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363章 王微《敘畫》
敘畫
王微
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而工篆隸者,自以書巧為高。欲其並辯藻繪,核其攸同。夫言繪畫者,竟求容勢而已。且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案城域,辯方州,標鎮阜,劃浸流。本乎形者融,靈而變動者心也。靈無所見,故所托不動;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於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儘寸眸之明。曲以為嵩高,趣以為方丈,以反之畫,齊乎太華,枉之點,表夫隆準。眉額頰輔,若晏笑兮。孤岩鬱秀,若吐雲兮。橫變縱化,故動生焉;前矩後方,而靈出焉。然後宮觀舟車,器以類聚;犬馬禽魚,物以狀分。此畫之致也。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能彷彿之哉!披圖按牒,效異《山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畫之情也。
……
賞析:
《敘畫》為南朝宋畫家王微所撰,雖篇幅簡短,卻在中國古代畫論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對繪畫的本質、功能、創作及審美等方麵,皆提出了獨到且深刻的見解。
一、核心觀點
1.
繪畫與《易》象同體:王微開篇即提出“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打破了將繪畫單純視為技藝的傳統認知。《易經》在中國文化中蘊含著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王微將繪畫與之相提並論,意在強調繪畫並非簡單的影象描繪,而是具有與《易》象類似的對世界本質的揭示功能,是一種表達深層精神內涵的載體。
2.
繪畫非為實用測繪:針對當時普遍認為繪畫是為“案城域,辯方州,標鎮阜,劃浸流”這類實用目的的觀點,王微指出繪畫的本質並非如此。他認為繪畫源於對事物形態的感悟及內心的靈動變化,是畫家內心世界對外部物象的主觀反映,而非客觀的地理測繪或記錄。
3.
繪畫的形神關係:在創作層麵,王微闡述了通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儘寸眸之明”來描繪萬物。畫家以有限的筆觸,模擬無限的宇宙萬物,不僅要描繪外形,更要傳達出神韻。如“眉額頰輔,若晏笑兮。孤岩鬱秀,若吐雲兮”,說明通過對細節的刻畫,使畫麵形象富有生氣,達到形神兼備,讓觀者能感受到其中的靈動與生機。
4.
繪畫的審美境界:“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描繪了欣賞繪畫所帶來的審美體驗。優秀的繪畫作品能激發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和精神觸動,這種審美愉悅甚至超越了金石之樂與珪璋之琛所帶來的感官享受。它強調了繪畫在精神層麵給予人的震撼與啟發,凸顯了繪畫獨特的審美價值。
二、藝術貢獻
1.
提升繪畫的文化地位:將繪畫與《易》象相聯係,極大地提升了繪畫在文化領域中的地位,使繪畫從單純的技藝範疇上升到與經典文化同等的高度,為繪畫藝術贏得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理論支撐,推動了繪畫藝術在文化層麵的深入發展。
2.
強調主觀精神表達:王微強調繪畫源於畫家內心的感悟,突出了畫家主觀精神在創作中的重要性。這一觀點打破了之前繪畫過於注重客觀描繪的侷限,開啟了注重畫家個人情感與精神表達的先河,對後世文人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引導畫家更加關注內心世界的抒發,注重作品的精神內涵。
3.
豐富繪畫審美理論:對繪畫審美體驗的精彩描述,豐富了中國古代繪畫的審美理論。他指出繪畫能引發觀者精神層麵的強烈反應,這種對審美感受的重視,為後世繪畫審美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促使人們更加深入地研究繪畫欣賞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和審美體驗。
王微的《敘畫》以其前瞻性的理論觀點,為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後世繪畫創作與理論研究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
解析:
1.
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
-
解析:王微開篇便點明繪畫並非僅僅是一種技藝行為。在古代,技藝常被視為較低層次的活動,而他將繪畫提升到與《易》象相同的高度。《易經》的卦象蘊含著古人對宇宙萬物、自然規律、社會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哲學思考。王微認為,優秀的繪畫作品同樣應具備揭示世界本質、傳達深層哲理與精神內涵的功能,強調了繪畫在文化和精神層麵的重要性,為後文對繪畫本質的探討奠定基礎。
2.
