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34章 阮瑀《駕出北郭門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34章 阮瑀《駕出北郭門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駕出北郭門行

阮瑀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

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

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問啼者誰,何為乃如斯?

“親母舍我歿,後母憎孤兒。

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

骨消肌肉儘,體若枯樹皮。

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

上塚察故處,存亡永彆離。

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

棄我於此間,窮厄豈有貲?”

傳告後代人,以此為明規。

……

賞析:

《駕出北郭門行》是阮瑀的一首樂府詩,以質樸的語言和真切的情感,描繪了一個孤兒遭受後母虐待的悲慘故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殘酷現實,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深刻的社會主題挖掘

聚焦家庭悲劇:詩歌以孤兒的悲慘遭遇為切入點,深刻揭示了封建家庭關係中後母虐待孤兒這一尖銳問題。在古代社會,家庭倫理道德觀念雖備受重視,但類似的家庭悲劇卻時有發生。阮瑀通過對這一具體事件的描寫,展現了弱勢群體在家庭中的無助與苦難,引發讀者對社會倫理道德的反思。

反映社會現實:詩中孤兒的遭遇並非個例,而是當時社會部分家庭狀況的縮影。它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艱難,以及在封建家庭製度下,缺乏保護機製導致的弱勢群體權益被侵害的現實,使詩歌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

二、精妙的敘事結構與手法

情節自然推進:詩歌開篇以詩人駕車出北郭門,馬不肯前行的異常情景營造出懸念,引發讀者好奇。隨後,通過詩人聽到悲啼聲,進而詢問悲啼者,自然地引出孤兒的悲慘故事。情節發展流暢,環環相扣,從孤兒講述身世、遭受虐待的細節,到表達對親母的思念和自身困境的無奈,逐步展開,將悲劇故事完整地呈現給讀者。

問答式敘事:采用問答的形式推進敘事,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感和現場感。詩人與孤兒的對話,使讀者彷彿置身於場景之中,直接聽到孤兒的哭訴,更能深刻感受到孤兒內心的痛苦,同時也使詩歌的敘事節奏緊湊,富有張力。

三、生動的人物形象刻畫

可憐無助的孤兒:詩中的孤兒形象鮮明,令人同情。“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骨消肌肉儘,體若枯樹皮”,通過對孤兒饑寒交迫、身體瘦弱的描寫,展現出他遭受虐待的悲慘狀況。“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則表現出他在家庭中的孤立無援,後母的虐待隱蔽,父親又不知情,使他無處傾訴。孤兒對親母的思念和對自身命運的悲歎,如“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棄我於此間,窮厄豈有貲?”進一步凸顯了他的可憐無助。

隱含的冷漠形象:雖然詩中沒有直接描寫後母的形象,但通過孤兒的講述,一個冷漠、凶狠的後母形象躍然紙上。“親母舍我歿,後母憎孤兒”以及對孤兒的種種虐待行為,深刻地揭示了後母的惡劣品性。同時,父親的形象也隱含其中,他對孤兒的遭遇一無所知,反映出其在家庭中的疏忽與失職。

四、質樸真摯的語言風格

質樸無華:語言質樸簡潔,通俗易懂,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如“借問啼者誰,何為乃如斯?”“親母舍我歿,後母憎孤兒。”等語句,以直白的方式講述故事,符合樂府詩的特點,使讀者能夠輕鬆理解詩歌內容,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情感真摯:詩人以真摯的情感敘事,無論是對孤兒悲慘遭遇的描述,還是孤兒自身的哭訴,都充滿了真情實感。這種真摯的情感自然流露,讓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孤兒的痛苦和詩人對其的同情,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

……

解析: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

-

解析:“駕出”表明詩人駕車出行,“北郭門”指出了方位,點明詩人駕車從城北的門駛出。“馬樊不肯馳”,“樊”在此處可理解為馬行進時的狀態,馬彷彿受到某種無形的阻礙,不願向前奔跑。這一句看似寫馬,實則巧妙地營造出一種壓抑、沉重的氛圍,暗示著即將發生不同尋常的事情,為全詩奠定了低沉的基調,也引發讀者的好奇心,吸引讀者繼續探尋究竟。

