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338章 何承天《鼓吹鐃歌十五首?臨高台篇》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338章 何承天《鼓吹鐃歌十五首?臨高台篇》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鼓吹鐃歌十五首臨高台篇

何承天

臨高台,望天衢,

飄然輕舉,陵太虛。

攜列子,超帝鄉。

雲衣雨帶,乘風翔。

肅龍駕,會瑤台。

清暉浮景,溢蓬萊。

濟四海,濯洧盤。

佇立雲嶽,結幽蘭。

馳迅風,遊炎州。

願言桑梓,思舊遊。

傾霄蓋,靡電旌。

降彼天塗,頹窈冥。

辭仙族,歸人群。

懷忠抱義,奉明君。

任窮達,隨所遭。

何為遠想,令心勞。

……

賞析:

《臨高台篇》以奇幻的想象與豐富的意象,構建出一個超脫現實又回歸現實的詩意空間,在展現道家仙境之美與自由的同時,表達詩人對現實政治與人生態度的思考,具有獨特藝術魅力與思想內涵。

一、奇幻開篇:嚮往超凡之境

1.

“臨高台,望天衢”:詩歌開篇描繪詩人登上高台,仰望天空的道路,“臨”“望”二字勾勒出詩人置身高台、極目遠眺的畫麵,“天衢”指天空廣闊道路,既實指天空,又象征通往超凡境界的途徑,引發讀者對詩人所思所往的好奇,為全詩奠定超脫塵世的基調。

2.

“飄然輕舉,陵太虛”:詩人想象自己輕飄飄飛升,淩駕於天空之上,“飄然”“輕舉”描繪飛升姿態輕盈、自在,“陵太虛”則突出超脫塵世、進入虛幻天空的意境,展現對自由與超凡境界的嚮往,開啟奇幻想象之旅。

二、仙界遨遊:逍遙自由之美

1.

“攜列子,超帝鄉。雲衣雨帶,乘風翔”:詩人幻想與列子同行,超越帝王所在之地,列子在道家文化中以禦風而行聞名,與列子攜手,強化自由超脫氛圍。“雲衣雨帶,乘風翔”進一步渲染仙界遨遊之美,以雲為衣、以雨為帶,乘風翱翔,展現無拘無束的自由,描繪出空靈、奇幻的仙界畫麵,傳達對逍遙自在生活的憧憬。

2.

“肅龍駕,會瑤台。清暉浮景,溢蓬萊”:詩人恭敬駕馭龍車,在瑤台與仙人相會,“肅”字增添莊重感,“瑤台”“蓬萊”是傳說中仙人居住的仙境,充滿神秘與美好。“清暉浮景,溢蓬萊”描繪蓬萊仙境中清朗光輝與浮動光影交相輝映、充盈四溢的景象,營造出祥和、美妙的仙界氛圍,表達對仙界美好生活的嚮往。

3.

“濟西海,濯湖盤。佇立雲嶽,結幽蘭”:繼續敘述仙界遊曆,渡過西海,清洗湖盤,“濟”“濯”體現行動的自由與灑脫。“佇立雲嶽,結幽蘭”描繪詩人站在雲間山嶽係結幽蘭的畫麵,“雲嶽”凸顯所處環境高遠,“幽蘭”象征高潔品格,暗示詩人在仙界保持高尚品性,深化對超凡脫俗境界的追求。

4.

“馳迅風,遊炎州”:詩人乘著迅風飛馳,遊曆炎州,“馳”“遊”展現速度與自由,“炎州”增添神秘色彩,表明在仙界可自由穿梭不同地域,享受逍遙自在的遊曆,強化對自由無羈生活的渴望。

三、回歸現實:忠君與達觀

1.

“願言桑梓,思舊遊”:詩人思緒從仙界拉回現實,思念故鄉與舊日遊伴,“桑梓”代表故鄉,這一轉變體現對現實世界情感的珍視,表明無論仙界如何美好,現實中的情感紐帶難以割捨,使詩歌在奇幻之餘,增添人間溫情。

2.

“傾霄蓋,靡電旌。降彼天塗,頹窈冥”:詩人描繪從仙界返回人間的情景,傾倒雲霄般車蓋,揮動閃電般旗幟,沿著高天路途降下,陷入深邃幽暗。通過對返回過程的描寫,營造出從仙境回歸現實的落差感,象征從超凡自由狀態回到現實世界。

3.

“辭仙族,歸人群。懷忠抱義,奉明君”:明確表達辭彆仙人群體,回歸人間,決心懷著忠心與義節侍奉聖明君主。這一回歸體現詩人的政治抱負與道德堅守,從追求個人逍遙轉向關注現實政治,期望在人間施展才華、踐行忠義。

4.

