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337章 何承天《鼓吹鐃歌十五首?上邪篇》
鼓吹鐃歌十五首上邪篇
何承天
上邪下難正,眾枉不可矯。
音和響必清,端影緣直表。
大化揚仁風,齊人猶偃草。
聖王既已沒,誰能弘至道。
開春湛柔露,代終肅嚴霜。
承平貴孔孟,政敝侯申商。
孝公明賞罰,六世猶克昌。
李斯肆濫刑,秦氏所以亡。
漢宣隆中興,魏祖寧三方。
譬彼針與石,效疾稱良醫。
《行葦》非不厚,悠悠何詎期。
琴瑟時未調,改弦當更張。
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
賞析:
《上邪篇》是何承天《鼓吹鐃歌十五首》中的一首,此詩以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曆史典故,探討治國理政之道,表達對理想政治的追求與對現實的思考。
一、開篇立論:強調上位者的表率作用
1.
“上邪下難正,眾枉不可矯”:詩歌開篇便以鮮明觀點指出,若居上位者行為邪僻,下屬很難端正,眾多歪風邪氣也難以糾正。此句直陳問題關鍵,將上位者的品行視為社會風氣和政治清明的根源,為全詩奠定論述基調,引出後續對正確治理理念與行為的探討。
2.
“音和響必清,端影緣直表”:通過自然現象類比,進一步闡釋上述觀點。和諧音樂產生清亮聲響,端正影子源於挺直標杆,形象說明上位者的表率作用如同聲源與標杆,其自身正直、行為得當,才能引領出良好的社會風尚與政治秩序。
二、仁政理念:倡導以仁義為核心的治理
1.
“大化揚仁風,齊人猶偃草”:詩人認為,廣泛的道德教化若能弘揚仁義之風,民眾便會像草遇風倒伏般順從。這體現儒家“德治”思想,強調統治者應以仁義為核心推行教化,使民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規範,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展現對理想政治中道德引領作用的重視。
2.
“聖王既已沒,誰能弘至道”:然而,詩人感慨聖明君主已逝,如今難以有人弘揚至高道義。此句流露出對當下缺乏聖王引領、仁政難行的憂慮,暗示現實政治中道德教化與仁政推行麵臨困境,引發對如何恢複和弘揚正道的思考。
三、辯證思考:寬嚴相濟與儒法之鑒
1.
“開春湛柔露,代終肅嚴霜”:以自然現象比喻治國之道,春天柔露滋潤,年末嚴霜肅殺,象征治理國家需寬嚴相濟。這一觀點既體現對治理方式多樣性的認識,也反映出單純依靠仁德或嚴刑峻法都有侷限,應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
2.
“承乎貴孔孟,政弊侯申商”:明確表明治國應尊崇孔孟儒家思想,以仁政為根本;同時指出法家申不害、商鞅思想可能帶來弊端。詩人雖認可儒家仁政的主導地位,但也意識到法家思想在政治實踐中的作用與不足,體現對不同治國理唸的辯證態度。
3.
“孝公明賞罰,六世猶克昌。李斯肆濫刑,秦氏所以亡”:通過秦孝公與李斯的曆史對比,進一步闡述治國理念。秦孝公因明確賞罰使秦國六代昌盛,而李斯濫用刑罰致秦朝滅亡。表明賞罰得當是國家興盛的關鍵,濫用刑罰則會導致國家衰敗,強調法治需以公正合理為前提,不可走向極端。
四、曆史借鑒:賢君範例與治理啟示
1.
“漢宣隆中興,魏祖寧三方”:列舉漢宣帝實現漢朝中興、魏武帝曹操安定三方的曆史事例,說明賢明君主通過正確治理可使國家繁榮穩定。這兩位君主的成功,體現不同時期的治國智慧,為後世統治者提供榜樣,也暗示當下國家治理需有賢明君主和有效策略。
2.
“譬彼針與石,效疾而稱良”:將漢宣帝和魏武帝的治理舉措比作針石,因其能有效解決國家問題而堪稱良策。形象說明正確治理方法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如同良藥治病,合適的政策能使國家擺脫困境,走向繁榮。
五、持續追求:仁德推行與變革意識
1.
