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69章 孫該《琵琶賦》
琵琶賦
孫該
惟嘉桐之奇生,於丹澤之北垠。托峻嶽之崇岡,臨清流之通津。受中和之正氣,稟白日之靈精。感春氣之和潤,吸雨露之滋榮。其條暢而偃蹇,其葉蓁而敷榮。啄木鳥飛而攢集,翡翠翔而逡巡。
於是工人命斧,伐之岩阿。臨清流而剃度,據高崖而安柯。鎊拂柱,八音克諧。然後雕以朱綠,飾以翠綺。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愛有達人,陳於坐隅。班倕施巧,夔襄準法。浮柱春輕,飛龍鹿駭。遊弦發響,輔商下徵。每至曲終歌闋,亂以眾契。上下奔鶩,鹿奮猛厲。波騰雨注,飄飛電逝。
於是觀其形製,中虛外實,天地象也。盤圓柄直,陰陽敘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弦列張,法四時也。是以可以發幽思,可以寫情誌。舒憤懣,散滯氣。雖在窮憂,不能無其樂也。
……
賞析:
孫該的《琵琶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文學作品,以細膩筆觸、豐富意象與深厚文化底蘊,對琵琶進行全方位描繪,展現出高超的藝術水準與獨特魅力。
一、立意與主題
樂器魅力與文化象征的融合:該賦立意於展現琵琶這一樂器的非凡魅力,並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文化象征意義。通過對琵琶從選材、製作到演奏的細致描述,不僅凸顯了琵琶本身的美妙特質,更將其與天地、陰陽、音律、四季等傳統文化概念相聯係,使琵琶成為承載古人哲學思想與審美觀唸的文化符號,深化了主題,使讀者在感受琵琶音樂之美的同時,領略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情感寄托與精神慰藉的表達:強調琵琶具有抒發情感、排解憂愁的功能,體現出音樂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無論是“發幽思”“寫情誌”,還是“舒憤懣,散滯氣”,都表明琵琶是人們寄托情感、尋求精神慰藉的重要媒介,反映出古人對音樂情感作用的深刻認識,賦予作品以人文關懷的深度。
二、結構與脈絡
清晰有序的行文結構: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開篇從琵琶製作材料桐木的生長環境寫起,為琵琶的不凡出身奠定基調;接著敘述琵琶的製作過程與裝飾,展現其製作工藝的精湛與外表的華麗;隨後重點描繪琵琶的演奏效果,將音樂的美妙生動呈現;最後闡述琵琶形製的寓意和功能,升華主題。各部分之間過渡自然,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完整且有序的敘述體係。
邏輯連貫的內容推進:內容推進遵循內在邏輯,從琵琶的物質層麵逐步深入到精神層麵。先介紹琵琶的實體構成,包括材質、製作與裝飾,再到其發出的聲音,最後闡釋其蘊含的文化寓意與情感功能,這種由表及裡、層層遞進的方式,使讀者對琵琶的認識逐漸全麵且深入,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與感染力。
三、語言與修辭
華麗細膩的語言風格:語言華麗典雅,運用豐富的詞彙和精美的語句描繪琵琶。如“其條暢而偃蹇,其葉蓁而敷榮”,以細膩的筆觸刻畫桐木的形態;“雕以朱綠,飾以翠綺”,用鮮明的色彩詞展現琵琶裝飾的精美。這種語言風格不僅增添了文章的美感,更生動地營造出與琵琶這一高雅樂器相契合的藝術氛圍。
