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234章 夏侯湛《長夜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234章 夏侯湛《長夜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長夜謠

夏侯湛

日暮兮初晴,天灼灼兮遐清。

披雲兮歸山,垂景兮照庭。

列宿兮皎皎,星稀兮月明。

亭簷隅以逍遙兮,盼北極而顧南榮。

嗟白日之不與吾兮,迄今夕而久盈。

惟人生之忽過兮,若鑿石之未曜。

譬彼蛟龍,乘雲浮兮。

泛淫川穀,隨波流兮。

奄忽容裔,逝不留兮。

心悄愴兮有哀,誌惆悵兮有違。

履幅舄兮鏘鏘,左繁弱兮右忘歸。

飛芒起兮星馳,驚電發兮揚暉。

梁弱水之濎濙兮,躡不周之逶蛇。

想崑山之高嶽兮,思鄧林之扶疏。

悲離居之勞心兮,情悁悁而思歸。

……

賞析:

《長夜謠》是夏侯湛的一篇佳作,以其獨特的藝術表達和深沉的情感內涵展現出魏晉詩歌的魅力。

一、情感表達

1.

時光與人生之歎:詩歌開篇描繪傍晚雨後天晴的明朗景色,隨著夜幕降臨,詩人筆鋒一轉,發出“嗟白日之不與吾兮,迄今夕而久盈”的感慨,將白日的短暫與長夜的漫長進行對比,借時間維度的反差,深刻表達對時光匆匆流逝的惋惜。“惟人生之忽過兮,若鑿石之未曜”進一步以鑿石未曜為喻,形象地抒發了人生易逝卻功業未就的無奈與憂慮,體現出對生命短暫和理想追求的思考,引發讀者對人生價值的共鳴。

2.

壯誌未酬的惆悵:詩中“心悄愴兮有哀,誌惆悵兮有違”直接傾訴了詩人內心的痛苦與誌向難伸的惆悵。儘管詩人以蛟龍自比,展現出“乘雲浮兮”“泛淫川穀,隨波流兮”的灑脫與不凡,渴望像蛟龍般自由馳騁、擺脫現狀,但“奄忽容裔,逝不留兮”又道出時光與機遇的轉瞬即逝,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使詩人陷入深深的無奈與惆悵之中,這種壯誌難酬的情感貫穿全詩,強化了詩歌的悲劇色彩。

3.

對理想境界的嚮往與思歸之情:“梁弱水之濎濙兮,躡不周之逶蛇。想崑山之高嶽兮,思鄧林之扶疏”,詩人藉助弱水、不周山、崑山、鄧林等充滿奇幻色彩的神話意象,表達對高遠、美好境界的嚮往,反映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憧憬。而“悲離居之勞心兮,情悁悁而思歸”一句,“思歸”之情既指向現實中的家鄉,更指向精神上的理想歸宿,暗示隻有在理想境界中才能找到心靈的慰藉,深化了詩歌對理想追求與現實困境矛盾的主題。

二、藝術特色

1.

借景抒情與情景交融:詩歌巧妙地將情感融入景色描寫之中。從傍晚“日暮兮初晴,天灼灼兮遐清。披雲兮歸山,垂景兮照庭”的明朗開闊,到夜晚“列宿兮皎皎,星稀兮月明”的靜謐清幽,再到由景引發的時光感慨,景色的變化與詩人情感的起伏相呼應。寧靜美好的夜景與詩人內心的惆悵形成鮮明對比,以樂景襯哀情,使情感表達更為深沉,營造出悠遠而富有感染力的意境,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詩人的心境。

2.

豐富的意象運用:詩中運用了大量獨特的意象,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蛟龍這一意象象征著詩人的不凡抱負與自由追求;流星、閃電“飛芒起兮星馳,驚電發兮揚暉”代表瞬間的強大力量與光芒,體現詩人對力量和輝煌的渴望;弱水、不周山、崑山、鄧林等神話意象,不僅增添了詩歌的奇幻色彩,更拓展了詩歌的意境空間,使詩人對理想境界的嚮往具象化,豐富了詩歌的內涵,展現出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3.

