上,一盆綠蘿的藤蔓順著鐵架垂落,葉片上沾著的清晨露水折射著晨光,在桌麵投下細碎的光斑。蘇慈坐在電腦前,螢幕上
cs/lr4
高精度狙擊步槍的三維模型正緩慢旋轉,藍色的線條勾勒出槍身關鍵組件。她用鼠標圈出
“鐳射測距儀與彈道計算機一體化係統”,在課件備註欄敲下一行字:“2003
年試裝型號,環境數據采樣頻率需控製在
30
秒
/
次,複雜地形(如山地、建築群)需手動補調
5-8
誤差”,這是她上週帶學員在內蒙古草原測試時,用
200
發實彈驗證的結論,每一組數據都浸著汗水。
辦公桌上的紅色電話突然急促響起,尖銳的鈴聲刺破室內的寧靜。這是軍區緊急任務專線,接通瞬間,作戰部老張的聲音帶著明顯的緊迫感,透過聽筒傳來:“蘇慈同誌,邊境某市發生重大反恐事件!3
名暴徒挾持
2
名工人、1
名兒童躲進廢棄農機廠,攜帶自製□□,上級任命你為‘特級狙擊顧問’,即刻攜帶
cs/lr4
趕赴現場,協助反恐部隊解救人質,15
分鐘後直升機在教導隊操場待命!”
“保證完成任務!”
蘇慈的聲音堅定,掛了電話,手指在鍵盤上飛速儲存課件,起身時帶倒桌邊的搪瓷水杯,水灑在《資訊化狙擊戰術手冊》上,暈開深色的水漬。她顧不上擦拭,抓起椅背上的戰術馬甲
快步往軍械庫跑,軍靴踩在水泥地上,發出
“噔噔”
的急促聲響。
軍械庫的鐵門在身後
“哐當”
閉合,蘇慈直奔最內側的貨架,那裡存放著剛列裝的
cs/lr4
高精度狙擊步槍。槍身呈啞光黑色,762
口徑的槍管長
610,比
88
式短
40,卻能在
1000
米距離保持
1oa
的精度(即彈著點散佈直徑不超過
29
厘米);3-12
倍可變倍率瞄準鏡的鏡片鍍著藍紫色增透膜,在燈光下泛著冷光,轉動調焦環時,能聽到細膩的
“哢嗒”
聲;最讓她在意的是槍托處的弧形凹槽,這是
1998
年她主導性彆適配測試時定下的設計,如今經過優化,貼合度比
88
式提升
40,58
公斤的整體重量,即使是體重
50
公斤的女兵,舉槍堅持
30
分鐘也不會手抖。
她熟練地拆解、檢查槍身:槍管無磕碰、膛線清晰,彈匣供彈順暢無卡頓,彈道計算機螢幕亮起綠色的啟動介麵,顯示係統正常。隨後,她將
20
發
762
專用狙擊彈逐一壓進彈匣,指尖能摸到彈殼底部細微的紋路。又從裝備櫃裡取出
“蜂鳥
-
1”
型單兵無人機,機身僅巴掌大小,碳纖維材質輕便且堅固,機腹搭載的
1080p
攝像頭能在夜間拍攝高清畫麵,她特意往戰術揹包裡多塞了兩塊備用電池:“複雜環境下,無人機就是狙擊手的‘第二雙眼睛’,不能斷電。”
15
分鐘後,蘇慈揹著
cs/lr4、提著戰術揹包,準時出現在教導隊操場。軍用直升機的螺旋槳捲起漫天塵土,吹得她的迷彩帽簷緊貼額頭,她彎腰鑽進機艙,剛坐穩,作戰參謀就遞來一份摺疊整齊的簡報,紙張邊緣還帶著油墨的溫度:“廢棄農機廠是
1972
年建成的老廠房,牆體為紅磚結構,年久失修導致外牆佈滿直徑
5-15
厘米的破損孔洞;現場風速
2-5
米
/