“任窮達,隨所遭。何為遠想,令心勞”:詩人表明無論窮困或顯達,都隨遇而安,認為不必作高遠空想使內心勞苦。這體現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在經曆仙界幻想與現實回歸後,對人生境遇有深刻認識,強調麵對現實應保持平和心態,不過度追求虛幻目標,為詩歌增添理性思考。

四、藝術特色

1.

豐富想象:詩歌充滿奇幻想象,從飛昇仙界、與仙人同遊到回歸人間,構建出宏大奇妙的世界,如“雲衣雨帶,乘風翔”“清暉浮景,溢蓬萊”等,展現詩人想象力,使詩歌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2.

意象鮮明:運用眾多鮮明意象,“天衢”“太虛”“瑤台”“蓬萊”“雲嶽”“幽蘭”等,營造出神秘、高遠、美好的仙界氛圍,“桑梓”“明君”等意象又使詩歌與現實緊密相連,豐富詩歌內涵,增強感染力。

3.

結構清晰:以登上高台引發想象開始,曆經仙界遨遊,最後回歸現實表達人生態度,結構完整清晰。從嚮往超脫到回歸現實,情感與思想層層遞進,使讀者跟隨詩人思緒,感受其內心變化與思考。

《臨高台篇》通過奇幻想象與現實思考結合,展現詩人複雜情感與深刻思想,在古代詩歌中獨具一格,對研究當時文人思想與文學創作風格有重要意義。

……

解析:

1.

臨高台,望天衢

-

解析:“臨”字點明詩人所處位置,站在高高的台上,有一種俯瞰塵世、仰望蒼穹的姿態。“望”體現詩人的動作與目光所向,“天衢”原指天空廣闊的道路,這裡既是對天空自然景象的描繪,也寓意著一種超脫塵世、通向未知高遠境界的通道。開篇兩句營造出一種開闊、高遠的意境,引發讀者對詩人接下來所思所感的好奇,為全詩奠定了超脫現實、嚮往超凡之境的基調。

2.

飄然輕舉,陵太虛

-

解析:“飄然”描繪出詩人飛升時那種輕盈、飄逸的姿態,彷彿毫無羈絆,自由自在。“輕舉”則進一步強調飛升動作的輕鬆,如同不受重力束縛。“陵太虛”的“陵”有淩駕、超越之意,“太虛”指代天空,突出詩人想象自己超越塵世,進入廣袤無垠的天空之上的虛幻空間,生動地展現出詩人對擺脫塵世束縛,追求自由、超凡境界的強烈嚮往,正式開啟了詩歌奇幻的想象之旅。

3.

攜列子,超帝鄉

-

解析:“攜”字表現出詩人與列子相伴同行的狀態。列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以能禦風而行聞名,在傳統文化中象征著超凡脫俗、逍遙自在。詩人想象與列子攜手,更強化了這種自由超脫的氛圍。“超帝鄉”的“超”有超越、越過之意,“帝鄉”原指天帝居住的地方,這裡可理解為世俗意義上的尊貴、繁華之地,寓意詩人不僅要擺脫塵世的普通束縛,更要超越那種世俗所追求的榮華富貴等境界,追求一種更為高遠、純粹的精神自由。

4.

雲衣雨帶,乘風翔

-

解析:此句以極為浪漫的筆觸描繪詩人在仙界的形象與行動。“雲衣雨帶”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雲比作衣裳,把雨當作衣帶,形象地勾勒出詩人在仙界所擁有的獨特裝扮,這種以自然元素為服飾的描寫,充滿了奇幻色彩,展現出仙界的空靈與美妙。“乘風翔”則描繪出詩人藉助風力,自由自在地翱翔於天地之間的情景,進一步強化了詩人在仙界逍遙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傳達出對自由生活的極度憧憬。

5.

肅龍駕,會瑤台

-

解析:“肅”體現出一種莊重、恭敬的態度,表明詩人對待此次仙界之行的認真與虔誠。“龍駕”指以龍為坐騎的車駕,在古代神話傳說中,龍是極具神力與威嚴的象征,乘坐龍駕顯示出詩人在仙界的不凡身份與地位。“會瑤台”的“會”表示相會、相聚,“瑤台”是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常常與仙境、美好、神秘等意象聯係在一起。此句描繪詩人莊重地駕馭龍車,前往瑤台與仙人相聚,為詩歌增添了神秘而莊重的氛圍,展現出仙界生活的美好與神聖。

6.

