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46章 潘嶽《關中詩十六章 其六》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46章 潘嶽《關中詩十六章 其六》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關中詩十六章·其六

潘嶽

戎車既駕,如霆如雷。

原隰淒淒,卉木萎摧。

哀我皇晉,痛心在目。

天地無心,萬物同塗。

禍延至尊,戒及禍車。

泛泛庶類,率土鹹蕪。

思樂哲人,眾庶是怙。

撫強虐弱,戴德畏威。

……

賞析:

《關中詩十六章·其六》聚焦於戰爭給晉朝帶來的重創,詩人以沉痛的筆觸描繪了戰爭場景、國家的衰敗以及人民的苦難,抒發了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

一、主題思想

1.

描繪戰爭的殘酷與破壞力:“戎車既駕,如霆如雷”,開篇便展現出戰爭爆發時,戰車出動的磅礴聲勢,如雷霆般震撼,暗示著戰爭的強大威力與不可阻擋。“原隰淒淒,卉木萎摧”進一步渲染戰爭帶來的破壞,廣袤大地一片淒涼,花草樹木皆遭摧毀,通過自然景象的衰敗,具象化地表現出戰爭對生態環境以及百姓賴以生存的家園的嚴重破壞,使讀者深切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無情。

2.

表達對晉朝命運的哀傷與擔憂:“哀我皇晉,痛心在目”,詩人直抒胸臆,毫不掩飾地表達出對晉朝陷入戰爭泥沼的哀傷之情,親眼目睹國家遭受重創,內心痛苦萬分,深刻體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高度關注與深切擔憂。這種情感貫穿全詩,成為詩歌的核心基調。

3.

揭示戰爭影響的廣泛性:“天地無心,萬物同塗”,詩人感慨天地似乎對人間的苦難無動於衷,使得萬物在戰爭麵前都一同遭受厄運,強調戰爭的影響波及到世間萬物,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倖免。“禍延至尊,戒及禍車”表明連皇帝都受到戰爭災禍的牽連,突出戰爭的危害已經滲透到國家的最高層,局勢危急到極點。“泛泛庶類,率土鹹蕪”則指出廣大百姓更是在劫難逃,整個國家領土內一片荒蕪,全麵揭示了戰爭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4.

對賢能之人的期盼:“思樂哲人,眾庶是怙”,在國家遭受如此災難之際,詩人表達了對賢能哲人的渴望。希望有這樣的人出現,能夠成為百姓的依靠,帶領國家走出困境,反映出詩人對國家複興的期盼以及對當前局勢下缺乏有力領導者的無奈。

二、藝術特色

1.

生動的比喻與誇張:“戎車既駕,如霆如雷”運用比喻手法,將戰車行進的聲勢比作雷霆,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戰爭的浩大場麵和強大威懾力,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和聽覺衝擊,同時略帶誇張地渲染了戰爭的緊張氛圍,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

2.

借景抒情與烘托:“原隰淒淒,卉木萎摧”通過描寫平原和低濕之地的淒涼景象以及花草樹木的枯萎折斷,借景抒情,以衰敗的自然景觀烘托出戰爭的殘酷和對國家造成的破壞,使讀者更能感同身受詩人內心的哀傷,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3.

情感的直接抒發與層層遞進:詩人在詩中多次直接抒發情感,如“哀我皇晉,痛心在目”,直白地表達對國家命運的哀傷。同時,詩歌情感呈現層層遞進的態勢,從對戰爭破壞的描寫,到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再到對皇帝受牽連以及百姓苦難的描述,情感逐漸加深,最後對賢能之人的期盼將情感推向**,使讀者深刻感受到詩人內心複雜而強烈的情感變化。

三、文學價值

1.

曆史的記錄與見證:此詩為晉朝那段動蕩曆史提供了生動的文學記錄。通過詩人的描述,後人能夠直觀地瞭解到當時戰爭的狀況、國家的處境以及人民的遭遇,具有重要的曆史參考價值,為研究晉朝曆史提供了獨特的文學視角。

2.

文學表現手法的傳承與發展:在文學創作方麵,該詩繼承並發展了傳統的比興、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通過生動的比喻、借景烘托以及情感的層層遞進,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後世詩歌創作在表達戰爭主題、抒發家國情懷等方麵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推動了文學表現手法的傳承與發展。

……

解析:

1.

戎車既駕,如霆如雷

-

解析:“戎車”,古代用於征戰的車輛,象征著戰爭的力量。“既駕”表明戰車已然啟動,奔赴戰場,戰事正式拉開帷幕。“如霆如雷”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戰車行進時發出的聲響比作雷霆轟鳴。霆、雷在人們的認知中,聲音巨大且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這一比喻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戰車出動時那種聲勢浩大、威風凜凜且來勢洶洶的場景,從聽覺上給人以強烈的衝擊,營造出戰爭一觸即發的緊張氛圍,也暗示了戰爭的強大破壞力。

2.

原隰淒淒,卉木萎摧

-

解析:“原隰”,“原”指平原,地勢平坦開闊;“隰”指低濕的地方,涵蓋了大地上不同的地貌。“淒淒”描繪出這些地方呈現出的淒涼景象,傳達出一種蕭瑟、衰敗的氛圍。“卉木萎摧”,“卉木”泛指花草樹木,“萎”表示枯萎,失去生機,“摧”意為折斷、破壞。此句描繪了在戰爭的影響下,無論是平原還是濕地,大地上的花草樹木都變得枯萎凋零、殘敗不堪。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寫,從側麵烘托出戰爭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展現了戰爭的殘酷無情,同時借景抒情,流露出詩人對戰爭破壞的哀傷之情。

3.

