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128章 陸機《君子行》
君子行
陸機
天道夷且簡,人道險而難。
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
去疾苦不遠,疑似實生患。
近火固宜熱,履冰豈惡寒。
掇蜂滅天道,拾塵惑孔顏。
逐臣尚何有,棄友焉足歎。
福鐘恒有兆,禍集非無端。
天損未易辭,人益猶可歡。
朗鑒豈遠假,取之在傾冠。
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
……
賞析:
《君子行》是西晉文學家陸機的詩作,以深刻的人生哲理、豐富的典故運用和獨特的藝術表現,探討了世道人心與處世之道。
(一)深刻的哲理思辨
1.
天道與人道的鮮明對比:詩歌開篇“天道夷且簡,人道險而難”,將天道的平坦簡易與人道的險惡艱難並置,形成強烈反差。這種對比為全詩奠定基調,反映出詩人對人生複雜境遇的深刻洞察。在陸機看來,自然規律簡單直白,而人類社會卻充滿變數與困境,引導讀者思考人世艱難的根源與應對之策。
2.
禍福無常與因果關聯:“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生動地描繪了禍福相互依存、交替出現的狀態,如同波瀾起伏的水麵,不可捉摸。“福鐘恒有兆,禍集非無端”又指出,儘管禍福無常,但並非毫無規律,福氣降臨與災禍彙聚都有其先兆和緣由。這種對禍福辯證關係的闡述,既體現了人生的不確定性,又強調了通過觀察和思考來把握事物發展趨勢的重要性,充滿了哲理意味。
(二)豐富的典故運用
1.
以典明理,揭示人心之惑:“掇蜂滅天道,拾塵惑孔顏”,詩人運用兩個經典典故。“掇蜂”之事,後母的陷害使父子間的天然信任被破壞;“拾塵”中,孔子對顏回的誤解,凸顯即使是聖人間也會因表象而產生信任危機。這些典故深刻揭示了人心易被迷惑、人與人之間信任的脆弱,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世道人心的複雜。通過典故,詩人以古喻今,將曆史教訓融入對現實生活的思考,使詩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烈的現實意義。
2.
借典感慨世態炎涼:“逐臣尚何有,棄友焉足歎”,借被放逐之臣與被拋棄之友的遭遇,進一步抒發對世態炎涼的感慨。臣子失勢便一無所有,朋友情誼在困難麵前不堪一擊,詩人藉此表達了對人性涼薄的無奈與歎息,深化了詩歌對人際關係複雜性的探討。
(三)獨特的藝術表現
1.
比喻象征,生動形象:詩中多處運用比喻象征手法。“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將人生禍福的交替比作波瀾起伏,形象地展現了人生的無常;“近火固宜熱,履冰豈惡寒”以靠近火會感到熱、踩在冰上必然寒冷,象征人生境遇與結果的必然聯係,使抽象的哲理變得具體可感。這些比喻不僅增強了詩歌的生動性,還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
2.
結構嚴謹,層層遞進:詩歌開篇點明主旨,將天道與人道對比,引出對人生的思考。接著闡述禍福無常,以典故揭示人心之惑與世態炎涼,進一步深化主題。隨後探討禍福的因果關係與應對態度,最後勸誡君子要防患未然,總結全詩。整首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再到給出應對之策,邏輯清晰,使讀者能逐步深入領會詩人的意圖。
(四)勸誡意義與時代價值
陸機通過《君子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勸誡人們在複雜的社會中要保持清醒,洞察世事,防患於未然。這種勸誡在任何時代都具有重要價值,提醒人們在順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尋找轉機,重視自身品德修養和對世事的觀察思考,對後世人們的為人處世產生了深遠的啟示。
……
解析:
1.
天道夷且簡,人道險而難
-
解析:“天道”指自然規律,“夷”表示平坦,“簡”即簡易。這句是說自然規律是平坦且簡單的。而“人道”指人世間的道理、社會的法則,“險”意味著險惡,“難”表示艱難。整句話將自然規律的簡單順暢與人世間道路的險惡艱難進行鮮明對比,為全詩奠定了基調,表達出詩人對人世艱難的感慨,也引導讀者思考人生為何充滿諸多不易。
2.
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
-
解析:“休”代表吉慶、福氣,“咎”表示災禍、凶咎,“乘躡”意思是相互追隨、接連而來。此句描繪出福與禍相互緊跟,交替出現的情景。“翻覆若波瀾”運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生福禍的交替變化比作波瀾起伏,形象地說明瞭人生境遇充滿變數,如同起伏不定的波浪,難以捉摸,進一步強化了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3.
去疾苦不遠,疑似實生患
-
解析:“去疾”指擺脫疾病或困苦,詩人認為人們以為擺脫了某種疾苦,實際上災禍可能離得並不遙遠。“疑似”指看似好像、難以確定的情況,這種模棱兩可的狀況往往會引發真正的禍患。此句強調人生中危險和禍患常常潛藏在看似平靜或無害的表象之下,提醒人們要時刻保持警惕,不可掉以輕心。
4.
近火固宜熱,履冰豈惡寒
-
解析:從字麵意思看,靠近火自然會感覺到熱,踩在冰上難道會不畏懼寒冷嗎?這裡運用象征手法,以靠近火必然感受熱、踩冰必然覺寒冷,象征著事物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聯係。在人生中,人們的行為和選擇往往會帶來相應的結果,就像這些自然現象一樣,是合乎常理且不可避免的,讓讀者思考自身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聯。
5.
