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19章 蔡琰 《悲憤詩》
蔡琰,即蔡文姬,其生卒年不詳。代表作《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等。
悲憤詩
蔡琰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
誌欲圖篡弑,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
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
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豈複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
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
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
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感時念父母,哀歎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
迎問其訊息,輒複非鄉裡。
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
己得自解免,當複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彆無會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
號泣手撫摩,當發複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彆。
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
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
悠悠三千裡,何時複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
既至家人儘,又複無中外。
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
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
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
奄若壽命儘,旁人相寬大。
為複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托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複捐廢。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
賞析:
蔡琰的《悲憤詩》是一首震撼人心的長篇敘事詩,以自身經曆為藍本,深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社會亂象與人民苦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以下從主題、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語言特色等方麵進行賞析。
1.
主題深度
反映社會現實與人民苦難:詩的開篇便點明“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將東漢末年政治腐敗、董卓之亂的曆史背景清晰呈現。隨後通過描寫董卓軍隊“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等暴行,展現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滅頂之災,深刻揭示了亂世的殘酷與黑暗,使讀者對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有了直觀而深刻的認識。
個人命運與時代悲劇的交織:蔡琰以自身被擄、在胡地的悲慘生活以及歸漢時與兒子生離死彆的經曆為主線,將個人命運與時代悲劇緊密相連。她的遭遇是當時眾多百姓苦難的縮影,體現了在亂世中個體的渺小與無奈,以及命運的無常,引發人們對戰爭和社會動蕩的深刻反思。
2.
敘事結構
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詩歌以時間和事件發展為線索,有條不紊地敘述了蔡琰從被擄到歸漢的全過程。先寫董卓之亂導致自己被擄的背景,接著描述在胡地的生活,最後講述歸漢後的情景,層次清晰,情節連貫,使讀者能夠清晰地跟隨詩人的經曆,感受其內心的情感變化。
情節跌宕起伏:詩中充滿了諸多波折與衝突。如被擄途中的恐懼、在胡地的痛苦煎熬、歸漢時與兒子分離的艱難抉擇,以及歸漢後麵對家鄉破敗的絕望等,這些情節的設定使詩歌充滿張力,緊緊抓住讀者的心,讓讀者隨著詩人的命運起伏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3.
人物塑造
自我形象的真實刻畫:詩中對蔡琰自身形象的塑造極為成功。她既是戰爭的受害者,展現出柔弱無助的一麵,如“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深刻表達了她在困境中的絕望;同時,她又具有堅韌的品質,在經曆種種磨難後依然堅強地麵對生活。特彆是在與兒子分彆時,“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將她內心的痛苦掙紮刻畫得淋漓儘致,使這個人物形象豐滿立體,真實可感。
側麵烘托人物情感:通過描寫兒子的話語“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以及旁人“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的反應,從側麵烘托出蔡琰與兒子分離時的悲痛欲絕,增強了人物情感的感染力。
4.
情感表達
情感真摯強烈:整首詩飽含著蔡琰的悲憤、痛苦、思念、無奈等複雜情感,這些情感真摯而強烈,毫無保留地傾瀉而出。無論是對戰爭暴行的憤怒,對家鄉和父母的思念,還是與兒子分彆時的肝腸寸斷,都能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她內心的巨大痛苦,極易引發讀者的共鳴。
情感變化細膩:詩歌清晰地展現了蔡琰情感的變化過程。從被擄時的恐懼絕望,到在胡地的思鄉念親,再到歸漢時的痛苦抉擇,以及歸漢後麵對家鄉破敗的哀傷迷茫,情感層層遞進,細膩入微,生動地展現了她在不同階段的內心世界。
5.