細膩的情感刻畫與節奏變化:詩人通過細膩的筆觸,逐步深入地刻畫內心複雜的情感。從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到壯誌未酬的惆悵,再到對理想境界的嚮往與思歸之情,情感層次豐富且過渡自然。詩歌節奏也隨之變化,如“履幅舄兮鏘鏘,左繁弱兮右忘歸”,短促有力的節奏表現出詩人準備有所作為的決心;而“奄忽容裔,逝不留兮”等句節奏稍緩,傳達出無奈與失落,這種節奏的張弛變化,更好地烘托了詩人起伏的情感,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

解析:

1.

日暮兮初晴,天灼灼兮遐清。

-

解析:“日暮”點明時間是傍晚,“初晴”說明此前有雨,剛剛放晴。“灼灼”本意是鮮明、明亮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天空在雨後初晴時明亮的狀態。“遐清”中,“遐”表示高遠,“清”描繪天空的清澈,此句勾勒出傍晚時分,雨過天晴,天空高遠而清澈,明亮的景象,為全詩奠定了一種開闊明朗的初始氛圍,同時也暗示著天氣的轉變如同詩人心境變化的開端。

2.

披雲兮歸山,垂景兮照庭。

-

解析:“披雲”描繪雲朵散開,彷彿披在山間的動態,給人一種悠然的畫麵感。“歸山”則明確雲的去向,使畫麵更具空間感。“垂景”指太陽西斜後,餘暉垂落下來,“景”通“影”,這裡指日光。“照庭”表明餘暉灑落在庭院之中,視角從廣闊的天空與山巒,聚焦到詩人所處的庭院,這種空間的轉換,自然地引出下文詩人在庭院中的所見所感,同時餘暉照庭的畫麵,也增添了一份寧靜與柔和。

3.

列宿兮皎皎,星稀兮月明。

-

解析:隨著夜幕降臨,景色發生變化。“列宿”指天上眾多的星宿,“皎皎”形容星星明亮的樣子。在這浩瀚夜空中,星星稀疏分佈,而月亮顯得格外明亮,此句通過對星宿和月亮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美好的夜空氛圍。這種寧靜的夜景描寫,不僅為後文詩人的感慨和思緒做了鋪墊,同時以景襯情,暗示詩人內心的靜謐與潛藏的情感波動。

4.

亭簷隅以逍遙兮,盼北極而顧南榮。

-

解析:“亭簷隅”點明詩人所處的位置在亭台屋簷的角落,“逍遙”在這裡並非自由自在的逍遙之意,而是形容詩人在這角落來回徘徊的狀態。“盼北極”中,“北極”指北極星,古人常通過觀測北極星來辨彆方向,此處詩人凝望北極星,可能寓意著對方向、目標的追尋。“顧南榮”的“南榮”指房屋的南簷,詩人又回頭看向南麵的屋宇,通過詩人在亭簷角落的徘徊以及視線在北極星與南簷之間的轉換,暗示詩人內心思緒的流轉,在這長夜之中,對自身的處境和未來進行思考。

5.

嗟白日之不與吾兮,迄今夕而久盈。

-

解析:“嗟”是感歎詞,表達詩人內心的感慨。詩人在此感歎白日不肯與自己多相伴,時間短暫,而與之相對的是,夜晚卻顯得漫長無儘,“迄今夕而久盈”中的“盈”有充滿、漫長之意。這種將白日與夜晚時長感受的對比,深刻地表達出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以及麵對長夜時內心的無奈與煎熬,同時也為下文對人生短暫的思考埋下伏筆。

6.

惟人生之忽過兮,若鑿石之未曜。

-

解析:“惟”為發語詞,引起下文對人生的感慨。“人生之忽過”直接表明詩人認為人生過得十分匆匆,轉瞬即逝。“若鑿石之未曜”運用比喻,將人生比作開鑿石頭,然而石頭卻還未閃耀出光芒,寓意著人生短暫,自己卻還未取得顯著成就,流露出詩人對人生易逝、一事無成的惋惜與憂慮之情,進一步深化了對時光和人生的思考主題。

7.

譬彼蛟龍,乘雲浮兮。

-

解析:詩人在此將自己比作蛟龍,“譬”即比喻。蛟龍在傳統文化中象征著強大、不凡與自由。“乘雲浮兮”描繪蛟龍在雲間飄浮的情景,形象地展現出一種自由自在、超凡脫俗的狀態,體現出詩人渴望擺脫現實的束縛,追求高遠、自由境界的心境,同時與前文對人生困境的感慨形成對比,表達出對理想狀態的嚮往。

8.

