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387章 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謝朓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
賞析: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是南朝齊詩人謝朓的作品。此詩通過描寫詩人登山臨江所見到的春晚之景以及由此引發的思鄉之情,展現了其高超的藝術技巧和細膩的情感世界。
一、開篇用典,點明主旨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詩人開篇連用兩個典故。王粲避難荊州,登灞陵回望長安,潘嶽從河陽任上回望洛陽。詩人以他們自比,借古人懷鄉之情,點明自己此刻遠離京城、回望故鄉的惆悵心境,為全詩奠定了思鄉的情感基調,使讀者迅速感受到其內心的愁緒。
二、中間寫景,情景交融
1.
壯麗的京城與江景:“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描繪夕陽映照下,京城飛聳的屋脊色彩明麗,屋宇高低錯落,清晰可辨,展現京城的繁華。“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堪稱千古名句,將殘餘晚霞比作彩錦,澄淨江水比作白練,色彩鮮明,動靜結合,勾勒出一幅絢麗寧靜的春江日暮圖。這不僅體現詩人對自然美的敏銳捕捉,更以樂景襯哀情,以眼前美景反襯內心的思鄉之愁,強化情感表達。
2.
熱鬨的春景:“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春洲上喧鬨的鳥兒眾多,似乎覆蓋了小洲,郊野中各種花朵盛開,鋪滿了大地。從聽覺和視覺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熱鬨歡快的春景圖,進一步以樂景寫哀情,更顯詩人遠離京城的孤獨與思鄉的痛苦。
三、結尾抒情,情感升華
1.
直接抒情表惆悵:“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詩人直接抒發即將遠離京城、久留他鄉的無奈與對京城歡樂宴會的懷念。“去矣”“懷哉”兩個感歎詞,增強了情感的感染力,使讀者深切體會其內心的不捨與惆悵。
2.
期歸無果淚滿襟:“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不知何時能歸,這種不確定性讓詩人倍感惆悵,淚水如雪花般落下,將思鄉之情推向**,表現出歸期不定的痛苦與煎熬。
3.
普遍情感的共鳴:“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詩人從自身思鄉之情拓展到所有人,認為有情感的人都會思念故鄉,長期思鄉誰能不白發叢生?引發讀者強烈共鳴,使思鄉這一主題更具普遍性和深刻性,提升了詩歌的藝術境界。
四、藝術特色
1.
善於用典:開篇巧妙運用典故,簡潔而深刻地傳達出自己的情感,使詩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了情感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
精妙的寫景技巧:詩人善於捕捉自然景色的細微之處,運用豐富的色彩描寫、生動的比喻以及動靜結合的手法,描繪出絢麗多彩、層次分明的畫麵。同時,以樂景寫哀情,使情與景高度融合,深化了詩歌主題。
3.
情感真摯深沉:從開篇用典引發思鄉情,到中間借景強化愁緒,再到結尾直抒胸臆表達歸期不定的痛苦,情感層層遞進,真摯深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讓讀者能夠真切感受到詩人內心複雜的情感變化。
……
解析:
1.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
解析:詩人在此處連用兩個典故。“灞涘望長安”,化用東漢末年王粲避亂荊州,途經灞水西岸,登陵回望長安的典故;“河陽視京縣”則源自西晉潘嶽從河陽任上回望洛陽的故事。詩人以王粲和潘嶽自比,表明自己此刻站在三山之上回望京城建康(今南京),如同古人般飽含著對京城的眷戀與離彆的愁緒,開篇即奠定了全詩的思鄉基調,借古人之境引出自身情感,使讀者能迅速共情。
2.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
解析:“白日”點明時間是白晝,陽光灑下。“麗”字在此用作動詞,意為使……明麗,形象地描繪出陽光照耀下,“飛甍”(即高聳的屋脊)光彩奪目。“參差”描繪出京城中屋宇高低錯落的形態,展現出京城建築的鱗次櫛比。詩人從宏觀角度描繪京城的繁華景象,透過對京城建築的刻畫,表達出對京城的熟悉與不捨,為下文抒發思鄉之情做鋪墊。
3.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