語言特色
質樸自然,生動形象:語言質樸無華,以直白的敘述表達深刻的情感,使詩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如“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用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殘酷的畫麵,生動地展現了戰爭的慘烈。同時,“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等詩句,通過對細節的描寫,使詩歌更加生動形象,讓讀者身臨其境。
抒情與敘事相結合:在敘事過程中融入大量抒情語句,使敘事不顯得枯燥,抒情也更具感染力。如“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等,在敘述事件的同時,直接抒發內心的悲憤和感慨,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深刻。
……
解析: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
解析:“漢季”指漢朝末年,點明瞭時代背景。當時漢室衰微,皇帝失去了實際的權力。“董卓”是東漢末年的權臣,他專橫跋扈,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倫理綱常。此句直接揭示了詩歌所描述的悲劇發生的政治根源,即東漢末年的政治腐敗與權臣的肆意妄為。
誌欲圖篡弑,先害諸賢良
解析:表明董卓的野心是圖謀篡位弑君,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他先下手迫害朝中的諸多賢良之士。這體現了董卓的殘忍與專權,為了滿足自己的政治野心,不擇手段地鏟除異己,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動蕩和混亂。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
解析:董卓脅迫漢獻帝從洛陽遷都長安,“舊邦”指洛陽。他通過挾持皇帝,企圖增強自己的勢力,達到掌控天下的目的。“擁主以自強”是古代權臣常用的手段,董卓此舉使得漢室朝廷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下,也讓百姓陷入了更加水深火熱的境地。
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解析:“海內”指天下,麵對董卓的倒行逆施,天下各地紛紛興起正義之師,他們懷著共同的目標,即討伐董卓這個不祥之人。這反映出當時各地勢力對董卓的不滿和反抗,也展現了人們試圖挽救漢室、恢複社會秩序的願望。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
解析:董卓的軍隊向東進發,“金甲耀日光”描繪出其士兵身著的鎧甲在陽光下閃耀,顯示出軍隊的強大氣勢。然而,這支看似強大的軍隊,給百姓帶來的卻是無儘的災難。
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解析:“平土”指平原地區,這裡的百姓相對柔弱,難以抵禦外敵。而董卓的軍隊大多是胡羌人,他們生性剽悍。此句暗示了平原地區百姓在麵對胡羌軍隊時的無力與無奈,為下文百姓遭受苦難埋下伏筆。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解析:胡羌軍隊如同在野外打獵一般,四處圍攻城鎮。他們所到之處,全部遭到破壞,百姓死傷無數。“獵野”一詞形象地描繪出這些軍隊的野蠻與殘忍,將百姓視為獵物,毫無憐憫之心。
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
解析:“斬截”指殺戮,“無孑遺”表示一個不留,形容胡羌軍隊殺人的殘酷程度。被殺的百姓屍體相互支撐堆積,慘不忍睹,進一步渲染了戰爭的血腥與恐怖。
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解析:這是一幅極其殘忍的畫麵,胡羌軍隊將男人的頭顱懸掛在馬旁,把擄掠來的婦女放在馬後載著。這種行為不僅是對生命的踐踏,更是對人性的摧殘,突出了這些侵略者的野蠻和殘暴。
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解析:胡羌軍隊擄掠之後,長驅直入,向西進入函穀關。他們所走的路途遙遠且充滿艱險,“迥路”強調路途的遙遠,“險且阻”突出了道路的艱難,暗示了被擄百姓在途中的艱辛。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
