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254章 何劭《雜詩》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254章 何劭《雜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雜詩

何劭

秋風乘夕起,明月照高樹。

閒房來清氣,廣庭發暉素。

靜寂愴然歎,惆悵出遊顧。

仰視垣上草,俯察階下露。

心虛體自輕,飄遙若仙步。

瞻彼陵上柏,想與神人遇。

道深難可期,精微非易慕。

勤思終遙夕,永言寫情慮。

……

賞析:

何劭的這首《雜詩》是一首融情於景、意境深遠的詩作,細膩地展現了詩人在秋夜中的複雜情感與思索,在藝術表達和情感傳達上獨具特色。

一、主題情感

1.

孤獨惆悵與生命憂思:詩歌開篇通過秋風、明月、清氣、暉素等意象,營造出清冷寂靜的氛圍,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與惆悵。“愴然歎”“惆悵”等詞直白地宣泄了這種情緒。詩人對垣上草、階下露的觀察,借秋景中生命的脆弱與短暫,隱喻對生命易逝的憂思,展現出對人生的深層思考。

2.

精神超脫的嚮往與無奈:“心虛體自輕,飄遙若仙步。瞻彼陵上柏,想與神人遇”,表達詩人渴望擺脫塵世煩惱,追求精神超脫的願望,反映出對理想境界的嚮往。但“道深難可期,精微非易慕”又將詩人拉回現實,體現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流露出對無法實現超脫的無奈。這種情感的交織,展現出詩人在精神追求道路上的掙紮。

二、藝術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整首詩景語皆情語。秋夜的秋風、明月、清氣、廣庭等自然景象,不僅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畫麵,更襯托出詩人內心的情感。如秋風、明月營造的氛圍,與詩人的愴然歎息相呼應;垣上草、階下露等衰敗之景,強化了詩人對生命的憂思。景與情緊密結合,使情感表達更為深沉、含蓄。

2.

細膩的心理描寫:詩中生動展現了詩人情感與心境的變化。從開篇的孤獨惆悵,到中間幻想超脫的空靈,再到最後回歸現實的無奈,層層遞進。“愴然歎”“惆悵”直白表達情緒,“心虛體自輕”細膩描繪心境轉變,“勤思終遙夕”體現出思考的深入與持久,讓讀者深入感受到詩人複雜的心路曆程。

3.

意象運用巧妙:詩中選用秋風、明月、垣上草、階下露、陵上柏等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秋風、明月渲染清冷氛圍,垣上草、階下露暗示生命短暫,陵上柏則與仙人之遇相關,象征超脫。這些意象相互關聯,構建起獨特的意境,深化了詩歌的主題。

4.

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詩歌以秋夜之景起筆,引發情感抒發,再到心境變化與超凡想象,最後回歸現實,以思索和傾訴收束。從景到情,從現實到幻想再到現實,脈絡清晰,層次井然,使詩歌的主題逐步深化,情感表達張弛有度。

……

解析:

1.

秋風乘夕起,明月照高樹。

-

解析:詩句描繪了傍晚時分秋風悄然興起,明月灑下清輝照亮高高的樹木這一畫麵。“乘夕起”賦予秋風動態感,彷彿它趁著夜幕降臨而登場,渲染出秋夜的涼意。明月照高樹的景象,一方麵營造出明亮卻又略帶清冷的氛圍,另一方麵,高樹在月光下的孤獨佇立,也隱隱暗示了詩人內心的孤寂,為全詩奠定了清冷、孤寂的基調。

2.

閒房來清氣,廣庭發暉素。

-

解析:“閒房”表明房間寂靜無人,更顯清幽,“清氣”指秋夜清冷的空氣,緩緩流入房間,帶來絲絲涼意,強化了清冷之感。“廣庭”即寬敞的庭院,“暉素”指潔白的月光鋪滿庭院,描繪出一幅空曠、靜謐且被月光籠罩的庭院畫麵。這兩句從室內到庭院,進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寧靜與清冷,烘托出詩人所處環境的寂靜和內心的孤寂。

3.

靜寂愴然歎,惆悵出遊顧。

-

解析:在如此寂靜清冷的氛圍中,詩人內心的孤寂愈發濃烈,不禁“愴然歎”,“愴然”深刻地表達出詩人悲傷、淒涼的心境,這種情感難以抑製,隻能通過歎息來宣泄。“惆悵”進一步點明詩人內心的煩悶與無奈,“出遊顧”則是詩人為了排解這種惆悵情緒,選擇走出房間,四處遊逛,試圖在外界尋找慰藉,展現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對解脫的渴望。

4.

