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241章 石崇《大雅吟》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241章 石崇《大雅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大雅吟

石崇

堂堂太祖,淵弘其量。仁格宇宙,義風遐暢。

啟土萬裡,誌在翼亮。三分有二,周文是尚。

於穆武王,奕世載聰。欽明衝默,文思允恭。

武則不猛,化則時雍。庭有儀鳳,郊有遊龍。

啟路千裡,萬國率從。蕩清吳會,**乃同。

泰階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區宇和平。

匡佐伊何,守身為正。淩霜無怯,九死靡貞。

眺彼稷契,實弘典經。允茲二人,忠肅齊明。

橫草之劬,功蓋群生。恢恢大猷,萬載是程。

……

賞析:

《大雅吟》是石崇創作的一首頌詩,旨在歌頌帝王功績,宣揚理想政治與臣子品德,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和曆史意義。

一、主題思想

1.

歌頌帝王功績:詩中對太祖和武王的功績進行了細致描繪與高度讚揚。太祖“啟土萬裡”,以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仁德,“仁格宇宙,義風遐暢”,開疆拓土,誌向遠大,如同周文王般得天下三分之二,奠定了王朝的基礎。武王則“蕩清吳會,**乃同”,不僅憑借自身的聰慧、敬肅和文德,實現了天下統一,還營造出“庭有儀鳳,郊有遊龍”的祥瑞盛世景象,展現出卓越的統治才能,表達了詩人對帝王文治武功的崇敬與歌頌。

2.

宣揚理想政治:“泰階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區宇和平”描繪出一幅理想的政治藍圖,象征著社會安定、天下太平。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君主賢明,國家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反映出詩人對太平盛世的嚮往與追求,同時也暗示這是帝王正確治理的結果,強調了賢君明主對於國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3.

強調臣子品德:“匡佐伊何,守身為正。淩霜無怯,九死靡貞”表明詩人認為臣子輔佐君主應堅守自身正直的品德,麵對艱難險阻要不畏不懼,即便曆經磨難也不能改變忠貞的操守。詩中還以稷和契為典範,稱讚他們弘揚經典,忠誠恭敬,為國家和百姓建立了卓越功勳,倡導臣子應具備這樣的品德和能力,以輔佐君主實現理想政治。

二、藝術特色

1.

結構嚴謹:詩歌層次分明,先分彆歌頌太祖和武王的功績,再描繪太平盛世的景象,最後闡述臣子應有的品德,從帝王到國家再到臣子,層層遞進,邏輯清晰,使整首詩的主題得以有條不紊地展開和深化,結構完整且嚴謹。

2.

用典巧妙:多處運用典故,如“三分有二,周文是尚”,以周文王得天下三分之二的典故來類比太祖的成就和誌向,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還使對太祖的讚美更為含蓄且有力。這些典故的運用,使詩歌在簡潔的語言中蘊含了深厚的曆史底蘊,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說服力。

3.

語言莊重典雅:整首詩語言風格莊重、典雅,用詞考究。如“堂堂”“於穆”“淵弘”“欽明衝默”等詞彙,增強了詩歌的肅穆感和莊嚴感,與歌頌帝王、宣揚政治理想的主題相契合,營造出一種宏大、崇高的氛圍,準確地傳達出詩人對帝王和理想政治的崇敬之情。

……

解析:

1.

堂堂太祖,淵弘其量。

-

解析:“堂堂”一詞描繪出太祖形象的威嚴莊重,展現出其不凡的氣質與地位。“淵弘其量”則著重刻畫太祖的度量,“淵”表示深邃,“弘”意為廣大,突出太祖有著寬廣深遠的胸懷,能夠包容萬物,為下文對其仁德與誌向的描述做鋪墊。

2.

仁格宇宙,義風遐暢。

-

解析:“仁格宇宙”中的“仁”是儒家核心思想,這裡表示太祖的仁愛之心能夠感通整個宇宙,體現其仁愛之廣之深,遍及世間萬物。“義風遐暢”指太祖所秉持的正義之風能夠向遠方暢快地傳播,表明其正義的影響力極為廣泛,從品德層麵高度讚譽太祖,使太祖的高尚形象更加豐滿。

3.

啟土萬裡,誌在翼亮。

-

解析:“啟土萬裡”描述太祖致力於開疆拓土,取得了幅員遼闊的土地,彰顯其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成就,展現出強大的國力拓展。“誌在翼亮”表明太祖的誌向在於輔佐王室、光大帝業,體現其不僅有開拓疆土的能力,更有高遠的政治抱負,凸顯其宏大的誌向與使命感。

4.

三分有二,周文是尚。

-

解析:此句運用周文王的典故,傳說周文王時周國已擁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卻依然臣服於殷商,以仁德著稱。這裡將太祖與周文王相類比,表明太祖如同周文王一樣,在擁有強大實力的同時,崇尚以仁德治理天下,強調太祖的統治理念與周文王相似,推崇其以仁取天下的高尚品德和政治智慧。

5.