而工篆隸者,自以書巧為高。欲其並辯藻繪,核其攸同
-
解析:這裡提到擅長篆書和隸書的人,往往以書法技巧高超為榮。王微意在指出,不應僅將目光侷限於書法技巧,對於繪畫與書法這兩種藝術形式,應一同進行辨析,探究它們內在的相通之處。這反映出當時藝術領域中不同門類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和可借鑒之處,他倡導從更宏觀的角度去認識藝術,打破藝術門類之間的隔閡,為理解繪畫藝術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3.
夫言繪畫者,竟求容勢而已
-
解析:王微指出,當時人們談論繪畫時,大多僅僅追求畫麵所呈現出的外形和氣勢。這種觀點揭示了當時繪畫認知的一種普遍侷限,即過於注重外在表象,而忽略了繪畫更深層次的本質和精神內涵,為後文他闡述自己對繪畫本質的理解做鋪墊,形成一種對比,突出他所認為的繪畫真正意義所在。
4.
且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案城域,辯方州,標鎮阜,劃浸流
-
解析:王微強調古人作畫並非為了像地圖繪製那樣,去描繪城鎮區域、分辨四方州郡、標記山嶽位置、畫出河流分佈。這是對當時一些將繪畫簡單等同於實用測繪的觀唸的否定。他試圖糾正人們對繪畫功能的片麵理解,表明繪畫有著超越實用記錄的更高追求,引導人們重新審視繪畫的本質與目的。
5.
本乎形者融,靈而變動者心也
-
解析:此句表明繪畫源於畫家對事物外在形態的融合與把握,但真正使其具有靈動變化的是畫家的內心。也就是說,繪畫不是對客觀事物的機械描摹,而是畫家內心世界對外部物象的主觀能動反映。畫家通過內心的感悟,賦予所描繪的事物以生命力和獨特的情感表達,突出了畫家主觀精神在繪畫創作中的關鍵作用。
6.
靈無所見,故所托不動;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
-
解析:當畫家內心缺乏感知與觸動時,所依托描繪的事物就會顯得靜止、缺乏生氣。同時,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範圍是有限的,所以觀察到的事物並不全麵。這進一步解釋了繪畫不能僅僅依賴於眼睛所看到的表象,更需要畫家內心的靈悟去補足和升華,為下文闡述如何通過有限的畫麵表現無限的世界做鋪墊。
7.
於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儘寸眸之明
-
解析:畫家憑借一支畫筆,來模擬浩瀚宇宙萬物的本體;用有限的畫麵形象,來展現目力所及的世界。這體現了繪畫創作中以小見大、以有限表現無限的特點。畫家通過對畫筆的運用,將自己對宇宙萬物的觀察、理解和感悟濃縮在畫麵之中,展現出繪畫藝術獨特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說明畫家能夠突破現實的侷限,創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藝術世界。
8.
曲以為嵩高,趣以為方丈,以反之畫,齊乎太華,枉之點,表夫隆準
-
解析:通過彎曲的線條來表現嵩山的高聳,用富有情趣的描繪來呈現方丈山的形象,反轉筆法描繪,可展現出如華山般的雄偉,用彎曲的點可以代表高挺的鼻梁。這裡具體說明瞭畫家如何運用不同的繪畫手法,通過線條、筆觸和構圖等,賦予畫麵形象以獨特的形態和神韻,以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體現了繪畫創作中通過具體技巧傳達事物特征與神韻的方法。
9.
眉額頰輔,若晏笑兮。孤岩鬱秀,若吐雲兮
-
解析:描繪人物時,通過對眉毛、額頭、臉頰、嘴角的刻畫,能讓人物彷彿在和悅微笑;描繪孤岩時,使其呈現出鬱鬱蔥蔥、秀麗壯美的樣子,就好像在吞吐雲霧。這進一步強調了繪畫不僅要描繪出事物的外形,更要通過細節傳達出其內在的神態和氣質,使畫麵形象栩栩如生,充滿生命力,突出了形神兼備在繪畫中的重要性。
10.
