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335章 何承天《鼓吹鐃歌十五首?有所思篇》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335章 何承天《鼓吹鐃歌十五首?有所思篇》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鼓吹鐃歌十五首有所思篇

何承天

有所思,思昔人。

曾閔二子,善養親。

和顏色,奉昏晨。

至誠烝烝,通明神。

鄒孟軻,為齊卿。

稱身受祿,不貪榮。

道不用,獨擁楹。

三徙既誶,禮義明。

飛鳥集,猛獸附。

功成事畢,乃更娶。

哀我生,遘凶旻。

幼罹荼酷,備艱辛。

慈顏絕,見無因。

長懷永思,托丘墳。

……

賞析:

何承天的《有所思篇》通過追思古代賢孝之人,結合自身經曆,在對古人的歌頌與自我哀傷中,傳達出對孝道、道義的推崇及對身世的悲歎,具有獨特的思想與藝術魅力。

一、追思賢孝:讚古人善養親與守道義

1.

曾閔之孝:“有所思,思昔人。曾閔二子,善養親。和顏色,奉昏晨。至誠烝烝,通明神。”開篇點明所思為往昔之人,引出曾參和閔損。他們以孝著稱,每天和顏悅色,從早到晚悉心侍奉雙親。“至誠烝烝”體現其對父母的孝順發自內心且深厚持久,甚至能感通神明。詩人藉此樹立了孝道典範,傳達對傳統孝道的尊崇,為詩歌奠定道德基調。

2.

孟軻之道:“鄒孟軻,為齊卿。稱身受祿,不貪榮。道不用,獨擁楹。三徙既誶,禮義明。飛鳥集,猛獸附。功成事畢,乃更娶。”講述孟子為齊卿時,依據自身能力接受俸祿,不貪圖虛榮。當主張不被采用,他獨自抱柱歎息。“三徙”指孟母三遷,表明其對禮義的重視。詩中還提及孟子成就事業後纔再次娶妻。詩人讚頌孟子不慕虛榮、堅守道義,借其事跡強調道德與理想追求的重要性。

二、身世之悲:歎自身不幸遭遇

“哀我生,遘凶旻。幼罹荼酷,備艱辛。慈顏絕,見無因。長懷永思,托丘墳。”詩人筆鋒一轉,悲歎自己命運悲慘,幼年便遭受諸多苦難,飽嘗艱辛。母親離世後,再無相見可能,隻能長久思念,將這份情感寄托於母親的墳墓。從對古人的追思陡然轉為自身不幸的傾訴,強烈的情感落差,更顯其哀傷之深,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詩人身世的淒涼。

三、情感表達:崇敬與哀傷交織

整首詩情感在對古人的崇敬與自身身世的哀傷間轉換。前半部分對曾閔、孟子的歌頌,情感莊重崇敬,展現詩人對美好品德和高尚追求的嚮往;後半部分訴說自身經曆,情感悲痛哀傷。這種情感的交織,使詩歌情感豐富且有層次,既表達對傳統美德的弘揚,又抒發了個人真實的痛苦,增強詩歌感染力,引發讀者對孝道、命運等多方麵思考。

四、藝術特色

1.

用典豐富:運用曾參、閔損、孟子及其母親等典故,以簡潔文字傳遞豐富文化內涵與道德觀念,借古人之事表達觀點與情感,使詩歌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增添說服力與感染力。

2.

對比鮮明:古人的賢孝、順遂與自己幼年苦難、親人永彆形成鮮明對比,強化情感表達。古人在道德和事業上的成就,更凸顯詩人身世的悲慘,讓讀者更能體會詩人內心痛苦,深化詩歌主題。

3.

情感真摯:無論是對古人的崇敬,還是對自身遭遇的哀傷,都出自真情實感。對古人的歌頌不浮誇,對自己身世的悲歎不矯情,這種真摯情感易引起讀者共鳴,使讀者沉浸於詩歌營造的情感氛圍中。

《有所思篇》以獨特的構思、豐富的用典和真摯的情感,在追思與自歎中,展現詩人對道德的堅守與對命運的無奈,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與思想深度。

……

解析:

1.