解析:被擄的百姓回頭遠望,故鄉已在遙遠的後方,一片渺茫。想到家鄉的慘狀和自己的悲慘遭遇,內心肝腸寸斷,痛苦萬分。“邈冥冥”描繪出故鄉的遙遠和模糊,“肝脾為爛腐”則形象地表達出內心極度的痛苦。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解析:被擄掠的百姓數以萬計,而這些侵略者不讓他們聚集在一起。這樣做一方麵便於管理和控製,另一方麵也體現了他們對百姓的防範和壓迫,讓百姓無法團結起來反抗。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
解析:在被擄掠的人群中,有的是骨肉至親在一起。但由於恐懼侵略者的殘暴,即使有話想說,也不敢言語。這生動地刻畫了百姓在侵略者淫威下的恐懼心理,不敢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想法。
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
解析:隻要在細微之處讓這些侵略者稍有不如意,他們就會聲稱要殺死這些投降的俘虜。這表明侵略者極其殘暴和任性,被擄百姓的生命毫無保障,時刻處於生死邊緣。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解析:“亭刃”指殺戮,侵略者威脅說:“一定要把你們殺掉,我們不會讓你們活下去!”這是侵略者**裸的威脅之語,更加凸顯了他們的凶狠和殘暴,讓讀者感受到被擄百姓所麵臨的巨大恐懼。
豈複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解析:此時的百姓並非珍惜自己的性命,而是無法忍受侵略者的辱罵。這表明比起死亡,侵略者的辱罵和精神折磨更讓百姓難以忍受,進一步體現了百姓所遭受的苦難之深。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
解析:有時候侵略者還會隨手拿起棍棒毆打百姓,使得百姓身體遭受毒打,痛苦萬分。“毒痛參並下”形象地描繪出百姓身心同時受到折磨的悲慘狀況。
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解析:白天,百姓一邊哭泣一邊被迫前行;夜晚,他們悲傷地坐著吟唱悲歌。此句通過描寫百姓白天黑夜不同時段的狀態,從側麵反映出他們無時無刻不沉浸在痛苦之中,生活毫無希望和樂趣。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
解析:百姓們想要死卻不能如願,因為侵略者不允許他們輕易死去;想要活下去,卻又沒有任何可以生存的條件和希望。這深刻地體現了被擄百姓進退兩難的絕望處境,他們的命運完全被侵略者掌控。
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解析:“彼蒼者”指百姓,詩人發出悲歎,這些無辜的百姓究竟犯了什麼罪,竟然遭受如此可怕的災禍。這是對侵略者暴行的強烈控訴,也是對命運不公的悲憤質問。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
解析:蔡琰到達匈奴所在的邊地後,發現這裡與中原地區截然不同。當地的風俗缺少中原的禮儀道德規範,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與她所熟悉的中原文化差異很大,這讓她感到格格不入和深深的孤獨。
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解析:描繪了邊地的氣候特點,這裡常年多霜雪,即使在春夏季節,也常常颳起呼嘯的胡風。惡劣的自然環境,進一步增添了蔡琰在邊地生活的艱難與困苦。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解析:“翩翩”“肅肅”分彆形容風吹動衣服的樣子和風聲,胡風輕輕吹動她的衣裳,呼呼地傳入她的耳中。這一細節描寫,不僅從感官上讓讀者感受到邊地的寒冷與荒涼,也烘托出蔡琰內心的孤寂和淒涼。
感時念父母,哀歎無窮已
解析:在這樣的環境和心境下,蔡琰觸景生情,思念起遠方的父母。她的哀歎聲沒有儘頭,表達了她對家鄉和親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無法與親人團聚的痛苦。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
解析:在邊地生活期間,每當聽說有客人從外麵來,蔡琰總會心生歡喜。因為她渴望從客人那裡得知家鄉和親人的訊息,這反映了她對家鄉的牽掛和對親人的思念之切。
迎問其訊息,輒複非鄉裡
解析:她趕忙迎上去詢問客人家鄉的訊息,然而每次得到的答複都不是關於自己家鄉和親人的。這種一次次的失望,更加深了她的思念和痛苦,也讓讀者感受到她在邊地的孤獨與無助。
