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259章 束皙《補亡詩·南陔》
補亡詩·南陔
束皙
循彼南陔,言采其蘭。
眷戀庭闈,心不遑安。
彼居之子,罔或遊盤。
馨爾夕膳,潔爾晨餐。
循彼南陔,言采其棘。
眷戀庭闈,心不遑極。
有獺有獺,在河之涘。
淩波赴汨,噬魴捕鯉。
嗷嗷林烏,受哺於子。
養隆敬薄,惟禽之似。
勖增爾虔,以介丕祉。
……
賞析:
《補亡詩·南陔》是束皙為補《詩經·小雅》中亡佚之篇所作,詩歌圍繞孝道這一主題,以細膩筆觸和豐富意象,展現了對父母的眷戀與對踐行孝道的勸勉。
一、主題思想
1.
抒發對父母的眷戀與牽掛:詩的開篇“循彼南陔,言采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借采摘蘭花的行為,將對父母的思念之情具象化。沿著南陔行走的舉動,營造出一種悠遠、綿長的思念氛圍,傳達出因與父母分離而內心不安的情緒,深刻地表達了對父母的深深眷戀。
2.
強調孝道的具體實踐:“彼居之子,罔或遊盤。馨爾夕膳,潔爾晨餐”明確指出,為人子女不應貪圖安逸遊樂,而要專注於為父母精心準備飲食,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入手,強調孝道需體現在實實在在的行動中,反映出傳統孝道觀念中對贍養父母的具體要求。
3.
以物喻人,倡導孝道精神:詩中引入水獺捕魚育子和烏鴉反哺的意象。水獺為養育幼崽辛勤捕魚,烏鴉幼鳥懂得反哺老鳥,與人類有時“養隆敬薄”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詩人藉此批判人類在孝道踐行上的不足,倡導人們不僅要在物質上贍養父母,更要在精神上敬重父母,提升對孝道的理解和實踐深度。
4.
勸勉提升孝道以獲福報:“勖增爾虔,以介丕祉”表達了詩人勸勉人們要更加虔誠地奉行孝道,認為隻有這樣才能獲得大福報。這不僅體現了對孝道的重視,還反映出當時社會將孝道與個人福祉相聯係的觀念,強調了孝道在社會道德和個人命運中的重要地位。
二、藝術特色
1.
比興手法的運用:詩歌多處運用比興。開篇“循彼南陔,言采其蘭”,以在南陔采摘蘭花起興,引出對父母的眷戀之情,以美好的蘭花象征對父母的美好祝願,奠定了情感基調。後文以水獺育子、烏鴉反哺為比,引發對人類孝道行為的思考,使抽象的孝道觀念通過生動的自然現象得以具象化,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2.
結構層次分明:詩歌先表達對父母的眷戀及侍奉父母的決心,接著通過自然物象進一步闡述孝道的內涵,最後勸勉人們提升孝道以獲福祉,層層遞進。這種結構安排使詩歌主題逐步深化,邏輯清晰,讀者能清晰地跟隨詩人的思路,理解詩歌所傳達的孝道思想。
3.
語言質樸自然:語言風格質樸平實,用詞簡潔易懂,如“馨爾夕膳,潔爾晨餐”,用簡單直白的語言描述侍奉父母的具體行為,毫無雕琢痕跡,卻能真切地傳達出對父母的關懷。這種質樸的語言風格貼近生活,使詩歌所表達的孝道情感更易引發讀者共鳴。
4.
情感真摯深沉:從開篇的眷戀不安,到對自身行為的勸誡,再到對人類孝道行為的反思,詩歌始終圍繞著對父母的深厚情感和對孝道的重視展開。情感表達真摯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感,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詩人對孝道的執著追求和對父母深深的敬愛之情。
……
解析:
1.
循彼南陔,言采其蘭。
-
解析:“循”意為沿著,“陔”指田埂,“言”是語助詞,無實際意義。詩人沿著南邊的田埂緩緩前行,采摘那清幽的蘭花。在古代文化中,蘭花象征著高潔、美好,詩人采摘蘭花,意在借這美好的事物表達對父母的祝福與敬意,同時,這一行為也營造出一種寧靜而悠遠的氛圍,為下文抒發對父母的眷戀之情做鋪墊。
2.
眷戀庭闈,心不遑安。
-
解析:“眷戀”體現出深深的思念與不捨,“庭闈”指代父母居住的地方,這裡代指父母。詩人直言對父母懷有深切的眷戀,以至於內心無法安寧。此句直白地傾訴出內心對父母的牽掛,將情感推向一個較為濃烈的程度,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詩人對父母的深厚情感。
3.
彼居之子,罔或遊盤。
-
解析:“彼居之子”指自己,“罔”表示不要,“遊盤”意為遊樂、貪圖安逸。詩人告誡自己,作為子女,不應貪圖遊樂、安逸度日。這是詩人基於對父母的眷戀與責任感,對自身行為的一種約束與警醒,表明要將心思放在對父母的關懷與儘孝上。
4.