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

-

解析:因為馬不肯前行,詩人無奈下車,“步踟躕”描繪出詩人下車後徘徊不定的樣子,表現出他此時內心的煩亂與迷茫,不知該如何是好。“仰折枯楊枝”,詩人抬頭折下乾枯的楊樹枝,這一動作看似隨意,實則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煩悶無處發泄,借折樹枝來舒緩情緒。同時,“枯楊枝”這一意象也增添了幾分衰敗、淒涼的氛圍,進一步強化了詩歌的悲傷基調。

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

解析:“顧聞”表示詩人在徘徊時,不經意間聽到聲音。“丘林”點明聲音的來源方向,是在那片山丘樹林之中。“噭噭”模擬出悲啼的聲音,尖銳而淒慘,生動地傳達出哭聲中飽含的痛苦。這突如其來的悲啼聲,打破了之前的沉悶,將讀者的注意力迅速吸引過來,自然地引出下文對悲啼者的探尋,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借問啼者誰,何為乃如斯?

-

解析:“借問”體現出詩人主動詢問,麵對這淒慘的哭聲,詩人忍不住想要弄清楚緣由。“啼者誰”直接發問,想知道哭泣的人是誰;“何為乃如斯”則進一步詢問為何哭得如此悲切。這兩句詩以問答的形式開啟了與悲啼者的對話,使詩歌情節更加生動,同時也表達出詩人對悲啼者的關切,為讀者揭開謎底做鋪墊。

“親母舍我歿,後母憎孤兒”

-

解析:這是悲啼者——孤兒的回答,直接道出了自己悲慘身世的根源。“親母舍我歿”,表明孤兒的親生母親已經離他而去,這對孩子來說是巨大的打擊。“後母憎孤兒”,則揭示了孤兒悲慘生活的進一步原因,親生母親去世後,後母對他充滿厭惡,為下文敘述孤兒遭受的虐待埋下伏筆,讓讀者對孤兒的遭遇產生同情。

“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

-

解析:具體描述孤兒在後母虐待下的生活狀況。“饑寒無衣食”,說明孤兒麵臨著饑餓和寒冷,連基本的衣食都無法得到保障,生活陷入極度困境。“舉動鞭捶施”,突出後母虐待的殘忍,孤兒稍有舉動,就會遭到後母的鞭打捶打,從身體到心靈都遭受著嚴重的創傷,這兩句詩將後母的冷酷無情和孤兒的悲慘境遇刻畫得淋漓儘致。

“骨消肌肉儘,體若枯樹皮”

-

解析:進一步描繪孤兒因長期遭受虐待而導致的身體狀況。“骨消肌肉儘”,生動地展現出孤兒身體的極度消瘦,幾乎到了皮包骨頭的程度,肌肉都已消失殆儘。“體若枯樹皮”,運用比喻的手法,將孤兒的身體比作乾枯的樹皮,形象地突出了他身體的乾癟、粗糙,毫無生機,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孤兒所遭受的苦難之深。

“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

-

解析:此句揭示了後母虐待行為的隱蔽性。後母將孤兒藏在空房間裡,這樣父親回來後也無法知曉孤兒所遭受的折磨。一方麵體現出後母的心機,另一方麵也反映出父親在家庭中的疏忽,未能察覺孩子的悲慘處境,使得孤兒更加孤立無援,無人可以傾訴和求助,進一步加深了悲劇色彩。

“上塚察故處,存亡永彆離”

-

解析:“上塚”指孤兒前往親生母親的墳墓。“察故處”,他來到母親的墓地,似乎是在尋找曾經與母親相處的痕跡,或是在向母親訴說自己的遭遇。“存亡永彆離”,深刻地表達出孤兒對與親生母親陰陽兩隔的悲痛,親生母親已經去世,他們永遠分離,這種生死之彆讓孤兒感到無比痛苦,也更加凸顯出他如今的孤獨和無助。

“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

-

解析:緊承上句,孤兒發出內心的悲歎,“親母何可見”,表達出他對見到親生母親的極度渴望,然而這隻能是一種奢望。“淚下聲正嘶”,描繪出孤兒在思念母親時,淚水止不住地流淌,哭聲悲痛到幾乎嘶啞的狀態,將孤兒對母親的深切思念和內心的痛苦表現得淋漓儘致,讓讀者深切感受到他的悲傷之情。

“棄我於此間,窮厄豈有貲?”

