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240章 石崇《王明君辭》
王明君辭
石崇
序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觸文帝諱,改焉。匈奴盛,請婚於漢,元帝以後宮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聲,故敘之於紙雲爾。
辭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辭訣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仆禦涕流離,轅馬悲且鳴。哀鬱傷五內,泣淚沾朱纓。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延我於穹廬,加我閼氏名。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淩辱,對之慚且驚。
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
願假飛鴻翼,棄之以遐征。飛鴻不我顧,佇立以屏營。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並。
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
賞析:
石崇的《王明君辭》以王昭君的故事為藍本,通過詩辭結合的形式,深刻展現了昭君出塞的悲慘命運與複雜心境,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一、主題思想
1.
對昭君悲劇命運的同情:全詩圍繞昭君出塞展開,從她“將適單於庭”的無奈離彆,到在匈奴“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的痛苦生活,生動描繪出她作為政治犧牲品的悲慘境遇,字裡行間飽含著作者對昭君深深的同情。例如“辭訣未及終,前驅已抗旌”,描繪出昭君與親人匆匆告彆,突出她身不由己的悲哀,引發讀者對其命運的憐憫。
2.
對異域生活的不適與痛苦:詩中著重刻畫了昭君在匈奴的種種不適。“殊類非所安”表明她難以融入不同習俗的匈奴人群;“父子見淩辱”描述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習俗對她的衝擊,這種違背漢族倫理的行為讓她“慚且驚”,深刻體現出她在異域生活精神層麵的痛苦,反映出文化差異給她帶來的折磨。
3.
對命運無常與人生苦難的感慨:借昭君的經曆,作者抒發了對命運無常和人生苦難的感慨。昭君從“漢家子”到遠嫁匈奴的轉變,展示了命運的巨大落差。她在匈奴苟且偷生,“苟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體現出對苦難人生的無奈與憤懣,引發讀者對人生境遇和命運的思考。
二、藝術特色
1.
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詩辭以敘事為線索,清晰展現昭君出塞前後的經曆,如告彆家鄉、抵達匈奴、麵對異域生活等。在敘事過程中,又融入大量抒情語句,如“哀鬱傷五內,泣淚沾朱纓”“苟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等,使讀者既能瞭解昭君的故事,又能深切感受到她內心的情感變化,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2.
烘托與對比手法的運用:善於運用烘托手法營造氛圍。“仆禦涕流離,轅馬悲且鳴”,通過描寫仆禦的哭泣和轅馬的悲鳴,側麵烘托出昭君離彆的哀傷。同時,詩中多處運用對比,如昭君過去“匣中玉”般的高貴與如今“糞上英”的卑微,“朝華”的短暫美好與“秋草”的衰敗淒涼,突出她命運的變化和生活的悲慘,強化了情感表達。
3.
語言質樸自然,情感真摯深沉:語言質樸平實,通俗易懂,卻能精準傳達出昭君的情感。沒有過多華麗辭藻堆砌,以直白的表述讓讀者直接感受到昭君的痛苦、無奈、憤懣等複雜情感,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情感衝擊力,引發讀者共鳴。
……
解析:
序
1.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觸文帝諱,改焉。
-
解析:開篇明確指出王明君實際上就是王昭君。在古代,為了表示對帝王的尊敬,人們在說話或寫文章時不能直接提及帝王的名字,這就是避諱製度。這裡因為要避晉文帝司馬昭的名諱(“昭”與“昭”同音),所以將王昭君改稱為王明君。此句簡單介紹了人物名字變更的緣由,讓讀者對標題中的“王明君”有清晰的認識,同時也體現出古代避諱文化對文學作品的影響。
2.
匈奴盛,請婚於漢,元帝以後宮良家子昭君配焉。
-
解析:此句闡述了昭君出塞的曆史背景。當時匈奴勢力強大,向漢朝請求聯姻。漢元帝從後宮中挑選了出身清白的良家女子昭君,將她許配給匈奴。這一決策背後反映出漢朝在處理與匈奴關係時,采取了以和親來維護和平的外交策略。“良家子”表明昭君出身並非貴族,卻被選中承擔起和親的重任,暗示了她命運的無奈與身不由己。
3.
