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145章 潘嶽《關中詩十六章 其五》
關中詩十六章·其五
潘嶽
悠悠上天,曰父母且。
無罪無辜,亂如此憮。
昊天不弔,我王不寧。
群後顒顒,憂心如酲。
覽我家邦,既有顛覆。
沉憂孔疚,不可弭忘。
形影外求,寔雲亡予。
蘊隆蟲蟲,群黎無辜。
方茂爾惡,相爾矛矣。
既夷既懌,如相酬矣。
……
賞析:
《關中詩十六章·其五》是潘嶽《關中詩》係列中的重要部分,詩人以深沉而悲痛的筆觸,抒發了對國家動蕩、百姓受苦的憂思,展現出對時局的深刻洞察與無奈。此詩圍繞對上天的質問、國家的困境、自身的憂懼以及各方矛盾等方麵展開,情感真摯且強烈。
一、主題思想
1.
對上天不公的質問與怨懟:開篇“悠悠上天,曰父母且。無罪無辜,亂如此憮”,詩人將上天比作父母,本應庇佑眾生,然而如今百姓無罪卻深陷禍亂,表達出對上天不公的強烈質問。“昊天不弔,我王不寧”進一步強化這種情緒,指責上天不憐憫,致使國君不得安寧,體現詩人對上天在國家危難時刻未施援手的怨懟,反映出古人在麵對無法解釋的苦難時,對天命的質疑。
2.
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覽我家邦,既有顛覆。沉憂孔疚,不可弭忘”,詩人目睹國家麵臨顛覆的危險,內心充滿深深的憂慮與痛苦,且這種憂慮無法消除。這種對國家命運的高度關注,展現出詩人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感,表達對國家即將陷入絕境的痛心與無奈。
3.
對自身孤獨無助的感慨:“形影外求,寔雲亡予”描繪出詩人在困境中向外尋求援助,卻發現無人能助自己擺脫困境,深刻表達出其孤獨無助的心境。在國家危難麵前,詩人不僅為國家命運擔憂,也深感個人力量的渺小與無力,增添了詩歌的悲劇色彩。
4.
對各方矛盾的批判:“方茂爾惡,相爾矛矣。既夷既懌,如相酬矣”,生動刻畫了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關係。當矛盾激化時,彼此怒目相向,如同持矛相對;而矛盾緩和時,又表現得如同相互酬答般友好。詩人藉此批判各方勢力隻顧自身利益,不顧國家大局,致使國家陷入混亂,揭示國家動蕩的內部因素。
二、藝術特色
1.
鮮明的情感表達:詩歌情感濃烈且直接,通過對上天的質問、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自身孤獨無助的感慨以及對各方矛盾的批判,毫不掩飾地抒發內心的悲痛、無奈與憤怒。這種強烈的情感表達,極易引發讀者共鳴,使讀者深刻感受到詩人所處時代的艱難與詩人內心的煎熬。
2.
生動的對比描寫:“方茂爾惡,相爾矛矣。既夷既懌,如相酬矣”運用對比手法,將各方勢力矛盾激化與緩和時的不同表現進行鮮明對比,使各方勢力為私利而爭鬥、不顧國家利益的醜惡嘴臉躍然紙上,增強詩歌的諷刺效果與表現力,深刻揭示國家混亂的根源。
3.
比喻與象征手法的運用:將上天比作父母,卻以百姓無辜遭亂的現實形成反差,這種比喻增強對上天不公質問的力度,象征國家本應受上天庇佑卻未得。同時,“蘊隆蟲蟲”以悶熱的天氣象征國家局勢的緊張與混亂,使抽象的局勢具象化,讓讀者更直觀感受國家所處的危急狀況。
三、文學價值
1.
時代精神的反映:此詩真實反映晉朝動蕩時期人們的精神狀態與社會矛盾。通過詩人的描寫,後人能瞭解當時國家麵臨的危機、百姓的苦難以及各方勢力的紛爭,為研究晉朝曆史提供獨特的文學視角,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
2.
