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44章 嵇康《贈秀才入軍·其八》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44章 嵇康《贈秀才入軍·其八》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贈秀才入軍·其八

嵇康

我友焉之,隔茲山梁。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企予望之,涕下沾裳。

……

賞析:

《贈秀才入軍·其八》是嵇康《贈秀才入軍》組詩中的一篇佳作,以其真摯的情感、巧妙的化用和生動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思念與離彆的哀傷。這首詩雖篇幅短小,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層次與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情感表達:真摯深沉,層層遞進

開篇的迷茫與牽掛:“我友焉之,隔茲山梁”,詩歌開篇,詩人便以直白的疑問,流露出對友人去向的迷茫與關切。“焉之”二字,飽含著未知與擔憂,緊接著“隔茲山梁”,點明瞭與友人之間已被山梁相隔,空間上的距離瞬間在讀者眼前拉開,一種分離的惆悵之感撲麵而來。這種開篇方式,直接將讀者帶入詩人因友人離去而產生的複雜情緒之中,為全詩奠定了思念與牽掛的情感基調。

中間的無奈與痛苦:“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人化用《詩經》典故,以反問的修辭手法,發出“誰說黃河寬廣,竟然連一條小船都容不下”的感慨。表麵上看,這似乎在強調空間的狹窄,然而,結合上下文,其深層含義在於突出即便空間距離在客觀上或許並非遙不可及,但現實中卻因種種原因無法與友人相見,這種咫尺天涯的無奈,讓詩人內心的痛苦愈發濃烈。此處通過對空間概唸的巧妙處理,強化了因分離而產生的無奈與痛苦之情,使讀者深刻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掙紮。

結尾的悲痛與不捨:“企予望之,涕下沾裳”,詩人以生動的細節描寫,將思念之情推向**。“企予望之”,描繪出詩人踮起腳尖,極力遠眺,渴望能看到友人身影的畫麵,這一動作生動地展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極度思念與渴望相見的急切心情。而“涕下沾裳”則直白地刻畫了詩人因思念過度而傷心落淚,淚水濕透衣裳的情景,將詩人與友人分離後的悲痛與不捨之情毫無保留地宣泄出來。這種從思唸到悲痛的情感遞進,使讀者能夠真切地體會到詩人內心深處那份真摯而深沉的情感。

二、藝術手法:巧妙化用,生動形象

化用典故,深化情感:詩中“誰謂河廣?曾不容刀”化用《詩經·衛風·河廣》的詩句,這種化用並非簡單的引用,而是賦予了其新的內涵。在《詩經》中,此句表達的是對家鄉的思念,而嵇康在此處將其用於表達對友人的思念,使詩歌在情感表達上更具深度與文化底蘊。通過這一化用,詩人不僅巧妙地借古人之語抒發自己的情感,更引發了讀者對經典的聯想,進一步深化了詩歌中因距離而產生的無奈與思念之情,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含蓄而豐富。

細節描寫,增強感染力:“企予望之,涕下沾裳”運用了細節描寫的手法,生動地刻畫出詩人思念友人的狀態。“企予望之”這一動作,將詩人內心的渴望具象化,使讀者彷彿能看到詩人在山梁這端,踮起腳尖,眼神中充滿期待地望向遠方友人離去的方向。而“涕下沾裳”則以淚水沾濕衣裳這一細節,直觀地展現出詩人內心的悲痛程度。這種細節描寫,讓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生動形象,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使讀者能夠感同身受地體會到詩人與友人分離後的痛苦與不捨。

三、主題意義:友情的珍視與離彆的感傷

《贈秀才入軍·其八》圍繞著對友人的思念這一主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以及因離彆而產生的感傷。在古代社會,交通不便,一旦友人分離,相見便變得極為困難,這種離彆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深深的痛苦。嵇康通過這首詩,將這種普遍存在的情感以真摯的筆觸展現出來,引發了讀者對友情和離彆的共鳴。它不僅反映了個人在麵對離彆時的情感體驗,更體現了人類對真摯情感的共同追求與珍視。同時,這首詩也從側麵反映了當時社會環境下人們生活的無常與無奈,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