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
-
解析:作者在此運用類比手法,提及過去漢朝公主遠嫁烏孫時,為了慰藉公主在漫長旅途中的思鄉之情,特意安排在馬上彈奏琵琶作樂。由此推測,在送昭君出塞時,想必也采用了同樣的方式。這種類比不僅豐富了故事背景,也為昭君出塞增添了一抹憂傷的色彩,讓讀者能夠聯想到昭君在前往匈奴途中,伴著琵琶聲思念家鄉的畫麵,更深刻地體會到她內心的孤獨與哀愁。
4.
其造新曲,多哀怨之聲,故敘之於紙雲爾。
-
解析:這句話說明瞭創作這篇《王明君辭》的原因。由於送彆昭君時所創作的新曲大多充滿哀怨的情感,作者被這些曲調所觸動,故而將昭君的故事和其中蘊含的哀怨之情記錄下來,形成了這篇作品。“故敘之於紙雲爾”,簡潔地表明瞭寫作目的,也讓讀者明白,此詩旨在通過文字傳達出與新曲同樣的哀怨情感,為正文的展開做了鋪墊。
辭
1.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
-
解析:此句以昭君自述的口吻開篇,強調“我本”,突出她原本是漢朝的女子,然而命運弄人,如今卻要遠嫁至匈奴單於的王庭。“本”字流露出昭君對自己漢朝身份的認同以及對即將前往陌生異域的無奈,這種強烈的身份與命運的反差,奠定了整首詩哀怨的情感基調,讓讀者瞬間感受到昭君內心的複雜情緒。
2.
辭訣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
解析:生動地描繪出昭君與親人告彆時的倉促場景。她與親人的訣彆之辭還沒說完,前方開路的儀仗隊就已經高高舉起旗幟,催促出發。“未及終”突出了告彆過程的短暫和不完整,“抗旌”則形象地表現出出發的急切。這種場景的刻畫,深刻地展現出昭君身不由己的悲哀,她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隻能被迫中斷與親人的告彆,踏上未知的旅程,進一步強化了詩中的哀傷氛圍。
3.
仆禦涕流離,轅馬悲且鳴。
-
解析:這兩句運用側麵烘托的手法來渲染離彆的哀傷。駕車的仆人和車夫都淚流滿麵,拉車的轅馬也發出悲哀的嘶鳴聲。人有情感會因離彆而哭泣,而馬也彷彿通人性般悲啼,以人、馬同悲的場景,從側麵烘托出昭君離彆時的悲痛之深,這種哀傷的氛圍不僅感染著身邊的人,甚至連牲畜都能感知,進一步強化了全詩的哀傷情感,使讀者更能體會到昭君內心的痛苦。
4.
哀鬱傷五內,泣淚沾朱纓。
-
解析:此句直接深入到昭君的內心世界,描寫她內心充滿了哀傷和鬱悶,這種痛苦深深地刺痛著她的五臟六腑。淚水不停地流淌,沾濕了她紅色的帽帶。“傷五內”形象地表現出昭君內心痛苦的程度之深,而“泣淚沾朱纓”則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將她悲痛欲絕的狀態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她內心的極度悲傷。
5.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
-
解析:描述了昭君隨著行程的推進,一天天地遠離家鄉。“行行”一詞,強調了路途的漫長和艱辛,每前行一步,就離家鄉更遠一分。“日已遠”進一步突出了這種遠離家鄉的無奈和不捨。最終,她到達了匈奴的城池。此句體現出昭君對家鄉的眷戀以及對未知的匈奴生活的迷茫,讓讀者感受到她在漫長旅途中的孤獨與無助,以及麵對新環境的忐忑。
6.
延我於穹廬,加我閼氏名。
-
解析:昭君到達匈奴後,被迎進了匈奴人居住的穹廬(帳篷),並被賜予“閼氏”的名號,“閼氏”是匈奴單於配偶的稱號,從身份上看,她在匈奴獲得了尊貴的地位。然而,這尊貴的名號並不能給她帶來真正的喜悅,為下文她對在匈奴生活的不適與痛苦的描述埋下伏筆,形成一種看似尊貴卻內心痛苦的反差。
7.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
-
解析:此句表達了昭君在匈奴生活的核心感受。“殊類”指與自己不同種族、不同習俗的匈奴人,她覺得自己難以適應與這些“殊類”共處的生活。儘管她在匈奴擁有“閼氏”的尊貴身份,但她並不以此為榮。這表明昭君內心深處依然堅守著自己作為漢人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對匈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存在著深深的隔閡,體現出她在精神層麵的痛苦和孤獨。
8.