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
解析:“邂逅”指意外相遇,“徼時願”意為實現了當時的願望。蔡琰意外地等到了曹操派來迎接她的使者,這讓她多年來渴望回歸家鄉的願望得以實現。“骨肉”指代曹操派來的使者,體現了她對來自家鄉之人的親切感。
己得自解免,當複棄兒子
解析:雖然自己得以解脫,能夠回到家鄉,但此時她卻麵臨著與親生兒子分離的痛苦抉擇。一邊是日思夜想的家鄉,一邊是自己的親生骨肉,這種兩難的境地讓她陷入了極度的痛苦之中。
天屬綴人心,念彆無會期
解析:“天屬”指親生骨肉,血緣關係緊緊連著她的心。她想到這一分彆,可能再也沒有相見的機會,心中充滿了不捨和絕望。這深刻地體現了她作為母親,對兒子深深的眷戀之情。
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解析:此句進一步強調了分彆之後,無論生死,她與兒子都將永遠分離。她實在不忍心與兒子告彆,然而又不得不麵對這殘酷的現實,內心的痛苦達到了。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解析:兒子察覺到母親的異樣,跑過來抱住她的脖子,天真地問母親要去哪裡。兒子的這一動作和問話,充滿了童真與無辜,更加凸顯了分彆的殘酷和蔡琰內心的痛苦。
“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
解析:兒子接著說:“彆人說母親要離開,難道以後再也不會回來了嗎?”孩子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母親離去的擔憂和不解,這讓蔡琰更加難以承受分彆之痛。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解析:兒子又說:“母親您平時一向仁慈善良,現在為什麼變得這麼狠心呢?”兒子的質問,如同一把利刃刺痛蔡琰的心,她無法向兒子解釋自己的無奈,內心充滿了愧疚。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解析:兒子最後哭訴道:“我還沒有長大成人,母親為什麼就不顧念我了呢!”兒子的這幾句話,將他對母親的依賴和對被母親拋棄的委屈表現得淋漓儘致,也讓蔡琰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痛苦之中。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
解析:聽到兒子的這些話,蔡琰五臟俱裂,內心痛苦到了極點,精神恍惚,幾乎要發狂。這生動地描繪出她在麵對兒子的質問和分彆時,內心的極度痛苦和精神的崩潰狀態。
號泣手撫摩,當發複回疑
解析:她一邊痛哭流涕,一邊用手撫摸著兒子,在即將出發離開的時候,又一次次猶豫徘徊,捨不得離去。這一係列的動作描寫,將她內心的痛苦掙紮表現得細致入微,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她在親情麵前的無奈與不捨。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彆
解析:與蔡琰一同被擄到邊地的人,也來為她送行,相互告彆。這一場景不僅體現了她們之間在苦難中建立的情誼,也從側麵烘托出蔡琰離開時的悲傷氛圍。
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解析:這些一同被擄的人羨慕蔡琰能夠獨自回歸家鄉,但同時又為她的離去而感到悲傷,她們的哀叫聲彷彿要將空氣撕裂。這進一步渲染了離彆的悲傷氣氛,也反映出其他被擄者對回歸家鄉的渴望和無法實現的無奈。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
解析:連拉車的馬都被這悲傷的氛圍所感染,駐足不前,車輪也好像不願意轉動。這是一種誇張的描寫手法,通過馬和車的反應,從側麵烘托出離彆的悲痛之情,達到了一種物我同悲的效果。
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
解析:看到這一幕的人都不禁為之歎息抽泣,路過的行人也忍不住低聲哭泣。這再次強調了離彆的悲慘場景,讓所有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進一步烘托出蔡琰與兒子分彆時的悲痛氛圍。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
解析:蔡琰最終還是狠下心來,割斷與兒子的情感眷戀,踏上歸程。隨著行程的推進,她離兒子越來越遠。“去去”表示越走越遠,“遄征”指快速前行,“日遐邁”強調距離一天天拉大,表達了她在歸途中對兒子的思念與不捨。
悠悠三千裡,何時複交會?
