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211章 傅玄《秦女休行》
秦女休行
傅玄
龐氏有烈婦,義聲馳雍涼。
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強。
雖有男兄弟,誌弱不能當。
烈女念此痛,丹心為寸傷。
外若無意者,內潛思無方。
白日入都市,怨家如平常。
匿劍藏白刃,一奮尋身僵。
身首為之異處,伏屍列肆旁。
肉與土合成泥,灑血濺飛梁。
猛氣上乾雲霓,仇黨失守為披攘。
一市稱稱善,觀者收淚並慨慷。
百男何當益,不如一女良。
烈女直造縣門,雲父不幸遭禍殃。
今仇身以分裂,雖死情益揚。
殺人當伏法,義不苟活隳舊章。
縣令解印綬,令我傷心不忍聽。
刑部垂頭塞耳,令我吏舉不能成。
烈著希代之績,義立無窮之名。
夫家同受其祚,子子孫孫鹹享其榮。
今我作歌詠高風,激揚壯發悲且清。
……
賞析:
《秦女休行》是傅玄創作的一首敘事詩,以其激昂的情感、生動的描寫和深刻的主題,展現了古代烈女的英勇形象與高尚氣節,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主題思想
1.
對俠義精神與正義的歌頌:詩歌圍繞龐氏烈婦為父報仇的事跡展開,核心在於歌頌她的俠義行為和堅守正義的精神。在麵對“仇人暴且強”,家中男兄弟“誌弱不能當”的困境時,烈婦挺身而出,以非凡的勇氣和決心手刃仇人。她的行為雖觸犯法律,但動機是為父雪恨、伸張正義,這種為了正義不惜犧牲自我的精神,反映了古代社會對俠義之舉的高度推崇,詩人通過詩歌表達了對這種精神的讚美與弘揚。
2.
對傳統價值觀的彰顯:詩中體現了古代社會多種重要的傳統價值觀。“義聲馳雍涼”突出了烈婦的“義”,她為父報仇符合當時人們對孝道和家族責任的認知,儘到了子女應有的義務。同時,烈婦在報仇後主動投案自首,稱“殺人當伏法,義不苟活隳舊章”,又展現出對法律和社會秩序的尊重,表明她的行為並非肆意妄為,而是在堅守正義的同時遵循一定的道德規範,體現了古代社會對道德與法律平衡的追求。
二、藝術特色
1.
生動的敘事手法:詩歌采用敘事的方式,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從交代故事背景,如仇家的強橫、兄弟的懦弱,到烈婦暗中謀劃、果斷報仇,再到她主動自首以及眾人的反應,整個過程敘述得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在描寫報仇場景時,“匿劍藏白刃,一奮尋身僵。身首為之異處,伏屍列肆旁。肉與土合成泥,灑血濺飛梁”,通過對細節的生動刻畫,如兵器的藏匿、仇人的斃命、血腥的場麵等,將緊張激烈的氛圍渲染得淋漓儘致,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2.
鮮明的人物塑造:通過對烈婦言行和心理的描寫,塑造出一個性格鮮明、形象飽滿的烈女形象。“烈女念此痛,丹心為寸傷。外若無意者,內潛思無方”,展現出她外表沉著冷靜,內心卻因仇恨而痛苦煎熬,謀劃報仇時心思縝密。報仇時的果敢決絕,以及自首時的大義凜然,“殺人當伏法,義不苟活隳舊章”,都充分體現了她勇敢、堅毅且知禮守法的性格特點。同時,詩中還通過旁人的反應,如“一市稱稱善,觀者收淚並慨慷。百男何當益,不如一女良”,從側麵烘托出烈婦行為的震撼力和她形象的高大,使讀者對烈婦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3.
強烈的情感表達:詩人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融入了強烈的情感。對烈婦的讚美之情貫穿全詩,無論是對她報仇行為的描述,還是對她大義自首的肯定,都飽含著敬佩。“猛氣上乾雲霓,仇黨失守為披攘”,用誇張的手法讚美烈婦的勇猛氣勢;“烈著希代之績,義立無窮之名”,直接歌頌她建立了稀世功績,樹立了不朽名聲。同時,詩中也流露出對烈婦命運的同情,以及對整個事件的感慨,如“縣令解印綬,令我傷心不忍聽。刑部垂頭塞耳,令我吏舉不能成”,借他人的反應烘托出一種悲壯的氛圍,使詩歌的情感更加豐富深沉,引發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
《秦女休行》以其深刻的主題、獨特的敘事和強烈的情感表達,成為古代敘事詩中的經典之作,不僅展現了傅玄高超的詩歌創作技巧,也為後人瞭解古代社會的價值觀和人物精神風貌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
解析:
1.