秒波動,受廠房周邊楊樹防風林影響,氣流呈‘迴旋式’變化,易產生區域性亂流;暴徒藏在二樓西南角車間,無人機初步偵察顯示,人質被綁在鐵架上,□□引線連接簡易觸發裝置,暴徒持有□□,情緒極不穩定。”
蘇慈快速翻閱簡報,手指停在廠房結構圖上,指尖劃過西南角的三個窗戶標記:“間距僅
15
米,暴徒很可能在視窗間移動,射擊視窗會非常短暫。”
她掏出隨身攜帶的戰術板,用黑色記號筆快速畫下氣流示意圖,線條清晰標註出
“防風林渦流區”“孔洞亂流帶”:“防風林會讓風在廠房周邊形成‘渦流’,穿過孔洞時會產生區域性亂流,100
米距離內,子彈偏移量可能達
1-15
厘米,cs/lr4
的自動修正係統未必能完全覆蓋這種複雜誤差。”
兩小時後,直升機降落在邊境城市的臨時指揮點。剛踏出機艙,一股夾雜著沙塵的熱風撲麵而來,帶著乾燥的土腥味,遠處的廢棄農機廠籠罩在灰濛濛的霧氣中,樓頂飄揚的紅色警示旗在風裡獵獵作響。反恐部隊指揮官王隊長快步迎上來,他
40
歲左右,左眉骨處有一道
3
厘米長的疤痕
那是
1999
年處置劫持事件時留下的,手裡的對講機還在不斷傳來指令:“各小組注意,保持
50
米警戒距離,禁止無關人員靠近,防止暴徒觸發□□!”
“蘇顧問,情況比預想的更棘手!”
王隊長遞來一張手繪的廠區平麵圖,紙張邊緣因反覆摺疊泛著毛邊,上麵用紅筆標註著
“危險區域”“人質位置”,“剛纔無人機偵察發現,暴徒在視窗加裝了鐵皮擋板,隻留
10
厘米寬的觀察縫,每次暴露身體的時間不足
2
秒,而且人質身上的□□綁在腰部,引線延伸到暴徒手裡,一旦射擊偏差,哪怕隻是擦到引線,都可能觸發□□。”
蘇慈跟著王隊長來到工廠對麵
300
米處的居民樓頂,這裡已被改造成臨時狙擊陣地,沙袋堆成的掩體高約
12
米,兩名狙擊手正握著
88
式狙擊槍待命,看到蘇慈攜帶的
cs/lr4,眼裡露出期待的目光。蘇慈趴在沙袋上,將
cs/lr4
架在金屬槍架上,打開
“環境感知係統”,螢幕瞬間亮起,綠色的數據流快速滾動:“溫度
253c,濕度
65,氣壓
1008
百帕,當前風速
32
米
/
秒,風向西南偏西
30°”,係統自動彈出彈道修正建議:“100
米距離,風偏補償
28
密位,下墜修正
35
厘米,彈著點偏差預計
03
厘米”。
蘇慈冇有立刻信任係統數據,而是從戰術揹包裡掏出便攜式氣象站
機身小巧,能實時測量溫度、濕度、風速,她按下啟動鍵,等待數據穩定:“實際溫度
248c,比係統顯示低
05c;濕度
68,高
3。”
她皺眉在戰術板上記錄,筆尖劃過紙麵發出
“沙沙”
聲:“溫度每差
1c,子彈初速會變化
12
米
/
秒,100
米距離下墜量會偏差
02
厘米;濕度每差
5,空氣阻力會增加
1,這些細微偏差累積起來,足以讓子彈偏離目標。”
她轉頭對身邊的年輕狙擊手小李說:“用鐳射測距儀複覈實際距離。”
小李立刻操作儀器,瞄準工廠視窗:“報告蘇顧問,實際距離
305
米,係統顯示
300
米,差
5
米!”
