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409章 謝朓《隋王鼓吹曲?登山曲》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409章 謝朓《隋王鼓吹曲?登山曲》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隋王鼓吹曲登山曲

謝朓

天明開秀崿,瀾光媚碧堤。

風蕩飄鶯亂,雲行芳樹低。

暮春春服美,遊駕淩丹梯。

升嶠既小魯,登巒且悵齊。

王孫尚遊衍,蕙草正萋萋。

……

賞析:

《隋王鼓吹曲·登山曲》是一首描繪春日登山所見所感的詩歌,詩人以細膩筆觸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日山景圖,並融入自身感悟,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開篇:繪景明麗,奠定基調

“天明開秀崿,瀾光媚碧堤”

清晨,天色明朗,陽光照亮了那峻秀的山崖,

“開”字彷彿賦予了山崖一種動態感,如同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展現出山崖的秀麗壯美。而江水波光粼粼,溫柔地映照、環繞著碧綠的堤岸,

“媚”字運用擬人手法,將江水寫得脈脈含情,賦予畫麵以靈動的美感。這兩句詩從視覺角度,描繪出山水相依的明麗景色,色彩清新,格調明快,為全詩奠定了清新秀麗、愉悅歡快的基調,瞬間將讀者帶入如詩如畫的春日山水之間。

二、頷聯:聲色靈動,增添生機

“風蕩飄鶯亂,雲行芳樹低”

微風輕拂,打亂了黃鶯原本有序的飛行,它們在空中紛飛鳴叫,

“飄鶯亂”不僅描繪出黃鶯飛舞的動態,更從聽覺上增添了畫麵的生機,讓讀者彷彿能聽到黃鶯清脆雜亂的啼鳴聲。潔白的雲朵悠悠飄動,似乎眷戀著芬芳的樹木,低低地懸浮在樹林之上,

“雲行芳樹低”營造出一種雲樹相依的美妙意境。此聯通過對風、鶯、雲、樹等自然元素的描寫,動靜結合,聲色並茂,使畫麵更加生動活潑,展現出春天萬物複蘇、生機勃勃的景象,進一步強化了詩歌歡快的氛圍。

三、頸聯:點明時節,引出遊蹤

“暮春春服美,遊駕淩丹梯”

點明此時正是暮春時節,

“暮春”一詞既交代了時間背景,又暗示春天即將過去,給人一種時光稍縱即逝的感覺。在這樣美好的季節裡,人們身著漂亮的春裝,駕車出遊,沿著蜿蜒如丹的山路緩緩攀登。

“春服美”體現出人們對春天的喜愛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淩丹梯”則明確了詩人的行動,引出下文登山的所見所感,將敘事與寫景自然融合,使詩歌的節奏流暢自然。

四、尾聯:用典寄情,深化主題

“升嶠既小魯,登巒且悵齊”

詩人運用了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

的典故,登上高山之巔,魯國便顯得渺小,此處

“升嶠既小魯”

表達了詩人登高望遠,視野開闊,心境也隨之豁達的感受。然而,在這開闊的視野中,詩人又生出

“登巒且悵齊”

的惆悵之感,這種惆悵或許源於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暮春時節,春天即將離去,如同時光不可挽留;也可能是登高望遠之際,對人生境遇、世間萬物的一種思考與喟歎。“王孫尚遊衍,蕙草正萋萋”

“王孫”

指代貴族子弟或詩人自己,“遊衍”

表示縱情遊樂,“蕙草正萋萋”

描繪出蕙草生長得極為茂盛的樣子。詩人看到蕙草繁茂,想到自己在這美好的春光中儘情遊樂,然而春光易逝,美景難留,進一步強化了內心的惆悵之情。尾聯通過用典和對眼前景的描寫,將詩人的情感從單純的欣賞美景,升華到對時光、人生的思考,深化了詩歌的主題,使詩歌具有了更深刻的內涵。

五、藝術特色

1.

借景抒情:詩人巧妙地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對春日山景的描繪之中。從開篇的明麗景色奠定歡快基調,到頷聯的生機之景強化愉悅氛圍,再到尾聯借景生情,抒發惆悵之感,情感隨著景色的變化自然流露,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2.

動靜結合:詩中既有

“天明開秀崿”“瀾光媚碧堤”“雲行芳樹低”

等靜態的山水雲樹之景,又有

“風蕩飄鶯亂”“遊駕淩丹梯”

等動態的描寫,動靜相互映襯,使詩歌畫麵富有層次感和立體感,生動地展現出春日山林的活潑與靈動。

3.

用典自然:“升嶠既小魯”

巧妙化用孔子典故,自然貼切,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還巧妙地表達出詩人登高時的心境變化,為詩歌增添了一份厚重感,使讀者在品味詩歌意境的同時,能聯想到典故背後的深刻意義,深化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

解析:

1.

天明開秀崿,瀾光媚碧堤

-

解析:“天明”點明時間是天亮時分,陽光碟機散黑暗,給大地帶來光明與生機,為全詩營造出清新明朗的氛圍。“開”字賦予“秀崿”動態感,彷彿秀麗的山崖在晨光中緩緩展開,將原本靜態的山崖寫得富有生命力,展露出其獨特的美態。“秀崿”描繪出山崖長滿花草樹木,顯得格外峻秀、秀麗。“瀾光”指江水泛起的波光,波光閃耀,靈動活潑。“媚”字運用擬人手法,將江水人格化,彷彿它有意識地向碧綠的堤岸展現嫵媚之態,生動地描繪出江水與堤岸相互映襯的美好畫麵,江水波光粼粼,堤岸翠綠如碧,二者相得益彰,展現出春日山水的明麗與柔美,為讀者勾勒出一幅色彩鮮明、清新宜人的山水畫卷開篇。

2.