哀我皇晉,痛心在目

-

解析:“哀”直接表達出詩人內心深深的哀傷情緒,“我皇晉”明確了哀傷的物件是晉朝。詩人目睹國家在戰爭的蹂躪下滿目瘡痍,內心充滿了痛苦。“痛心在目”強調這種痛苦是親眼所見,真實可感,並非憑空想象。詩人將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與痛心直白地表達出來,讓讀者深刻體會到他對晉朝的深厚情感以及對國家遭受苦難的切膚之痛,這種直接抒情的方式增強了詩歌情感的感染力。

4.

天地無心,萬物同塗

-

解析:“天地無心”,詩人在這裡賦予天地以人的情感屬性,認為天地似乎沒有人類所具有的憐憫之心。在麵對人間如此慘烈的戰爭時,天地卻無動於衷,任由戰爭肆虐。這反映出詩人在麵對戰爭苦難時的一種無奈和悲憤情緒,他覺得天地本該庇護萬物,卻在此時似乎對人間的悲劇視而不見。“萬物同塗”,“塗”可理解為道路、境地,即世間萬物在這場戰爭中都麵臨著同樣悲慘的命運,無論高貴低賤、是何種類,都難以逃脫戰爭的劫難,進一步強調了戰爭影響的廣泛性和殘酷性,突出了人類在戰爭麵前的渺小與無助。

5.

禍延至尊,戒及禍車

-

解析:“禍延至尊”,“至尊”在封建時代通常指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此句表明戰爭帶來的災禍已經蔓延到皇帝身上,連處於權力頂端的皇帝都不能倖免於難,可見戰爭的危害程度之深,局勢已經危急到極點。“戒及禍車”含義相對隱晦,可能有多種解釋。一種可能是指戰爭的危險使得皇帝出行的車駕都需要格外戒備,暗示戰爭威脅到皇帝的安全出行;另一種可能是說災禍已經危及到與皇帝出行相關的事務,象征著皇室的威嚴和正常秩序受到嚴重衝擊,從側麵反映出戰爭對整個國家統治核心的巨大影響。

6.

泛泛庶類,率土鹹蕪

-

解析:“泛泛庶類”,“泛泛”形容眾多、廣泛的樣子,“庶類”指廣大的普通百姓以及世間萬物。這裡主要強調的是普通民眾,表明在戰爭的影響下,廣大百姓都受到了波及。“率土鹹蕪”,“率土”出自“率土之濱”,指整個國家領土範圍內,“鹹”表示都,“蕪”有荒蕪、衰敗之意。此句描繪出在戰爭的肆虐下,全國上下一片荒蕪的景象,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百姓生活困苦,土地荒蕪,經濟崩潰,全麵地展現了戰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毀滅性打擊,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本質。

7.

思樂哲人,眾庶是怙

-

解析:“思樂哲人”,“思”表示思念、渴望,“樂”可理解為期待、盼望,“哲人”指賢能智慧的人。在國家陷入如此深重的災難之時,詩人表達出對賢能之人的強烈渴望。“眾庶是怙”,“眾庶”指廣大百姓,“怙”意為依靠。詩人希望能有這樣的賢能之士出現,成為百姓的依靠,帶領國家走出戰爭的陰霾,恢複和平與安寧。此句反映出詩人對國家複興的期盼,同時也透露出在當前困境下,對缺乏有力領導者來拯救國家和人民的無奈之情,為詩歌增添了一份對未來的期許與憂慮交織的複雜情感。

……

句譯:

1.

戎車既駕,如霆如雷:

-

戰車已然出征,行進之聲如雷霆轟鳴。

2.

原隰淒淒,卉木萎摧:

-

平原和濕地一片淒涼,花草樹木枯萎折斷。

3.

哀我皇晉,痛心在目:

-

哀傷我大晉王朝,目睹慘狀痛心不已。

4.

天地無心,萬物同塗:

-

天地似乎沒有憐憫之心,萬物在劫難逃同遭厄運。

5.

禍延至尊,戒及禍車:

-

災禍蔓延到皇帝身上,連皇帝出行都需戒備災禍。

6.

泛泛庶類,率土鹹蕪:

-

廣大的百姓等眾生,整個國家一片荒蕪。

7.

思樂哲人,眾庶是怙:

-

盼望賢能智慧的人,成為百姓可以依靠的物件。

……

全譯:

戰車已然啟動出征,行進時發出的聲響,猶如雷霆轟鳴般震耳欲聾。

平原與低濕之地,皆是一片淒涼景象,原本生機勃勃的花草樹木,如今紛紛枯萎折斷。

哀傷我那尊貴的晉朝,親眼目睹這般悲慘的景象,心中滿是痛苦。

天地彷彿毫無憐憫之心,世間萬物在這場戰爭中,都同樣遭受著厄運的侵襲。

災禍已經蔓延到皇帝身上,就連皇帝出行的車駕,都不得不戒備這無儘的災禍。

眾多的普通百姓,以及世間萬物,整個國家的土地之上,全都呈現出荒蕪衰敗之態。

滿心期盼著賢能智慧之人的出現,好讓廣大百姓有所依靠,引領國家走出困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