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142章 潘嶽《關中詩十六章 其二》
關中詩十六章·其二
潘嶽
在漢之季,皇綱幅裂。
大辰匿耀,金虎習質。
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釋位揮戈,言謀王室。
王室之亂,靡邦不泯。
如彼墜景,曾不可振。
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啟土雖難,改物承天。
……
賞析:
《關中詩十六章·其二》是潘嶽回顧曆史以映照晉朝現實的篇章,通過敘述漢朝末年的亂象,為理解晉朝當時麵臨的困境提供曆史參照,展現了詩人對朝代興衰的思考。
一、主題思想
1.
回顧漢朝末年亂象:詩的開篇便點明“在漢之季,皇綱幅裂”,生動地描繪出漢朝末年統治秩序的崩潰。詩人進一步闡述“大辰匿耀,金虎習質”,形象地比喻帝王權威的衰落與地方割據勢力的興起。這些描述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一個王朝末年中央集權瓦解、天下大亂的景象,深刻揭示了漢朝末年政治格局的動蕩不安。
2.
刻畫各方勢力表現:“雄臣馳騖,義夫赴節。釋位揮戈,言謀王室”,詩人細致地刻畫了在這亂世中不同勢力的行為。“雄臣”為了權力四處奔走、爭權奪利,而“義夫”則秉持忠義,為挽救王室挺身而出,放下自身職位,拿起武器。這不僅展現了人性在亂世中的不同抉擇,也暗示了在王朝麵臨危機時,各方勢力行動的複雜性,既有真心匡扶王室者,也不乏借亂謀私之人。
3.
暗示晉朝相似困境:雖然詩歌表麵在敘述漢朝末年的曆史,但結合組詩創作背景,潘嶽意在通過回顧漢朝末年的亂象,暗示晉朝當時可能麵臨類似的政治危機。漢朝末年的皇綱崩壞、割據紛爭,與晉朝當下局勢形成映照,引發對晉朝命運的擔憂,同時為後文探討如何應對危機埋下伏筆。
二、藝術特色
1.
生動形象的比喻:“大辰匿耀,金虎習質”運用比喻手法,將帝王比作北極星,以北極星隱匿光芒象征帝王權威的衰落;將割據勢力比作金虎,形象地表現出割據勢力的逐漸坐大。這種比喻使抽象的政治概念具象化,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漢朝末年政治局勢的變化,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2.
鮮明的對比:“雄臣馳騖”與“義夫赴節”形成鮮明對比。“雄臣”追逐權力的貪婪與“義夫”為正義挺身而出的忠誠形成反差,突出了亂世中人性的善惡、行為的正邪。這種對比不僅豐富了詩歌的內涵,更引發讀者對亂世中不同價值觀的思考,使詩歌的主題更加深刻。
3.
簡潔有力的敘事:詩人以簡潔的語言,高度概括地敘述了漢朝末年從皇綱崩潰到各方勢力角逐的過程。從“皇綱幅裂”的整體局勢,到“雄臣”“義夫”的具體行為,每個環節都敘述清晰,層次分明。這種簡潔有力的敘事方式,使詩歌在有限的篇幅內承載了豐富的曆史資訊,展現出詩人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
三、文學價值
1.
曆史與文學的融合:此詩將曆史事件與文學創作緊密結合,以詩歌形式生動再現漢朝末年的曆史場景,為研究漢朝末年的曆史提供了獨特的文學視角。同時,通過借古喻今,反映晉朝現實問題,使詩歌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體現了文學作品對曆史和現實的雙重關照,豐富了文學作品的內涵。
2.
對詠史題材的發展:在詠史詩歌發展曆程中,該詩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僅簡單敘述曆史事件,還深入挖掘曆史背後的人性、政治等因素,通過對比、比喻等手法增強詩歌的藝術性,為後世詠史詩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推動了詠史詩從單純敘事向敘事與抒情、議論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
……
解析:
1.
在漢之季,皇綱幅裂
-
解析:
“在漢之季”明確指出時間為漢朝末年。“皇綱”原指帝王統治天下的綱紀,象征著國家的政治秩序與統治權威。“幅裂”形象地描繪出皇綱像大幅的布帛突然撕裂一般,徹底崩壞。此句高度概括了漢朝末年政治局勢的急劇惡化,中央政權失去對全國的有效掌控,原本有序的統治體係土崩瓦解,為全詩描述漢末亂象定下基調。
2.
大辰匿耀,金虎習質
-
解析:
“大辰”在古代天文學中指北極星,古人常將其視為帝王的象征,因其處於天空中心,眾星環繞,寓意帝王的至尊地位。“匿耀”即隱藏光芒,暗示帝王的權威和影響力逐漸衰落,如同北極星失去了往日的光輝,無法再指引和掌控局勢。“金虎”指代西方七宿,在古代星象學中,西方主兵事,此處借指地方上的軍事割據勢力。“習質”表示這些割據勢力在漢朝末年的政治動蕩中逐漸養成、壯大其勢力,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此句通過星象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漢朝末年中央皇權式微,地方割據勢力崛起的政治格局變化。
3.