龐氏有烈婦,義聲馳雍涼。
-
解析:開篇點明主人公,“龐氏”指出烈婦所屬家族,“烈婦”表明其性格特點,即剛正有氣節。“義聲馳雍涼”,說明她的俠義聲名在雍州和涼州一帶廣泛傳播。“義”字概括了她的行為符合正義,為下文敘述她的事跡做鋪墊,強調其行為得到了地域內人們的認可和傳頌。
2.
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強。
-
解析:此句交代故事背景,說明烈婦父母家與仇人結下了深仇大恨。“重怨”突出仇恨之深,“暴且強”描繪仇人性格殘暴,勢力強大,這不僅解釋了為什麼烈婦要報仇,也暗示了報仇行為的艱難,為烈婦的英勇行為埋下伏筆,增加了故事的緊張感。
3.
雖有男兄弟,誌弱不能當。
-
解析:進一步闡述報仇的艱難處境,雖然家中有男性兄弟,但他們“誌弱”,即內心怯懦,缺乏勇氣和擔當,無法與強大的仇人抗衡。這種對比,更凸顯出烈婦挺身而出的難能可貴,也從側麵反映出當時社會對男性懦弱的批判以及對女性英勇行為的期待。
4.
烈女念此痛,丹心為寸傷。
-
解析:描述烈婦得知家族仇恨後的內心感受。“念此痛”,表明她對父母所受苦難的深切痛心;“丹心為寸傷”,“丹心”象征著她的赤誠之心,說明她的內心因仇恨而痛苦萬分,猶如一寸一寸地被撕裂。此句生動地展現了烈婦內心的悲憤,為她之後的報仇行動提供了情感驅動力。
5.
外若無意者,內潛思無方。
-
解析:刻畫烈婦的形象和心理。表麵上,她裝作若無其事,不讓旁人察覺她的意圖,體現出她的沉著冷靜;而內心深處,她卻在暗自思索,絞儘腦汁地謀劃報仇的方法。“潛思無方”強調她思考之深入和謀劃之周密,展現出她智勇雙全的一麵。
6.
白日入都市,怨家如平常。
-
解析:敘述報仇的地點和時機。在光天化日之下,烈婦走進熱鬨的都市,發現仇人如往常一樣。“白日”“都市”說明環境公開,增加了報仇行動的難度和危險性,也顯示出烈婦的勇敢無畏;“怨家如平常”表明仇人毫無防備,為烈婦的突然襲擊創造了條件。
7.
匿劍藏白刃,一奮尋身僵。
-
解析:描寫烈婦的報仇行動。她事先將劍和利刃藏好,等待時機成熟,然後突然奮起,仇人瞬間倒地身亡。“匿劍藏白刃”體現她的準備充分,“一奮”突出她行動的果斷,“尋身僵”形象地描繪出仇人斃命之快,展現了烈婦報仇時的乾脆利落和強大力量。
8.
身首為之異處,伏屍列肆旁。
-
解析:進一步描述仇人的悲慘下場,他身首分離,屍體倒在店鋪旁邊。通過對仇人死狀的細致描寫,強化了報仇場麵的血腥和慘烈,同時也暗示了烈婦報仇的決心和力度,讓讀者感受到她對仇人深深的恨意。
9.
肉與土合成泥,灑血濺飛梁。
-
解析:繼續渲染報仇現場的血腥場景。仇人的血肉與泥土混在一起,鮮血飛濺到高高的屋梁上。“肉與土合成泥”描繪出屍體的慘狀,“灑血濺飛梁”則通過誇張的手法,突出了流血之多,使報仇場景更加震撼人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
猛氣上乾雲霓,仇黨失守為披攘。
-
解析:這兩句展現烈婦報仇時的勇猛氣勢。她的勇猛之氣直衝雲霄,仇人的同黨們驚慌失措,失去抵抗能力,四處逃竄。“猛氣上乾雲霓”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高度讚揚了烈婦的英勇無畏,其氣勢彷彿能衝破雲霄;“仇黨失守為披攘”從側麵烘托出烈婦的威懾力,她的行為不僅讓仇人斃命,還令其黨羽膽寒。
11.
