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山雀兒 > 第 133 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山雀兒 第 133 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1999



5

月的北京,初夏的陽光透過教導隊辦公樓的玻璃窗,斜斜灑在蘇慈辦公桌上的《夏季山地狙擊訓練計劃表》上。表格邊緣畫著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環境參數對照表”

旁貼著一張便簽,用黑色記號筆寫著

“李娜需加強

1200

米風偏修正訓練(重點練迴旋氣流預判)”,這是她前晚熬夜分析學員考覈數據後,特意標註的短板。

窗外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通訊員小張抱著一個牛皮紙信封,軍靴踩在水泥地上發出

“噠噠”

聲,信封右上角蓋著

“國際賽事組委會”

的紅色印章,邊角還沾著海外運輸的輕微摺痕。“蘇□□!國際狙擊手大賽捷報!咱們培訓的學員拿獎了!”

小張的聲音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遞信封時手都在微微發抖。

蘇慈猛地從椅子上站起來,指尖捏著信封邊緣,指節因用力泛白。拆開電報,列印體的字跡清晰有力:“我軍選派

3

名狙擊手(李娜、林曉、趙更)在奧地利‘國際軍警狙擊大賽’中斬獲佳績:李娜使用

88

式狙擊槍,以

1200

米移動靶

5



48

環成績打破賽事女性紀錄;林曉獲精準射擊單項可循。”

接下來的兩個月,蘇慈帶領□□開啟

“資料攻堅戰”:

裝備參數庫:派老□□王鵬赴軍區軍械庫,抄錄從

1953

年式(我國首款製式狙擊槍)到

1998

年式

88

狙的

7

款狙擊槍詳細參數,包括槍身重量(53



44

公斤、88



68

公斤)、有效射程(53



800

米、88



1000

米)、彈道係數,甚至不同溫度(-20c至

40c)下的彈著點偏差數據(如

-

15c時

88



1000

米下墜值比

25c時多

12

厘米)。王鵬帶著筆記本在軍械庫待了兩週,每天抄到手指發酸,還特意拍攝了每款槍的細節照片,貼在參數表旁。

實戰案例庫:蘇慈親自對接軍區外事部門,向國際賽事組委會發函,索要近

10

年比賽視頻和技術報告。收到資料後,她熬夜翻譯成中文,整理出

20

個典型案例(含

“城市反恐”“山地狙擊”“夜間隱蔽”),每個案例都標註戰術要點(如

“高樓狙擊需算塔吊乾擾”)、裝備選擇(“河穀任務優先選

88

式防沙款”)和環境應對技巧(“雨天瞄準鏡需每

10

分鐘擦一次霧”)。

適配技術庫:她重新梳理

1998



“性彆適配測試”



280

組數據,結合自己多年來整理的適配手冊,提煉出

15

項女性適配技術,包括握把尺寸(女性

3

厘米

/

男性

35

厘米)、槍托弧度(女性

12

厘米半徑

/

男性

15

厘米)、扳機力度(女性

4

公斤

/

男性

5

公斤),還手繪了

“不同身高女兵槍托調節示意圖”,標註

“155

米需下調貼腮板

2

厘米”“175

米需上調

1

厘米”。

檔案庫設在教研室二樓,10

個軍綠色鐵皮櫃整齊排列,每個櫃子貼著紅色標簽:“裝備參數庫”“實戰案例庫”“適配技術庫”“訓練方案庫”“學員成長檔案庫”。蘇慈還在牆麵掛了一張

3

米長的時間軸,用紅繩串聯關鍵節點,每個節點旁都貼著資料卡片,方便學員隨時查閱。

“以後,學員翻開檔案庫,就知道每款槍的‘脾氣’,85

式木質槍托在濕度

90

時會脹

03

厘米,88

式塑料槍托則無此問題;也知道每個戰術的由來,‘預判修正演算法’源自

1998

年雪山測試的實戰經驗。”

蘇慈站在時間軸前,對□□們說,指尖輕輕拂過

1985

年的老照片,“當初我的□□教我辨風勢,靠的是看草葉擺動;現在有了無人機、戰術終端,可這些‘老智慧’不能丟,檔案庫就是要把‘老經驗’和‘新技術’擰成一股繩,這纔是咱們狙擊力量的‘傳家寶’。”

12

月初,檔案庫正式啟用,全軍各部隊狙擊□□紛紛來參觀。新疆軍區□□張莉翻到

88



“女性適配參數表”,看到

“胸部較豐滿者,槍托弧形半徑可減小

05

厘米”

的標註,忍不住感慨:“以前我們部隊的女兵,舉槍時總因槍托硌胸導致呼吸紊亂,現在有了這些數據,再也不用‘湊合用’!蘇主任,你們真是把實戰需求刻進了細節裡!”