“行葦非不厚,悠悠何詎央”:《行葦》體現深厚仁德,但詩人認為實現仁德的長遠影響道路漫長。表明推行仁德雖重要且意義深遠,但需長期堅持,不可一蹴而就,強調在治國理政中持續推行仁德教化的必要性。
2.
“琴瑟時未調,改弦當更張。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以琴瑟需適時調整琴絃為喻,說明治理國家如同除錯樂器,當政策或方法不當時,應及時變革調整。此句總結全詩,強調靈活變革、適時調整治理策略對治理天下的關鍵作用,提醒統治者不可因循守舊,要根據時代變化不斷探索合適的治國之道。
六、藝術特色
1.
用典豐富:詩中大量運用曆史典故,如秦孝公、李斯、漢宣帝、魏武帝等,以具體事例支撐觀點,增強說服力,使詩歌內容豐富厚重,展現詩人深厚曆史文化底蘊。
2.
比喻生動:藉助自然現象與生活例項作比,如“音和響必清,端影緣直表”“開春湛柔露,代終肅嚴霜”“琴瑟時未調,改弦當更張”等,將抽象的治國理念形象化,便於讀者理解,使詩歌說理深入淺出,富有感染力。
3.
結構嚴謹:詩歌開篇點明上位者表率作用重要性,中間圍繞仁政、寬嚴相濟、儒法之鑒、曆史借鑒等展開論述,結尾強調持續推行仁德與適時變革的必要性,層次分明,邏輯連貫,論述全麵且深入。
《上邪篇》通過對治國理政多方麵探討,融合儒家、法家思想精華,既有對理想政治的嚮往,又有對現實政治的反思,對後世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具有重要價值。
……
解析:
1.
上邪下難正,眾枉不可矯
-
解析:此句開門見山,直陳治國理政的關鍵要點。“上邪下難正”,“上”指位居上位者,如君主、官員等,“邪”表示行為不正、品行不端,意思是若上位者行事邪僻,那麼下屬及民眾便很難走上正道。“眾枉不可矯”中,“枉”意為歪曲、不正當,“矯”即糾正,強調當上位者行為失範時,社會上眾多不正當的行為與風氣便難以得到矯正。此句為全詩奠定基調,突出上位者表率作用對社會風氣和政治清明的決定性影響。
2.
音和響必清,端影緣直表
-
解析:運用類比手法闡述道理。“音和響必清”,當音樂演奏和諧美妙時,其發出的聲響必然清亮悅耳,這表明良好的源頭會產生積極的結果。“端影緣直表”,“端影”即端正的影子,“直表”指挺直的標杆,影子之所以端正,是因為標杆挺直,形象地說明外在的良好表現源於內在的正直本質。這裡以聲音與影子的形成,類比上位者自身正直、行為得當,才能引匯出良好的社會風尚與政治秩序,從正麵進一步論證首句觀點。
3.
大化揚仁風,齊人猶偃草
-
解析:“大化”指廣泛深入的道德教化,“揚仁風”即弘揚仁義的風尚。此句意為,當廣泛推行以仁義為核心的道德教化時,“齊人猶偃草”,“齊人”指代民眾,“偃草”取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民眾就會像草遇到風一樣,自然地順從這種仁義之風。此句體現儒家“德治”思想,強調統治者通過推行仁義教化,能使民眾在道德感化下自覺遵循社會規範,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展現了對道德引領在治國理政中重要作用的重視。
4.
聖王既已沒,誰能弘至道
-
解析:“聖王”指古代聖明的君主,如堯、舜、禹等,他們以高尚品德和卓越治國才能,踐行並弘揚了至高的道義。“既已沒”表示這些聖王已然逝去。此句表達了詩人深深的感慨,聖王離世後,在當下的時代,似乎難以找到能夠繼續弘揚至高道義的人。這既流露出對古代聖王治國理念與風範的追慕,也反映出對現實中缺乏聖王引領,導致仁政難以推行、大道漸衰的憂慮之情。
5.