一市稱稱善,觀者收淚並慨慷。
-
解析:講述烈婦報仇後眾人的反應。整個集市上的人都紛紛稱讚她的行為,觀看的人有的原本可能為烈婦的舉動而感動落淚,此時也收起眼淚,心中充滿了慷慨激昂之情。“一市稱稱善”表明烈婦的行為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符合大眾對正義的追求;“觀者收淚並慨慷”則具體描繪了民眾情緒的變化,從感動到激昂,進一步強調了烈婦行為的震撼力。
12.
百男何當益,不如一女良。
-
解析:通過對比,再次強調烈婦的英勇遠超眾多男子。眾多男子在麵對家族仇恨時無能為力,而烈婦卻憑借一己之力完成報仇壯舉,凸顯出她的非凡勇氣和擔當。此句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對性彆觀唸的一種反思,打破了傳統認為男性在力量和勇氣方麵絕對優於女性的刻板印象。
13.
烈女直造縣門,雲父不幸遭禍殃。
-
解析:敘述烈婦報仇後的舉動,她直接前往縣衙。“直造”體現出她的坦蕩和果斷,毫無畏懼。她向官府說明父親不幸遭受仇人迫害的情況,表明自己報仇的緣由,展現出她對自己行為的負責態度,也顯示出她認為自己的報仇行為是出於正義,雖觸犯法律但問心無愧。
14.
今仇身以分裂,雖死情益揚。
-
解析:烈婦表明自己的態度,如今仇人已死,即使自己因此而死,為父報仇的情義也得以伸張。“雖死情益揚”體現出她對“義”的堅守,她將為父報仇視為一種崇高的情義,認為為此付出生命也值得,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進一步升華了她的形象。
15.
殺人當伏法,義不苟活隳舊章。
-
解析:烈婦深知殺人應當受到法律製裁,她不會為了苟且偷生而破壞法律製度。“義不苟活”體現了她的大義凜然,她在追求正義的同時,也尊重法律的權威,這種對法律和正義的平衡把握,使她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不僅是一個勇敢的複仇者,更是一個知法守法的人。
16.
縣令解印綬,令我傷心不忍聽。
-
解析:描述縣令聽聞烈婦事跡後的反應。縣令深受感動,以至於解下印綬,這一舉動暗示縣令可能因不忍心判處烈婦死刑,甚至想以辭官來表達對烈婦的同情和對這一事件的無奈。“令我傷心不忍聽”則以詩人的視角,強調了縣令的這種反應所帶來的悲傷氛圍,側麵烘托出烈婦事跡的悲壯。
17.
刑部垂頭塞耳,令我吏舉不能成。
-
解析:進一步描寫刑部官員的反應。他們聽聞此事後,垂頭喪氣,甚至想堵住耳朵不聽,不忍心按照法律程式對烈婦進行處置,以至於執法的行動都難以完成。此句通過對刑部官員的描寫,從官方層麵反映出烈婦事跡對人們內心的衝擊,也暗示了在情與法的衝突麵前,人們的糾結和無奈。
18.
烈著希代之績,義立無窮之名。
-
解析:詩人對烈婦的行為給予高度評價。她的壯舉建立了稀世少有的功績,她的義舉樹立了流傳千古的名聲。“希代之績”強調其事跡的罕見和偉大,“無窮之名”表明她的名聲將永遠被後人傳頌,表達了詩人對烈婦的由衷讚美和敬仰之情。
19.
夫家同受其祚,子子孫孫鹹享其榮。
-
解析:說明烈婦的行為不僅為自己贏得聲譽,也給夫家帶來了福祉。她的夫家一同享受這份福澤,子子孫孫都能享有這份榮耀。這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家族榮譽的重視,也從側麵反映出人們對烈婦行為的認可,認為她的義舉值得家族引以為傲。
20.
今我作歌詠高風,激揚壯發悲且清。
-
解析:詩人表明創作此詩的目的,是為了歌頌烈婦的高尚風範。“激揚壯發悲且清”,形容詩歌的風格激昂振奮,充滿悲壯而又清新的情感。詩人希望通過這首詩,將烈婦的英勇事跡和高尚氣節傳播開來,讓後人銘記,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這種俠義精神的推崇和對烈婦命運的感慨。
……
句譯:
1.
