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103章 陶淵明《飲酒?其十六》
飲酒其十六
陶淵明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
賞析:
《飲酒·其十六》是陶淵明對自身人生曆程的深刻回顧與反思,以質樸而真摯的筆觸,將年少誌向、中年的感慨、當下的困境以及始終不渝的堅守娓娓道來,展現了詩人高尚的品格與深邃的人生思考。
一、年少誌趣:六經為伴,誌存高遠
1.
少而向學,誌趣高雅:“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陶淵明自敘年少時,便不熱衷於世俗的人際交往,而是將心思沉浸在儒家經典“六經”之中。在古代,“六經”承載著豐富的知識、道德規範與治國理政的智慧。年少的陶淵明醉心於此,表明他追求的是一種超越世俗功利的精神境界,以知識的滋養和道德的修養為樂。這種誌趣的選擇,為他的人生奠定了基調,也預示著他日後在麵對世俗誘惑與困境時,將堅守源於經典教誨的高尚品格和人生準則。
2.
奠定基調,心懷遠誌:此句不僅描繪了少年陶淵明的生活狀態,更暗示了他遠大的誌向。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他或許曾懷揣著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期望通過自己的才學為社會做出貢獻。然而,這與他日後所經曆的現實形成了鮮明對比,也為全詩增添了一種理想與現實碰撞的悲劇色彩,引發讀者對詩人人生軌跡的好奇與關注。
二、中年之歎:歲月空流,壯誌未酬
1.
時光流逝,功業無成:“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隨著時光的推移,陶淵明逐漸接近不惑之年。“行行”生動地描繪出時間一步一步流逝的動態感,而“淹留”則表達了詩人感覺自己彷彿被困在原地,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就。在古代,四十歲被認為是應該對人生有清晰認知且事業有成的年紀,可陶淵明卻發出“無成”的感慨,這其中飽含著對時光虛度的惋惜與壯誌未酬的失落。這種感慨並非無病呻吟,而是一個有著高遠誌向的人在麵對殘酷現實時的真切悲歎。
2.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此句深刻地展現了詩人內心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曾經年少時對未來充滿憧憬,以六經為指引,心懷遠大抱負。然而,現實的生活卻未能如他所願,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波折使他在中年回首時,隻看到了歲月的空流和一事無成的無奈。這種落差引發了詩人對人生道路的反思,也讓讀者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常與命運的捉弄,使詩歌具有了觸動人心的力量。
三、困境堅守:固窮守節,安貧樂道
1.
抱節守窮,堅韌不拔:“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儘管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生活陷入貧困,但詩人最終選擇抱定“固窮”的節操。“固窮”出自《論語》“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體現了儒家倡導的在貧困困境中堅守道德準則的精神。陶淵明不僅堅守這種節操,還飽嘗了饑寒交迫的滋味。這表明他並非一時意氣,而是在長期的困苦生活中始終堅守內心的原則,不為物質的匱乏所動搖,展現出堅韌不拔的意誌和高尚的品格。
2.
以苦為樂,精神富足:在饑寒交迫的困境中,陶淵明依然堅守節操,這種堅守使他在精神上獲得了富足。他明白,真正的價值不在於物質的享受,而在於內心的堅守和道德的完善。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是對世俗追求功名利祿價值觀的一種挑戰和超越,體現了詩人獨特的人生智慧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也為處於困境中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指引。
四、生活寫照:淒寒之境,長夜難明
1.
居所破敗,環境淒涼:“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詩人描繪了自己居住的破舊房屋,淒厲的寒風呼嘯而過,前庭被荒草淹沒。“敝廬”“悲風”“荒草”等意象,營造出一種極其淒涼、衰敗的氛圍,生動地展現了詩人生活環境的惡劣。這種惡劣的居住條件,是他貧困生活的真實寫照,進一步強化了他在困境中堅守的不易,讓讀者對他的艱難處境感同身受。
2.
長夜漫漫,內心煎熬:“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詩人身披粗布短衣,獨自熬過漫長的黑夜,而晨雞卻彷彿故意遲遲不鳴。“披褐”再次點明生活的貧困,“守長夜”則不僅寫出了時間的漫長,更暗示了詩人內心的煎熬。在黑暗的夜晚,他或許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或許在思考未來的道路,而晨雞的不肯鳴叫,更增添了這種等待的煎熬與對未來的迷茫,使讀者能深刻感受到詩人在困境中複雜而沉重的心情。
五、知音之歎:世無知己,情難傾訴
1.
懷念知音,情無所依:“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孟公”指東漢劉龔,字孟公,是一位能理解和欣賞他人高尚節操的人。詩人感慨像孟公這樣的知音不在身邊,自己的情懷終究無人傾訴,隻能被遮蔽。這表明在現實生活中,詩人雖堅守高尚節操,但卻難覓知音,內心的孤獨感愈發強烈。他的堅守在世俗中顯得格格不入,無人能真正理解他的情懷,這種孤獨感進一步深化了詩歌的情感內涵。
2.