嵇康的《贈秀才入軍·其八》以其真摯的情感、巧妙的藝術手法,成為表達離彆思念之情的經典之作,至今仍能觸動讀者的心絃,讓人們感受到友情的珍貴與離彆的苦澀。

……

解析:

我友焉之,隔茲山梁

-

解析:此句以疑問開篇,直抒對友人的牽掛。“我友焉之”中,“焉之”即“到哪裡去”,詩人開篇便急切發問,友人究竟去往了何方,這種直白的詢問,將對友人去向的關切之情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凸顯出兩人關係的親密。“隔茲山梁”則給出了部分答案,同時也點明瞭殘酷的現實——一道山梁橫亙在兩人之間。“隔”字猶如一道屏障,強化了兩人空間上的阻隔感,讓讀者瞬間感受到詩人與友人分離後的那種無奈與失落。這一句不僅為全詩奠定了思念與惆悵的基調,還暗示了此次分離可能帶來的相見無期,引發讀者對後續情感發展的關注。

-

情感傳達:從情感角度看,此句表達了詩人因友人突然離去且不知去向的迷茫,以及對山梁造成空間阻隔的無奈,展現出對友人深深的眷戀和牽掛。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

解析:這兩句詩化用《詩經·衛風·河廣》的典故,采用反問句式,極言距離之“近”。“誰謂河廣”,意思是“誰說黃河寬廣呢”,先以反問製造懸念,引發讀者思考。“曾不容刀”中,“刀”通“舠”,指小船,意為黃河竟然狹窄得連一條小船都難以容納。詩人在此並非真的在描述黃河的寬窄,而是以誇張的手法,借黃河的“窄”來強調與友人之間看似並不遙遠的空間距離。然而,即便距離看似近在咫尺,卻依然無法逾越,這種強烈的反差,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因無法與友人相見的無奈與痛苦。通過這種化用和誇張,詩人巧妙地將空間距離與內心的情感距離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強化了思念之情。

-

情感傳達:傳達出詩人對與友人近在咫尺卻無法相見的極度無奈與痛苦,看似近的距離卻因現實原因無法跨越,這種矛盾的情感讓思念愈發濃烈。

企予望之,涕下沾裳

-

解析:前半句“企予望之”,描繪出詩人一個極具畫麵感的動作。“企”即踮起腳尖,“予”指代詩人自己,詩人為了能看到友人,不由自主地踮起腳尖,努力向遠方眺望。這一動作生動地展現出詩人對友人的極度渴望和思念之情,彷彿隻要自己看得更遠,就能再次見到友人的身影。後半句“涕下沾裳”,則將詩人的情感推向了**。“涕下”表明詩人因思念友人而傷心落淚,“沾裳”則強調淚水之多,以至於打濕了衣裳。這一細節描寫,將詩人內心深處的悲痛與不捨之情淋漓儘致地展現出來,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詩人與友人分離後的痛苦。從踮腳眺望到淚水沾裳,情感層層遞進,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深刻體會到詩人的思念之切。

-

情感傳達:此句將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推至頂峰,淋漓儘致地展現出詩人因思念友人而悲痛欲絕的心境,以及對友人深深的不捨之情。

……

句譯:

我友焉之,隔茲山梁

譯:我的友人究竟去往了何方?如今我們被這道山梁相隔。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譯:誰說那黃河寬廣無比?實則窄得難以容下一條小船。

企予望之,涕下沾裳

譯:我踮起腳尖翹首遠望,淚水潸然落下,沾濕了衣裳。

……

全譯:

我的摯友啊,你究竟去了哪裡?

如今我們已被這山梁遠遠阻隔。

誰說黃河寬廣無邊?

它窄得竟連小船都難以通過。

我踮起腳尖,竭力把你遙望,止不住的淚水,沾濕了我的衣裳。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