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286章 鮑照《擬行路難?其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286章 鮑照《擬行路難?其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擬行路難其七

鮑照

愁思忽而至,跨馬出北門。

舉頭四顧望,但見鬆柏荊棘鬱樽樽。

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

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

……

賞析:

《擬行路難·其七》是鮑照以獨特視角,借物抒情,抒發對人生無常感慨的詩作。它情感深沉,藝術表現手法精妙,展現出詩人對生命和社會現象的深刻思考。

一、主題思想

1.

人生無常的感慨:詩歌以詩人“愁思忽而至,跨馬出北門”起筆,點明內心被莫名愁緒籠罩,為全詩奠定悲傷基調。隨後描繪出“鬆柏荊棘鬱樽樽”的荒蕪之景,營造出壓抑氛圍。借杜鵑鳥這一意象,敘述其從“古時蜀帝魂”象征的尊貴,到如今“羽毛憔悴似人髠”“飛走樹間啄蟲蟻”的落魄,鮮明呈現出命運的巨大落差,深刻表達出人生無常的主題。詩人藉此感慨世間萬物命運難以預料,即使曾處高位,也可能陷入困境。

2.

對命運變幻的無奈:“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詩人麵對杜鵑鳥命運的巨大轉變,意識到這種死生變化難以用常理揣度,內心充滿悲痛卻無法言說。這不僅是對杜鵑鳥命運的同情,更是對所有人在無常命運前無奈的深刻寫照,體現出詩人對命運不可捉摸的無力感與深深悲哀。

二、藝術特色

1.

借物抒情,意象鮮明:詩人巧妙運用杜鵑鳥這一意象,將其作為人生無常的象征。杜鵑鳥由古蜀帝魂化身,代表著曾經的尊貴與榮耀,如今卻落魄不堪,這種強烈對比,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命運的變幻莫測。借杜鵑鳥的遭遇抒發內心感慨,使抽象的人生無常之感變得具體可感,增強詩歌感染力與表現力。

2.

情景交融,渲染氛圍:開篇詩人因愁思出門,“鬆柏荊棘鬱樽樽”描繪出陰森、荒蕪的景象,既為杜鵑鳥出場營造壓抑、淒涼的環境氛圍,又烘托出詩人內心的愁苦。情與景相互交融,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更深刻地體會到詩人麵對人生無常時的沉重心情。

3.

情感真摯,直抒胸臆:詩歌結尾“中心惻愴不能言”,詩人直抒內心因命運無常而產生的悲痛,這種真摯情感不加掩飾,直接傳達給讀者,引發強烈共鳴。前麵借景與杜鵑鳥的描述為情感鋪墊,至此情感噴薄而出,將詩人對人生無常的無奈與悲哀推向**。

……

解析:

1.

愁思忽而至,跨馬出北門:

-

解析:“愁思忽而至”,起筆突兀,毫無征兆地,愁緒如潮水般陡然湧上心頭,點明詩人內心情緒的突發變化,突出這種愁思的強烈與不可抗拒。“跨馬出北門”,麵對突如其來的愁緒,詩人選擇跨上駿馬,徑直向北門奔去。“跨馬”這一動作,表現出詩人行動的果斷與急切,似乎想要通過離開當下所處之地,擺脫這股愁思的糾纏。“北門”在古代詩詞中常帶有蕭瑟、淒涼的意味,為全詩營造出一種憂思彌漫的氛圍,同時也暗示了詩人內心的迷茫,不知該往何處排解愁緒,隻能盲目出行。

2.

舉頭四顧望,但見鬆柏荊棘鬱樽樽:

-

解析:詩人跨馬出北門後,舉目向四周眺望。映入眼簾的是“鬆柏荊棘鬱樽樽”的景象,“鬆柏”常與墓地相伴,象征著死亡與哀傷;“荊棘”則代表著荒蕪、雜亂與艱難。“鬱樽樽”形容鬆柏和荊棘生長得繁茂、濃密,它們相互交織,一片陰森、荒蕪之態。這一景象不僅是自然環境的描寫,更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對映,暗示著人生充滿了艱難困苦與哀傷,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壓抑與沉重。此句通過對眼前景的描繪,進一步渲染了全詩的悲傷氛圍,為下文引出杜鵑鳥的故事做鋪墊。

3.