父子見淩辱,對之慚且驚。
-
解析:這裡具體指出了昭君在匈奴遭遇的違揹她認知和倫理的事情。匈奴有“父死,妻其後母”的習俗,這對於深受漢族倫理道德觀念影響的昭君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淩辱”。麵對這種情況,她感到既“慚”又“驚”。“慚”體現出她內心的羞恥感,“驚”則表現出她對這種違背倫理習俗的震驚。這一句進一步深化了她在匈奴生活的痛苦,揭示了文化差異給她帶來的巨大精神折磨。
9.
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
解析:麵對在匈奴的痛苦生活,昭君產生了結束生命的念頭,但她深知自殺並非易事。一方麵,可能出於對生命本能的留戀,另一方麵,也許是受到某些因素的限製。最終,她隻能選擇默默忍受,苟且偷生。此句深刻地展現出昭君在極端痛苦下的無奈掙紮,她在生死之間徘徊,卻最終被迫選擇了痛苦地活下去,讓讀者感受到她內心的煎熬。
10.
苟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
-
解析:即使選擇了苟且偷生,昭君的生活也毫無樂趣可言。“何聊”直接表達出她對這種生存狀態的極度厭倦。長期積累的思鄉之情以及對在匈奴所遭受痛苦的憤懣,常常充滿她的內心。“積思”強調思鄉之情的日積月累,“憤盈”突出憤懣情緒的強烈程度,生動地刻畫了昭君在痛苦生活中內心的憤懣與無奈,進一步強化了她悲慘的境遇。
11.
願假飛鴻翼,棄之以遐征。
-
解析:在極度痛苦和無奈之下,昭君心生幻想,希望能藉助飛鴻的翅膀,離開這痛苦的境地,遠走高飛。“願假”表明這隻是她的一種美好願望,“遐征”體現出她渴望遠離匈奴,回到家鄉或去往一個沒有痛苦的地方。此句將昭君對擺脫困境的渴望以浪漫的想象方式表達出來,更襯托出她現實生活的無奈與悲慘。
12.
飛鴻不我顧,佇立以屏營。
-
解析:然而,飛鴻並沒有理會她的願望,沒有給予她幫助。“不我顧”形象地表現出她的願望落空。她隻能獨自佇立在那裡,內心惶恐不安。“屏營”一詞,準確地描繪出她此時孤獨、無助且惶恐的狀態,將她在現實麵前的無奈和痛苦推向了**,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她的絕望。
13.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
-
解析:此句運用了鮮明的對比手法。昭君將自己過去在漢朝時比作“匣中玉”,象征著她原本的高貴、純潔和珍貴,就像收藏在匣子裡的美玉一樣。而如今在匈奴的生活,卻如同“糞上英”,即糞土上的花朵,美麗卻無奈地處於汙穢的環境中,變得卑微、悲慘。這種強烈的對比,生動地展現出她命運的巨大落差,深刻地表達出她對自己命運的悲哀與無奈。
14.
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並。
-
解析:“朝華”代表早晨盛開的花朵,寓意著美好的時光或青春年華。昭君覺得即使曾經有過如朝華般美好的時光,現在也不值得歡喜,因為她的命運已經改變。她寧願像秋天的草一樣,與衰敗、淒涼相伴。此句進一步強化了她對命運的無奈和對現實生活的絕望,曾經的美好已無法彌補如今的痛苦,她對未來已不再抱有希望,體現出她內心的極度哀傷。
15.
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
解析:最後,昭君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誡後世之人,遠嫁是一件讓人難以承受的事情。此句直接點明主題,將自己在遠嫁過程中所經曆的痛苦、無奈、孤獨等複雜情感傳達給後人,引發讀者對遠嫁這一行為以及古代女性悲慘命運的深刻思考,使全詩的情感得到升華,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
句譯:
序
1.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觸文帝諱,改焉。
王明君,原本是王昭君,因為觸犯了晉文帝司馬昭的名諱,所以改名。
2.