多樣生動的修辭手法:大量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描寫演奏效果時,“浮柱春輕,飛龍鹿駭”“波騰雨注,飄飛電逝”等比喻,將抽象的音樂形象化為具體可感的畫麵,使讀者彷彿親耳聆聽琵琶的美妙旋律;“啄木鳥飛而攢集,翡翠翔而逡巡”則運用擬人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行為,描繪出桐木生長環境的生機,為琵琶增添了自然靈動之美;對演奏聲音“上下奔鶩,鹿奮猛厲”的誇張描寫,突出了琵琶音樂的激昂氣勢,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四、文化與曆史價值
古代音樂文化的珍貴記錄:作為研究古代音樂文化的重要資料,《琵琶賦》詳細記錄了三國時期琵琶的製作工藝、演奏特點以及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通過對琵琶形製與音律對應關係的描述,為後人瞭解古代音樂理論和樂器發展提供了寶貴線索,有助於還原當時的音樂風貌。
文人審美與思想的生動體現:反映了三國時期文人的審美情趣和哲學思想。對琵琶華麗裝飾的描寫體現了當時追求精緻、唯美的審美傾向;將琵琶與天地自然、陰陽五行等觀念相聯係,展現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及對自然與藝術和諧統一的追求,為研究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生動樣本。
……
解析:
惟嘉桐之奇生,於丹澤之北垠。
-
解析:開篇點明主旨,強調優良的桐木獨特地生長在南方水澤的北岸。“惟”字加強語氣,突出桐木的不凡。“嘉桐”表明桐木品質優良,是製作琵琶的上佳材料。“丹澤”點明生長環境,給人以神秘、溫潤之感,暗示桐木生長環境得天獨厚,為其賦予了一種不凡的氣質。
托峻嶽之崇岡,臨清流之通津。
-
解析:進一步描述桐木生長的地理位置,它依托著高峻山嶽的山岡,臨近清澈水流的渡口。“托”“臨”二字生動地描繪出桐木所處環境的雄偉與清幽,山岡的高峻賦予桐木堅韌的氣質,清流的潤澤則使其增添了靈動之感,這種環境為桐木成為製作琵琶的優質材料提供了自然條件。
受中和之正氣,稟白日之靈精。
-
解析:運用擬人化手法,賦予桐木以天地靈氣。“受中和之正氣”,表明桐木承受著中正平和的天地正氣,體現出一種平衡、和諧的特質,暗示琵琶製作材料的純正與優良。“稟白日之靈精”,意為稟受著太陽的神靈精氣,使桐木具有了一種神聖的光輝,暗示其在製作琵琶後將能發出獨特而美妙的聲音。
感春氣之和潤,吸雨露之滋榮。
-
解析:描繪桐木在自然環境中的生長滋養。“感春氣之和潤”,感受著春天氣候的溫和滋潤,春天的氣息象征著生機與活力,為桐木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條件。“吸雨露之滋榮”,汲取著雨露的滋養而繁茂生長,雨露的滋潤是桐木茁壯成長的關鍵因素,也暗示了琵琶如同這桐木一般,吸收天地精華,具備獨特魅力。
其條暢而偃蹇,其葉蓁而敷榮。
-
解析:細致刻畫桐木的枝葉形態。“其條暢而偃蹇”,描寫桐木的枝條舒展而曲折,“暢”體現枝條的舒展,富有生命力;“偃蹇”則描繪出枝條曲折的姿態,增添了桐木的獨特美感。“其葉蓁而敷榮”,其葉子茂密而繁盛,“蓁蓁”形容葉子的茂盛,“敷榮”進一步強調葉子的繁榮,展現出桐木生機勃勃的景象,暗示琵琶製作材料的生命力旺盛,為製作出優質的琵琶奠定基礎。
啄木鳥飛而攢集,翡翠翔而逡巡。
-
解析:通過描寫啄木鳥紛紛飛來聚集,翡翠鳥盤旋飛翔徘徊不去,從側麵烘托桐木生長環境的美好與吸引力。鳥兒的聚集不僅體現了桐木周圍生態環境的和諧,也暗示了桐木的不凡,彷彿它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吸引眾多鳥類,為桐木增添了一份靈動與生機,同時也為下文琵琶的製作營造出一種自然、美好的氛圍。