-

解析:“棄我於此間”,孤兒覺得自己彷彿被世界拋棄在這悲慘的境地,無人關心,無人救助。“窮厄豈有貲”,“窮厄”指他所處的窮困、艱難的處境,“貲”可理解為改變這種困境的辦法或能力,孤兒發出無奈的質問,自己處於如此困境,又怎麼有辦法改變呢?這一句深刻地表達出孤兒對自身悲慘命運的無奈與絕望,將詩歌的悲劇氛圍推向**。

“傳告後代人,以此為明規”

-

解析:這是詩人借孤兒的悲慘遭遇發出的呼籲。“傳告後代人”,希望將這個故事傳達給後世之人;“以此為明規”,以這個悲慘的事件作為明確的教訓和警示。詩人通過這兩句詩點明瞭詩歌的主旨,希望後人能夠從這個故事中吸取教訓,避免類似的家庭悲劇再次發生,引發人們對家庭倫理道德的重視和思考。

……

句譯: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

譯:駕車駛出了城北的城門,馬卻徘徊著不肯向前奔跑。

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

譯:我無奈下車,在原地徘徊不定,抬頭折下一根乾枯的楊樹枝。

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譯:不經意間,聽到山丘樹林裡傳來淒慘尖銳的哭聲。

借問啼者誰,何為乃如斯?

譯:我上前詢問,啼哭的人是誰呀,為什麼哭得如此傷心?

“親母舍我歿,後母憎孤兒”

譯:(哭泣者回答)“親生母親離我而去,不幸去世,後母厭惡我這個孤兒。”

“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

譯:“我飽受饑寒,沒有衣服穿,也沒有食物吃,稍有舉動,後母就對我鞭打捶打。”

“骨消肌肉儘,體若枯樹皮”

譯:“我瘦得骨頭凸顯,肌肉都沒了,身體就像乾枯的樹皮一樣。”

“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

譯:“後母把我藏在空蕩蕩的屋子裡,父親回來也不知道我的遭遇。”

“上塚察故處,存亡永彆離”

譯:“我去母親的墳墓前,尋找曾經的回憶,可母親已經去世,我們永遠分離了。”

“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

譯:“我怎麼還能見到親生母親呢,想到這我就淚如雨下,哭聲都變得嘶啞了。”

“棄我於此間,窮厄豈有貲?”

譯:“我被拋棄在這悲慘的境地,如此窮困艱難,又有什麼辦法改變呢?”

“傳告後代人,以此為明規”

譯:(詩人感慨)把這個故事傳告給後世的人們,讓大家以此為鑒。

……

全譯:

我駕車從城北的城門駛出,拉車的馬卻徘徊不前,不願疾馳。

無奈之下我隻好下車,心煩意亂地來回踱步,抬頭折下一根乾枯的楊樹枝。

這時,我忽然聽到山丘的樹林裡,傳來陣陣淒慘的哭聲。

我不禁上前詢問:“啼哭的人是誰呀?為何哭得這般傷心?”

(隻聽那人哭訴道)“親生母親撇下我離開了人世,後母對我這個孤兒滿心厭惡。

我饑寒交迫,沒有衣穿,沒有飯吃,稍有動靜,後母就揮動鞭子棍棒打我。

如今我瘦得皮包骨頭,身體如同乾枯的樹皮。

後母把我關在空蕩蕩的屋子裡,父親回來也絲毫察覺不到我的慘狀。

我去母親的墳前,尋覓往昔的蹤跡,然而生死相隔,永遠無法再見。

親生母親啊,我要怎樣才能再見到您,淚水潸然,哭聲也已嘶啞。

我被無情地拋棄在這痛苦的深淵,窮困潦倒,又哪有辦法改變這一切?”

(我不禁感慨)將此事傳告給後世之人,讓大家都以此為深刻的教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