解析:“餘霞散成綺”,將傍晚時分殘餘的晚霞比作展開的彩色錦緞,“綺”質地精美、色彩絢爛,形象地描繪出晚霞色彩豐富、絢爛多姿的特點。“澄江靜如練”,把澄澈的江水比喻為潔白的絲綢,“練”的潔白、柔軟與江水的平靜相互映襯,生動地展現出江水的平靜無波。這兩句對仗工整,色彩鮮明,一動(餘霞之散)一靜(江水之靜),從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美感衝擊,同時以如此美妙的景色,反襯出詩人內心的思鄉之愁,以樂景寫哀情,強化情感表達。
4.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
解析:“喧鳥覆春洲”,描繪出春天小洲上鳥兒眾多,它們歡快喧鬨,彷彿覆蓋了整個小洲,“喧”字從聽覺角度寫出鳥兒的活潑熱鬨,“覆”字則從視覺上突出鳥之密集,展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雜英滿芳甸”,“雜英”指各種各樣的花,“芳甸”即長滿芳草的郊野,表明郊野中繁花似錦,鋪滿大地,從視覺上描繪出春天的絢爛多彩。此句通過描寫充滿生機的春景,再次以樂景寫哀情,越發凸顯詩人遠離京城的孤寂和對京城的思念。
5.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
解析:“去矣”表達出詩人即將遠離京城,語氣中透露出無奈。“滯淫”表示長時間停留他鄉,說明詩人明白此去將在外地長久羈留。“懷哉”抒發對過去京城生活的懷念,“罷歡宴”則具體指向對京城中那些歡樂宴會的追憶。此句直抒胸臆,將詩人離開京城的不捨與對往昔歡樂生活的懷念之情直接表達出來,讓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他內心的惆悵。
6.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
解析:“佳期”指回鄉的日期,“悵何許”表達出詩人對歸期的迷茫與惆悵,不知何時才能再次回到京城。這種不確定感使得詩人內心充滿痛苦,以至於“淚下如流霰”,淚水如同雪珠般紛紛落下。此句通過對歸期的迷茫和流淚的描寫,將詩人的思鄉之情推向**,形象地展現出他歸期不定的煎熬與痛苦。
7.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
解析:“有情知望鄉”,詩人認為隻要是有情感的人,都會懂得思念故鄉,將自身的思鄉之情推及到所有人,使思鄉成為一種普遍的情感。“鬒”指黑發,“誰能鬒不變”意思是誰又能在長久的思鄉之情中,不使黑發變白呢?以反問的形式,強調了長期思鄉對人的影響,進一步深化了思鄉這一主題,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具深度和廣度。
……
句譯:
1.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如同王粲在灞陵岸邊眺望長安,又似潘嶽從河陽回望洛陽,我登上三山回頭遙望京城。
2.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陽光使那飛聳的屋脊色彩明麗,高低錯落的建築都清晰可見。
3.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殘餘的晚霞鋪展開來像絢麗的錦緞,澄澈的江水平靜得如同潔白的綢絹。
4.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喧鬨的鳥兒覆蓋了春日的小洲,各種花朵開滿了芬芳的郊野。
5.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我將離去,在他鄉久留,心中懷唸啊,那已結束的歡樂宴會。
6.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回鄉的美好日期不知在何時,我滿心惆悵,淚水像雪珠般紛紛落下。
7.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有情感的人都明白思念故鄉的心情,誰又能在這樣的愁思下,不使黑發改變顏色呢?
……
全譯:
我像王粲站在灞陵岸邊回望長安,又似潘嶽從河陽遙看洛陽般,登上三山回頭眺望京城。
明媚的陽光照亮了飛聳的屋脊,高低錯落的屋宇全都清晰可見。
殘餘的晚霞鋪展開,宛如絢麗的錦緞;澄澈的江水靜靜流淌,好似潔白的綢絹。
喧鬨的鳥兒,將春日的小洲全然覆蓋;繽紛的花朵,開滿了芬芳的郊野。
我即將離去,將要在他鄉長期逗留,心中滿是懷唸啊,那些已然結束的歡樂宴會。
回鄉的美好日子不知何時才能到來,滿心惆悵之下,淚水如雪花般簌簌落下。
但凡有情之人,都深知思念故鄉的情愫,又有誰能在這般濃烈的愁緒中,不使烏黑的頭發變得斑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