有所思,思昔人

-

解析:開篇直抒胸臆,點明“有所思”,且所思唸的物件是“昔人”,引發讀者好奇心,想知曉所思唸的究竟是哪些往昔之人,為下文具體列舉古人做鋪墊,奠定了詩歌追思的情感基調。

2.

曾閔二子,善養親

-

解析:明確指出所思唸的“昔人”中有曾參和閔損這兩位曆史上以孝聞名的人物。他們以善於侍奉雙親而著稱,這一句直接引出詩歌對孝道的讚揚主題,讓讀者瞭解到詩人追思古人的側重點在於其美好的品德行為。

3.

和顏色,奉昏晨

-

解析:具體描述曾參和閔損的孝行。“和顏色”體現他們在侍奉雙親時,始終保持和顏悅色,從態度上展現出對父母的敬愛與尊重;“奉昏晨”表明他們從早到晚,日複一日,不間斷地悉心照料雙親,突出其孝道的持續性與日常性,生動展現出二人的至孝形象。

4.

至誠烝烝,通明神

-

解析:“至誠烝烝”強調曾閔二人對父母的孝順是發自內心的極度真誠,且這種情感深厚而持久。“烝烝”形容其孝行的醇厚。“通明神”表示他們如此至誠的孝道甚至能夠感通神明,運用誇張手法,進一步強調其孝道的極致程度,突出古人孝道的偉大與神聖。

5.

鄒孟軻,為齊卿

-

解析:引出另一位曆史人物孟子,說明他曾擔任齊國的卿相,介紹了孟子的身份背景,為後續講述他在齊國的行為事跡做鋪墊,使讀者對孟子的故事有初步的情境認知。

6.

稱身受祿,不貪榮

-

解析:描述孟子在齊國為官時的處事原則。“稱身受祿”指孟子根據自身的才能和貢獻來接受相應的俸祿,不貪圖額外的利益,展現出他的正直與廉潔。“不貪榮”表明他不追求虛榮的名聲和表麵的榮耀,更注重內在的品德修養和自身價值的實現,體現出孟子高尚的品德和對名利的淡泊態度。

7.

道不用,獨擁楹

-

解析:當孟子的政治主張和思想不被齊國統治者采用時,他“獨擁楹”,即獨自抱著堂屋前部的柱子。這一細節生動描繪出孟子內心的無奈與落寞,麵對理想無法實現的困境,他隻能以這樣孤獨的姿態表達自己的失意,展現出他堅持自我思想,不隨波逐流的氣節。

8.

三徙既誶,禮義明

-

解析:此句提到孟母三遷的典故,“三徙”即孟母多次遷居,為了給孟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不斷努力。“既誶”強調經過這些遷徙後,對孟子產生的影響。通過孟母的教育和環境的熏陶,孟子明白了禮義之道。這句詩突出了孟母對孟子成長的重要引導作用,以及禮義教育在個人成長中的關鍵意義,從側麵反映出孟子注重道德修養的根源。

9.

飛鳥集,猛獸附

-

解析:以誇張的手法描繪孟子的品德和影響力。傳說中,他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使得飛鳥都聚集在他周圍,猛獸也願意親近他。這一描述雖帶有一定神話色彩,但生動地表現出孟子的品德如同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能感化萬物,進一步強調他道德的高尚和影響力的廣泛。

10.

功成事畢,乃更娶

-

解析:這裡講述孟子在完成自己的事業和理想後纔再次娶妻。此行為體現了孟子將個人事業與道德責任置於首位的觀念,反映出他對人生大事的慎重態度和對自身理想追求的專注,展示了他在個人生活和事業追求上的一種權衡與選擇,突出其以事業為重的價值觀。

11.