1999



12

月的北京,寒風裹著雪花,呼嘯著掠過教導隊的操場,光禿禿的槐樹枝上積了一層薄雪。蘇慈下班剛走出教研室,就看到越清站在老槐樹下,穿著深灰色羊毛大衣,脖子圍著藏青色羊絨圍巾,手裡捧著一個牛皮紙信封,皮鞋上沾著雪水,顯然是剛從上海出差趕來,冇回家就直奔這裡。

“怎麼不進樓等?”

蘇慈快步走過去,伸手幫他拂掉肩上的雪花,指尖觸到冰涼的大衣麵料,“外麵零下

5c,凍壞了怎麼辦?”

“怕打擾你們開教研會,在這兒等會兒冇事。”

越清笑了笑,長長的睫毛上還沾著細小的雪粒,他把信封遞過來,指尖不經意間碰到蘇慈的手,帶著旅途的寒氣,“給你帶了點東西,上次你說想看看國際狙擊戰術的最新資料。”

蘇慈接過信封,裡麵是一本精裝的《國際狙擊戰術研究(1999

版)》,扉頁用鋼筆寫著:“贈蘇慈: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驕傲。越清,1999125”。翻開書,夾著幾張彩色照片

——

維也納賽場的雪景、香港會展中心的夜景、上海外灘的日出,每張照片背麵都有簡短的文字:“維也納靶場的西風比北京烈,下次可提醒學員多算

02

密位”“香港會展中心

18

層的玻璃反光角

30

度,需提前調整瞄準鏡”,全是貼合蘇慈工作的細節。

兩人的緣分,始於

1997

年香港迴歸任務。任務結束後,越清給蘇慈寄了一套香港會展中心的照片,其中一張是淩晨

5

點的日出,背麵寫著:“你守護的這片土地,日出很美,值得你所有的付出。”

從那以後,兩人開啟了

“電報傳情”。1997

年的通訊尚不發達,越清出差時,隻能通過國際電報給蘇慈寫信,字數限製在

200

字內,就用簡潔的語言分享工作:“倫敦軍警演練用‘無人機

狙擊槍’協同,已記錄關鍵參數,回國後整理給你。”

蘇慈則回信講學員的進步:“李娜

300

米移動靶命中

98

環,比上週進步

10

環,她握槍的手勁終於練上來了。”

電報紙很薄,卻承載著彼此的默契,蘇慈把所有電報都按日期整理,放在抽屜的鐵盒裡,偶爾翻出來看,心裡滿是溫暖。

1998

年春天,越清因公務來北京,兩人終於見麵。在軍區附近的小飯館裡,越清點了蘇慈喜歡的菜,從傍晚聊到深夜。越清說起國外狙擊裝備的發展趨勢,蘇慈說起

88

式研發遇到的瓶頸。越清當即說:“我下個月去德國出差,幫你找些新型塑料槍托的資料。”

兩人越聊越投機,發現彼此的理念驚人地相似:都相信

“實戰出真知”,都願意為熱愛的事業傾注全部精力。

兩年來,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忙碌,卻從未因距離和忙碌疏遠。1998

年冬天,蘇慈在張家口雪山測試無人機,氣溫降至

-

15c,越清聽說後,特意從北京趕過去,手裡提著一個保溫桶,裡麵裝著熱雞湯:“知道你忙得冇時間吃飯,燉了點雞湯,趁熱喝。”

他陪著蘇慈在雪地裡待了一下午,幫她記錄無人機的續航數據,耳朵凍得通紅,卻笑著說:“第一次看狙擊訓練,才知道你們有多不容易,每一個參數背後都是無數次的磨合。”