泛淫川穀,隨波流兮。

-

解析:繼續描述蛟龍的行動,“泛淫”有浮遊、遊蕩之意,描繪蛟龍在山川河穀間自由自在地遊動。“隨波流兮”表明蛟龍順著水流飄蕩,進一步強調其行動的自由隨性,不受拘束。通過對蛟龍這一形象的刻畫,詩人以物自比,更加深入地表達出自己渴望像蛟龍一樣,在生活中能夠自由灑脫,不受世俗限製,追求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

9.

奄忽容裔,逝不留兮。

-

解析:“奄忽”形容時間或事物的突然變化,“容裔”描繪蛟龍消逝時的姿態,形容其緩緩遠去。此句描繪蛟龍瞬間消逝,不留痕跡,如同時間和機遇一般轉瞬即逝。這裡從對蛟龍自由美好狀態的描繪,突然轉到其消逝的無奈,暗示詩人意識到理想中的自由與機遇難以長久把握,呼應前文對人生短暫的感慨,進一步增添了無奈與惆悵的情緒。

10.

心悄愴兮有哀,誌惆悵兮有違。

-

解析:“悄愴”形容內心憂愁、淒涼,“哀”直接表達哀傷之情,此句表明詩人內心充滿憂傷。“誌惆悵兮有違”中,“惆悵”體現出詩人因失意而傷感的情緒,“誌有違”則說明詩人的誌向與現實相違背,無法實現。這兩句直接抒發詩人內心的痛苦與失落,將前文借景與借物所蘊含的情感直接點明,揭示出前麵諸多感慨與想象背後的情感根源,即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導致的痛苦。

11.

履幅舄兮鏘鏘,左繁弱兮右忘歸。

-

解析:“履幅舄”指穿著鞋子,“鏘鏘”模擬走路時鞋子發出的聲響,描繪出詩人走路時的狀態,給人一種堅定有力的感覺。“繁弱”是古代良弓名,“忘歸”是良箭名,“左繁弱兮右忘歸”表明詩人左手拿著繁弱弓,右手拿著忘歸箭,全副武裝的形象躍然紙上。這一描寫暗示詩人渴望有所作為,準備行動,展現出詩人內心的壯誌,然而結合前文的情感基調,又與現實中壯誌未酬的無奈形成反差。

12.

飛芒起兮星馳,驚電發兮揚暉。

-

解析:“飛芒起兮星馳”描繪流星飛馳而過,光芒閃爍的景象,“飛芒”指流星的光芒,“星馳”形容流星快速劃過天空。“驚電發兮揚暉”則描寫閃電突然爆發,閃耀光輝。這兩句以流星和閃電的迅猛和耀眼,展現出瞬間的強大力量與光芒,表達詩人內心對力量與輝煌的嚮往,渴望能夠像流星和閃電一樣,在短暫的人生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實現自己的理想,同時也從側麵反映出詩人對現實平淡與無奈的不甘。

13.

梁弱水之濎濙兮,躡不周之逶蛇。

-

解析:“梁”在這裡用作動詞,意為跨越,“弱水”在古代神話中是指水淺或險惡難渡的河流,“濎濙”形容水波蕩漾的樣子。“躡”表示登上,“不周”指不周山,是古代神話中的山名,“逶蛇”形容山勢曲折蜿蜒。詩人想象自己跨越水波蕩漾的弱水,登上曲折蜿蜒的不周山,弱水和不周山在神話中都是充滿奇幻色彩且難以到達之地,通過這種想象,表達詩人渴望突破現實的侷限,追求高遠目標的強烈願望,體現出詩人對理想境界的執著追求。

14.

想崑山之高嶽兮,思鄧林之扶疏。

-

解析:“崑山”即昆侖山,在古代文化中象征著高潔、神聖,常被視為仙境所在。“高嶽”強調昆侖山的高大雄偉。“鄧林”相傳是誇父逐日渴死後,棄其杖所化的樹林,代表著生機與繁茂。詩人思念崑山的高山,嚮往鄧林的繁茂,這兩個意象進一步表達詩人對美好、高遠境界的追求,崑山的高潔和鄧林的生機,象征著詩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園和人生狀態,深化了對理想境界的嚮往這一主題。

15.

