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71章 張協《雜詩?其十》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71章 張協《雜詩?其十》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雜詩其十

張協

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

龍蟄暄氣凝,天高萬物肅。

弱條不重結,芳蕤豈再馥。

人生瀛海內,忽如鳥過目。

川上之歎逝,前修以自勖。

逝者豈長生,亦去荊與棘。

願言捐雜慮,攜手同所欲。

……

賞析:

張協的《雜詩·其十》是一首富有哲理與深情的詩作,通過自然景象與人生感慨的交織,傳達出對生命短暫的思索以及對生活應持態度的領悟,展現出魏晉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刻的思想內涵。

一、主題思想

1.

對自然變遷與生命規律的認知:詩的開篇描繪了“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的美好晨景,展現自然的生機。然而,“龍蟄暄氣凝,天高萬物肅”則筆鋒一轉,描繪出隨著季節變化,萬物從生機走向肅殺的過程。“弱條不重結,芳蕤豈再馥”更點明自然生命的不可逆,如脆弱枝條無法再次開花結果,花卉芬芳難以重現。詩人藉此表達對自然變遷和生命規律的深刻認知,意識到生命如同自然萬物,有其特定的軌跡與期限。

2.

對人生短暫的感慨:“人生瀛海內,忽如鳥過目”,詩人將廣闊無垠的“瀛海”與短暫的人生相比,以“鳥過目”這一形象比喻,極言人生在天地間轉瞬即逝,抒發對人生短暫的深沉感慨,讓讀者強烈感受到生命的有限與時光的匆匆。

3.

珍惜時光與自我勉勵:“川上之歎逝,前修以自勖”引用孔子在川上感歎時光流逝的典故,表明詩人以古代賢達為榜樣,自我勉勵要珍惜光陰。這體現出詩人麵對人生短暫的積極態度,不消極哀歎,而是從時光易逝中汲取動力,激勵自己在有限的生命裡有所作為。

4.

追求純粹與專注的生活:“逝者豈長生,亦去荊與棘。願言捐雜慮,攜手同所欲”,詩人意識到逝去之人不會長生,且人生充滿艱難險阻(“荊與棘”),因此希望摒棄繁雜思緒,專注追求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這表達出詩人對純粹、有意義生活的嚮往,強調在有限人生中應明確目標,不被瑣事乾擾,堅定追求內心所求。

二、藝術特色

1.

借景抒情與比興手法結合:詩的前半部分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抒情,從清晨蘭花、菊花的生機,到季節變化後萬物的肅殺,借景暗示時光流逝。“弱條不重結,芳蕤豈再馥”以植物生命的不可逆比興人生的不可重來,使抽象的人生哲理具象化,增強詩歌感染力與表現力,讓讀者從自然現象中更深刻體會人生短暫的感慨。

2.

用典自然貼切:“川上之歎逝,前修以自勖”引用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典故,自然貼切地表達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自我勉勵之情。典故的運用不僅豐富詩歌文化內涵,還使詩人情感表達更具深度與曆史厚重感,引發讀者對時光與人生的思考。

3.

語言質樸簡潔,表意深刻:整首詩語言質樸簡潔,如“人生瀛海內,忽如鳥過目”,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將人生短暫的感慨表達得淋漓儘致。雖無華麗辭藻堆砌,但表意深刻,詩人對自然、人生的感悟在質樸文字中自然流露,讓讀者能真切感受到詩人情感與思想的深度。

三、文學價值

1.

反映魏晉文人對生命的思考:在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文人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思考尤為深刻。此詩中對人生短暫的感慨、對時光珍惜的態度以及對純粹生活的追求,反映當時文人對生命的普遍思考,為研究魏晉時期文人心態和思想觀念提供重要素材。

2.

豐富詩歌表現手法與主題內涵:詩中借景抒情、比興、用典等表現手法的運用,豐富魏晉詩歌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主題從自然現象延伸到人生哲理,深化詩歌內涵,對後世詩歌在主題拓展和表現手法運用上具有一定啟發和借鑒意義。

……

解析:

1.

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

-

解析:此句描繪了一幅清新且充滿生機的清晨景象。“飛雨”形象地寫出雨絲如飛般灑落,“灑”字生動地表現出雨絲輕柔地落在“朝蘭”上,即清晨的蘭花,賦予畫麵動態感。“輕露”體現出露珠的輕盈剔透,“棲”字將露珠擬人化,彷彿它們悠然棲息在“叢菊”之上,展現出一種寧靜、美好的氛圍。這兩句通過細膩的描寫,勾勒出自然萬物在清晨的潤澤與生機,為下文自然景象的轉變和人生感慨埋下伏筆。

2.

龍蟄暄氣凝,天高萬物肅。

-

解析:隨著季節的更替,“龍蟄”表明龍蛇等動物開始蟄伏,進入冬眠狀態,這是秋冬季節的典型特征。“暄氣凝”指溫暖的氣息逐漸凝聚,暗示天氣轉涼。“天高”描繪出天空顯得格外高遠,給人一種空曠、寂寥之感。“萬物肅”則概括了萬物呈現出肅殺的景象,樹葉凋零,草木枯萎,一切都失去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此句通過對自然環境變化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清冷、蕭瑟的氛圍,與開篇的生機形成鮮明對比,暗示時光的流逝和自然規律的不可抗拒,為抒發人生感慨做鋪墊。

3.