仰視垣上草,俯察階下露。

-

解析:出門後的詩人,視線首先落在牆上的野草,“仰視”這一動作體現出垣上草的位置較高。垣上草在秋風中獨自飄搖,本就給人一種孤獨、脆弱之感。接著詩人“俯察”台階下的露珠,秋露在月光映照下晶瑩卻又易逝。這兩個細節描寫,借垣上草和階下露這兩種在秋景中常見且帶有衰敗、短暫意味的事物,以小見大,從細微處強化了秋夜的蕭瑟和生命的脆弱,引發詩人對生命的感慨和自身境遇的思考,進一步烘托出內心的惆悵與孤寂。

5.

心虛體自輕,飄遙若仙步。

-

解析:此時,詩人的心境發生了變化。“心虛”並非指內心怯懦,而是在經曆前麵的孤寂、惆悵後,內心彷彿變得空靈,拋卻了一些塵世的煩惱。這種心境的轉變使得詩人感覺身體也隨之輕盈起來,彷彿能夠飄飄然如仙人般漫步,“飄遙若仙步”形象地描繪出詩人此時仿若超脫塵世的狀態,反映出他試圖通過精神上的自我調整,擺脫現實中的苦悶,進入一種超凡的境界,尋找心靈的慰藉。

6.

瞻彼陵上柏,想與神人遇。

-

解析:詩人在這種空靈、超脫的心境下,將目光投向陵墓上的柏樹。在古代文化中,陵墓常與生死、超脫等概念相關聯,而陵上柏往往象征著永恒與超脫塵世。看到陵上柏,詩人的思緒進一步飄遠,幻想能與神人相遇。這一想法體現出詩人對超越現實、擺脫生命困境的強烈渴望,希望通過與神人接觸,獲取更高層次的精神指引,找到解決內心困惑和痛苦的途徑,深入地展現了詩人對精神超脫的追求。

7.

道深難可期,精微非易慕。

-

解析:然而,詩人很快從幻想中回到現實。“道深難可期”,這裡的“道”可理解為通向超脫、與神人相遇的道路,或者是關於生命真諦、精神解脫的道理,詩人意識到這條道路深邃難測,難以企及,實現與神人相遇、獲得超脫並非易事。“精微非易慕”進一步強調,這種超脫的境界、精深微妙的道理,不是輕易能夠追慕和領悟的。這兩句表明詩人清醒地認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反映出他在追求精神超脫過程中的無奈與挫折感。

8.

勤思終遙夕,永言寫情慮。

-

解析:麵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詩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勤思終遙夕”,在這漫長的秋夜,詩人苦苦思索,試圖找到解決內心困惑的答案,但直到長夜將儘,依然沒有結果,體現出思考的深入與持久。“永言寫情慮”,既然無法在思索中找到解脫,詩人隻能用詩歌(“永言”可理解為長詩或用言辭)來書寫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憂慮,將無法排解的惆悵、對生命的思考以及對精神超脫的渴望與無奈,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給讀者留下無儘的思考與回味。

……

句譯:

1.

秋風乘夕起,明月照高樹。

秋風趁著傍晚時分颳起,明月的光輝灑落在高高的樹木上。

2.

閒房來清氣,廣庭發暉素。

清冷的氣息飄進幽靜無人的房間,寬敞的庭院裡灑滿潔白的月光。

3.

靜寂愴然歎,惆悵出遊顧。

在這般寂靜中我悲傷地歎息,滿心惆悵出門四處遊逛張望。

4.

仰視垣上草,俯察階下露。

抬頭仰望牆上生長的野草,低頭細看台階下凝結的露珠。

5.

心虛體自輕,飄遙若仙步。

內心空靈,身體彷彿也隨之輕盈,飄飄然好似仙人在漫步。

6.

瞻彼陵上柏,想與神人遇。

遙看那陵墓上的柏樹,心中幻想能與神仙相遇。

7.

道深難可期,精微非易慕。

通往超脫的道路深邃難以企及,其中的精深微妙之處不易追慕。

8.

勤思終遙夕,永言寫情慮。

在漫漫長夜中苦苦思索直到天亮,用長詩來抒發內心的情感與憂慮。

……

全譯:

秋風趁著夜幕悄然吹起,明月的清輝傾灑在高高的樹木之上。清冷的空氣悠悠飄進寂靜的房間,寬敞的庭院被皎潔的月光照亮。

四周靜謐無聲,我滿心悲愴,不禁喟然長歎,懷著惆悵的心情出門徘徊,四處張望。

我抬頭望向牆上的野草,俯身觀察台階下的露珠。此刻內心空靈,感覺身體也輕盈起來,飄飄然彷彿仙人在漫步。

我凝視著陵墓上的柏樹,心中湧起與神仙相遇的遐想。

可我深知,那通往超凡的道路深邃莫測,難以預期,其中蘊含的精妙深意,並非輕易能夠領悟追慕。

就這樣,我在漫漫秋夜中苦苦思索,直至破曉,隻能用這首長詩,來傾訴內心的種種情思與憂慮。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