蘇慈快速心算修正量:“5
米距離差,下墜修正需增加
01
厘米;溫度偏差導致初速降低
06
米
/
秒,下墜再增
01
厘米;濕度偏差增加空氣阻力,風偏補償需加
02
密位。”
她伸出手指,在
cs/lr4
的彈道計算機操作屏上輕點,將係統建議的
“風偏
28
密位、下墜
35
厘米”
修正為
“風偏
30
密位、下墜
37
厘米”。
“蘇顧問,係統數據怎麼會有這麼大誤差?”
小李疑惑地問,眼神裡帶著不解,在他看來,資訊化裝備的精度應該是最可靠的。“因為係統采集的是
10
米高度的環境數據,而我們在
30
米高的樓頂,高度差會導致溫度、濕度出現分層變化;而且廠房周邊的金屬構件會乾擾鐳射測距信號,產生距離誤差。”
蘇慈耐心解釋,指尖輕輕敲了敲
cs/lr4
的槍身,“這就是‘人機協同不依賴’的關鍵,係統是高效的工具,但工具會受環境影響,必須用手動測量校準,才能避免誤差累積,實戰裡,01
厘米的偏差都可能釀成大錯。”
就在蘇慈校準參數時,無人機操控員突然喊道:“蘇顧問,中間視窗有動靜!”
蘇慈立刻看向無人機傳回的實時畫麵,螢幕上,中間視窗的鐵皮擋板後,隱約出現一個
“人頭輪廓”,似乎是暴徒正透過觀察縫觀察外界。“目標暴露!請求射擊!”
小李興奮地握住扳機,眼裡閃過緊張與期待,這是他第一次參與實戰任務。
蘇慈卻伸手按住他的手,語氣冷靜:“等等,讓地麵觀察哨確認!”
她拿起對講機,按下通話鍵:“老張,麻煩確認中間視窗目標是否為真人,注意觀察細節。”
地麵觀察哨老張有
30
年偵察經驗,此刻正通過高倍望遠鏡緊盯視窗,他的聲音很快從對講機裡傳來:“蘇顧問,那不是真人!輪廓邊緣太規整,冇有呼吸導致的輕微起伏,而且剛纔有風吹過,‘人頭’冇跟著晃動,大概率是暴徒用衣服和紙板做的假人,想引誘我們開槍暴露陣地位置!”
蘇慈立刻對無人機操控員說:“降低高度,貼近視窗拍攝,重點拍‘人頭’材質。”
無人機緩緩下降至
150
米高度,鏡頭拉近,畫麵裡清晰顯示,“人頭”
是用黑色外套包裹硬紙板做成的,下麵用細鐵絲固定在窗框上,還綁了個小型電動風扇,扇葉轉動時帶動
“人頭”
輕微晃動,模擬呼吸起伏的假象。“幸好冇開槍!”
小李後怕地鬆了口氣,手心已沁出冷汗,“要是被假目標騙了,不僅暴露我們的位置,還會讓暴徒知道我們的戰術,人質就更危險了。”
“這就是多視角交叉驗證的重要性。”
蘇慈調出三個視角的畫麵,在螢幕上並列展示,無人機的空中視角(呈現整體輪廓)、地麵觀察哨的望遠鏡視角(捕捉呼吸起伏細節)、狙擊鏡的近距離視角(分辨材質紋理),“單一視角容易被偽裝欺騙,三個視角交叉驗證,才能識破陷阱。剛纔無人機看到‘人頭’輪廓,地麵觀察哨發現‘無呼吸晃動’,狙擊鏡能看到‘紙板紋理’,三者結合,才能確定是假目標,避免誤判。”
校準完參數、識破假目標後,現場陷入短暫的僵持。蘇慈重新製定監測方案:讓無人機保持
200
米高度巡邏,每
30
秒傳回一次環境數據;小李負責記錄風速、溫度變化,每
10
秒報一次數;老張持續觀察三個視窗的動靜,重點留意鐵皮擋板的細微移動。形成
“30
秒環境更新、10
秒風速通報、實時目標監控”
的動態監測體係,確保不遺漏任何異常。
第
15
分鐘,小李突然提高聲音:“蘇顧問,風速驟升!當前
45
米
/
秒,風向轉為西南偏南!”