文學表現手法的貢獻:在文學創作上,該詩在情感表達、對比描寫及比喻象征手法運用上為後世詩歌創作提供借鑒。其濃烈的情感抒發方式影響後世抒情詩發展,對比與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豐富詩歌表現形式,推動文學表現手法的多樣化發展。
……
解析:
1.
悠悠上天,曰父母且
-
解析:“悠悠”描繪出上天的悠遠遼闊,給人一種浩瀚無邊、高高在上的感覺。“曰”在這裡是“稱作、叫做”的意思,引出對上天的一種傳統認知,即“父母且”。“父母且”中,“且”為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古人常將上天視為如同父母一般,有著庇佑、關愛眾生的責任,就像父母嗬護子女一樣。此句表達了詩人基於傳統觀念對上天的一種尊崇定位,為後文對上天的質問埋下伏筆。
2.
無罪無辜,亂如此憮
-
解析:“無罪無辜”強調百姓沒有任何過錯,是清白無辜的。然而,現實卻是“亂如此憮”,“亂”指的是社會的動蕩、混亂局麵,“憮(wu)”意為大,這裡形容禍亂極其嚴重。詩人以強烈的反差,質問為何無辜的百姓要承受如此巨大的社會禍亂,表達出對百姓遭遇的同情以及對造成這種局麵的根源——上天的不滿與質疑,深刻地反映出當時社會動蕩給百姓帶來的苦難。
3.
昊天不弔,我王不寧
-
解析:“昊天”是對上天的尊稱,常出現在古代祭祀或莊重的文學表達中,強調上天的至高無上。“不弔”意思是不憐憫、不體恤。“我王不寧”表明國君也不得安寧。此句進一步強化對上天的指責,認為上天沒有儘到應有的責任,沒有憐憫世間眾生,致使國家的君主都陷入不安的境地,突出國家局勢的嚴峻以及詩人對上天不作為的憤慨。
4.
群後顒顒,憂心如酲
-
解析:“群後”指的是眾多諸侯或地方長官,在詩中代表國家的統治階層。“顒顒(yong)”形容他們恭敬仰望的樣子,這裡表現出他們麵對國家局勢的一種無奈與敬畏態度。“憂心如酲(cheng)”,“酲”指喝醉了酒神誌不清的狀態,將內心的憂愁比作醉酒後的難受,形象地描繪出群後們因國家的混亂而憂心忡忡,內心痛苦不堪,如同醉酒般昏沉難受,體現統治階層對國家困境的擔憂之情。
5.
覽我家邦,既有顛覆
-
解析:“覽”即觀看、審視,詩人在這裡是對國家的整體狀況進行觀察。“家邦”指國家,“既有顛覆”表明詩人看到國家已經麵臨著被顛覆的危險,形象地描繪出國家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表達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局勢的危急。
6.
沉憂孔疚,不可弭忘
-
解析:“沉憂”指深沉的憂慮,體現出詩人內心憂慮的程度之深。“孔疚”中,“孔”表示很、非常,“疚”意為痛苦,進一步強調憂慮帶來的痛苦感。“不可弭忘”說明這種憂慮和痛苦無法消除、忘卻。此句生動地刻畫出詩人被國家命運的擔憂所深深困擾,內心的痛苦難以釋懷,突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牽掛之重。
7.
形影外求,寔雲亡予
-
解析:“形影外求”描繪詩人在困境中,除了自身的形影之外,向外尋求幫助或支援。“寔(shi)雲亡予”中,“寔”同“實”,確實;“雲”為語氣助詞;“亡予”表示沒有給予幫助,即詩人發現四處尋求援助,卻無人能伸出援手。此句深刻地表達出詩人在麵對國家困境時的孤獨無助,凸顯出個人在曆史洪流與國家危難麵前的渺小與無力感。
8.