弱條不重結,芳蕤豈再馥。

-

解析:從自然現象進一步深入思考生命的規律。“弱條”指脆弱、纖細的枝條,“不重結”表示不會再次開花結果。“芳蕤”即芬芳的花朵,“豈再馥”意思是花朵凋謝後,其芬芳怎能再次濃鬱。這裡以植物的生長規律為喻,強調生命的不可逆性,就像枝條開花結果、花朵散發芬芳都隻有一次,一旦錯過便不再重來,借自然現象隱喻人生的時光一去不複返,從而引發對人生短暫的感慨。

4.

人生瀛海內,忽如鳥過目。

-

解析:將視角從自然轉向人生,“瀛海”代表著廣闊無垠的天地,在這浩瀚的宇宙之中,“人生”顯得無比渺小。“忽如鳥過目”運用比喻的手法,將人生比作鳥兒從眼前飛過,形象地突出了人生的短暫與轉瞬即逝。鳥兒飛過眼前隻是一瞬間,而人生在漫長的曆史和廣闊的天地間,同樣如白駒過隙,一閃而過,讓詩人對人生的短暫發出深深的感慨,這種感慨帶有一種對生命脆弱和時光匆匆的無奈。

5.

川上之歎逝,前修以自勖。

-

解析:此句運用了典故,“川上之歎逝”源自孔子站在河邊感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前修”指前代的賢人君子,“自勖”即自我勉勵。詩人藉此表明,如同前代的賢達之人一樣,他也以時光的迅速流逝來自我警醒和勉勵。這顯示出詩人麵對人生短暫並非消極對待,而是積極地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激勵自己珍惜光陰,在有限的生命裡做出有意義的事情,體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6.

逝者豈長生,亦去荊與棘。

-

解析:詩人進一步思考逝去的生命,“逝者豈長生”直接點明逝去的人不會長生不老,強調生命的有限性是不可避免的現實。“亦去荊與棘”則形象地指出,人生不僅短暫,而且充滿了艱難險阻,就像前行的道路布滿了荊棘一樣。這裡的“荊與棘”象征著人生旅途中的各種困難、挫折和磨難。此句深化了對人生的認識,讓讀者意識到在有限且充滿挑戰的人生中,更應珍惜時光,積極麵對生活。

7.

願言捐雜慮,攜手同所欲。

-

解析:基於對人生短暫和充滿困難的認識,詩人在此表達了自己的願望。“願言”表示希望、祈願,“捐雜慮”即摒棄各種繁雜、瑣碎的思緒和憂慮。人生短暫且充滿荊棘,不應讓過多的雜念乾擾自己。“攜手同所欲”意味著與誌同道合之人一起,共同追求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這裡體現出詩人對純粹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世俗的紛擾,專注於自己內心的追求,強調在有限的人生中要明確目標,堅定地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使生命更有意義。

……

句譯:

1.

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

-

翻譯:飛灑的細雨飄落,灑落在清晨的蘭花上,輕盈的露珠悠然棲息在成叢的菊花間。

2.

龍蟄暄氣凝,天高萬物肅。

-

翻譯:龍蛇蟄伏起來,溫暖的氣息開始凝聚,天空高遠,世間萬物呈現出一片肅殺的景象。

3.

弱條不重結,芳蕤豈再馥。

-

翻譯:纖細的枝條不會再次開花結果,芬芳的花朵凋謝後哪能再次散發馥鬱的香氣。

4.

人生瀛海內,忽如鳥過目。

-

翻譯:人生在這廣闊的天地之間,就如同鳥兒從眼前一飛而過般短暫。

5.

川上之歎逝,前修以自勖。

-

翻譯:如同孔子在河邊感歎時光的流逝,前代的賢達以此來自我勉勵,我也一樣。

6.

逝者豈長生,亦去荊與棘。

-

翻譯:逝去的人又怎麼能夠長生不老呢,他們同樣也是經曆了人生的艱難險阻才離去。

7.

願言捐雜慮,攜手同所欲。

-

翻譯:希望能夠拋開各種繁雜的思緒,與誌同道合之人一起去追求心中所嚮往的事物。

……

全譯:

清晨,飄飛的細雨紛紛灑落在幽蘭之上,點點輕露悠然棲附於叢叢秋菊之間。

龍蛇已然蟄伏,溫熱之氣逐漸凝聚,天空顯得格外高遠,世間萬物一片肅殺。

柔弱的枝條不會再度開花結果,嬌豔的花朵凋謝後難再吐露芬芳。

人生於這茫茫天地之間,短暫得恰似鳥兒從眼前一掠而過。

正如孔子在河畔感歎時光如流水般消逝,前代的賢達之士以此自勉,我亦如此。

逝去的人哪能長生不死?他們同樣要曆經人生的艱難坎坷。

但願能拋開種種雜念,與誌同道合者攜手追尋心中所願。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