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前線:141指揮官 第1186章 不可或缺性
-
格裡芬那邊的工程師哪個不是在槍林彈雨裡調試設備的?並且大部分都是格裡芬自己的工程師人形。
你火神重工或許能遠程控製自己的麾下的人形,但能控製格裡芬自己製造出來的人形嗎?能控製陳樹生自己用dni篩選過的人形嗎?
你們實驗室裡那些花裡胡哨的儀器,在人家眼裡跟玩具似的。
最搞笑的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技術儲備”,厚得像磚頭的專利證書在檔案室裡堆成了山,可惜大部分都停留在ppt階段。就像那個吹了五年的“量子防護盾”項目,投入了幾個億,最後就憋出來個會發光的雨傘——下雨天還得擔心漏電。
智慧顯示屏上循環播放的產品宣傳片,特效做得比好萊塢大片還炫,實際樣品卻粗糙得像小學生手工課作業。
陳樹生人看到這些,估計連嘲諷都懶得嘲諷。
畢竟在戰場上,敵人可不會給你時間翻閱技術手冊。
你火神重工的工程師再厲害,能厲害過子彈?
你們的專利再多,能擋得住炮彈?
戰術平板上那個代表“技術優勢”的進度條閃得再歡,在實戰派眼裡也就是個會發光的玩具。
會議室角落裡,那盆號稱能淨化空氣的智慧綠植突然蔫了——可能是被這股子紙上談兵的氣息給熏的。
投影儀上的滲透計劃還在循環播放,每個步驟都設計得儘善儘美,就是忘了考慮最關鍵的一點:陳樹生和他的人,從來都不按套路出牌。
這幫商業精英的如意算盤,在真正的戰士眼裡,幼稚得像是用積木搭成的城堡,一腳就能踹個稀碎。
在火神重工那些鋥光瓦亮的總部大樓裡,至少這幫西裝革履的傢夥們還保持著最後一絲清醒——知道技術纔是吃飯的傢夥。
智慧工廠的數據麵板上,生產線良品率的曲線圖雖然起伏得像過山車,但好歹還在運轉,這在他們那些歐洲同行眼裡已經堪稱工業奇蹟了。
那些歐洲老牌軍火商才叫一個離譜,祖上靠造大炮發的家,現在會議室裡擺的都是抽象派藝術雕塑。
他們的研發中心改成了網紅咖啡廳,流水線工人個個留著藝術家髮型,最新款的突擊步槍上居然還雕刻著文藝複興風格的花紋——美其名曰“軍工美學”。
新風係統勤勤懇懇地工作著,卻怎麼也吹不散那股子“祖上闊過”的腐朽氣息。
火神重工至少還記得定期給工程師們發工資,雖然管理層的獎金永遠是技術部門的十倍。智慧咖啡機給技術員們準備的雖然是速溶咖啡,但好歹冇往裡麵摻洗衣粉。
有個車間的機械臂甚至偷偷設置了“管理層勿擾”模式——檢測到西裝革履的靠近就自動降低工作效率,堪稱工業版的麵子工程。
反觀歐洲那邊,那些曾經造出虎式坦克的工廠,現在轉型做電動自行車都費勁。
他們的產品手冊厚得像百科全書,可惜三分之二篇幅都在講企業曆史有多輝煌。
有個德國老廠最新推出的“智慧步槍”,連保險栓都是觸屏控製的——結果在雨林測試時直接死機,還不如燒火棍好使。
火神重工的倉庫裡至少堆的是能用的產品,雖然效能比宣傳打了七折。
而歐洲同行的展示廳裡,那些鍍金的樣品槍精緻得能進盧浮宮,可惜扳機扣下去十次有八次卡殼。
有個意大利廠商的智慧瞄準鏡,開機要先看15秒廣告——這創意拿去參加當代藝術展說不定能拿獎。
最諷刺的是,這些歐洲老廠的市場部還在用二戰時期的宣傳語,彷彿“日耳曼工藝”“英倫品質”這些金字招牌至今仍能唬人。
他們的年度報告裡充斥著“傳統”“傳承”之類的字眼,活像一群守著祖傳菜譜卻連蛋炒飯都做不好的破落貴族。
而火神重工至少知道要定期更新設備,雖然新買的機床經常被管理層當成拍照背景板。
就連公司的ai係統都看不下去了,有次某個歐洲廠商的智慧客服被問到產品效能時,居然自動回覆:“親,這邊建議參考我司1914年型產品說明書。”
這個很快就在自媒體上傳瘋了,被戲稱為“百年軍工傳統的數字化延續”。
而火神重工的ai至少還記得提醒工程師定期保養設備,雖然保養申請總要等管理層渡完假才能批下來。
