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70章 張協《雜詩?其九》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70章 張協《雜詩?其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雜詩其九

張協

結宇窮岡曲,耦耕幽藪陰。

荒庭寂以閒,幽岫峭且深。

淒風起東穀,有渰興南岑。

雖無箕畢期,膚寸自成霖。

澤雉登壟雊,寒猿擁條吟。

溪壑無人跡,荒楚鬱蕭森。

投耒循岸垂,時聞樵采音。

重基可擬誌,回淵可比心。

養真尚無為,道勝貴陸沉。

遊思竹素園,寄辭翰墨林。

……

賞析:

《雜詩·其九》是張協詩作中的經典,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和深刻的思想境界。此詩描繪了隱居山林的生活畫卷,抒發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對道家思想的追求以及對精神世界的堅守。

一、主題思想

1.

隱居生活的呈現與熱愛:詩的開篇“結宇窮岡曲,耦耕幽藪陰”,清晰地表明詩人選擇在偏僻山岡與幽僻湖澤邊結廬耕種,遠離塵世喧囂,開啟隱居生活。“荒庭寂以閒,幽岫峭且深”進一步渲染隱居環境的靜謐與幽深,展現出詩人對這種寧靜、自然生活的喜愛與享受,體現出對世俗紛擾的摒棄和對自然寧靜的嚮往。

2.

對自然力量與生機的讚美:“淒風起東穀,有渰興南岑。雖無箕畢期,膚寸自成霖”生動描繪了山穀間風雲變幻,風起雲湧,即便未到特定時節,雲氣也能化為甘霖。這不僅展現了大自然的神秘與偉大,不受人力控製,自然而生發變化,還體現出詩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讚美。詩中“澤雉登壟雊,寒猿擁條吟”描繪野雞啼鳴、寒猿哀吟,呈現出山林生機,表達詩人對自然萬物的敏銳觀察與熱愛。

3.

道家思想的追求與踐行:“養真尚無為,道勝貴陸沉”明確表達詩人對道家思想的追求。“養真”即修養本性,“無為”是道家核心思想,主張順應自然,不刻意乾預。詩人崇尚這種無為而治的生活態度,認為“道勝”之人應如“陸沉”般低調,不顯露於世俗。這體現詩人在隱居生活中踐行道家思想,追求內心寧靜與精神自由,不為世俗名利所累。

4.

精神世界的堅守與寄托:“遊思竹素園,寄辭翰墨林”表明詩人在隱居生活中,通過沉浸於書籍(“竹素園”)和寫作(“翰墨林”)來豐富精神世界。在遠離塵世的山林中,書籍和寫作成為詩人堅守精神追求的寄托,體現出詩人對知識、文化的珍視,以及對高尚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

二、藝術特色

1.

生動細膩的環境描寫:詩中對隱居環境的描寫極為生動。從“荒庭寂以閒,幽岫峭且深”對庭院和山巒的靜態刻畫,到“淒風起東穀,有渰興南岑”對風雲變化的動態描繪,再到“澤雉登壟雊,寒猿擁條吟”對動物聲音的捕捉,全方位展現山林景象。通過遠近結合、動靜相生的手法,營造出靜謐又充滿生機的氛圍,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到隱居之地的獨特魅力。

2.

巧妙的比興與象征:“重基可擬誌,回淵可比心”運用比興手法,以“重基”(高山厚土)比喻誌向堅定,以“回淵”(深邃淵潭)象征內心深沉,使抽象的誌向和內心狀態具象化。這種手法不僅增強詩歌形象性,還深化主題,表達詩人對自身品質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3.

語言質樸自然,意境深遠:詩歌語言質樸平實,無過多華麗雕琢,如“投耒循岸垂,時聞樵采音”,簡潔描繪詩人勞作後漫步溪邊,偶聞樵夫聲音的場景,自然流暢。但在質樸語言中,營造出深遠意境,如“溪壑無人跡,荒楚鬱蕭森”,寥寥數語勾勒出荒蕪幽深的溪穀畫麵,給人以豐富想象空間,傳達出詩人寧靜悠遠的心境。

三、文學價值

1.

豐富魏晉隱逸詩內涵:在魏晉隱逸詩中,此詩獨樹一幟。它不僅描繪隱居生活表象,更深入挖掘隱居背後的思想文化內涵,將道家思想融入其中,豐富了魏晉隱逸詩的主題與表現形式,為研究魏晉時期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提供重要樣本。

2.