橫變縱化,故動生焉;前矩後方,而靈出焉
-
解析:畫麵上通過縱橫方向的變化,生動的感覺便產生了;遵循一定的規矩和法則進行創作,靈動的神韻就會展現出來。這裡闡述了繪畫創作中變化與規矩的關係,變化能帶來生動的視覺效果,而遵循規矩則是保證作品具有內在秩序和神韻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繪畫創作的重要原則。
11.
然後宮觀舟車,器以類聚;犬馬禽魚,物以狀分
-
解析:在遵循上述創作原則後,對於宮殿、樓觀、舟船、車輛等,根據它們的類彆進行聚合描繪;對於狗、馬、飛禽、遊魚等,按照它們的形狀加以區分表現。這表明在繪畫具體事物時,要把握事物的類彆特征和形態差異,使畫麵中的各種物象各得其所,秩序井然,體現了繪畫創作中對事物分類描繪和整體佈局的要求。
12.
此畫之致也
-
解析:總結前文,指出上述通過各種手法達到形神兼備、生動且有序地描繪事物的狀態,就是繪畫所應追求的境界和意趣所在,概括了繪畫創作在技巧和審美表達上的目標。
13.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
-
解析:當欣賞繪畫作品時,看到畫麵中描繪的秋天雲朵,能讓人精神為之飛揚;麵對描繪春天微風的畫麵,會使人思緒無比浩蕩。這生動地描繪了優秀繪畫作品所具有的強大感染力,能引發觀者在精神層麵的強烈共鳴和情感觸動,強調了繪畫在審美過程中帶給人的精神享受,體現了繪畫獨特的審美價值。
14.
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能彷彿之哉
-
解析:即使是鐘磬奏出的美妙音樂,珪璋那樣珍貴的寶物,也無法與繪畫所帶來的這種審美體驗相媲美。通過與音樂和寶物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了繪畫在精神層麵給予人的震撼與啟發是獨特且無可替代的,強化了繪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審美領域的重要地位。
15.
披圖按牒,效異《山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
-
解析:展開圖畫,依照文字記載(來欣賞),其效果與《山海經》不同。畫麵中綠色的山林彷彿在風中搖曳,清澈的水流在山澗中激蕩。這裡再次強調繪畫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它能以直觀生動的視覺形象,營造出富有感染力的場景,給人帶來身臨其境之感,展現出繪畫相較於文字記載在藝術表現上的獨特魅力。
16.
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畫之情也
-
解析:感歎繪畫創作不僅僅依靠手指技巧的運用,更需要畫家神明(靈感、精神感悟)的降臨。這就是繪畫所蘊含的情感與精神所在。此句點明繪畫創作是技巧與精神感悟的結合,強調了畫家內心的精神活動在創作中的重要性,總結了繪畫創作不僅要有外在技巧,更要有內在精神情感的注入,才能創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升華了對繪畫本質的理解。
……
句譯:
1.
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
繪畫不隻是一種技藝行為,成功的畫作應當與《易經》的卦象具有相同的本體意義。
2.
而工篆隸者,自以書巧為高。欲其並辯藻繪,核其攸同
那些擅長篆書和隸書的人,往往認為書法技巧高超就是本事。(我)希望能對書畫二者一同加以辨析,考察它們相通的地方。
3.
夫言繪畫者,竟求容勢而已
說到繪畫,人們竟然隻是追求描繪外形和氣勢罷了。
4.
且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案城域,辯方州,標鎮阜,劃浸流
況且古人作畫,不是為了描繪城鎮區域、分辨四方州郡、標記山嶽位置、畫出河流分佈。
5.
本乎形者融,靈而變動者心也
繪畫源於對事物形態的融會貫通,靈動而能變化的是人的內心。
6.
靈無所見,故所托不動;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
當心靈無所感知時,所依托的事物就靜止不動;眼睛所能看到的範圍有限,所以看到的事物並不全麵。
7.