於是工人命斧,伐之岩阿。
-
解析:“於是”承接上文桐木的生長,表明製作琵琶的工序開始。“工人命斧”,工匠揮動斧頭,簡潔地描述了製作琵琶的第一步——砍伐桐木。“伐之岩阿”,點明砍伐地點在山的曲折處,說明工匠選擇桐木時對其生長環境的重視,暗示隻有生長在這種特殊環境下的桐木,才能製作出優質的琵琶。
臨清流而剃度,據高崖而安柯。
-
解析:這兩句繼續描述製作過程。“臨清流而剃度”,靠近清澈的水流裁取木材,在清水中剃度木材,一方麵可以藉助水流的純淨來保證木材的潔淨,另一方麵也寓意著琵琶製作過程如同洗禮般的神聖。“據高崖而安柯”,憑借高崖安置樹乾,高崖的險峻為製作過程增添了一種莊重感,同時也暗示了琵琶製作對環境的要求,體現出製作過程的嚴謹與精細。
鎊拂柱,八音克諧。
-
解析:“鎊”指打磨,“拂”表示擦拭,描述工匠精心打造琴身、弦軸和琴柱的過程。經過工匠的精心打磨和除錯,使琵琶的各種音調和諧。“八音克諧”表明琵琶製作完成後,具備了良好的音質,能夠發出和諧美妙的聲音,體現了工匠高超的技藝,為下文琵琶的演奏效果做鋪墊。
然後雕以朱綠,飾以翠綺。
-
解析:在琵琶製作完成基本結構並除錯好音律後,開始對其進行裝飾。“雕以朱綠”,用朱紅和翠綠的色彩雕琢琵琶,朱紅與翠綠是鮮明而華麗的顏色,為琵琶增添了色彩的美感。“飾以翠綺”,用翠綠的絲織品裝飾,翠綺的柔軟與光澤進一步提升了琵琶的華麗程度,展現出當時人們對琵琶這一樂器的重視,不僅追求其音質,也注重其外觀的精美。
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
-
解析:繼續描述琵琶的裝飾細節。“弦以園客之絲”,裝上園客所產的蠶絲製成的琴絃,園客是古代傳說中擅長養蠶的人,其蠶絲質量上乘,用這樣的絲做琴絃,暗示琵琶琴絃的優質,能夠發出美妙的聲音。“徽以鐘山之玉”,用鐘山的美玉鑲嵌為琴徽,鐘山之玉珍貴且美觀,琴徽不僅起到標記音位的作用,美玉的裝飾也使琵琶更加高貴典雅,從細節處體現了琵琶的精美與珍貴。
愛有達人,陳於坐隅。
-
解析:“愛”在這裡表示“於是”“乃”的意思。“達人”指通達之人,表明有懂得欣賞琵琶的人,將琵琶放置在座位一角。此句引出下文對琵琶演奏的描述,同時也暗示了琵琶在當時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人們欣賞音樂、抒發情感的重要工具。
班倕施巧,夔襄準法。
-
解析:“班倕”是古代傳說中擅長製作精巧器物的能工巧匠,“夔襄”指夔和師襄,夔是舜時的樂官,師襄是春秋時魯國的樂官,二人皆精通音律。這裡借指彈奏琵琶的人如同班倕一樣施展巧妙技藝,按照夔和師襄的標準來除錯和演奏琵琶,強調演奏者技藝高超,能夠充分發揮琵琶的美妙音色,為下文精彩的演奏效果描寫做鋪墊。
浮柱春輕,飛龍鹿駭。
-
解析:開始描寫琵琶的演奏效果。“浮柱春輕”,形容琴上的弦柱如春天般輕盈浮動,將弦柱的動態賦予春天的輕盈之感,給人以靈動、活潑的聽覺感受。“飛龍鹿駭”,彈奏時聲音如飛龍躍起、鹿群驚駭,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琵琶聲音的激昂、突然展現得淋漓儘致,使讀者彷彿能聽到琵琶發出的強烈而富有衝擊力的聲音,生動地描繪出琵琶演奏時的精彩瞬間。
遊弦發響,輔商下徵。
-
解析:“遊弦發響”,遊動的琴絃發出聲響,形象地描繪出琴絃在演奏時靈動的狀態,彷彿琴絃在自由地發出美妙的聲音。“輔商下徵”,“商”和“徵”是古代五音中的兩個音,這裡表明琵琶演奏時配合著商音和下徵音,展現出琵琶演奏時對音律的準確把握和運用,體現了演奏者高超的技藝和琵琶豐富的音樂表現力。
每至曲終歌闋,亂以眾契。
-