清暉浮景,溢蓬萊

-

解析:“清暉”指清朗的光輝,通常給人一種明亮、純淨的感覺,“浮景”中的“景”通“影”,即浮動的光影,二者描繪出一種光影交織、靈動美妙的畫麵。“溢蓬萊”說明這種美妙的景象在蓬萊仙境中四處洋溢、充盈。蓬萊是傳說中的海上仙山,是仙境的代表之一。此句通過對蓬萊仙境中光影氛圍的描寫,營造出一種祥和、美妙、奇幻的仙界景象,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仙界的美好與神秘。

7.

濟西海,濯湖盤

-

解析:“濟”有渡過、穿越之意,“西海”在古代傳說中是遙遠而神秘的水域,代表著廣闊未知的世界。詩人想象自己能夠輕鬆地渡過西海,展現出在仙界行動的自由與灑脫。“濯湖盤”的“濯”是清洗的意思,“湖盤”具體所指雖不明確,但可理解為仙界的某個湖泊或水域,詩人在此清洗,給人一種在仙界淨化自身、保持純淨的感覺,也暗示了仙界的純淨與超凡,進一步豐富了仙界遊曆的情節。

8.

佇立雲嶽,結幽蘭

-

解析:“佇立”描繪出詩人長久站立的姿態,顯示出一種寧靜、沉穩。“雲嶽”指高聳入雲的山嶽,突出所處環境的高遠、雄偉,強調詩人在仙界所處之地的超凡脫俗。“結幽蘭”中,“幽蘭”在傳統文化中象征著高潔、典雅的品格。詩人在雲間山嶽之上係結幽蘭,一方麵描繪出一幅優美、靜謐的畫麵,另一方麵暗示詩人在仙界依然堅守著高尚的品性,將自身的精神追求與仙界的超凡環境相融合,深化了對超凡脫俗境界的追求這一主題。

9.

馳迅風,遊炎州

-

解析:“馳”字生動地表現出速度之快,如同疾馳一般。“迅風”即快速的風,詩人藉助迅風的力量快速前行,體現出行動的便捷與自由。“遊炎州”表明詩人的遊曆之地為炎州,炎州在古代傳說中是一個神秘的地域,可能代表著炎熱、神秘或充滿奇幻色彩的地方。此句描繪詩人在仙界快速穿梭,遊曆不同神秘地域,強化了在仙界逍遙自在、隨心所欲的遊曆體驗,突出對自由無羈生活的嚮往。

10.

願言桑梓,思舊遊

-

解析:“願言”在這裡是一種表達願望、思唸的語氣詞。“桑梓”指代故鄉,在古代,人們常在住宅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後用桑梓代表家鄉,體現了故鄉在人們心中的特殊地位。“思舊遊”的“舊遊”指舊日的遊伴、朋友。這兩句表明詩人在經曆了奇幻的仙界遨遊後,思緒回到現實,對故鄉和往日朋友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這種從仙界到現實的情感轉變,使詩歌在奇幻的氛圍中融入了人間的溫情,展現出詩人對現實世界情感紐帶的珍視。

11.

傾霄蓋,靡電旌

-

解析:“傾霄蓋”中,“傾”有傾倒、放下之意,“霄蓋”可理解為如同雲霄般高大的車蓋,這裡象征著詩人在仙界所使用的華麗交通工具。“靡電旌”的“靡”有揮動、飄揚之意,“電旌”指像閃電一樣快速飄動的旗幟,描繪出旗幟揮動時的快速與閃耀。這兩句通過對車蓋和旗幟的描寫,展現出詩人從仙界返回人間時的宏大場麵,有一種從虛幻的輝煌回歸現實的儀式感,同時也暗示著從超凡自由的仙界生活向現實世界的過渡。

12.

降彼天塗,頹窈冥

-

解析:“降彼天塗”的“降”明確表示下降的動作,“天塗”即天空中的道路,意味著詩人沿著從仙界通往人間的道路下降。“頹窈冥”的“頹”有向下、陷入之意,“窈冥”形容深邃、幽暗的狀態,描繪出詩人在下降過程中,彷彿陷入一種深邃、幽暗的氛圍之中。此句營造出從仙境回歸現實時的落差感,象征著從光明、美好的仙界回到相對現實、複雜的人間,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從超凡到現實的轉變。

13.

辭仙族,歸人群

-

解析:“辭仙族”清晰地表明詩人與仙界仙人族群告彆的行為,體現出對仙界生活的告彆。“歸人群”則表示回歸到人間普通人群之中,完成了從仙界到人間的身份轉換。這兩句簡潔明瞭地表達了詩人從超脫的幻想世界回到現實社會的過程,也暗示著詩人將從追求個人的超凡自由,轉向麵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責任與關係。

14.