開春湛柔露,代終肅嚴霜
-
解析:藉助自然現象來比喻治國之道。“開春湛柔露”描繪春天到來時,柔和的雨露滋潤大地,象征著治理國家時應采取溫和、寬厚的政策,以滋養民生,使百姓休養生息。“代終肅嚴霜”,“代終”指一年結束,年末時肅殺的嚴霜降臨,寓意治理國家在必要時需采取嚴厲手段,以整頓秩序、嚴肅綱紀。此句表明治理國家需寬嚴相濟,如同四季交替,不同時節采取不同方式,不能單一依靠寬厚或嚴厲,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6.
承乎貴孔孟,政弊侯申商
-
解析:明確表達了詩人對治國思想的態度。“承乎貴孔孟”,“承”有秉持、遵循之意,“貴”即尊崇,此句表明治國應當以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為貴,強調儒家倡導的仁政、德治是治國的根本理念,應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通過道德教化引導民眾,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政弊侯申商”,“侯”指看待,“申商”指申不害和商鞅,代表法家思想,指出法家思想雖在政治治理中有一定作用,但單純依賴其嚴刑峻法,可能會產生弊端,如過度嚴苛導致民怨沸騰,影響社會穩定,體現了對不同治國思想的辯證認識。
7.
孝公明賞罰,六世猶克昌
-
解析:以秦孝公為例闡述治國理念。“孝公”即秦孝公,他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明確賞罰製度。“明賞罰”,使民眾清楚何種行為會獲賞,何種行為將受罰,這激發了民眾的積極性與敬畏之心。“六世猶克昌”指秦國在秦孝公之後的六代君主統治下,依舊能夠保持昌盛。說明秦孝公通過明確賞罰,為秦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使得秦國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繁榮,強調了賞罰分明對於國家治理和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8.
李斯肆濫刑,秦氏所以亡
-
解析:與上句形成對比,以李斯在秦朝的施政導致秦朝滅亡的曆史事件為論據。“李斯肆濫刑”,李斯在秦朝執政時,肆意濫用刑罰,對民眾實行嚴苛統治。“秦氏所以亡”表明這種過度使用刑罰的做法,使得民不聊生,最終導致秦朝走向滅亡。從反麵論證了單純依靠嚴刑峻法,而忽視民眾承受力和社會和諧的危害,進一步強調治國應避免刑罰濫用,需尋求更合理的治理方式。
9.
漢宣隆中興,魏祖寧三方
-
解析:列舉兩位賢明君主及其成就。“漢宣”指漢宣帝劉詢,他在位期間整頓吏治、輕徭薄賦、重視農業生產等,實現了漢朝的“中興”,使漢朝重新走向繁榮昌盛。“魏祖”即魏武帝曹操,他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崛起,通過一係列政治、軍事舉措,統一北方,安定了三方局勢,為魏國的建立奠定基礎。此句通過這兩位君主的事例,展示了賢明君主通過正確的治理策略,能夠實現國家的繁榮與穩定,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成功範例。
10.
譬彼針與石,效疾而稱良
-
解析:將漢宣帝和魏武帝的治理舉措比作治病的針和石。“針”與“石”在古代是用於治病的工具,“效疾而稱良”意思是因為它們能夠有效地治療疾病,所以被稱為良好的醫療手段。這裡形象地說明漢宣帝和魏武帝采取的治理方法,如同針石能治癒疾病一樣,有效地解決了國家麵臨的各種問題,使國家恢複生機與活力,強調了正確治理策略對國家發展的關鍵作用。
11.
行葦非不厚,悠悠何詎央
-
解析:“行葦”指《詩經·大雅·行葦》,此詩以忠厚之意描繪了周人對老者和弱者的關愛,體現了深厚的仁德。“非不厚”肯定了《行葦》所蘊含的仁德之深厚。“悠悠何詎央”,“悠悠”表示時間漫長、路途遙遠,“詎央”即哪有儘頭,此句意思是雖然推行仁德意義深遠且值得稱讚,但要實現仁德在社會中的長遠影響,道路漫長且沒有儘頭。強調在治國理政過程中,推行仁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
12.