掇蜂滅天道,拾塵惑孔顏
-
解析:這裡運用了兩個典故。“掇蜂”說的是春秋時期,後母為了陷害前妻之子,在孩子父親麵前用手掇蜂,假裝孩子要傷害她,致使父親誤解兒子,破壞了父子間的天然親情,即“滅天道”(這裡的“天道”可理解為父子間的天性、常理)。“拾塵”典故源自孔子與其弟子顏回。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被困,顏回討米做飯,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裡抓飯吃,心生疑惑。後來才發現是飯上有灰塵,顏回覺得棄之可惜便吃掉了。孔子感慨自己差點誤解了顏回。這兩個典故都說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容易被表麵現象所迷惑,即使是父子、師徒這樣親近的關係也難以避免,反映出人心的複雜和信任的脆弱。
6.
逐臣尚何有,棄友焉足歎
-
解析:“逐臣”指被君主放逐的臣子,一旦臣子被放逐,往往失去權勢地位,一無所有。“棄友”表示被朋友拋棄。詩人感慨被放逐的臣子已失去一切,而被朋友拋棄也並非罕見之事,沒什麼值得特彆歎息的。此句表達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無奈與悲哀,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當一個人處於困境時,往往會遭受他人的疏離和拋棄,體現了人性在利益和困境麵前的涼薄。
7.
福鐘恒有兆,禍集非無端
-
解析:“福鐘”即福氣降臨,“恒”表示常常,“兆”指征兆。意思是福氣的到來通常會有一些預兆。“禍集”指災禍彙聚,“無端”即沒有緣由,詩人認為災禍的發生並非毫無原因。此句闡述了禍福產生的因果關係,提醒人們在生活中要留意那些可能預示著禍福的細微跡象,善於從日常現象中洞察事物發展的趨勢,以便提前做好準備。
8.
天損未易辭,人益猶可歡
-
解析:“天損”指上天造成的損失,比如自然災害、不可抗力等帶來的損害,詩人認為這種損失往往難以推辭和抗拒,人們隻能坦然麵對。“人益”指通過人為努力而獲得的增益、好處,對於這種通過自身努力取得的成果,人們應該感到歡喜和欣慰。此句傳達出一種麵對命運的豁達態度,鼓勵人們在麵對無法改變的自然因素時保持平和心態,同時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身努力去追求美好生活。
9.
朗鑒豈遠假,取之在傾冠
-
解析:“朗鑒”意為明智的鑒察、洞察世事的能力。“遠假”指遠求,“取之在傾冠”意思是低頭看看帽子傾斜的情況就能獲得啟示(有一種說法認為帽子傾斜是日常小事,從這類小事中可獲得對世事的洞察)。詩人認為,要獲得明智地洞察世事的能力,不必向遠處尋求高深的道理或方法,從身邊的小事中就能有所領悟。此句引導人們關注生活細節,善於從日常點滴中汲取智慧,培養敏銳的洞察力。
10.
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
-
解析:“近情”指人之常情,人們常常會陷入一種過度自信的狀態,即“苦自信”。這種過度自信往往會讓人忽略潛在的危險和問題。而“君子防未然”則點明主旨,告誡品德高尚、有智慧的人應該在禍患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做好防範準備。此句總結全詩,強調了要有憂患意識,克服盲目自信,提前規劃,防患於未然,這是應對複雜多變的人生和社會的重要原則。
……
句譯:
1.
天道夷且簡,人道險而難
自然的規律平坦又簡易,人間的道路險惡且艱難。
2.
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
吉祥與災禍相互緊跟,人生起伏如同波瀾。
3.
去疾苦不遠,疑似實生患
剛擺脫困苦,災禍可能仍在近處;看似無害的疑似之事,實際會引發禍患。
4.
近火固宜熱,履冰豈惡寒
靠近火自然應該感到熱,踩在冰上怎會不畏懼寒冷。
5.
掇蜂滅天道,拾塵惑孔顏
掇蜂的事破壞了父子天性,拾塵的事讓孔子誤解顏回。
6.
逐臣尚何有,棄友焉足歎
被放逐的臣子還能有什麼,被拋棄的朋友又哪值得歎息。
7.
福鐘恒有兆,禍集非無端
福氣降臨常常有征兆,災禍彙聚並非無來由。
8.
天損未易辭,人益猶可歡
上天造成的損失難以推辭,人為努力帶來的增益仍值得歡喜。
9.
朗鑒豈遠假,取之在傾冠
明智的洞察不必遠求,從身邊小事(如帽子傾斜)就能獲得啟示。
10.
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
人之常情是苦於過度自信,君子應在禍患未發生時就做好防範。
……
全譯:
自然的法則啊,平坦又簡單,人間的道路卻,險惡又艱難。
吉祥與災禍相互交織緊相隨,恰似那波濤翻湧起伏無定端。
剛剛擺脫困苦,禍患卻近在跟前,看似無害的假象,往往滋生出禍端。
靠近烈火,必然會感受到熾熱,踏上寒冰,難道能不畏懼那徹寒。
“掇蜂”之事,破壞了父子間的天倫,“拾塵”之誤,讓孔子對顏回產生疑團。
被放逐的臣子,已然一無所有,被拋棄的朋友,又哪裡值得長歎。
福氣降臨,常常會有征兆顯現,災禍彙聚,並非是毫無根由無端。
上天降災,往往難以推脫躲閃,人為增益,依舊可以欣喜開顏。
明智洞察,何須向遠處苦苦尋探,身邊小事,便能讓人有所悟有所感。
人往往太過自信,這是常情使然,君子深謀遠慮,防範於未然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