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9章 劉徹《西極天馬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9章 劉徹《西極天馬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西極天馬歌

劉徹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

天馬徠,曆無草,徑千裡,循東道。

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與期?

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

天馬徠,龍之媒,遊閶闔,觀玉台。

……

賞析:

《西極天馬歌》是漢武帝劉徹為讚美來自西域的天馬而作,詩歌不僅描繪了天馬的神奇特質,更借天馬對映出大漢王朝的強大與漢武帝的雄心壯誌。

1.

主題思想

彰顯國威與民族自豪感:詩歌開篇“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點明天馬來自遙遠的西方,曆經艱難穿越流沙而至,其背後所傳達的是大漢影響力的廣泛傳播,使得周邊眾多少數民族紛紛歸服。這不僅體現了漢朝在當時的強大國力與影響力,更洋溢著一種民族自豪感,漢武帝借天馬的到來,彰顯大漢天朝上國的地位。

對天馬神異及超凡能力的讚美:詩中對天馬的外形、能力和氣質進行了多方麵的描繪。如“虎脊兩,化若鬼”形容其脊背似虎般強壯,行動敏捷如鬼神;“曆無草,徑千裡”突出其耐力驚人,能在惡劣環境中長途跋涉。這些描述無不展現出天馬的非凡之處,表達了詩人對天馬神異特質的由衷讚美。

表達對遠方的探索與追求:“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等句,借天馬到來,表達了漢武帝渴望開啟通往遠方的道路,追隨天馬的腳步前往昆侖等神秘之地的願望。這不僅反映出漢武帝個人對未知世界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更代表了當時整個漢朝積極進取、開拓疆域、追求遠方的時代精神。

對超凡境界的嚮往:“龍之媒,遊閶闔,觀玉台”將天馬視為通往仙界的媒介,幻想騎乘天馬暢遊天庭,觀賞玉台。這種表述體現了漢武帝對超凡脫俗、長生不老等仙界境界的嚮往,反映出當時社會對神仙方術的尊崇以及人們對超越現實的精神追求。

2.

意象運用

天馬意象:天馬是整首詩的核心意象,它象征著多方麵的意義。首先,它是大漢國威的象征,其從遙遠西極而來,暗示著漢朝影響力的遠播;其次,天馬的神異特質,如強壯的體魄、敏捷的行動、非凡的耐力等,代表著力量、速度與堅韌,是漢武帝所期望的大漢精神的具象化;再者,天馬作為能溝通仙界的媒介,承載了漢武帝對超凡境界的嚮往,使詩歌充滿了神秘色彩。

昆侖、閶闔、玉台等意象:這些意象共同構建起一個神秘而超凡的仙界圖景。昆侖在古代神話中是神聖之地,是仙人的居所;閶闔是傳說中天宮的正門;玉台則是仙人居住或活動的華麗場所。這些意象的運用,不僅豐富了詩歌的內容,更營造出一種高遠、神秘的氛圍,進一步深化了漢武帝對超凡境界的嚮往主題。

3.

結構特點

詩歌以“天馬徠”為貫穿始終的線索,反複詠歎,形成了一種回環往複的韻律美,同時也強調了天馬這一核心意象。每一段圍繞“天馬徠”展開不同方麵的描述,從天馬的來源、特質、到來時間,到它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引發的遐想,層層遞進,結構嚴謹。這種結構安排使得詩歌內容豐富而有序,主題逐步深化,使讀者能夠全麵深入地瞭解天馬及其所蘊含的意義。

4.

藝術特色

想象豐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力,賦予天馬超凡的能力和神秘的色彩,如“化若鬼”“龍之媒”等表述,將天馬與鬼神、仙界相聯係,創造出奇幻的藝術境界,使詩歌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語言簡潔明快:全詩語言簡潔,用詞精準,卻能生動地描繪出天馬的形象和傳達豐富的情感。例如“涉流沙”“曆無草”“徑千裡”等短短幾個字,就勾勒出天馬行程的艱難與它的堅韌耐力,言簡意賅,表現力強。

象征手法的運用:詩中大量運用象征手法,以天馬象征大漢國威、力量和對遠方的追求,以昆侖、玉台等象征超凡境界,使詩歌具有更深層次的寓意,豐富了詩歌的內涵,引發讀者的聯想與思考。

……

解析: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解析:“天馬徠”直接表明天馬的到來,“徠”通“來”,簡潔有力地引出主題。“從西極”點明天馬來自遙遠的西方極地,強調其來源的偏遠。“涉流沙”描繪天馬曆經艱難險阻,穿越廣袤無垠的沙漠地帶,“流沙”一詞不僅體現了路程的艱辛,也暗示了西方地域的神秘與惡劣環境。“九夷服”則是借天馬的到來,傳達出一種政治寓意,“九夷”泛指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意思是由於天馬自西而來,彷彿彰顯了大漢的天威,使得周邊眾多少數民族紛紛表示歸服。此句通過描述天馬的遠道而來,巧妙地將天馬與大漢國威聯係在一起,展現出漢武帝對國家影響力的自豪之情。