解析:“每至曲終歌闋”,每當樂曲終了、歌聲停歇,表明演奏進入尾聲。“亂以眾契”,“亂”在古代音樂中指樂曲的最後一段,“眾契”指各種和聲,即在樂曲結尾時,用各種和聲加以收尾,使樂曲的結尾更加豐富、飽滿,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現出琵琶演奏在結尾部分的獨特處理方式和藝術效果。
上下奔鶩,鹿奮猛厲。
-
解析:繼續描寫樂曲結尾時的演奏效果。“上下奔鶩”,形容聲音上下奔騰,如同鳥兒上下飛翔一般,形象地描繪出琵琶聲音在高低音之間快速轉換,富有節奏感。“鹿奮猛厲”,如鹿群奮起般勇猛激烈,進一步強調聲音的激昂有力,展現出琵琶演奏在結尾部分將氣氛推向**,使讀者感受到琵琶音樂的強大感染力。
波騰雨注,飄飛電逝。
-
解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琵琶演奏的聲音比作波濤洶湧、大雨傾注,又如飄飛的閃電瞬間消逝。“波騰雨注”描繪出聲音的磅礴氣勢,如同波濤和大雨般洶湧澎湃;“飄飛電逝”則突出聲音的快速變化,如閃電般轉瞬即逝,生動地展現了琵琶演奏結尾時聲音的強烈、急促和富有變化,給讀者以強烈的聽覺衝擊。
於是觀其形製,中虛外實,天地象也。
-
解析:在描述完琵琶的製作與演奏後,開始闡述琵琶形製所蘊含的寓意。“於是觀其形製”,引出對琵琶外形的觀察。“中虛外實,天地象也”,琵琶中間虛空而外部堅實,這種結構象征著天地的形象,體現了古人對天地自然的認識與理解,將琵琶與天地聯係起來,賦予琵琶深厚的文化內涵,使琵琶不僅僅是一件樂器,更承載了古人對宇宙的哲學思考。
盤圓柄直,陰陽敘也。
-
解析:“盤圓柄直”,琵琶的琴盤圓潤、琴柄筆直,“圓”代表著天,象征著陽;“直”代表著地,象征著陰。“陰陽敘也”,體現了陰陽的秩序,表明琵琶的形製符合陰陽之道,體現了古人對陰陽和諧觀唸的追求,進一步深化了琵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展示了古代文化中對自然規律與和諧之美的崇尚。
柱十有二,配律呂也。
-
解析:“柱十有二”,琵琶上有十二根琴柱,“配律呂也”,這十二根琴柱與古代音樂中的十二律呂相對應。律呂是古代校正樂律的器具,代表著音樂的規範和秩序。琵琶琴柱與律呂的對應,表明琵琶在音律方麵的嚴謹性和規範性,體現了古代音樂文化對音律的精確把握和對音樂和諧美的追求。
四弦列張,法四時也。
-
解析:“四弦列張”,琵琶有四根琴絃依次張設,“法四時也”,這四根琴絃效法四季的更迭。四季的變化代表著自然的迴圈與節奏,琵琶四弦與四季的對應,使琵琶在演奏時彷彿能夠演繹出自然的韻律,體現了古人將音樂與自然緊密聯係的思想,進一步豐富了琵琶的文化內涵,展示了古人對自然與藝術相互交融的獨特理解。
是以可以發幽思,可以寫情誌。
-
解析:基於琵琶的形製與文化內涵,闡述其功能。“是以”表示因果關係,因為琵琶具有上述獨特的形製和文化寓意,所以它“可以發幽思,可以寫情誌”。琵琶能夠引發人們幽深的情思,抒發內心的情感,強調了琵琶在情感表達方麵的重要作用,表明琵琶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人們寄托情感、表達內心世界的重要工具。
舒憤懣,散滯氣。
-
解析:進一步強調琵琶的情感調節功能。它可以舒展人們心中的憤懣之情,驅散鬱積在體內的悶氣。在古代社會,人們麵臨各種生活壓力和情感困擾,琵琶作為一種音樂藝術形式,能夠幫助人們緩解負麵情緒,使身心得到放鬆和舒緩,體現了音樂對人們精神生活的積極影響。
雖在窮憂,不能無其樂也。
-
解析:最後總結,即使處於窮困憂愁之中,人們也能從琵琶演奏的音樂中獲得樂趣。強調了琵琶音樂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慰藉作用,無論生活處境如何艱難,琵琶的音樂都能給人帶來愉悅和安慰,體現了音樂超越物質困境的強大力量,以及琵琶在古人精神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