哀我生,遘凶旻

-

解析:筆鋒陡然一轉,從對古人的追思轉為對自己身世的悲歎。“哀我生”直接抒發內心的哀傷,表明自己的人生充滿不幸。“遘凶旻”指遭遇上天降下的災禍,將自己的不幸歸結於命運的安排,傳達出一種對命運的無奈與悲歎,開啟下文對自身苦難經曆的描述。

12.

幼罹荼酷,備艱辛

-

解析:具體闡述自己幼年時期的悲慘遭遇。“幼罹荼酷”說明在年幼時就遭受瞭如荼毒般殘酷的苦難,“備艱辛”強調所經曆的艱辛是全方位、無所不包的。這兩句詩簡潔而有力地描繪出詩人幼年生活的困苦不堪,讓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他所承受的痛苦。

13.

慈顏絕,見無因

-

解析:進一步描述家庭變故帶來的傷痛,“慈顏絕”指母親離世,從此再也看不到母親慈祥的麵容。“見無因”強調這種永彆是徹底的,沒有任何機會再見到母親,表達出詩人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和失去母親後的絕望與悲痛之情。

14.

長懷永思,托丘墳

-

解析:最後表達詩人對母親無儘的思念。“長懷永思”表明詩人將永遠長久地懷念母親,這份思念不會隨著時間消逝。“托丘墳”意味著他隻能把對母親的思念寄托在母親的墳墓上,通過掃墓等行為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深刻地展現出詩人在麵對親人離世後的孤獨與無奈,以及對親情的執著堅守。

……

句譯:

1.

有所思,思昔人:心中有所思念,思念往昔的賢德之人。

2.

曾閔二子,善養親:曾參和閔損這兩位君子,善於奉養雙親。

3.

和顏色,奉昏晨:他們總是和顏悅色,從早到晚悉心侍奉父母。

4.

至誠烝烝,通明神:懷著極為誠摯深厚的孝心,這種孝心甚至能感通神明。

5.

鄒孟軻,為齊卿:鄒地的孟軻,曾做齊國的卿相。

6.

稱身受祿,不貪榮:他根據自身能力接受俸祿,不貪圖虛榮和榮耀。

7.

道不用,獨擁楹:當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采用時,他獨自抱著堂前的柱子(歎息)。

8.

三徙既誶,禮義明:經曆孟母三次遷居的教誨後,明白了禮義之道。

9.

飛鳥集,猛獸附:他的品德高尚,使得飛鳥聚集,猛獸也願親近。

10.

功成事畢,乃更娶:在完成事業之後,他纔再次娶妻。

11.

哀我生,遘凶旻:哀傷我這充滿不幸的人生,遭遇上天降下的災禍。

12.

幼罹荼酷,備艱辛:年幼時就遭受殘酷的苦難,備嘗生活的艱辛。

13.

慈顏絕,見無因:母親慈祥的麵容再也看不到了,再也沒有機會相見。

14.

長懷永思,托丘墳:我長久地懷著深深的思念,隻能將這份思念寄托於母親的墳墓。

……

全譯:

我心中有所思慕,思慕著往昔的賢德之人。

曾參與閔損這兩位孝子,以善於奉養雙親而聞名。

他們始終和顏悅色,從清晨到黃昏悉心侍奉父母。

懷著無比誠摯深厚的孝心,這般赤誠足以感通神明。

鄒地的孟軻,曾任齊國的卿相。

他依自身才德接受俸祿,並不貪戀虛榮與尊榮。

當治國之道不被採納,他隻能獨自抱柱歎息。

經曆孟母三次遷居的教導,禮義之理他明晰於心。

他的品德高尚,引得飛鳥聚集,猛獸也願依附。

在功成名就、諸事完成之後,他纔再次娶妻。

可歎我這一生,遭遇上天降下的災禍。

自幼便遭受諸多殘酷磨難,飽嘗生活的千般艱辛。

母親慈祥的麵容已永遠消逝,再無緣得見。

我唯有長久地深深懷想,將思念寄托於母親的墳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