蘇慈看著他凍得發紫的指尖,心裡第一次有了除戰友之外的牽掛

這個人,懂她的工作,更懂她的堅守。

1999

年夏天,越清出差前來軍區,恰逢蘇慈完成

88

式狙擊槍的最終測試。那天晚上,兩人在教導隊的操場散步,月光灑在地上,像鋪了一層銀霜,蟬鳴聲斷斷續續,帶著夏末的溫柔。蘇慈說起測試時的困難,最後一輪低溫測試,88

式的扳機出現卡頓,她和研發組熬了三個通宵才解決問題時,越清安靜地聽著,偶爾遞過一瓶冰鎮礦泉水,指尖碰到她汗濕的手背,兩人都愣了一下,又默契地移開目光。

走到操場儘頭的老槐樹下,越清突然停下腳步,轉身看著蘇慈,月光落在他眼底,映出認真的神色:“蘇慈,認識你兩年,我見過你在訓練場帶學員的專注,見過你和研發組討論參數的執著,也見過你因學員進步而開心的樣子。我喜歡的,就是這樣為事業發光的你。”

蘇慈的心猛地一跳,剛想開口,就被越清輕輕抱住。他的懷抱很輕,帶著淡淡的墨水味,冇有絲毫強迫,卻讓她無法拒絕。“我知道你怕被束縛,”

越清的聲音貼在她耳邊,溫柔卻堅定,“但我想陪你一起,看你研發的裝備列裝全軍,看你教的學員成為優秀狙擊手。不用急著回答我,我可以等。”

那個擁抱,成了兩人關係的轉折點。之後越清再來,會提前買好蘇慈喜歡的江南點心,在教研室外等她下班;蘇慈也會在越清出差前,把整理好的

“不同地區風速參數表”

交給她,“你去的地方多,幫我留意下當地的環境數據,對教學有用。”

偶爾兩人在週末去逛書店,越清會幫她挑專業書籍,蘇慈則會給越清選喜歡的畫冊,冇有轟轟烈烈的浪漫,卻有著細水長流的默契。偶爾越清會在家裡給蘇慈做頓飯,說說他出國總吃不到好吃的,所以學著自己做。兩人也會在黑夜裡擁抱親吻,享受著彼此的體貼。

可當越清拿出戒指,說出

“嫁給我”

時,蘇慈還是清醒地知道,自己無法給出他期待的答案。

“我明白你的想法。”

越清把戒指放回信封,指尖輕輕摩挲著信封邊緣,“其實我早就猜到了,你對事業的執著,就像我對外交工作的堅持,我們都是把事業放在心裡第一位的人。”

他笑了笑,眼角藏著釋然,“這個戒指你拿著,就當是我們這段感情的紀念,不管以後怎麼樣,我都為認識你而開心。”

蘇慈接過信封,指尖觸到冰涼的戒指,心裡像被什麼東西輕輕撞了一下,酸澀又溫暖。“越清,對不起。”

她想說些什麼,卻發現所有語言都顯得蒼白。

“彆跟我說對不起。”

越清伸手幫她理了理被風吹亂的頭髮,“我下個月要去英國赴任,擔任駐英使館的外交專員,可能要待三年。”

他從口袋裡掏出一個筆記本,遞給蘇慈,“這是我整理的英國各地氣候數據,你教學員時可能用得上。以後我們還是可以像以前一樣通訊,我會給你寄國外狙擊戰術的資料,你也跟我講講學員們的進步,好不好?”

蘇慈接過筆記本,封麵是深棕色的皮革,上麵印著小小的

“越清”

二字。她用力點頭,眼眶發紅:“好,我會給你寫信。”

2000



1

月,越清離開北京那天,蘇慈正在河北某訓練場帶學員開展

“冬季反恐演練”。演練間隙,她收到越清從機場寄來的明信片,上麵是倫敦塔橋的照片,背麵寫著:“蘇慈,我已登機。想起你說過,喜歡看不同地方的建築結構,因為‘每個建築都有適合狙擊的角度’。倫敦的建築多哥特式,尖頂多,未來若有機會,你可以帶著學員來看看,或許能有新的戰術靈感。”

回到教研室後,蘇慈把越清送的戒指和明信片,小心翼翼地放進抽屜的鐵盒裡,和之前的電報、照片放在一起。她走到檔案庫,看著整齊排列的鐵皮櫃,手指輕輕拂過

“學員成長檔案庫”

的標簽,裡麵收錄著李娜、林曉、趙更等學員的訓練記錄,從初入培訓班的成績,到國際大賽的獲獎證書,每一頁都記錄著他們的成長。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