句譯:
惟嘉桐之奇生,於丹澤之北垠。
譯:唯有那優良的桐木,奇特地生長在南方水澤的北岸。
托峻嶽之崇岡,臨清流之通津。
譯:它依托著高峻山嶽的山岡,臨近清澈水流的渡口。
受中和之正氣,稟白日之靈精。
譯:承受著中正平和的天地正氣,稟受著太陽的神靈精氣。
感春氣之和潤,吸雨露之滋榮。
譯:感受著春天氣候的溫和滋潤,汲取著雨露的滋養而繁茂生長。
其條暢而偃蹇,其葉蓁而敷榮。
譯:它的枝條舒展而曲折,它的葉子茂密而繁盛。
啄木鳥飛而攢集,翡翠翔而逡巡。
譯:啄木鳥紛紛飛來聚集,翡翠鳥盤旋飛翔徘徊不去。
於是工人命斧,伐之岩阿。
譯:於是工匠揮動斧頭,在山的曲折處砍伐它。
臨清流而剃度,據高崖而安柯。
譯:靠近清澈的水流裁取木材,憑借高崖安置樹乾。
鎊拂柱,八音克諧。
譯:精心打磨琴身、弦軸和琴柱,使各種音調和諧。
然後雕以朱綠,飾以翠綺。
譯:然後用朱紅和翠綠的色彩雕琢,用翠綠的絲織品裝飾。
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
譯:裝上園客所產的蠶絲製成的琴絃,用鐘山的美玉鑲嵌為琴徽。
愛有達人,陳於坐隅。
譯:於是有通達之人,將琵琶放置在座位一角。
班倕施巧,夔襄準法。
譯:像班倕那樣施展巧妙技藝,按照夔和師襄的標準來除錯。
浮柱春輕,飛龍鹿駭。
譯:琴上的弦柱如春天般輕盈浮動,彈奏時聲音如飛龍躍起、鹿群驚駭。
遊弦發響,輔商下徵。
譯:遊動的琴絃發出聲響,配合著商音和下徵音。
每至曲終歌闋,亂以眾契。
譯:每當樂曲終了、歌聲停歇,又用各種和聲加以收尾。
上下奔鶩,鹿奮猛厲。
譯:聲音上下奔騰,如鹿群奮起般勇猛激烈。
波騰雨注,飄飛電逝。
譯:像波濤洶湧、大雨傾注,又如飄飛的閃電瞬間消逝。
於是觀其形製,中虛外實,天地象也。
譯:於是觀察琵琶的形製,中間虛空而外部堅實,象征著天地的形象。
盤圓柄直,陰陽敘也。
譯:琴盤圓潤、琴柄筆直,體現了陰陽的秩序。
柱十有二,配律呂也。
譯:琴柱有十二根,與音律相對應。
四弦列張,法四時也。
譯:四根琴絃依次張設,效法四季的更迭。
是以可以發幽思,可以寫情誌。
譯:因此,琵琶可以引發幽深的情思,可以抒發內心的情誌。
舒憤懣,散滯氣。
譯:舒展憤懣之情,驅散鬱積的悶氣。
雖在窮憂,不能無其樂也。
譯:即使處於窮困憂愁之中,也能從中獲得樂趣。
……
全譯:
且看那神奇出眾的嘉桐,生長在丹澤的北岸。
它依傍著峻嶽的崇岡,下臨著清流的渡口。
承受著中正平和的天地正氣,稟受著白日的神靈精魂。
感受著春氣的溫和滋潤,吮吸著雨露而蓬勃生長。
它的枝條舒展且蜿蜒,它的葉子茂密且繁盛。
啄木鳥紛紛飛來聚集,翡翠鳥盤旋翱翔而徘徊。
於是工匠揮動斧頭,在山的曲折處將它砍伐。
靠近清澈的水流裁取木材,憑借高崖修整樹乾。
精心打造琴身、弦軸與琴柱,讓八音和諧共鳴。
接著用朱紅與翠綠雕琢,再以翠綺裝飾點綴。
裝上園客所產的蠶絲弦,用鐘山美玉鑲嵌為琴徽。
有那通達事理之人,將琵琶放置在座位角落。
如班倕施展精巧技藝,按夔和師襄的標準來彈奏。
琴上弦柱似春日般輕盈浮動,樂聲如飛龍躍起、鹿群驚奔。
遊動的琴絃發出聲響,配合著商音與下徵之調。
每到樂曲終了、歌聲停歇,以各種和聲作為收尾。
聲音上下奔騰,如鹿群奮起般勇猛激昂。
似波濤洶湧、大雨傾注,如飄飛閃電瞬間消逝。
於是觀察這琵琶的形製,中間虛空而外部堅實,象征著天地之象。
琴盤圓潤、琴柄筆直,體現著陰陽的秩序。
琴柱有十二根,與律呂相互對應。
四根琴絃依次張設,效法著四季的更迭。
因此它能夠引發幽遠的情思,能夠抒發內心的情誌。
可以舒展憤懣,驅散鬱積之氣。
即便身處窮困憂愁,也能從中獲取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