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

-

解析:在這片荒蕪的鬆柏荊棘之中,詩人看到了一隻鳥,名為杜鵑。接著引入傳說,稱這杜鵑乃是古時蜀帝的魂魄所化。“蜀帝魂”的典故,為杜鵑鳥增添了神秘而哀傷的色彩。蜀帝傳說往往帶有悲劇色彩,詩人藉助這一典故,為詩歌注入了更深層次的曆史文化底蘊和悲劇內涵,暗示了命運的無常與人生的滄桑巨變,讓讀者對杜鵑鳥的命運產生好奇與同情,同時也為下文描述杜鵑鳥的悲慘現狀埋下伏筆。

4.

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

解析:此句具體描繪杜鵑鳥的悲慘模樣。“聲音哀苦鳴不息”,寫出杜鵑鳥發出的叫聲充滿了哀傷與痛苦,且鳴叫不停,彷彿在訴說著無儘的哀怨。“鳴不息”強調了這種哀傷的持續性,讓人感受到杜鵑鳥內心痛苦之深沉。“羽毛憔悴似人髠”,形象地刻畫了杜鵑鳥羽毛的憔悴狀態,如同遭受髡刑之人頭發被剃光後的模樣。“髡”是古代的一種刑罰,此處將杜鵑鳥羽毛的淩亂、憔悴比作受髡刑之人,進一步強化了杜鵑鳥的悲慘形象,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讓讀者深切感受到杜鵑鳥所承受的苦難,從而引發對其命運的同情,同時也借杜鵑鳥的苦難來隱喻人生的不幸遭遇。

5.

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

-

解析:“飛走樹間啄蟲蟻”描繪出杜鵑鳥如今的生存狀態,它隻能在樹林間飛來飛去,以啄食蟲蟻為生,生活艱辛且卑微。這與前文提到的它曾是“古時蜀帝魂”所代表的尊貴往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豈憶往日天子尊”以反問的形式,突出了杜鵑鳥如今的落魄,讓人不禁感歎命運的無常。它現在為了生存而奔波,哪還能顧得上回憶曾經身為天子時的尊貴。這種今昔對比,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境遇的巨大落差,引發讀者對命運變幻的感慨,也讓詩人借杜鵑鳥所表達的對人生無常的思考更加深刻。

6.

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

-

解析:“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詩人麵對杜鵑鳥從尊貴的蜀帝到如今悲慘的鳥兒這一死生變化,意識到這種變化並非按照常理發生,難以用常規的思維去理解。“非常理”三個字,表達出詩人對命運無常的無奈與困惑,體現出人生的不可捉摸性。“中心惻愴不能言”,詩人內心因這種死生變化而充滿了悲痛與哀傷,以至於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惻愴”一詞深刻地描繪出詩人內心的痛苦程度,而“不能言”則將這種痛苦推向極致,此時無聲勝有聲,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詩人麵對人生無常時那種難以言說的沉重心情,使詩歌的情感達到**,引發讀者對人生、命運的深入思考。

……

句譯:

1.

愁思忽而至,跨馬出北門:

-

翻譯:憂愁的思緒忽然湧上心頭,急忙跨上駿馬奔出北門。

2.

舉頭四顧望,但見鬆柏荊棘鬱樽樽:

-

翻譯:抬起頭向四處眺望,隻看到鬆柏和荊棘鬱鬱蔥蔥、繁茂叢生。

3.

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

-

翻譯:其中有一隻鳥名叫杜鵑,傳說它是古代蜀國君主的魂魄所化。

4.

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

翻譯:它的叫聲哀傷淒苦,鳴叫不停,羽毛憔悴不堪,就像遭受髡刑之人(頭發被剃光)一樣。

5.

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

-

翻譯:它在樹林間飛來飛去,啄食蟲蟻,哪裡還能回憶起往日身為天子的尊貴。

6.

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

-

翻譯:想到這種生死變化不合常理,心中悲痛哀傷,難以用言語表達。

……

全譯:

突然間,愁緒如潮水般湧上心頭,我急忙跨上駿馬,徑直向北門奔去。

我抬頭向四周張望,眼中唯有繁茂生長的鬆柏與荊棘,一片荒蕪。

其中有一隻鳥兒,名叫杜鵑,傳說它是古代蜀國帝王的魂魄所化。

它發出的聲音哀傷悲苦,鳴叫不止,羽毛顯得憔悴不堪,好似遭受髡刑之人。

如今它隻能在樹林間穿梭飛行,啄食蟲蟻為生,哪裡還能憶起往昔身為天子時的尊貴。

想到這般生死之間的巨大變化不合常理,我的內心滿是悲痛哀傷,實在難以用言語來表達。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