解析:她想到從匈奴所在地到家鄉路途遙遠,相隔悠悠三千裡,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次與兒子相見。這兩句詩充滿了對未來的迷茫和對兒子的牽掛,體現了她內心深深的痛苦和無奈。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
解析:一想到自己親生的兒子,蔡琰就感到心如刀絞,彷彿胸膛和內心都要被摧毀。這形象地表達了她對兒子的思念之深和分彆的痛苦之巨,讓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她作為母親的悲痛。
既至家人儘,又複無中外
解析:蔡琰回到家鄉後,發現家人都已不在人世,親戚也都沒有了。“中外”指中表之親,即內外親屬。這讓她感到無比的孤獨和淒涼,原本期待的家庭溫暖已不複存在。
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
解析:家鄉的城郭已變成山林,庭院裡長滿了荊棘和艾草。這描繪出家鄉在經曆戰亂後的荒蕪破敗景象,曾經繁華的城市和溫馨的家園已麵目全非,反映了戰爭對社會和人民生活的嚴重破壞。
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解析:路邊的白骨不知道是誰的,縱橫交錯,無人掩埋。這一場景更加凸顯了戰爭的殘酷和家鄉的淒涼,到處都是死亡和荒蕪,讓人觸目驚心。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
解析:出門後聽不到人的聲音,隻能聽到豺狼的嚎叫。這進一步渲染了家鄉的荒涼和死寂,人跡罕至,野獸橫行,與昔日的繁華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出戰爭給家鄉帶來的毀滅性打擊。
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
解析:蔡琰孤獨地對著自己的影子,發出悲痛的呼喊,內心痛苦得肝肺都要破碎了。“煢煢”形容孤獨的樣子,“孤景”指自己的影子,這一描寫生動地展現了她此時孤獨、悲痛的心境。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
解析:她登上高處向遠處眺望,恍惚間覺得自己的靈魂都要飛逝而去。這表達了她在麵對家鄉破敗和親人離世的巨大打擊下,精神恍惚,內心極度痛苦,彷彿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
奄若壽命儘,旁人相寬大
解析:她感覺自己彷彿到了生命的儘頭,這時旁人紛紛來安慰她。這體現了她在極度痛苦中的絕望,而旁人的安慰也從側麵反映出她所遭受的苦難之深,讓周圍的人都為之動容。
為複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解析:在旁人的安慰下,她勉強支撐著活下去,但覺得活著也沒有什麼樂趣和意義。這深刻地表達了她內心的絕望和對生活的迷茫,經曆了太多的苦難,她對未來失去了希望。
托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
解析:後來蔡琰嫁給了董祀,她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新的丈夫身上,儘心儘力地勉勵自己好好生活。這表明她雖然經曆了諸多磨難,但依然努力嘗試重新開始,展現了她堅韌的一麵。
流離成鄙賤,常恐複捐廢
解析:由於自己經曆了流離失所的生活,蔡琰覺得自己變得低賤,常常擔心會再次被丈夫拋棄。這反映了她在當時社會環境下,作為一個經曆坎坷的女子,內心的自卑和對未來生活的擔憂,體現了封建社會女性地位的低下。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解析:最後,蔡琰感慨人生短暫,而自己卻一年到頭都在憂愁中度過。這是她對自己一生的總結,經曆了戰爭、被擄、與兒子分離、家鄉破敗等諸多苦難,她的人生充滿了憂愁和痛苦,表達了她對命運的無奈和悲哀。
……
句譯: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
譯:東漢末年皇權旁落,董卓肆意擾亂社會綱常。
誌欲圖篡弑,先害諸賢良
譯:他心懷篡位弑君的野心,首先迫害眾多賢良之士。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
譯:脅迫皇帝從舊都洛陽遷都,挾持君主來增強自身權勢。
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譯:天下紛紛興起正義之師,想要共同討伐這大逆不道的董卓。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
譯:董卓的部眾向東進發,金色鎧甲閃耀著日光。
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譯:中原平原地區的百姓生性柔弱,而來的士兵多是胡羌之人。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譯:他們在郊野四處擄掠,圍攻城鎮,所到之處全都被破壞滅亡。
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
譯:殺戮殆儘,一個不留,屍體相互堆積。
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譯:戰馬旁邊懸掛著男人的頭顱,馬後馱載著搶掠來的婦女。
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譯:他們長驅直入向西進入函穀關,路途遙遠且艱險難行。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
譯:回頭眺望,故鄉已邈遠模糊,內心痛苦得肝腸寸斷。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譯:被擄掠的百姓數以萬計,卻不讓他們聚集在一起。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
譯:其中有些是骨肉至親一同被擄,卻因恐懼而欲言又止。
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
譯:稍有不合他們心意,就揚言要殺死這些投降的俘虜。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譯:“一定要把你們殺掉,我們不會留你活命!”