曲高和寡,堅守不易:此句深刻地反映了詩人曲高和寡的處境。他的高尚誌趣和堅守的節操,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難以得到廣泛的認同和理解。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堅守,這更加凸顯了他的孤獨與偉大。這種對自我的忠誠和對世俗的超脫,使詩歌具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讓讀者對詩人的高尚品格肅然起敬,同時也引發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
六、藝術特色
1.
質樸自然,情真意切:詩歌語言質樸無華,如同白話,卻能真切地表達出詩人的情感。如“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等句,簡單直白地敘述人生經曆,卻飽含著深厚的情感,讓讀者感受到詩人的真誠與坦率,體現了陶淵明詩歌“質而實綺,臒而實腴”的獨特風格。
2.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詩中通過對“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等惡劣環境的描寫,巧妙地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孤獨、煎熬與堅守的不易。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深刻、動人,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3.
用典自然,深化主題:
“竟抱固窮節”化用《論語》典故,“孟公不在茲”引用劉龔的典故,這些典故的運用自然貼切,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更深化了詩歌的主題,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高尚道德品質的追求。
……
解析:
1.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
解析:此句回憶年少時光,點明詩人年少時不熱衷於參與世俗應酬之事。“罕人事”突出其性格內斂,不喜世俗交際的繁雜。“遊好在六經”表明他將興趣愛好寄托於研讀儒家六經,體現出年少的陶淵明對知識、對精神層麵追求的熱忱,在經典的熏陶下,形成了早期的價值觀與誌趣,為其日後人生選擇奠定思想基礎。
2.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
解析:“行行”描繪時間逐步推移的狀態,表明隨著歲月流逝,詩人漸漸接近四十歲這個被稱為“不惑”的年紀。“淹留”有滯留、停留之意,傳達出詩人感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彷彿停滯不前。“遂無成”直白地表達出他對自己在此時仍一事無成的感慨,流露出對時光虛度、壯誌未酬的遺憾與失落,體現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給詩人帶來的困擾。
3.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
解析:“竟”字強調最終的結果,儘管人生未達預期,處於困境,但詩人還是抱定了“固窮”的節操。“固窮”源自儒家思想,即君子即便身處窮困境地,也堅守道德準則。“飽所更”說明詩人對饑寒交迫的生活有著深切且豐富的體驗,展現出他在長期艱難困苦中,始終堅守高尚品格,不被物質匱乏所左右,凸顯其堅韌與執著。
4.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
解析:此句著力描寫詩人的居住環境。“敝廬”點明房屋破舊,顯示出生活的貧困。“交悲風”中“悲”字賦予風以情感色彩,描繪出淒厲的風不斷吹過破舊房屋的情景,營造出一種蕭瑟、淒涼的氛圍。“荒草沒前庭”進一步強化這種氛圍,前庭被荒草淹沒,突出環境的荒蕪,襯托出詩人生活的艱難與處境的落寞。
5.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
解析:“披褐”描繪詩人身披粗布短衣,再次強調生活的貧苦。“守長夜”不僅指熬過漫長的夜晚這一行為,更暗示在漫漫長夜中,詩人獨自麵對內心的思索與煎熬。“晨雞不肯鳴”運用擬人手法,彷彿晨雞故意不肯啼叫,使等待天亮的過程變得更加漫長,增添了詩人內心的焦慮與對未來的迷茫情緒。
6.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
解析:“孟公”指東漢劉龔,以能理解和欣賞他人高尚節操著稱。詩人感慨孟公這樣的知音不在身邊。“終以翳吾情”表明因為缺少知音,自己內心的情懷無法傾訴,隻能被深深遮蔽。此句表達出詩人在堅守高尚節操的道路上,因無人理解而產生的孤獨感,深化了詩歌關於堅守與孤獨的主題。
……
句譯:
1.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年少時很少與人交往應酬,
隻喜好沉浸在六經的研讀之中。
2.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歲月前行,漸漸接近四十歲,
卻長久滯留原地,終究一事無成。
3.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最終還是抱定了安於窮困的節操,
對饑寒的滋味已深深嘗遍。
4.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破舊的房屋裡灌進淒厲的寒風,
荒草長得高高的,掩沒了前庭。
5.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我身披粗布短衣,熬過漫長的黑夜,
可晨雞卻遲遲不肯啼鳴。
6.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如今孟公不在這裡,
我的情懷終究無人傾訴而被深深遮蔽。
……
全譯:
年少時我很少涉足塵世應酬,一心遨遊沉醉在六經的奇妙裡頭。
歲月匆匆,不覺已近不惑之年,長久蹉跎,至今一事無成滿心憂。
但我始終抱定安貧樂道的操守,饑寒的滋味,早已深深嘗個夠。
破舊的茅屋,任由悲風穿堂過,荒蕪的雜草,幾乎將前庭全掩沒。
我身披粗布短衣,苦守漫漫長夜,可恨那報曉的晨雞,偏不肯啼喔。
可惜孟公這樣的知音不在身旁,我的情懷啊,終究隻能暗自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