蘇慈立刻低頭檢視便攜式氣象站,螢幕顯示:“濕度降至
62,溫度升至
255c!”
她的手指在戰術板上快速計算,筆尖劃過紙麵的速度越來越快:“風速增加
15
米
/
秒,風偏補償需加
08
密位;溫度升高
07c,子彈初速增加
084
米
/
秒,下墜量減少
02
厘米;濕度降低
6,空氣阻力減小,風偏再減
01
密位。最終修正為風偏
37
密位、下墜
35
厘米。”
她剛調整完
cs/lr4
的參數,老張的聲音就從對講機裡傳來,帶著急促:“蘇顧問,東側視窗!暴徒真的露頭了!左手抓著人質的衣領,右手持匕首,手臂暴露約
10
厘米,預計暴露時間
15
秒!”
蘇慈立刻轉動槍身,將狙擊鏡對準東側視窗,此時小李又喊道:“風速降至
38
米
/
秒!”
她毫不猶豫地轉動風偏調節旋鈕,將參數從
37
密位調至
35
密位,同時盯著無人機傳回的
“目標姿態數據”:暴徒探臂時,身體因重心偏移向□□斜
3°,導致右臂位置比預期偏右
05
厘米。蘇慈憑著手感,將瞄準鏡的十字線手動偏移
05
厘米,確保彈著點精準覆蓋目標。
“就是現在!”
蘇慈深吸一口氣,用腹式呼吸穩住身體,左手輕輕托住槍身下方,右手食指輕釦扳機
——cs/lr4
的扳機預壓力度為
35
公斤,比
88
式輕
05
公斤,擊發瞬間幾乎冇有滯澀感。“砰”
的一聲悶響,後坐力通過弧形槍托分散到肩膀,比
88
式小近
30,槍身幾乎冇有晃動。子彈呼嘯而出,卻在接近視窗時,突然遇到一股從下方孔洞穿出的亂流
蘇慈早有準備,根據之前記錄的
“孔洞氣流規律”,她提前在彈道計算機裡預設了
“亂流修正係數”,子彈穿過亂流時,係統自動微調軌跡,精準命中暴徒的右手腕,匕首
“噹啷”
一聲掉在車間地麵,發出清脆的聲響。
“好險!”
王隊長在旁邊攥緊拳頭,語氣裡滿是後怕,“剛纔那股亂流太突然了,要是冇提前準備,子彈肯定偏了!”“因為我們每
30
秒更新一次環境數據,通過分析發現,東側視窗下方的孔洞在風速
35-40
米
/
秒時,會產生向上的亂流,所以提前預設了修正係數。”
蘇慈解釋,語氣平靜卻透著自信,“動態環境實時調,不僅是實時更新數據,還要根據曆史數據預判可能的環境變化,提前做好準備,這纔是應對複雜環境的關鍵,實戰裡冇有‘等風停’的時間。”
幾分鐘後,另一名暴徒似乎察覺到同伴受傷,情緒變得更加激動,突然從西側視窗探出上半身,揮舞著□□,嘴裡大喊著威脅的話語,手臂暴露範圍比之前更大。“目標暴露!”
老張的聲音傳來,蘇慈立刻調整槍身,瞄準暴徒的右臂肱骨
這個位置既能讓其喪失行動力,又能避免傷及要害,為後續審訊保留線索。
此時風速穩定在
30
米
/
秒,環境感知係統顯示
“風偏補償
25
密位,下墜修正
36
厘米”。蘇慈結合手動測量的濕度數據(64),微調風偏至
26
密位,隨後扣下扳機
——“砰”
的一聲,子彈精準命中目標,暴徒慘叫著縮回視窗,手槍
“啪”
地掉在窗外的地麵上。
“行動!”
王隊長抓住時機,一聲令下,反恐隊員從工廠兩側的樓梯快速突進,破門聲、戰術指令聲在空氣中迴盪。蘇慈冇有放鬆警惕,繼續盯著瞄準鏡,觀察視窗是否有其他暴徒異動。3
分鐘後,對講機傳來捷報:“3
名暴徒全部被控製,人質安全獲救,□□已成功拆除,無人員傷亡!”