蘊隆蟲蟲,群黎無辜
-
解析:“蘊隆蟲蟲(chong)”原指天氣悶熱,這裡用來比喻國家局勢的緊張、混亂,如同悶熱的天氣讓人感到壓抑和難受。“群黎”指廣大百姓,“無辜”再次強調百姓沒有過錯。此句通過比喻,將國家局勢的惡劣與百姓的無辜聯係起來,進一步說明在混亂的局勢下,無辜百姓深受其害,表達詩人對百姓悲慘遭遇的同情。
9.
方茂爾惡,相爾矛矣
-
解析:“方”表示正當、正在,“茂”這裡指仇恨、矛盾等情緒濃烈,“爾惡”即你們的惡行、惡意。“相爾矛矣”描繪出雙方怒目而視,如同手持長矛相對的場景。此句生動地刻畫了各方勢力之間矛盾激化時的狀態,彼此充滿惡意,劍拔弩張,即將展開爭鬥,揭示國家內部矛盾重重,局勢動蕩不安的原因。
10.
既夷既懌,如相酬矣
-
解析:“既”表示已經,“夷”指矛盾、紛爭等的平息,“懌(yi)”意為喜悅。“如相酬矣”描繪出雙方就像相互敬酒、應酬一樣,表現得很友好。此句與上一句形成鮮明對比,描述各方勢力在矛盾緩和時的狀態,剛剛還劍拔弩張,轉眼間又看似友好,諷刺各方勢力為了自身利益,不顧國家大局,隨意變換態度,進一步揭示國家動蕩不安的根源在於各方勢力的自私與短視。
……
句譯:
1.
悠悠上天,曰父母且
-
翻譯:高遠遼闊的上天啊,人們把您稱作如同父母一般。
2.
無罪無辜,亂如此憮
-
翻譯:百姓們沒有任何罪過,卻遭受如此巨大的禍亂。
3.
昊天不弔,我王不寧
-
翻譯:高高在上的上天不憐憫我們,致使我們的國君不得安寧。
4.
群後顒顒,憂心如酲
-
翻譯:諸侯們恭敬仰望,內心憂愁如同醉酒般難受。
5.
覽我家邦,既有顛覆
-
翻譯:審視我們的國家,已然麵臨著顛覆的危險。
6.
沉憂孔疚,不可弭忘
-
翻譯:深沉的憂慮帶來巨大痛苦,無法消除忘懷。
7.
形影外求,寔雲亡予
-
翻譯:除了自己的形影之外四處尋求援助,卻實在無人給予我幫助。
8.
蘊隆蟲蟲,群黎無辜
-
翻譯:國家局勢如悶熱天氣般緊張混亂,而廣大百姓卻是無辜的。
9.
方茂爾惡,相爾矛矣
-
翻譯:當你們的惡意正濃烈時,就像手持長矛對著彼此。
10.
既夷既懌,如相酬矣
-
翻譯:矛盾平息後又麵露喜悅,就像相互敬酒應酬一樣。
……
全譯:
高遠遼闊的上天啊,人們一向將您稱作如同父母一般,理應庇佑眾生。然而,百姓們皆是無罪無辜之人,卻為何遭受如此巨大的禍亂!
高高在上的上天啊,您為何不憐憫我們?致使我們的國君也不得安寧。諸侯們恭敬地仰望上天,內心憂愁萬分,如同醉酒般昏沉難受。
我審視我們的國家,已然麵臨著被顛覆的危險。這深沉的憂慮讓我痛苦不堪,實在無法消除與忘懷。
我在困境中,除了自己的形影之外四處尋求援助,然而實在是無人能夠給予我幫助。國家如今的局勢,就像悶熱難耐的天氣一般緊張混亂,可廣大無辜的百姓卻要承受這一切。
各方勢力啊,當你們的惡意濃烈之時,便惡狠狠地手持長矛,相互對峙。而當矛盾稍有平息,你們又麵露喜悅,如同相互敬酒應酬般熱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