在歐羅巴那些掛著百年老字號的金字招牌下,武器數據造假已經發展成了一門精緻的藝術。
那些鑲著金邊的產品手冊裡,效能參數漂亮得像時尚雜誌p過的模特,實戰表現卻堪比老年活動中心的太極拳——架勢挺唬人,真打起來連廣場舞大媽都乾不過。
智慧工廠的質檢報告寫得比詩歌還優美,就是跟實際產品的關係,大概就像米其林三星和路邊攤的區彆。
有個德國老廠的狙擊步槍,宣傳冊上寫著“2000米精準打擊”,實際操作起來,200米外能打中倉庫大門就算祖墳冒青煙。
新風係統有氣無力地運轉著,彷彿也被這股子浮誇風吹得頭暈目眩。
最絕的是他們的“數字鍊金術”——把一堆平庸的數據,通過統計學魔術變成閃閃發光的kpi。
英國某廠的裝甲車測試報告上赫然寫著“防護效能提升30”,仔細一看註釋才發現是和自行車對比的結果。
法國人的智慧瞄準鏡號稱“革命性突破”,實際上就是把手機攝像頭塞進了瞄準具,開機還要看5秒廣告。
這些軍火在華爾街的金融精英眼裡,與其說是殺人工具,不如說是會走路的股票代碼。
每次軍展就像一場精心策劃的ipo路演,ppt做得比產品本身精緻多了。
有個意大利廠商的最新款步槍,槍托上直接刻著納斯達克代碼——畢竟實戰價值可能還不如它在股市上的表現。
董事會裡的老爺們喝著82年的拉菲,討論著如何把導彈防禦係統包裝成區塊鏈概念。他們的智慧手錶時刻監控著股價波動,但對產品測試失敗的警報卻總是選擇性失明。
辦公室裡的空氣淨化器賣力工作,卻怎麼也濾不掉那股子“紙上談兵”的銅臭味。
當客戶詢問產品效能時,會自動調出經過“藝術加工”的測試視頻;而真實數據則被加密成“商業機密”,鎖在連黑客都懶得光顧的服務器裡。
倉庫裡堆積如山的退貨,每一件都是打臉的證據,數量多到能建座“理想與現實差距博物館”。
最諷刺的是,這些“高科技武器”最大的戰場居然是財務報表。
那些花裡胡哨的效能參數,唯一的作用就是讓股東們眉開眼笑。
畢竟在那些要賺錢的歐洲老爺們眼裡,能讓股價上漲的就是好武器,至於能不能打響——那不是還有和平主義兜底嘛。
新風係統突然“打了個噴嚏”,把桌上的產品手冊吹得嘩嘩作響,彷彿連機器都在嘲笑這場“皇帝的新衣”。
在華爾街那些摩天大樓的玻璃幕牆後麵,金融精英們早就把軍火生意玩成了高級版的“大富翁”遊戲。那些曾經用來測試炮彈的場地,現在改造成了股票交易大廳,大螢幕上跳動的不是彈道數據,而是讓人眼花繚亂的k線圖。智慧交易係統每秒鐘完成的交易額,比他們祖輩一年賣出去的軍火還多,而且乾淨體麵,連火藥味都不用沾。
那些歐洲老牌軍火商的董事會裡,白髮蒼蒼的董事們喝著單一麥芽威士忌,看著平板電腦上跳動的數字,笑得比當年簽下國防大單時還開心。畢竟現在賺錢不用等什麼戰爭爆發,隻要在財報釋出前稍微“潤色”下數據,股價就能像火箭一樣躥升。新風係統勤勤懇懇地工作著,卻怎麼也吹不散會議室裡那股子“錢生錢”的銅臭味。
最絕的是他們的“創新商業模式”——把軍火生意包裝成金融產品。德國的坦克工廠改造成了數據中心,法國的導彈研發部轉型做起了區塊鏈。意大利人更絕,直接把老舊的軍火生產線改成了nft藝術品工坊,那些報廢的槍管稍加打磨就成了“後現代軍事藝術裝置”,在蘇富比拍出的價格比原價還高。
在這種躺著賺錢的大環境下,誰還願意吭哧吭哧搞什麼技術研發啊?倫敦金融城裡的交易員們,手指在鍵盤上敲幾下,賺的錢就夠買下整個兵工廠。那些祖傳的軍工技術,在年輕人眼裡就跟老古董似的——可以放在博物館裡瞻仰,但真要他們去學?還是算了吧。
就連軍火測試場都改成了高爾夫球場,畢竟測試新型武器哪有打高爾夫來得優雅體麵。曾經用來校準火炮的精密儀器,現在最大的用處就是給ceo的勞斯萊斯做四輪定位。那些軍工世家的後代們,早就不碰什麼扳機炮管,整天琢磨的都是怎麼把祖業包裝成概念股,好去納斯達克割韭菜。
最諷刺的是,現在評估一款武器的價值,看的不是射程和威力,而是它在資產負債表上能占多少位置。五角大樓的采購清單,在華爾街眼裡就是一張張會走路的債券。新風係統突然“打了個噴嚏”,把桌上的招股書吹得嘩嘩作響,彷彿連機器都在感歎:“這年頭,造導彈的不如炒導彈概念股的。”