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
解析:
“雄臣”指那些懷有野心、手握權力和軍事力量的臣子。“馳騖”一詞,本意是指馬快速奔跑,這裡用來形容雄臣們為了爭奪權力和地盤,像狂奔的馬一樣四處奔走、角逐,儘顯其追逐權力的急切與貪婪。“義夫”則代表著秉持忠義理唸的人。“赴節”意味著他們為了維護正義、忠誠於王室,不惜犧牲個人利益,毅然決然地采取行動。這兩句通過對“雄臣”和“義夫”截然不同行為的描寫,生動展現了在漢朝末年的亂世中,不同立場的人基於自身價值觀所做出的選擇,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人性在亂世中的多樣性。
4.
釋位揮戈,言謀王室
-
解析:
“釋位”指這些人放下自己原本的官職或地位。“揮戈”即拿起武器,表明他們投身到軍事行動之中。“言謀王室”表示他們對外宣稱自己的行動是為了謀劃王室的利益,拯救處於危機中的朝廷。然而,在實際情況中,“雄臣”的行為可能更多是打著“謀王室”的旗號,實則為了滿足自身的政治野心和利益訴求;而“義夫”則是真心實意地想要匡扶漢室。此句既展現了各方勢力行動的表象,又暗示了背後動機的複雜性,引發讀者對亂世中各種行為真實目的的思考。
5.
王室之亂,靡邦不泯
-
解析:
“王室之亂”強調了漢朝王室所麵臨的混亂局麵,這種混亂已達到極其嚴重的程度。“靡邦不泯”中,“靡”表示無、沒有,“邦”指諸侯國或地方勢力,“泯”有滅亡、消失之意,意思是沒有一個地方不受戰亂影響而不陷入混亂、衰敗。此句進一步渲染了漢朝末年戰亂的廣泛性和破壞性,整個國家因王室的混亂而陷入全麵的動蕩與衰敗,沒有一處能夠倖免,突出了局勢的嚴峻和危急。
6.
如彼墜景,曾不可振
-
解析:
“如彼墜景”運用比喻,將漢朝末年的局勢比作墜落的太陽(“景”通“影”,這裡指日光)。太陽本是光明、強大的象征,而墜落的太陽意味著光芒消逝、力量衰退,無法挽回。“曾不可振”中,“曾”表示竟然,強調出乎意料,“振”意為振興、挽救,即漢朝末年的局勢如同墜落的太陽,竟然到了無法挽救、振興的地步。此比喻生動形象地表達出漢朝末年局勢的不可逆轉,展現了詩人對漢室衰落的無奈與惋惜之情。
7.
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
解析:
“乃眷”表示眷顧、關注。“三哲”一般指三國時期的曹操、劉備和孫權,他們在漢朝末年的亂世中崛起。“俾”是使、讓的意思,“乂”表示治理,“斯民”指百姓。此句指出在漢朝末年局勢無可挽回之時,出現了曹操、劉備、孫權三位傑出人物,他們各自割據一方,致力於治理自己的領地,使當地百姓能夠在亂世中得到一定的治理和庇護,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局勢,體現了這三位人物在亂世中的作用和影響力。
8.
啟土雖難,改物承天
-
解析:
“啟土”指開拓疆土,曹操、劉備、孫權在亂世中各自建立政權,開拓自己的領地,這個過程充滿艱難險阻。“改物”原指改變前朝的文物製度,這裡指建立新的政權和統治秩序。“承天”表示他們認為自己建立政權是秉承天命。此句總結了“三哲”在亂世中的成就,儘管開拓疆土困難重重,但他們成功建立了新的政權,並且以承天命為自己的統治尋找合法性依據,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三國鼎立局麵形成的過程以及新政權對自身統治合理性的宣揚。
……
句譯:
1.
在漢之季,皇綱幅裂
-
翻譯:在漢朝的末年,國家的統治綱紀像布帛一樣大幅撕裂,徹底崩潰。
2.
大辰匿耀,金虎習質
-
翻譯:象征帝王的北極星隱藏了光芒,代表割據勢力的金虎逐漸養成壯大。
3.
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
翻譯:野心勃勃的臣子們四處奔走追逐權力,忠義之士為堅守節操而行動起來。
4.
釋位揮戈,言謀王室
-
翻譯:他們放下自己的職位,拿起武器,宣稱是為了謀劃王室的安危。
5.
王室之亂,靡邦不泯
-
翻譯:王室陷入混亂,沒有一個地方不因戰亂而衰敗。
6.
如彼墜景,曾不可振
-
翻譯:就像那墜落的太陽,竟然無法再振興起來。
7.
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
翻譯:於是出現了三位賢哲,他們致力於使百姓得到治理。
8.
啟土雖難,改物承天
-
翻譯:他們開拓疆土雖然艱難,但建立新政權並宣稱是秉承天命。
……
全譯:
在漢朝末年,國家統治的綱紀如大幅布帛般崩裂瓦解。
象征帝王權威的北極星隱匿了光輝,割據一方的勢力趁機坐大養成。
野心勃勃的臣子們競相奔走,追逐權力,忠義之士則為堅守忠義挺身而出。
他們舍棄官位,拿起武器,聲稱要為王室出謀劃策、排憂解難。
王室陷入混亂,致使天下各地無不因戰亂而衰敗。
這局勢猶如墜落的太陽,竟到了無法挽救振興的地步。
幸而出現了三位賢能之士,他們肩負起治理百姓的重任。
他們開拓疆土之路艱難萬分,但建立起新的政權,並稱是秉承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