豈複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譯:哪裡是顧惜性命,隻是無法忍受他們的辱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
譯:有時還會遭棍棒毆打,身心痛苦交加。
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譯:白天一邊哭號一邊前行,夜晚悲傷地坐著吟唱。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
譯:想死卻不能如願,想活卻毫無希望。
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譯:這些無辜的百姓有何罪過,竟遭受如此災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
譯:匈奴邊地與中原不同,風俗缺少禮儀道德。
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譯:此地常常霜雪紛飛,胡地的風春夏也呼呼颳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譯:風輕輕吹動我的衣裳,呼呼地傳入我耳中。
感時念父母,哀歎無窮已
譯:觸景生情思念父母,哀歎聲無儘無休。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
譯:聽聞有客人從外地來,我常常滿心歡喜。
迎問其訊息,輒複非鄉裡
譯:迎上去詢問家鄉訊息,卻總不是關於故鄉的。
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
譯:意外地實現了心願,家鄉派人來接自己。
己得自解免,當複棄兒子
譯:自己得以解脫,卻又要舍棄親生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彆無會期
譯:親生骨肉連著我的心,想到分彆後再無相見之日。
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譯:無論生死都將永遠分離,實在不忍心與他告彆。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譯:兒子跑過來抱住我的脖子,問母親要去哪裡。
“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
譯:“彆人說母親要離開,難道以後不會再回來嗎?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譯:“母親您向來仁慈,如今為何如此狠心?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譯:“我還沒長大,母親為何不考慮我的感受!”
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
譯:見此情景我肝腸寸斷,精神恍惚幾近發狂。
號泣手撫摩,當發複回疑
譯:我痛哭流涕撫摸著他,臨出發又猶豫徘徊。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彆
譯:還有一同被擄的同伴,也來送彆相互告彆。
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譯:她們羨慕我能獨自歸鄉,哀叫聲令人心碎。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
譯:連馬都為此駐足不前,車也好像不願前行。
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
譯:看到的人都歎息抽泣,路過的行人也低聲哭泣。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
譯:我狠下心割斷情感眷戀,快速前行,離家越來越遠。
悠悠三千裡,何時複交會?
譯:路途悠悠相隔三千裡,何時才能再與兒子相見?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
譯:想到親生兒子,我心如刀絞痛苦萬分。
既至家人儘,又複無中外
譯:回到家鄉家人已全部離世,內外親戚也都不在。
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
譯:城郭變成了山林,庭院裡長滿荊棘艾草。
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譯:白骨不知屬於何人,縱橫交錯無人掩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
譯:出門聽不到人的聲音,隻聽見豺狼嚎叫。
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
譯:我孤獨地對著自己的影子,悲痛呼喊肝肺欲裂。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
譯:登上高處遠望,恍惚間靈魂彷彿要飛逝。
奄若壽命儘,旁人相寬大
譯:感覺自己彷彿生命將儘,旁人紛紛來安慰。
為複強視息,雖生何聊譯賴?
譯:勉強支撐著活下去,可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托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
譯:把命運寄托給新丈夫,儘心儘力自我勉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複捐廢
譯:流離失所讓我變得低賤,常擔心再被拋棄。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譯:人生能有多少時光,我卻終年憂愁滿懷。
……
全譯:
東漢末年,漢室皇權旁落,董卓全然不顧綱常倫理,肆意妄為。
他野心勃勃,妄圖篡奪皇位、弑殺君主,先是將諸多賢良之士迫害殆儘。
為鞏固權勢,他脅迫天子遷都長安,挾持君主以壯大自身勢力。
天下豪傑見狀,紛紛舉起義旗,期望合力討伐這大逆不道的董卓。
董卓的部眾揮師東下,他們身著的金甲在日光下閃耀奪目。
中原之地的百姓向來溫順柔弱,而這些來犯之兵多為胡羌蠻勇之徒。
他們在鄉野肆意擄掠,所到之處,城鎮皆被攻破,一片破敗景象。
所遇之人,無論男女老幼,皆慘遭殺戮,幾乎不留活口,屍骸堆積如山。
他們把男人的頭顱懸掛在馬旁,將擄掠的婦女置於馬後載著前行。
一路長驅直入,向西進入函穀關,歸程遙遠且充滿艱難險阻。
回首眺望,故鄉已在茫茫遠方,心中悲痛萬分,肝腸欲碎。
被擄掠的百姓數以萬計,卻不許他們聚集在一起。
即便有骨肉至親同在,也因恐懼而不敢言語交流。
稍有不慎,哪怕隻是些許不如意,就會被他們嗬斥:“這些投降的俘虜,必須殺掉!”