於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儘寸眸之明
於是,(畫家)憑借一支筆,來模擬宇宙萬物的形態;用有限的畫麵,來展現目力所及的世界。
8.
曲以為嵩高,趣以為方丈,以反之畫,齊乎太華,枉之點,表夫隆準
用曲折的線條來表現嵩山的高聳,用有情趣的描繪來呈現出海中方丈山,反轉筆法來畫,就如同華山一樣巍峨,用彎曲的點,可以代表高挺的鼻梁。
9.
眉額頰輔,若晏笑兮。孤岩鬱秀,若吐雲兮
(通過對)眉毛、額頭、臉頰、嘴角(的描繪),(人物)就好像在和悅微笑。孤立的山岩鬱鬱蔥蔥、秀麗壯美,就好像在吞吐雲霧。
10.
橫變縱化,故動生焉;前矩後方,而靈出焉
畫麵上縱橫變化,生動的感覺就產生了;遵循一定的規矩,靈動的神韻就展現出來了。
11.
然後宮觀舟車,器以類聚;犬馬禽魚,物以狀分
然後宮殿、樓觀、舟船、車輛,因類彆而聚合;狗、馬、飛禽、遊魚,按形狀而區分。
12.
此畫之致也
這就是繪畫所達到的境界。
13.
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
眺望秋天的雲朵,精神為之飛揚;麵對春天的微風,思緒無比浩蕩。
14.
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能彷彿之哉
即使有鐘磬奏出的美妙音樂,珪璋那樣珍貴的寶物,又怎能與這種感受相比擬呢!
15.
披圖按牒,效異《山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
展開圖畫,依照文字記載(來欣賞),其效果與《山海經》不同。(畫麵中)綠色的山林彷彿在風中搖曳,清澈的水流在山澗中激蕩。
16.
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畫之情也
啊!(繪畫創作)難道僅僅依靠手指技巧的運用嗎,更需要畫家神明(靈感、精神感悟)的降臨。這就是繪畫所蘊含的情感與精神所在。
……
全譯:
繪畫並非隻是一門技藝,出色的畫作應與《易經》中的卦象有著同等的本質意義。那些擅長篆書、隸書的人,常常把書法技巧高超視為了不起的事。應當對書畫兩者一並辨析,考察它們的相通之處。
說到繪畫,人們往往隻求描繪出事物的外在形貌與氣勢。然而古人作畫,並非為了描繪城鎮區域、分辨四方州郡、標記山嶽、畫出河流。繪畫源於對事物外形的融會領悟,而賦予其靈動變化的是人的內心。當心靈無所感悟時,所描繪的事物就顯得呆板;人的目力有限,所以看到的事物並不周全。
於是,畫家憑借一支筆,去模擬宇宙萬物的形態;以有限的畫麵,來呈現目力所及的景象。用曲折的線條表現嵩山的高峻,以獨特的意趣描繪方丈仙山,反轉筆法繪製,能展現出華山般的雄偉,彎曲的點可以代表高挺的鼻梁。通過描繪眉額臉頰,讓人物似在和悅微笑;畫出孤岩的蔥鬱秀麗,使其仿若吞吐雲霧。畫麵縱橫變化,生動之感便油然而生;遵循一定的規矩,靈動的神韻就會呈現。
接著,宮殿、樓觀、舟船、車輛等,按類彆彙聚一處;狗、馬、禽鳥、遊魚等,依形狀加以區分。這便是繪畫應達到的境界。
觀賞畫作中秋天的雲朵,讓人精神飛揚;看到描繪的春風,叫人思緒開闊。即便有鐘磬奏出的美妙音樂,珪璋那樣珍貴的寶物,又怎能與這種感受相媲美!展開畫卷,對照文字記載,其效果與《山海經》截然不同。畫麵中,綠色山林似在風中搖曳,清澈水流在山澗中奔騰激蕩。
唉!繪畫創作豈能僅靠手指的技巧,更需靈感的降臨。這就是繪畫所蘊含的情感與精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