波音公司那些價值百萬美金的會議室裡,現在最忙碌的不是工程師,而是危機公關團隊。
他們的“創新研發中心”早就改造成了“創意說辭工坊”,裡麵擺滿了曆代飛機的黑匣子——不是用來研究事故原因,而是用來研究怎麼把“墜毀”說成“非計劃性著陸”。
新風係統賣力地運轉著,卻怎麼也吹不散那股子“指鹿為馬”的酸腐味。
他們的零件倉庫現在活像個飛機墳場,停滿了退役的737機群,工人們像禿鷲一樣在殘骸間穿梭,把還能用的零件拆下來“器官移植”到新飛機上。
有個機械師私下把這套工藝稱為“飛機界的frankenste”,可惜這個比喻太貼切了,第二天就被調去負責廁所清潔工作。
最絕的是他們的“可持續航空計劃”,美其名曰環保,實則是把二手零件翻新當新的賣。
那些經過“特殊處理”的發動機葉片,使用壽命比網紅餐廳的熱度還短。
機翼上的鉚釘東拚西湊,活像件百衲衣,飛著飛著說不定就能表演個“天女散花”。
董事會裡的老爺們喝著82年的拉菲,看著公關部把最新一起空難包裝成“飛行員自主性測試事故”,笑得比簽下國防大單時還開心。
他們的智慧手錶時刻監控著推特熱搜,對工程師發來的安全隱患報告卻視而不見。
辦公室裡那台號稱“軍工級”的空氣淨化器,唯一的作用就是把“墜毀”過濾成“非預期著陸”,把“零件老化”翻譯成“成熟技術應用”。
就連他們的ai質檢係統都學會了這套把戲。
當檢測到發動機故障時,它會自動生成報告:“本部件已達到理論使用壽命,建議升級為付費延長服務。”
而機庫裡那些東拚西湊的飛機,每一架都是這個魔幻時代的最佳行為藝術,數量多到能辦個“航空工業考古展”。
華爾街的分析師們更是把這出荒誕劇捧成了商業傳奇,每次事故後都能寫出《從失敗中學習:波音的創新之路》這樣的雄文。
有個財經主播甚至發明瞭新詞:“被動式創新”,專指波音通過不斷墜機來改進安全效能的獨特發展模式。
在波音公司那些鋪著厚地毯的豪華會議室裡,737ax係列飛機的設計理念簡直可以寫進“商業鬼才教科書”。
同一個飛機殼子來回折騰,換個塗裝就當新款賣,這操作比俄羅斯套娃還省事——至少套娃還得費點油漆。
他們的“創新設計團隊”現在主要工作就是把老圖紙從檔案室翻出來,用photoshop改個型號數字,然後美其名曰“經典機型升級版”。
智慧質檢係統堪稱當代科技奇蹟,能自動把“發動機可能爆炸”的警報翻譯成“建議優化飛行體驗”,把“控製係統失靈”美化成“飛行員自主操作空間擴大”。
這套係統的演算法精妙到連最微小的安全隱患都能精準忽略,效率之高讓美國fda的藥品審批部門都自愧不如。
新風係統賣力地運轉著,卻怎麼也吹不散那股子“掩耳盜鈴”的塑料味。
火箭部門更是把失敗玩成了行為藝術。每次發射前都要搞個盛大的直播儀式,那排場比奧斯卡頒獎禮還隆重。火箭升空時的壯觀景象,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在放跨年煙花。
等炸成一團火球後,地麵控製中心那些西裝革履的專家們還能一臉嚴肅地宣佈:“本次測試成功驗證了火箭解體時的美學表現。”有個工程師偷偷在報告裡寫“爆炸當量符合預期”,第二天就被調去負責公司咖啡機的維護工作。
最絕的是他們的數據分析團隊,能把火箭炸成煙花說成“成功收集到極端條件下的寶貴數據”,把墜毀說成“完成了非計劃性著陸測試”。
華爾街的分析師們更是發明瞭新詞:“爆炸式增長”,專門用來形容每次失敗後不降反升的股價。
董事會的老爺們喝著香檳看自家火箭在天上綻放,那表情比看迪士尼煙花秀還陶醉。
倉庫裡堆積如山的故障報告,每一份都被打上了“商業機密”的標簽。
機庫裡那些東拚西湊的飛機零件,活像是從廢品站淘來的。
而公關部那些能把黑說成白的新聞稿,文筆之精妙足以讓莎士比亞都自愧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