“一定要用刀將你們斬殺,我們絕不讓你們活命!”
此時的人們,並非貪生怕死,而是實在難以忍受他們的辱罵。
有時還會無端遭受棍棒毒打,身心承受著雙重劇痛。
白天,人們哭號著被迫前行;夜晚,隻能悲傷地獨坐低吟。
想死卻求死不能,想活下去卻又毫無希望。
這些無辜的百姓究竟犯下何罪,竟要遭受如此可怕的災禍!
匈奴邊地與中原大不相同,這裡的風俗缺少禮儀教化。
霜雪常常覆蓋大地,胡地的狂風即便在春夏之際也呼嘯不止。
風輕輕吹動我的衣裳,呼呼地灌進我的耳中。
觸景生情,我不禁思念起遠方的父母,哀歎聲連綿不絕。
每當聽聞有外來的客人,我總會滿心歡喜。
趕忙迎上去打聽訊息,卻總是失望而歸,並非關於家鄉的音信。
沒想到,竟意外地盼來了家鄉派人來接我。
我雖能擺脫困境回歸故土,卻不得不捨棄自己的親生兒子。
親生骨肉與我血脈相連,心中實在不捨,深知此彆恐再無相見之日。
無論生死,都將永遠分離,實在不忍心與兒子就此告彆。
兒子跑過來,緊緊抱住我的脖子,問道:“母親,您要去哪裡?”
“彆人都說您要離開,是不是再也不會回來了?”
“母親您一向仁慈善良,如今為何變得如此狠心?”
“我還尚未長大成人,母親怎麼能不顧念我呢!”
見此情景,我五臟俱裂,精神恍惚,幾近癲狂。
一邊痛哭流涕,一邊用手輕撫著他,臨行前又一次次猶豫徘徊。
與我一同被擄至此的同伴,也前來送彆。
她們羨慕我能獨自歸鄉,哀叫聲令人肝腸寸斷。
連拉車的馬都為此駐足不前,車輪彷彿也不願轉動。
圍觀之人皆為之歎息抽泣,路過的行人也不禁低聲落淚。
我狠下心,斬斷與兒子的眷戀之情,踏上歸程,越行越遠。
路途悠悠,相隔三千裡之遙,不知何時才能與兒子再次相見?
一想到親生兒子,我的心就如被撕裂般痛苦。
回到家鄉,卻發現家人已全部離世,內外親戚也不見蹤影。
城郭已化作一片山林,庭院中長滿了荊棘和艾草。
路邊的白骨不知屬於何人,縱橫交錯,無人掩埋。
出門後,寂靜無聲,隻聽見豺狼的嚎叫聲。
我孤獨地對著自己的影子,悲痛地呼喊,肝肺彷彿都要破碎。
登上高處遠眺,恍惚間,感覺靈魂都要飛逝而去。
彷彿生命即將走到儘頭,幸得旁人不斷安慰勸解。
無奈之下,隻得勉強支撐著活下去,然而,這樣的生存又有何意義呢?
後來,我嫁給了董祀,將自己的命運寄托於他,努力自我勉勵,好好生活。
可因曾曆經流離失所,自覺身份低賤,時常擔心會再次被拋棄。
人生短暫,而我卻終年在憂愁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