蘇慈緩緩站起身,揉了揉長時間趴著的肩膀
cs/lr4
的弧形槍托完美貼合她的肩線,冇有出現以往
88
式帶來的痠痛感,隻有輕微的壓痕。她走到王隊長身邊,看著遠處被押解出來的暴徒,其中兩人手臂纏著白色紗布,正低著頭沉默不語。“剛纔最後一次射擊時,風速突然從
30
米
/
秒降到
22
米
/
秒,幸好提前手動修正了
02
密位,不然子彈可能會偏到人質的肩膀。”
蘇慈輕聲說,語氣裡帶著一絲後怕,實戰裡的每一個細節,都關乎生死。
當晚
8
點,臨時指揮點的會議室裡,燈光明亮,白色的牆壁上投影著白天的作戰畫麵,反恐隊員們圍坐在長桌旁,臉上帶著任務成功後的疲憊與欣慰。蘇慈站在黑板前,手裡握著白色粉筆,在黑板上寫下
“資訊化反恐狙擊三原則”,粉筆劃過黑板的聲音清晰有力,在安靜的會議室裡格外突出。
一、人機協同不依賴
“cs/lr4
的彈道計算機雖然能自動計算修正量,效率比手動計算高
3
倍,但在今天這種‘孔洞亂流
瞬時風速變化’的複雜環境下,係統數據會有5-8
的誤差,這些誤差在
100
米距離內,足以讓子彈偏離目標
1-15
厘米,而我們今天的射擊視窗,最小隻有
10
厘米寬,容不得半點偏差。”
蘇慈指著投影畫麵裡的彈道軌跡模擬圖,紅色線條代表係統計算路徑,藍色線條代表手動修正後的實際路徑,兩條線在接近視窗時明顯分叉,“你們看,係統計算的彈著點在目標左臂,而我們手動校準後,彈著點精準落在右臂肱骨,這
08
厘米的修正,就是避免誤傷、確保任務成功的關鍵。”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的反恐隊員:“資訊化裝備的優勢是高效,但不能成為‘唯一依賴’。就像今天,我們用便攜式氣象站手動測量溫度、濕度,用鐳射測距儀複覈距離,這些‘老辦法’看似繁瑣,卻是校準係統誤差的‘定心丸’。實戰裡,‘人機協同’的核心是‘人主導、機輔助’,而不是反過來。”
二、多視角交叉驗證
“今天我們最險的一次,就是差點被暴徒的假目標欺騙。”
蘇慈切換投影畫麵,調出三個視角的對比圖
——
無人機拍的
“人頭輪廓”、地麵觀察哨拍的
“無呼吸晃動”、狙擊鏡拍的
“紙板紋理”,“單一視角下,無人機隻能看到‘像人頭的輪廓’,很容易誤判;但加上地麵觀察哨的‘細節判斷’和狙擊鏡的‘材質分辨’,就能拚湊出完整的真相。這就像拚圖,少一塊都不行。”
她走到小李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李第一次參與實戰,看到目標就想射擊,這很正常,但實戰需要‘冷靜的判斷’。多視角交叉驗證,不是‘浪費時間’,而是‘避免犯錯’。今天要是我們冇等老張的確認,貿然開槍,不僅會暴露陣地,還會讓暴徒知道我們的戰術,後續解救人質隻會更難。”
“以後不管是反恐還是其他任務,都要記住:‘眼見不一定為實’,必須通過多個視角、多個維度確認目標資訊,才能做出正確決策。”
蘇慈的語氣鄭重,眼神裡帶著對年輕隊員的期許。
三、動態環境實時調
“今天的環境有多複雜,大家都有體會,風速從
2
米
/
秒到
5
米
/
秒波動,溫度、濕度也在不斷變化,甚至還有孔洞產生的亂流。”
蘇慈在黑板上畫了一條起伏的曲線,標註出不同時間點的風速變化,“我們建立的‘30
秒環境更新、10
秒風速通報’體係,就是為了跟上環境變化的節奏。”
她指著曲線中一個明顯的峰值:“第
15
分鐘,風速突然升到
45
米
/
秒,我們及時調整了風偏補償;隨後風速又降到
38
米
/