於穆武王,奕世載聰。

-

解析:“於穆”是古代用於讚美之詞,起強調和美化的作用,表達對武王的崇敬與讚美之情。“奕世載聰”指武王世代都承載著聰慧的特質,說明其家族傳承著智慧的基因,暗示武王的聰慧並非偶然,為後文對武王品德和功績的描述奠定基礎,突出其天生的卓越資質。

6.

欽明衝默,文思允恭。

-

解析:“欽明衝默”分彆從不同方麵刻畫武王的品德。“欽”表示敬肅,體現武王對天地、對國家、對百姓懷有敬畏之心;“明”指明達,說明他對事物有著清晰的認知和判斷能力;“衝默”形容其淡泊沉靜,不驕不躁,有著沉穩的氣質。“文思允恭”中,“文思”表明武王有文德、有思想,具備卓越的文化素養和政治思考能力;“允恭”表示其謙遜恭敬,展現出良好的品德修養,從多個維度全麵塑造出武王賢明的形象。

7.

武則不猛,化則時雍。

-

解析:“武則不猛”描述武王在軍事方麵的特點,雖擁有武力進行征伐,但並不凶猛殘暴,體現其軍事行動的克製與智慧,並非單純依靠暴力,而是以合理的方式運用武力達成政治目的。“化則時雍”指出武王推行的教化能使社會風氣和諧太平,“時雍”表示社會和諧、太平的狀態,表明武王不僅擅長軍事,在治理國家、推行教化方麵也卓有成效,使國家在其統治下走向繁榮和諧。

8.

庭有儀鳳,郊有遊龍。

-

解析:運用象征手法,“庭有儀鳳”描繪鳳凰在庭院中出現,鳳凰在古代象征著祥瑞、太平與美好,代表著君主聖明,政治清明,國家繁榮,人民生活幸福。“郊有遊龍”說蛟龍在郊野遊動,同樣是祥瑞的象征,進一步渲染出武王統治時期天下呈現出的祥瑞之象,強化了對武王統治下太平盛世的描繪,從側麵烘托出武王的賢明統治。

9.

啟路千裡,萬國率從。

-

解析:“啟路千裡”形象地描繪出武王為國家開辟出廣闊的發展道路,寓意著國家在其領導下不斷拓展前進的方向,取得顯著的發展成果。“萬國率從”則體現出武王統治的影響力之大,眾多國家紛紛順從跟隨,展現出武王在當時擁有極高的威望,周邊國家對其統治的認可和歸附,突出了武王的強大領導力和國家的強盛地位。

10.

蕩清吳會,**乃同。

-

解析:“蕩清吳會”明確指出武王成功平定了吳會地區,“蕩清”強調了軍事行動的徹底性,表明武王通過軍事手段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實現了地區的穩定與統一。“**乃同”中,“**”指代天下,說明武王在統一吳會地區後,實現了天下的大一統局麵,展現出武王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統一國家的偉大功績,使國家走向完整統一。

11.

泰階既平,洪水既清。

-

解析:“泰階”在古代天文學中指三台星,又象征著朝廷和國家的政治秩序。“泰階既平”寓意著朝廷政治清明,國家的政治秩序穩定,沒有動蕩和混亂。“洪水既清”中的“洪水”常被視為災難的象征,這裡表示各種災害都已被清除,社會恢複安寧,描繪出一個政治穩定、災害消除的太平景象,象征著武王統治下國家的繁榮昌盛。

12.

大人在上,區宇和平。

-

解析:“大人”指代聖明的君主,這裡指武王。“大人在上”強調了君主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表明正是因為有像武王這樣賢明的君主處於統治地位。“區宇和平”描繪出整個國家和天下都處於和平的狀態,強調了賢明君主對於國家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武王統治下太平盛世的讚美。

13.

匡佐伊何,守身為正。

-

解析:此句開始闡述臣子輔佐君主的原則。“匡佐伊何”提出問題,即臣子應該如何輔佐君主呢?“守身為正”給出答案,強調臣子首先要堅守自身的正直品德,這是輔佐君主的基礎和根本,為下文進一步闡述臣子應具備的品德做鋪墊,突出了品德在臣子輔佐君主過程中的重要性。

14.

淩霜無怯,九死靡貞。

-

解析:“淩霜無怯”用在寒霜中毫不膽怯來比喻臣子麵對艱難險阻時,要有堅定的意誌和無畏的勇氣,不被困難嚇倒。“九死靡貞”中的“九死”表示曆經無數艱難困苦,“靡貞”強調即使經曆再多磨難也不能改變忠貞的操守,突出臣子對君主和國家的忠誠堅定不移,無論遇到何種困境都始終堅守自己的職責和品德。

15.

眺彼稷契,實弘典經。

-

解析:“眺彼稷契”中,“眺”有仰望、看齊之意,“稷”和“契”是古代傳說中舜帝的兩位賢臣,稷教百姓耕種,契負責教化民眾。這裡以稷和契為典範,“實弘典經”指出他們切實弘揚了經典,為國家和百姓做出了巨大貢獻,為臣子樹立了榜樣,表明臣子應像稷和契一樣,具備卓越的才能,為國家的發展和文化傳承發揮積極作用。

16.