匈奴盛,請婚於漢,元帝以後宮良家子昭君配焉。
匈奴勢力強盛,向漢朝請求聯姻,漢元帝把後宮中出身清白的良家女子王昭君許配給匈奴。
3.
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
從前公主遠嫁烏孫,讓人在馬上彈奏琵琶來演奏音樂,以慰藉她在路途中的思鄉之情,送王昭君出塞,想必也一定是這樣。
4.
其造新曲,多哀怨之聲,故敘之於紙雲爾。
當時創作的新曲子,大多是哀怨的曲調,所以我把這些寫下來記錄在紙上。
辭
1.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
我本是漢朝的女子,卻即將遠嫁至匈奴單於的王庭。
2.
辭訣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與親人的告彆之辭還沒說完,前麵開道的隊伍已舉起旗幟催促出發。
3.
仆禦涕流離,轅馬悲且鳴。
駕車的仆人和車夫淚流滿麵,拉車的轅馬也悲哀嘶鳴。
4.
哀鬱傷五內,泣淚沾朱纓。
哀傷鬱悶刺痛著我的五臟六腑,淚水流淌沾濕了紅色的帽帶。
5.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
一程又一程,日子一天天過去,我離家鄉越來越遠,最終來到了匈奴的城池。
6.
延我於穹廬,加我閼氏名。
他們把我迎進匈奴的帳篷,並賜予我“閼氏”的名號。
7.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
與我不同種族和習俗的生活讓我難以適應,即使地位尊貴也並非榮耀。
8.
父子見淩辱,對之慚且驚。
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習俗讓我備受淩辱,麵對這樣的情況我既羞愧又震驚。
9.
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自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隻能默默忍受,苟且偷生。
10.
苟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
這樣苟且活著又有什麼樂趣呢,長久以來的思鄉之情和憤懣常常充滿內心。
11.
願假飛鴻翼,棄之以遐征。
我希望藉助大雁的翅膀,離開這裡遠走高飛。
12.
飛鴻不我顧,佇立以屏營。
可是大雁不理會我,我隻能獨自佇立,內心惶恐不安。
13.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
過去我如同匣中的美玉,如今卻像糞土上的花朵。
14.
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並。
曾經美好的青春已不值得歡喜,我甘願像秋天的草一樣衰敗。
15.
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我要告訴後世的人,遠嫁實在是讓人難以承受。
……
全譯:
序
王明君,原本就是王昭君,因觸犯晉文帝司馬昭的名諱,故而將其名改為王明君。當時匈奴勢力強盛,向漢朝請求聯姻,漢元帝便把後宮中出身清白的良家女子王昭君許配給匈奴。從前,公主遠嫁烏孫時,讓人在馬上彈奏琵琶以作樂,來慰藉她路途上的思鄉之情。想來送王明君出塞時,也必定是如此。當時為此創作的新曲,大多充滿哀怨之聲,所以我將這些寫下來記錄在紙上。
辭
我本是漢朝的女子,卻即將遠嫁去匈奴單於的王庭。與親人的告彆之語還沒說完,前麵開道的隊伍已高高舉起旗幟,催促出發。
駕車的仆人和車夫都淚流滿麵,拉車的轅馬也悲哀地嘶鳴。哀傷鬱悶的情緒深深刺痛我的五臟六腑,淚水不斷流淌,沾濕了紅色的帽帶。
一程又一程,日子一天天過去,我離家鄉越來越遠,最終來到了匈奴的城池。他們把我迎進匈奴的帳篷,並賜予我“閼氏”的名號。
與我不同種族和習俗的生活讓我難以安心,即便地位尊貴,我也不覺得榮耀。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習俗,實在讓我備受淩辱,麵對這樣的情況,我既羞愧又震驚。
自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奈之下,我隻能默默忍受,苟且偷生。然而這樣苟且地活著又有什麼樂趣呢?長久以來的思鄉之情和憤懣,常常填滿我的內心。
我希望能藉助大雁的翅膀,離開這痛苦之地遠走高飛。可是大雁根本不理會我,我隻能獨自佇立,內心惶恐不安。
過去我如同匣中的美玉般珍貴,如今卻似糞土上的花朵般卑微。曾經美好的青春已不值得歡喜,我甘願像秋天的草一樣,走向衰敗。
我要把這些經曆告訴後世之人,遠嫁實在是讓人難以承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