馨爾夕膳,潔爾晨餐。
-
解析:“馨”使動用法,使……馨香,“潔”同樣是使動用法,使……潔淨。詩人強調要讓父母的晚餐美味飄香,早餐乾淨衛生。從日常生活中飲食這一具體細節入手,展現出對父母悉心照料的決心,體現出孝道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踐行。
5.
循彼南陔,言采其棘。
-
解析:再次提及沿著南邊田埂行走,這次采摘的是“棘”。相較於前文的蘭花,棘是帶刺的植物,雖無蘭花的美好,但詩人依然在此采摘,表明無論環境或事物如何變化,對父母的眷戀之情始終不變。重複“循彼南陔”的表述,強化了詩歌的節奏感,也加深了情感的表達。
6.
眷戀庭闈,心不遑極。
-
解析:與前文“眷戀庭闈,心不遑安”相呼應,但程度更進一步。“心不遑極”表明對父母的眷戀之情沒有儘頭,突出了思唸的深切與持久,進一步強調了詩人對父母深厚的情感,使讀者更能體會到這種情感的濃烈程度。
7.
有獺有獺,在河之涘。
-
解析:描繪出一幅水獺在河邊的畫麵,“有獺有獺”通過重複強調,引起讀者注意。“涘”指河岸,這一簡單的場景描寫,為下文講述水獺的行為做鋪墊,引入自然界動物的行為,以便與人類的行為形成關聯和對比。
8.
淩波赴汨,噬魴捕鯉。
-
解析:“淩波”描繪水獺輕盈地在水波上前行,“赴汨”指衝向水流,“噬”是咬、吃的意思。生動地刻畫了水獺在水中奮力捕捉魴魚和鯉魚的情景,展現水獺為養育幼崽而辛勤勞作的畫麵,暗示動物界存在著為後代努力付出的本能,為下文以動物行為類比人類行為埋下伏筆。
9.
嗷嗷林烏,受哺於子。
-
解析:“嗷嗷”模擬烏鴉的叫聲,描繪出林中老烏鴉受到幼鴉喂養的場景。烏鴉反哺是一種在傳統文化中被視為孝行的動物行為,詩人藉此引入,與前文水獺育子共同構建起動物界的“孝道”圖景,從而與人類的孝道行為形成對比,引發對人類孝道的思考。
10.
養隆敬薄,惟禽之似。
-
解析:指出人類在對待父母時,有時存在物質供養豐富,但敬意卻淡薄的現象,這種情況竟與禽鳥類似。“養隆敬薄”精準地概括出人類在孝道踐行中的不足,通過與前文所描述的動物反哺、育子行為對比,批判意味明顯,旨在喚起人們對孝道全麵踐行的重視,不僅要在物質上滿足父母,更要在精神上敬重他們。
11.
勖增爾虔,以介丕祉。
-
解析:“勖”意為勉勵,“虔”表示虔誠,“介”有祈求、求得之意,“丕祉”指大福。詩人勸勉自己和他人,要更加虔誠地奉行孝道,通過提升對父母的敬意與孝道的踐行程度,來求得大福。此句點明詩歌主旨,強調孝道的重要性,並將孝道與個人福祉相聯係,使詩歌的勸誡意味更加強烈。
……
句譯:
1.
循彼南陔,言采其蘭。
沿著那南邊的田埂,采摘著那裡的蘭花。
2.
眷戀庭闈,心不遑安。
心中深深眷戀著父母,內心無法得到安寧。
3.
彼居之子,罔或遊盤。
身為在家侍奉父母的子女,不可貪圖安逸遊樂。
4.
馨爾夕膳,潔爾晨餐。
要讓父母的晚餐香氣四溢,早餐潔淨衛生。
5.
循彼南陔,言采其棘。
再次沿著那南邊的田埂,采摘著那裡帶刺的荊棘。
6.
眷戀庭闈,心不遑極。
對父母的眷戀之情深切,心中的思念沒有儘頭。
7.
有獺有獺,在河之涘。
看那水獺啊看那水獺,正待在那河岸邊上。
8.
淩波赴汨,噬魴捕鯉。
它在水波上輕盈遊動,衝入水流捕食魴魚和鯉魚。
9.
嗷嗷林烏,受哺於子。
樹林中嗷嗷叫的老烏鴉,正接受著雛鳥的餵食。
10.
養隆敬薄,惟禽之似。
人類有時物質供養豐厚但敬意淡薄,竟和禽鳥有些相似。
11.
勖增爾虔,以介丕祉。
勸勉大家要更加虔誠,以求獲得大福報。
……
全譯:
沿著南邊的田埂漫步,采摘著清幽的蘭花。
心中滿是對父母的眷戀,內心難以平靜安適。
作為子女居家守親,不可貪圖遊樂安逸。
精心準備,讓父母晚餐可口、早餐潔淨。
再次沿著南邊田埂前行,采摘著帶刺的荊棘。
對父母的眷戀日益深沉,心中的思念無儘無窮。
看那水獺,靜靜待在河岸之畔。
它輕快地淩波逐流,捕捉魴魚與鯉魚。
聽那林中烏鴉嗷嗷啼叫,正接受著幼鳥的反哺。
人類有時物質贍養豐厚,敬意卻淡薄,竟與禽鳥無異。
勸勉大家要更加虔誠地行孝,以此來求得大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