允茲二人,忠肅齊明。

-

解析:“允茲二人”肯定了稷和契這兩位賢臣。“忠肅齊明”具體闡述他們的品德,“忠”表示忠誠,對君主和國家忠心耿耿;“肅”體現嚴肅認真,對待工作和職責一絲不苟;“齊”可理解為公正、整齊,行事公正合理;“明”表示明達,對事物有清晰的認知和判斷,高度讚揚了稷和契忠誠、認真、公正、明達的高尚品德,為臣子樹立了全麵的道德標杆。

17.

橫草之劬,功蓋群生。

-

解析:“橫草之劬”中的“橫草”指行草中使草倒下,比喻極為微小的事情;“劬”表示勞苦。此句表明稷和契即便做著看似微小的事情,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功蓋群生”強調他們的功績惠及天下百姓,超越眾人,突出了他們即使從微小之事做起,卻能憑借不懈努力為百姓帶來巨大福祉,成就非凡功業,激勵臣子要以他們為榜樣,兢兢業業,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18.

恢恢大猷,萬載是程。

-

解析:“恢恢大猷”中,“恢恢”形容寬廣廣大的樣子,“大猷”指治國的大道、宏大的謀略。此句讚揚稷和契所踐行的治國之道和謀略寬廣宏大,具有深遠的意義。“萬載是程”表示這些謀略和品德可以作為千秋萬代遵循的準則,強調其具有長久的價值和典範作用,進一步突出了詩歌所倡導的理想政治和臣子品德的重要性和永恒性。

……

句譯:

1.

堂堂太祖,淵弘其量。

威嚴莊重的太祖,有著寬廣深邃的度量。

2.

仁格宇宙,義風遐暢。

他的仁愛感通宇宙,正義之風遠揚四方。

3.

啟土萬裡,誌在翼亮。

他開拓萬裡疆土,誌向在於輔佐王室、光大帝業。

4.

三分有二,周文是尚。

如同周文王擁有天下三分之二,他崇尚的是周文王的仁德。

5.

於穆武王,奕世載聰。

美好莊嚴的武王,世代傳承著聰慧。

6.

欽明衝默,文思允恭。

他敬肅明達、淡泊沉靜,有文德且思慮周到、謙遜恭敬。

7.

武則不猛,化則時雍。

他運用武力卻不凶猛殘暴,推行教化使社會和諧太平。

8.

庭有儀鳳,郊有遊龍。

庭院中有象征祥瑞的鳳凰,郊野有遊動的蛟龍。

9.

啟路千裡,萬國率從。

他開辟千裡發展之路,眾多國家都順從跟隨。

10.

蕩清吳會,**乃同。

他平定吳會地區,實現了天下統一。

11.

泰階既平,洪水既清。

朝廷政治清明,就像洪水退去般災害消除。

12.

大人在上,區宇和平。

有賢明的君主在上統治,天下一片和平。

13.

匡佐伊何,守身為正。

臣子該如何輔佐君主呢?要堅守自身正直的品德。

14.

淩霜無怯,九死靡貞。

麵對寒霜毫不膽怯,曆經無數艱難也不改變忠貞。

15.

眺彼稷契,實弘典經。

仰望稷和契,他們切實弘揚經典。

16.

允茲二人,忠肅齊明。

確實是這兩位賢臣,忠誠、嚴肅、公正、明達。

17.

橫草之劬,功蓋群生。

他們付出如使草倒下般微小之事的辛勞,功績卻惠及天下百姓。

18.

恢恢大猷,萬載是程。

他們寬廣宏大的治國謀略,是千秋萬代遵循的準則。

……

全譯:

威嚴莊重的太祖,擁有寬廣深邃的胸懷。

他的仁愛感通整個宇宙,正義的風尚向遠方傳揚。

他開拓萬裡疆土,一心誌在輔佐王室、光大帝業。

如同周文王擁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太祖崇尚的正是周文王的仁德。

美好莊嚴的武王,世代都承載著聰慧的特質。

他敬肅明達、淡泊沉靜,有文德且思慮周全、謙遜恭敬。

他動用武力卻不凶猛殘暴,施行教化使社會和諧太平。

庭院中有象征祥瑞的鳳凰,郊野可見遊動的蛟龍。

他開辟千裡發展之路,引得萬國順從追隨。

他平定吳會地區,實現了天下的統一。

此時朝廷政治清明,恰似洪水消退般災害儘除。

有賢明的君主居於上位,天下一片和平。

臣子該如何輔佐君主呢?關鍵在於堅守自身正直的品德。

要像曆經寒霜而毫不怯懦,即便麵臨無數艱難也絕不改變忠貞。

遙看齊稷和契這兩位賢臣,他們切實弘揚了經典。

確實是這二人,忠誠、嚴肅、公正又明達。

他們付出如使草倒伏般看似微小之事的辛勤努力,功績卻澤被天下百姓。

他們那寬廣宏大的治國謀略,是千秋萬代應當遵循的準則。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