琴瑟時未調,改弦當更張
-
解析:以琴瑟演奏為喻。“琴瑟時未調”,當琴瑟彈奏出的聲音不和諧時,說明琴絃的音調出現問題。“改弦當更張”,此時就需要更換琴絃並重新調整,才能使琴瑟發出和諧美妙的聲音。這裡比喻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當現有的政策、方法出現問題,無法實現預期的治理效果時,就應當果斷進行變革和調整,以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
13.
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
解析:“矧乃”表示何況、況且,起到遞進強調的作用。“此要”指代前文所論述的各種治國理政的關鍵要點,如上位者的表率作用、寬嚴相濟、推行仁德、適時變革等。此句意為,更何況是治理天下這樣重大的事務,這些關鍵要點怎麼能夠忘記呢?這是對全詩的總結與升華,再次強調了上述治理理念和方法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提醒統治者務必牢記這些要點,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
句譯:
1.
上邪下難正,眾枉不可矯:上位者行為邪僻,下麵的人就難以正直,眾多歪風邪氣、不正當的行為便無法糾正。
2.
音和響必清,端影緣直表:音樂和諧,發出的聲響必然清亮,端正的影子是因為標杆挺直。
3.
大化揚仁風,齊人猶偃草:廣泛深入地推行道德教化,弘揚仁義之風,民眾就像草遇到風一樣,自然順從。
4.
聖王既已沒,誰能弘至道:聖明的君主已經離世,如今還有誰能夠弘揚那至高無上的道義呢?
5.
開春湛柔露,代終肅嚴霜:春天到來,滋潤大地的是柔和的雨露;一年將儘,降下的是肅殺的嚴霜。
6.
承乎貴孔孟,政弊侯申商:治國應當尊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以其為貴;而法家申不害、商鞅的思想,在政治上可能會帶來弊端。
7.
孝公明賞罰,六世猶克昌:秦孝公明確地實行賞罰製度,使得秦國曆經六代仍然能夠昌盛。
8.
李斯肆濫刑,秦氏所以亡:李斯肆意地濫用刑罰,這就是秦朝滅亡的原因。
9.
漢宣隆中興,魏祖寧三方:漢宣帝實現了漢朝的中興,魏武帝曹操安定了三方局勢。
10.
譬彼針與石,效疾而稱良:就好比治病用的針和石,因為能有效治療疾病,所以被稱讚為良好的手段。
11.
行葦非不厚,悠悠何詎央:《行葦》所體現的仁德並非不深厚,但要實現仁德的長遠影響,路途漫長,哪有儘頭。
12.
琴瑟時未調,改弦當更張:琴瑟有時彈奏出的聲音不協調,這時就應當更換琴絃並重新調整。
13.
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何況是治理天下,這些關鍵要點怎麼能夠忘記呢?
……
全譯:
若居上位者行為邪僻,下屬便難行正道,眾多歪風邪氣也無法糾正。
如同和諧的音樂必有清亮聲響,端正的影子源於挺直標杆。
廣泛推行道德教化、弘揚仁義之風,民眾就會像草遇風般自然順從。
聖明君主已然逝去,如今誰能弘揚那至高道義?
春天降臨,柔潤的雨露滋潤大地;一年將終,肅殺的嚴霜冷酷降下。
治國應尊崇孔孟儒家思想,而申商法家思想可能致政治弊病。
秦孝公賞罰分明,使秦國六代仍能昌盛。
李斯肆意濫用刑罰,這便是秦朝滅亡的緣由。
漢宣帝成就漢朝的中興之盛,魏武帝曹操安定三方局勢。
他們就像治病的針石,能有效解決問題故而堪稱良策。
《行葦》所體現的仁德並非不深厚,隻是實現仁德長遠影響路途漫長無儘頭。
琴瑟若聲音不協調,就該換弦重新除錯。
何況是治理天下,這些關鍵要點怎能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