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 > 辨痙陰陽易差後病脈證並治(八)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 辨痙陰陽易差後病脈證並治(八)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話說在張仲景仙師的醫館裡,那可是人來人往,熱鬨非凡。小弟子呢,就像個好奇寶寶,整天追著仙師問這問那。這不,又逮著個機會,湊到正忙著整理醫案的張仲景仙師跟前。

小弟子滿臉疑惑,撓著腦袋問:“仙師啊,我一直搞不明白,您說這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到底是啥意思呀?這脈象咋還能跟琴絃似的,還直上直下走呢?”

張仲景仙師放下手中的筆,笑著看了看小弟子,心想這孩子求知慾還挺強。他拉過小弟子,找了個凳子坐下,準備好好給小弟子講講。

“小弟子啊,你問的這個夫痙脈呢,是痙病裡很重要的一個判斷依據。你想象一下,咱們平常摸脈象,就像摸著一條小河裡的水流,正常情況下,這水流是平緩、順暢的。但痙脈就不一樣啦,當你用手按上去的時候,感覺就像摸到了一根繃緊的琴絃,又緊又硬。為啥會這樣呢?這就得從痙病說起啦。”

“咱都知道,痙病的人身體老是不自在,要麼脖子硬邦邦,要麼後背反弓,這是因為他們身體裡的筋脈出問題了。就好比橡皮筋,正常的時候能伸能縮,可要是出問題了,就變得又僵又硬。而這脈象呢,其實就是身體內部狀況的一種外在表現。身體裡的筋脈緊張,氣血執行就不順暢,這反映在脈象上,就變成了像琴絃一樣緊繃。”

“再說說這‘直上下行’,你看啊,正常的脈象,氣血執行就像在一個寬敞的大道上,四麵八方都能流通。但痙病的時候,氣血被堵住了,隻能在有限的通道裡直上直下走,就像一條被限製了方向的河流,隻能朝著固定的方向流動。所以咱們按脈的時候,就能感覺到這種直上直下的特點。”

小弟子聽得似懂非懂,眼睛睜得大大的,又問:“仙師,那這痙病還有彆的說法嗎?”

張仲景仙師點點頭,繼續說道:“這痙病啊,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身上有灸瘡的,這種就難治咯。你想啊,灸瘡是啥?就是咱們用艾灸治病的時候,不小心燙傷了麵板,留下的瘡口。一般來說,艾灸是為了給身體補充陽氣,讓氣血執行得更好。但要是留下了灸瘡,就說明這個地方的氣血本來就亂套了。”

“本來痙病就已經讓身體裡的氣血執行不暢了,現在又有個灸瘡在那兒搗亂,就好比本來一條路就堵得不行了,還在中間挖了個大坑。氣血經過這個地方的時候,就更麻煩了,它得繞著走,或者乾脆過不去。這身體的自我修複能力就被大大削弱了,所以這種有灸瘡的痙病就特彆難治。”

小弟子皺著眉頭,擔心地問:“仙師,那要是有人得了這種有灸瘡的痙病,還有辦法治嗎?”

張仲景仙師摸了摸鬍子,思考了一下說:“辦法嘛,也不是沒有,就是得更加小心謹慎。首先得處理好灸瘡,不能讓它繼續感染,影響身體恢複。這就好比先得把路上的大坑給填平了,讓氣血能順暢通過。然後呢,再針對痙病進行治療。”

“比如說,在用藥上,得選那些既能調理痙病,又能幫助灸瘡癒合的藥材。像黃芪,它既能補氣,讓身體有勁兒去修複受損的地方,又能托毒生肌,幫助灸瘡快點長好。還有當歸,能補血活血,讓氣血執行得更順暢,也對痙病和灸瘡的恢複有好處。”

“但這用藥的劑量和時機都得把握得特彆好。劑量小了,可能沒啥效果;劑量大了,又怕身體承受不住。就好比做飯,鹽放少了沒味道,放多了又太鹹。而且呀,還得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調整藥方。有的人身體虛一點,用藥就得溫和點;有的人身體壯實些,用藥力度就可以稍微大一點。”

小弟子聽得津津有味,又問:“仙師,您在治病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有灸瘡的痙病患者呀?”

張仲景仙師笑著說:“還真有。有個病人,本來是因為身體受寒得了痙病,就去做艾灸。結果呢,艾灸的師傅沒把握好度,留下了灸瘡。這病人就找到我這兒來了,當時他的症狀可嚴重了,痙病發作得厲害,灸瘡還一直流膿水。”

“我就先給他清理了灸瘡,用了一些清熱解毒、生肌收口的藥粉,敷在灸瘡上。然後呢,開了個調理痙病的藥方,裡麵就有黃芪、當歸這些藥材。剛開始的時候,病人的症狀並沒有明顯改善,我就根據他的脈象和症狀,一點點調整藥方。”

“大概過了一個月,灸瘡慢慢開始癒合了,痙病的症狀也減輕了不少。又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病人終於康複了。所以啊,治病就像打一場持久戰,得有耐心,還得靈活應對各種情況。”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