龐氏有烈婦,義聲馳雍涼。
龐家有一位剛正有氣節的女子,她的俠義名聲在雍州和涼州一帶傳揚。
2.
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強。
她父母家與仇人結下了深仇大恨,仇人既殘暴又強大。
3.
雖有男兄弟,誌弱不能當。
雖然家中有男性兄弟,但他們意誌怯懦,無法與仇人抗衡。
4.
烈女念此痛,丹心為寸傷。
這位剛烈的女子想到這些痛苦,赤誠之心如同被一寸寸撕裂般傷痛。
5.
外若無意者,內潛思無方。
她表麵上裝作若無其事,內心卻暗自思索著各種報仇的辦法。
6.
白日入都市,怨家如平常。
大白天她走進熱鬨的都市,發現仇人像往常一樣。
7.
匿劍藏白刃,一奮尋身僵。
她藏好刀劍,突然奮起,仇人瞬間就倒地身亡。
8.
身首為之異處,伏屍列肆旁。
仇人身首分離,屍體倒在店鋪的旁邊。
9.
肉與土合成泥,灑血濺飛梁。
仇人的血肉和泥土混在一起,鮮血飛濺到高高的屋梁上。
10.
猛氣上乾雲霓,仇黨失守為披攘。
她勇猛的氣勢直衝雲霄,仇人的同黨驚慌失措,四處逃竄。
11.
一市稱稱善,觀者收淚並慨慷。
整個集市上的人都紛紛稱讚,觀看的人收起眼淚,心中充滿慷慨激昂之情。
12.
百男何當益,不如一女良。
眾多男子又有什麼用處呢,還不如這一位女子有勇有謀。
13.
烈女直造縣門,雲父不幸遭禍殃。
這位剛烈的女子徑直來到縣衙,說父親不幸遭受仇人帶來的災禍。
14.
今仇身以分裂,雖死情益揚。
如今仇人已死,即便自己因此而死,為父報仇的情義也得到了伸張。
15.
殺人當伏法,義不苟活隳舊章。
殺人理應受到法律製裁,我堅守正義,不會苟且偷生而破壞法律製度。
16.
縣令解印綬,令我傷心不忍聽。
縣令深受感動,解下印綬,他的舉動讓我悲痛得不忍心聽聞。
17.
刑部垂頭塞耳,令我吏舉不能成。
刑部官員們垂頭喪氣,甚至想堵住耳朵不聽,使得執法行動難以進行。
18.
烈著希代之績,義立無窮之名。
這位烈女立下了稀世少有的功績,她的義舉樹立了流傳千古的名聲。
19.
夫家同受其祚,子子孫孫鹹享其榮。
她的夫家一同享受這份福澤,子子孫孫都能享有這份榮耀。
20.
今我作歌詠高風,激揚壯發悲且清。
如今我寫下這首詩歌頌她的高尚風範,詩歌風格激昂振奮,充滿悲壯而又清新的情感。
……
全譯:
龐家有位英烈的女子,她的俠義聲名在雍涼之地傳揚。
父母家中結下血海深仇,仇人既凶暴又豪強。
雖有兄弟們身為男子,卻懦弱膽怯難把重任擔當。
烈女念及此傷痛之事,赤誠之心痛斷肝腸。
她外表看似若無其事,內心卻暗自謀劃思量。
大白天她走進繁華都市,仇人一如往常模樣。
她悄悄藏好利刃寶劍,猛然奮起仇人即刻命喪。
仇人瞬間身首分離,屍體橫倒在店鋪之旁。
血肉與泥土混成一團,飛濺的鮮血灑上屋梁。
她的勇猛氣勢直衝雲霄,仇人的黨羽驚慌逃竄。
整個集市的人都連聲稱好,圍觀者收起眼淚情緒激昂。
眾多男子又有何用?怎比得上這一位烈女賢良。
烈女徑直來到縣衙門前,訴說父親不幸遭此禍殃。
如今仇人已得到報應,即便身死情義也能傳揚。
殺人理應接受法律製裁,堅守正義不苟且偷生把舊章毀傷。
縣令感動得解下印綬,那場景讓人心痛不忍聽講。
刑部官員們垂頭喪氣,堵住耳朵執法也難以為樣。
烈女成就稀世的功績,因義舉樹立不朽的名望。
夫家一同蒙受這福澤,子子孫孫都儘享榮光。
如今我作此詩把她的高風頌揚,詩風激昂悲壯又清正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