推動山水詩發展:詩中對自然環境的細致描繪,展現大自然的壯美與神秘,為後世山水詩發展奠定基礎。其對自然景象的觀察角度、描寫手法以及情景交融的表達方式,對謝靈運等山水詩人產生一定影響,在山水詩發展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

解析:

1.

結宇窮岡曲,耦耕幽藪陰。

-

解析:“結宇”意為建造屋舍,“窮岡曲”指山岡的曲折幽深之處,表明詩人選擇在極為偏僻的山岡角落構建自己的居所。“耦耕”是古代的一種耕種方式,兩人並耕,這裡指代詩人與友人一同勞作。“幽藪陰”指幽靜的湖澤邊的背陰處。此句描繪出詩人遠離塵世,在偏僻幽靜之地定居並從事農耕生活的情景,展現了其歸隱山林、遠離世俗喧囂的決心,為全詩奠定了隱居生活的基調。

2.

荒庭寂以閒,幽岫峭且深。

-

解析:“荒庭”描繪出庭院因無人刻意打理而顯得荒蕪的景象,“寂以閒”則突出了庭院的寂靜與閒適氛圍,傳達出一種靜謐悠然的生活狀態。“幽岫”指幽深的山巒,“峭且深”刻畫了山巒陡峭險峻且深邃的特點。這兩句從近景的庭院延伸到遠景的山巒,通過對居住環境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寧靜、清幽的氛圍,進一步強化了隱居生活的靜謐之感,同時也暗示了詩人內心的寧靜與淡泊。

3.

淒風起東穀,有渰興南岑。

-

解析:“淒風”點明風的淒冷,“起東穀”表明冷風從東邊的山穀中吹起,給人帶來一種蕭瑟之感。“有渰”形容雲氣升騰的樣子,“興南岑”表示雲氣從南邊的山峰湧起。此句通過對山穀中風起雲湧的描寫,展現了大自然氣象的變化,描繪出一幅動態的畫麵,讓讀者感受到山林間自然力量的湧動,增添了環境描寫的生動性與層次感。

4.

雖無箕畢期,膚寸自成霖。

-

解析:“箕畢”是星宿名,古代傳說月亮經過箕星時多風,經過畢星時多雨,“雖無箕畢期”意思是即便沒有月亮執行到箕星、畢星的特定預示。“膚寸”是古代長度單位,這裡形容雲氣逐漸彌漫,“自成霖”表示雲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甘霖。此句表明大自然有著自身的規律和力量,無需藉助特定的星宿預示,就能自行產生降雨,體現了大自然的神秘與偉大,不受人力或天象的刻意支配,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神奇力量的讚歎與敬畏。

5.

澤雉登壟雊,寒猿擁條吟。

-

解析:“澤雉”指生活在沼澤地的野雞,“登壟”描繪野雞登上田壟,“雊”是野雞鳴叫的聲音,形象地刻畫了野雞在田壟上啼叫的畫麵。“寒猿”指生活在寒冷山林中的猿猴,“擁條吟”則描繪出猿猴抱著樹枝哀吟的場景。這兩句通過對山林中野雞和猿猴聲音及動作的描寫,以動襯靜,在原本靜謐的山林環境中增添了生命的活力與聲音,使山林景象更加生動鮮活,同時也從側麵烘托出隱居環境的清幽寂靜。

6.

溪壑無人跡,荒楚鬱蕭森。

-

解析:“溪壑”指山間的溪流與溝壑,“無人跡”表明這裡人跡罕至,強調環境的幽靜與偏僻。“荒楚”指荒蕪的雜草樹木,“鬱蕭森”形容它們生長得鬱鬱蔥蔥,顯得幽深而陰森。此句進一步渲染了隱居之地的荒僻氛圍,描繪出一幅人跡罕至、草木繁茂的山林景象,強化了遠離塵世的感覺,同時也襯托出詩人在這種環境中內心的寧靜與淡然。

7.

投耒循岸垂,時聞樵采音。

-

解析:“投耒”指放下農具,表明詩人結束了田間勞作。“循岸垂”描繪詩人沿著河岸漫步,展現出勞作之餘悠然自得的狀態。“時聞樵采音”則是說在漫步過程中,偶爾能聽到砍柴人的聲音。這一句將詩人的活動與周圍環境相結合,從勞作到漫步,從寂靜的山林到偶爾傳來的樵夫聲音,使詩歌的節奏富有變化,同時也展現出隱居生活雖寧靜但並不孤寂的特點。

8.