懷忠抱義,奉明君

-

解析:“懷忠抱義”表達詩人內心懷揣著忠誠和正義的品質,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道德修養和行為準則的重要要求。“奉明君”表明詩人的誌向是侍奉聖明的君主,反映出詩人在回歸現實後,積極入世的態度和政治抱負。詩人希望憑借自己的忠誠和正義,在現實政治中發揮作用,為君主效力,實現自身的價值,體現了傳統文人對國家、對君主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15.

任窮達,隨所遭

-

解析:“任”有聽任、任憑之意,“窮達”分彆代表人生的窮困與顯達兩種不同境遇。“隨所遭”表示隨著所遭遇的情況而順應。此句表達詩人麵對人生境遇的一種豁達態度,無論處於何種經濟狀況或社會地位,都能坦然接受,不刻意追求或抗拒,體現出一種順應自然、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展現出詩人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超脫的心境。

16.

何為遠想,令心勞

-

解析:“何為”表示為什麼,“遠想”指那些過於高遠、不切實際的空想,“令心勞”意思是使得內心勞累、疲憊。此句以反問的形式,對前麵所表達的人生態度進行總結和強調,進一步說明不必去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這隻會徒增內心的煩惱與疲憊。這體現出詩人在經曆奇幻想象與現實思考後,對人生有了清晰的認識,倡導一種腳踏實地、平和麵對生活的態度,為全詩增添了理性的思考與人生智慧。

……

句譯:

1.

臨高台,望天衢:登上高高的樓台,仰望天空中那廣闊的道路。

2.

飄然輕舉,陵太虛:身體輕盈地飄升起來,高高淩駕於天空之上。

3.

攜列子,超帝鄉:攜手列子,一同超越那帝王所居的繁華之地。

4.

雲衣雨帶,乘風翔:以雲朵為衣裳,以雨絲為衣帶,順著風勢在空中翱翔。

5.

肅龍駕,會瑤台:莊重地駕馭著龍拉的車駕,前往瑤台與仙人相會。

6.

清暉浮景,溢蓬萊:清朗的光輝與浮動的光影,在蓬萊仙境中滿溢。

7.

濟西海,濯湖盤:渡過遙遠的西海,在某個湖澤中洗滌。

8.

佇立雲嶽,結幽蘭:長久地站立在高聳入雲的山嶽上,係結著幽蘭。

9.

馳迅風,遊炎州:乘著迅猛的風飛馳,遊曆那神秘的炎州。

10.

願言桑梓,思舊遊:不禁思念起故鄉,懷想著往日一同遊玩的朋友。

11.

傾霄蓋,靡電旌:放倒那如雲霄般的車蓋,揮動像閃電一樣的旌旗。

12.

降彼天塗,頹窈冥:沿著那天空中的道路降下,陷入深邃幽暗之中。

13.

辭仙族,歸人群:告彆仙界的仙人一族,重新回到人間眾人之中。

14.

懷忠抱義,奉明君:心中懷著忠誠與正義,一心侍奉聖明的君主。

15.

任窮達,隨所遭:無論人生是窮困還是顯達,都隨順著所遭遇的境況。

16.

何為遠想,令心勞:又何必去作那些不切實際的空想,使自己內心勞累呢?

……

全譯:

登上高高的樓台,仰望天空那廣袤的通途。

我身姿輕盈飄然而起,高高淩駕於浩瀚蒼穹之上。

攜手仙人列子,超脫那帝王所在的繁華之鄉。

以雲朵為衣,以雨絲為帶,順著清風自在翱翔。

莊重地駕馭著龍拉的車駕,前往瑤台與仙人相聚一堂。

清朗的光輝與浮動的光影,在蓬萊仙境間四溢流淌。

渡過遙遠的西海,在那湖澤中儘情滌蕩。

久久佇立在入雲的山嶽,係結幽蘭於身旁。

乘著迅猛的風急速飛馳,遊曆那神秘的炎州之壤。

心中不禁深深思念故鄉,懷念往昔相伴的舊友。

放倒如雲霄般的華麗車蓋,揮動似閃電的鮮明旌旗。

沿著通天之路緩緩降下,陷入深邃而幽暗的境地。

告彆仙界的仙人族群,轉身回歸到人間的人群裡。

我將心懷忠誠秉持正義,竭誠侍奉聖明的君主。

無論人生困厄還是顯達,都坦然麵對所遇的一切。

又何苦作那些遙遠的空想,徒使自己內心疲憊勞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