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

解析:“出泉水”交代了天馬的誕生之地或出處,暗示其出身不凡,泉水在古代文化中有純淨、神秘的象征意義,為天馬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虎脊兩”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繪出天馬的脊背如同老虎的脊背一樣強壯有力,突出了天馬體魄的強健。“化若鬼”並非貶義,而是形容天馬行動敏捷、靈動,如同鬼神般變幻莫測,讓人難以捉摸,進一步強調了天馬的神異不凡,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

天馬徠,曆無草,徑千裡,循東道

解析:“曆無草”描繪了天馬在行程中所麵臨的惡劣環境,它經曆了荒無人煙、寸草不生的地域,顯示出其堅韌不拔的毅力。“徑千裡”則誇張地突出了天馬的耐力和速度,它能夠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日行千裡,輕鬆跨越漫長的距離。“循東道”說明天馬沿著東方的道路前行,最終來到大漢,這一路線暗示了天馬與大漢之間的聯係,彷彿它是帶著某種使命,不遠萬裡奔赴而來,為大漢帶來祥瑞與榮耀。

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與期?

解析:“執徐時”運用古代紀年的太歲年名,明確點明天馬到來的時間。“執徐”在古代紀年法中代表辰年,通過具體的時間記載,增加了詩歌的曆史感和真實感。“將搖舉”生動地刻畫了天馬到來時的動態,它彷彿要昂首奔騰、振翅高飛,展現出一種充滿活力與氣勢的姿態。“誰與期?”則以反問的語氣,增添了天馬降臨的神秘色彩,彷彿它的到來是一種神秘的註定,無人能預先知曉,卻又彷彿是順應了某種神秘的安排,引發讀者對天馬到來背後深意的遐想。

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

解析:“天馬徠,開遠門”寓意著天馬的到來,彷彿為大漢王朝開啟了通往遠方的大門,象征著大漢與外部世界更為廣闊的交流與探索。這裡的“遠門”既可以理解為實際的地理意義上的遠方之門,也可象征著未知世界的大門,代表著大漢積極進取、開拓疆土的精神。“竦予身”描繪了漢武帝因天馬的到來而精神振奮、意氣風發的狀態,“竦”有振奮、激動之意,體現出漢武帝對天馬的重視以及天馬所帶來的鼓舞。“逝昆侖”則表達了漢武帝渴望追隨天馬的腳步,前往昆侖之地的願望。昆侖在古代神話中是神聖而神秘的地方,是仙人的居所,這表明漢武帝不僅滿足於現實世界的成就,還對神秘的仙界充滿嚮往,希望通過天馬引領,開啟對超凡境界的探索之旅。

天馬徠,龍之媒,遊閶闔,觀玉台

解析:“龍之媒”將天馬視為溝通龍的媒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至高無上、神秘而強大的象征,代表著吉祥、權威和超凡的力量。將天馬與龍聯係起來,進一步提升了天馬的地位,暗示天馬具有超凡脫俗的靈性,能夠引領人們進入仙界。“遊閶闔”描繪騎著天馬暢遊天庭的正門“閶闔”,“遊”字型現出一種自在、悠然的狀態,彷彿天馬帶著詩人在仙界自由穿梭。“觀玉台”則是說在仙界觀賞玉台,玉台是仙人居住或活動的華麗場所,代表著仙界的美好與神秘。此句通過對在仙界活動的想象,充分展現了漢武帝對超凡脫俗的仙界生活的嚮往,使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奇幻色彩。

……

句譯: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譯:天馬自西方極遠之地而來,穿越漫漫流沙,使得周邊眾多少數民族紛紛歸服。

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

譯:天馬降臨,它出自有泉水的地方,脊背似虎般強壯,行動敏捷如鬼神。

天馬徠,曆無草,徑千裡,循東道

譯:天馬到來,它曆經寸草不生之地,日行千裡,沿著東方道路前行。

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與期?

譯:天馬在執徐之年來到,它昂首欲奔騰高飛,這神秘的降臨誰能預先知曉?

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

譯:天馬降臨,為我開啟通往遠方的大門,令我精神振奮,真想隨它奔赴昆侖。

天馬徠,龍之媒,遊閶闔,觀玉台

譯:天馬到來,它是溝通神龍的媒介,騎著它可暢遊天庭正門,觀賞那仙界玉台。

……

全譯:

天馬自遙遠的西方極境而來,跨越那廣袤無垠的流沙地帶,它的降臨,讓四方蠻夷紛紛臣服。

天馬降臨世間,出自靈秀的泉水之地,它脊背似虎般強健有力,行動敏捷,仿若鬼神般莫測。

天馬一路前行,穿越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卻能日行千裡,沿著東方的道路奔騰而來。

天馬在執徐之年翩然而至,身姿矯健,似要昂首騰飛,這般神奇的降臨,誰又能事先預料?

天馬的到來,為大漢開啟了通往遠方的大門,令我精神振奮,意氣風發,恨不能隨它一同奔赴那神秘的昆侖仙境。

天馬乃是祥瑞之兆,是溝通神龍的靈媒,騎著它,彷彿能暢遊天庭的天門,儘情觀賞那美玉砌成的仙台勝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