重基可擬誌,回淵可比心。

-

解析:“重基”可理解為高山厚土的根基,寓意堅實穩固,詩人以此來比擬自己堅定的誌向,表明自己的誌向如同高山厚土的根基一樣堅定不移。“回淵”指深邃曲折的淵潭,象征著深沉、內斂。詩人用“回淵”來比喻自己的內心,表達自己內心如同淵潭般深沉寧靜,不為外界所乾擾。此句通過比興的手法,將抽象的誌向和內心狀態具象化,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品質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9.

養真尚無為,道勝貴陸沉。

-

解析:“養真”即修養真性,追求真實的自我和內心的純淨。“尚無為”體現了道家思想,崇尚順應自然,不過多刻意乾預,讓事物自然發展。“道勝”表示在對“道”的追求上獲得勝利,也就是領悟並踐行道家的思想理念。“貴陸沉”中“陸沉”原指無水而沉,這裡指像隱士一樣雖身處世間,卻能如隱於陸地下般不被世俗所染,低調處世。此句表明詩人在隱居生活中追求道家的無為思想,注重修養自身真性,以領悟和踐行“道”為貴,追求一種低調、不張揚的生活方式,不為世俗名利所累,強調了詩人的人生哲學和價值取向。

10.

遊思竹素園,寄辭翰墨林。

-

解析:“遊思”表示遨遊思想,“竹素園”指代書籍的世界,古代在竹簡和白絹上書寫,故以“竹素”代指書籍。“寄辭”即寄托文辭,“翰墨林”指文章、寫作的領域。此句表明詩人在隱居生活中,通過閱讀書籍來豐富自己的思想,在寫作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和誌趣。體現了詩人在遠離塵世的隱居生活中,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堅守,藉助書籍和寫作來充實內心,表達自己對知識文化的熱愛以及對精神世界的珍視。

……

句譯:

1.

結宇窮岡曲,耦耕幽藪陰。

-

翻譯:在山岡曲折幽深之處建造屋舍,與友人在幽靜湖澤邊的背陰處一同耕種。

2.

荒庭寂以閒,幽岫峭且深。

-

翻譯:荒蕪的庭院寂靜又閒適,幽深的山巒陡峭且深邃。

3.

淒風起東穀,有渰興南岑。

-

翻譯:淒冷的風從東邊山穀吹起,雲氣在南邊的山峰升騰而起。

4.

雖無箕畢期,膚寸自成霖。

-

翻譯:雖然沒有月亮行經箕畢二星的預兆,雲氣卻自然彙聚化作甘霖。

5.

澤雉登壟雊,寒猿擁條吟。

-

翻譯:沼澤邊的野雞登上田壟啼叫,寒山中的猿猴抱著樹枝哀吟。

6.

溪壑無人跡,荒楚鬱蕭森。

-

翻譯:溪穀溝壑間不見人蹤,荒蕪的草木鬱鬱蔥蔥,幽深陰森。

7.

投耒循岸垂,時聞樵采音。

-

翻譯:放下農具沿著河岸漫步,時不時聽到砍柴的聲音。

8.

重基可擬誌,回淵可比心。

-

翻譯:厚重的根基可比擬我的誌向,深邃的淵潭可比作我的心境。

9.

養真尚無為,道勝貴陸沉。

-

翻譯:修養真性崇尚無為之道,在對道的追求上得勝,貴在像隱士般低調處世。

10.

遊思竹素園,寄辭翰墨林。

-

翻譯:讓思緒在書籍的世界遨遊,在寫作中寄托自己的文辭。

……

全譯:

我在那山岡最幽深曲折之處,建起了房舍;與友人相伴,在幽靜湖澤邊的背陰地裡耕種。

荒蕪的庭院,透著寂靜與閒適;遠處幽深的山巒,陡峭而深邃。

淒冷的風,從東邊山穀颯颯吹起;雲氣在南邊的山峰,嫋嫋升騰。

雖說沒有月亮行經箕、畢二星帶來風雨的征兆,雲氣卻自然而然地聚整合霖雨。

沼澤邊的野雞,登上田壟歡快啼叫;寒山中的猿猴,抱著樹枝哀婉吟嘯。

溪穀溝壑之間,不見人的蹤跡;荒蕪的草木,鬱鬱蔥蔥,顯得幽深陰森。

勞作後我放下農具,沿著河岸悠然漫步,偶爾能聽到砍柴人勞作的聲音。

那厚重堅實的大地根基,恰似我堅定不移的誌向;深邃寧靜的淵潭,就如我深沉平和的心境。

我修養真性,崇尚道家無為的思想;領悟並踐行大道,以如隱士般低調處世為貴。

我讓思緒在書籍的廣闊天地裡儘情遨遊,把情感寄托於筆墨文字之中。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