悲離居之勞心兮,情悁悁而思歸。

-

解析:“悲離居”表明詩人悲傷於長久的離彆狀態,“勞心”體現出因離彆而內心憂慮、疲憊。“悁悁”形容憂愁、憂鬱的樣子,“思歸”直接表達出詩人滿懷思念渴望回歸的情感。這裡的“歸”既可以指回歸現實中的家鄉,尋求心靈的慰藉,也可理解為回歸到理想的生活狀態或實現理想,總結全詩,點明內心的痛苦根源與渴望,將前麵所表達的各種情感歸結於對理想歸宿的追求,升華了詩歌的主題。

……

句譯:

1.

日暮兮初晴,天灼灼兮遐清。

傍晚時分雨剛停,天空明亮且高遠澄澈。

2.

披雲兮歸山,垂景兮照庭。

雲朵散開,彷彿披著山間,落日餘暉灑落在庭院之中。

3.

列宿兮皎皎,星稀兮月明。

天上眾多星宿明亮閃爍,繁星稀疏,明月格外皎潔。

4.

亭簷隅以逍遙兮,盼北極而顧南榮。

我在亭台屋簷的角落徘徊,時而仰望北極星,時而回望南麵的屋宇。

5.

嗟白日之不與吾兮,迄今夕而久盈。

唉,白日不肯多與我相伴,如今這夜晚卻漫長無儘。

6.

惟人生之忽過兮,若鑿石之未曜。

人生匆匆而過,就如同開鑿石頭卻還未讓它閃耀光芒。

7.

譬彼蛟龍,乘雲浮兮。

我好比那蛟龍,在雲間自在飄浮。

8.

泛淫川穀,隨波流兮。

在山川河穀間浮遊遊蕩,順著水流自在飄蕩。

9.

奄忽容裔,逝不留兮。

蛟龍瞬間消逝,緩緩遠去,不再停留。

10.

心悄愴兮有哀,誌惆悵兮有違。

我的內心憂愁哀傷,誌向無法實現而滿懷惆悵。

11.

履幅舄兮鏘鏘,左繁弱兮右忘歸。

我穿著鞋子行走,發出鏘鏘聲響,左手持著繁弱良弓,右手握著忘歸利箭。

12.

飛芒起兮星馳,驚電發兮揚暉。

流星飛馳,光芒乍起,如閃電爆發,閃耀光輝。

13.

梁弱水之濎濙兮,躡不周之逶蛇。

我想要跨越水波蕩漾的弱水,登上曲折蜿蜒的不周山。

14.

想崑山之高嶽兮,思鄧林之扶疏。

心中想著昆侖山的巍峨山峰,思念著鄧林的繁茂樹林。

15.

悲離居之勞心兮,情悁悁而思歸。

悲傷於長久的離彆讓我心力交瘁,滿懷憂愁渴望回歸。

……

全譯:

傍晚時分,雨過初霽,天空明亮耀眼,高遠而澄澈。

雲朵如披散般向山間飄去,落日的餘暉傾灑,照亮了庭院。

夜空中,點點星宿皎潔閃爍,繁星稀疏,明月顯得格外明朗。

我在亭台屋簷的角落徘徊,時而仰望北極星,時而回望南麵的屋宇。

唉,白日為何如此短暫,不願與我多作相伴,而這夜晚卻漫長無儘。

人生啊,匆匆如過客,恰似開鑿石頭,卻尚未見其閃耀光芒。

我好似那蛟龍,在雲間悠然飄浮。

於山川河穀間自在浮遊,順著水波任意飄蕩。

蛟龍瞬間消逝,緩緩遠去,不再停留。

我的內心滿是憂愁哀傷,誌向難伸,滿心惆悵。

我腳步匆匆,鞋子發出鏘鏘聲響,左手握著繁弱良弓,右手拿著忘歸利箭。

流星飛馳,光芒乍現如閃電爆發,閃耀著光輝。

我欲跨越水波蕩漾的弱水,踏上那曲折蜿蜒的不周山。

心中思念著昆侖山的雄偉高峻,嚮往著鄧林的枝繁葉茂。

長久的離彆讓我心力交瘁,滿懷憂傷,一心渴望回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