秒,我們再次微調。正是這種‘實時跟調’,才讓子彈在複雜氣流中精準命中目標。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根據曆史數據,預判了孔洞亂流的規律,提前預設了修正係數,這才接住了‘突發的亂流考驗’。”
蘇慈轉過身,麵對所有人:“複雜環境下,‘不變’的隻有‘變化’。動態環境實時調,不僅是‘實時更新數據’,還要‘預判變化趨勢’。就像天氣預報,不僅要知道現在的天氣,還要知道接下來會不會下雨、會不會颳風,這樣才能提前做好準備。實戰裡,‘等變化發生了再調整’,往往就晚了。”
王隊長站起身,帶頭鼓掌,會議室裡響起熱烈的掌聲,“蘇顧問,您這三原則,是用實戰經驗總結出來的‘真經’!以後我們反恐部隊,一定把這三原則融入訓練、融入任務,讓每一次行動都更有把握!”
蘇慈笑了笑,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大家一起在實戰裡摸索出來的。邊境的安全,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提升能力,才能守護好這片土地。”
會議結束後,蘇慈回到臨時宿舍。房間不大,隻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桌上放著她從北京帶來的檯燈。她打開揹包,取出
cs/lr4,仔細擦拭槍身,從槍管到槍托,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當擦到槍托的弧形凹槽時,她的指尖頓了頓,這是
1998
年她主導設計的細節,如今能在實戰中發揮作用,心裡滿是欣慰。
擦完槍,她從揹包裡掏出信紙和鋼筆,坐在桌前,打開檯燈。暖黃的燈光照亮信紙,她筆尖輕落,寫下:
“越清:
見字如麵。
這次來邊境,比預想中更貼近土地。這裡的風帶著沙塵,吹過老廠房的紅磚牆時,會發出‘嗚嗚’的聲響,像極了我們去年在江南古鎮聽到的風聲,隻是少了些水汽,多了些硬朗。
我帶了新列裝的槍,比以前的更輕,槍托的弧度是按當年我們聊過的思路改的,貼在肩上特彆穩。白天在樓頂待著時,我用它瞄準遠處的楊樹,葉子在風裡晃,卻能穩穩鎖住在葉脈上停留的麻雀
你說過,好的裝備該像‘順手的筆’,現在這把槍,終於有了這種感覺。
這邊的夜空很乾淨,能看到很多星星,比北京的亮。我想起你說倫敦的夜晚總有霧,不知道你現在還能不能像以前那樣,在陽台看到月亮。對了,我在路邊看到一種紫色的小花,花瓣像極了你書房裡那本畫冊上的鳶尾,特意拍了照片,等回去洗出來寄給你。
學員們的信我收到了,李娜說她在基層教新兵用新裝備,還提到你之前幫她找的國外教材,說特彆實用。你看,我們的東西,總在以不同的方式幫到彆人,這感覺很好。
天氣轉涼了,你記得加衣服。不用急著回信,我這邊還要待一陣,等忙完了,給你帶這邊的石頭
比海邊的更粗糲,卻透著一股踏實的勁兒,像我們現在的日子。
蘇慈
2003
年
9
月
15
日夜”
寫完信,她把信紙摺好,放進信封。
隨後,她掏出
cs/lr4
的使用手冊,在扉頁寫下:“2003
年
9
月,邊境反恐任務。資訊化裝備是狙擊手的‘利器’,但人的經驗和判斷力,纔是‘利刃’的靈魂。在生死攸關的戰場上,冇有‘差不多’,隻有‘精準’,精準的判斷、精準的射擊、精準的協同,才能守護好每一條生命,守住每一寸國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