風蕩飄鶯亂,雲行芳樹低

-

解析:“風蕩”描繪出微風輕輕吹拂的狀態,在這微風的吹拂下,“飄鶯亂”,黃鶯被風吹得在空中四處飄飛,“亂”字不僅寫出黃鶯飛行軌跡的淩亂,更從側麵表現出風的輕柔與靈動,同時,黃鶯的紛飛鳴叫也打破了山林的寧靜,為畫麵增添了動態感與生機活力,讓讀者彷彿能聽到黃鶯清脆的啼鳴聲在山林間回蕩。“雲行”寫雲朵在空中緩緩移動,“芳樹低”形象地描繪出雲朵似乎因留戀樹木的芬芳,而低低地飄浮在芳樹之上,將雲與樹的位置關係生動呈現,營造出一種雲樹相依的美妙意境,給人以輕柔、夢幻之感。此句通過風、鶯、雲、樹等自然元素的組合,動靜結合,聲色兼備,使整個畫麵更加鮮活生動,全方位地展現出春日山林的活潑與靈動。

3.

暮春春服美,遊駕淩丹梯

-

解析:“暮春”明確指出詩歌所描繪的時節是春季將儘之時,暮春時節,春色正濃,卻也暗示著春天即將逝去,為詩歌增添了一絲淡淡的時光流逝之感。“春服美”描繪人們身著適合春天的漂亮服飾,一方麵體現出暮春時節氣候宜人,人們可以儘情享受春日的美好;另一方麵,也反映出人們對春天的喜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穿著美麗的春服,更增添了出遊的興致。“遊駕”表明詩人或眾人駕車出遊,“淩丹梯”中“淩”有攀登之意,“丹梯”原指紅色的台階,這裡指代蜿蜒曲折、如丹般色彩鮮豔的山路,形象地描繪出人們駕車沿著山路緩緩攀登的情景,引出下文登山所見之景,將敘事與寫景自然銜接,流暢地推動詩歌的發展。

4.

升嶠既小魯,登巒且悵齊

-

解析:“升嶠既小魯”運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這裡詩人登上“嶠”(尖而高的山),產生瞭如同孔子登泰山俯瞰魯國般的感受,即覺得魯國變得渺小。此句借典故表達出詩人登高望遠時,視野得到極大拓展,心境也隨之開闊,有一種超脫塵世、俯瞰萬物的豪邁之感。然而,緊接著“登巒且悵齊”,在這種登高的開闊心境中,詩人卻又生出惆悵之情。“悵齊”的“齊”可能指代齊國,也可能是一種泛指,表達在登高之際,麵對廣闊的天地,聯想到曆史興衰、時光流轉,即使曾經強大如齊國,如今也成過往,從而引發對時光易逝、萬物變遷的感慨與惆悵,使詩歌的情感從單純的登高喜悅轉入深沉的思考與喟歎,豐富了詩歌的情感層次。

5.

王孫尚遊衍,蕙草正萋萋

-

解析:“王孫”在古代詩詞中常指代貴族子弟,這裡也可理解為詩人自指或泛指出遊之人。“遊衍”意思是縱情遊樂、徘徊留連,表明詩人或眾人在這美好的暮春時節儘情享受遊樂的時光,沉醉於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蕙草正萋萋”描繪出蕙草生長得極為茂盛的樣子,“萋萋”一詞生動地表現出蕙草的繁茂與生機。在這暮春時節,蕙草蓬勃生長,然而春天卻即將過去,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詩人以“王孫尚遊衍”的遊樂與“蕙草正萋萋”的繁茂之景,與內心因時光流逝而生的惆悵形成對比,進一步強化了對時光易逝、美景難留的感慨,借景抒情,以景結情,使詩歌的情感在結尾處得到升華,給讀者留下悠長的回味與思考空間。

……

句譯:

1.

天明開秀崿,瀾光媚碧堤:

天亮後,秀麗的山崖在晨光中展現,江水波光粼粼,溫柔地映照著碧綠的堤岸。

2.

風蕩飄鶯亂,雲行芳樹低:

微風輕拂,黃鶯在空中紛亂地飄飛,雲朵在芬芳的樹木上方緩緩移動,彷彿低低地挨著樹梢。

3.

暮春春服美,遊駕淩丹梯:

暮春時節,人們穿著漂亮的春裝,駕車沿著蜿蜒如丹的山路緩緩攀登。

4.

升嶠既小魯,登巒且悵齊:

登上高山,就像孔子登泰山後覺得魯國變小了一樣;站在山巒之上,不禁因時光變遷、萬物興衰而生出惆悵,就如同聯想到曾經的齊國也已成為曆史。

5.

王孫尚遊衍,蕙草正萋萋:

貴族子弟(或我等遊人)仍在儘情遊樂徘徊,而蕙草正長得十分茂盛。

……

全譯:

天亮了,陽光照亮了秀麗的山崖,江水波光粼粼,溫柔地映照在碧綠的堤岸上。

微風輕拂,黃鶯被吹得在空中紛亂地飛舞,雲朵在芬芳的樹木上方緩緩移動,彷彿低低地挨著樹梢。

暮春時節,人們穿上了華美的春裝,駕車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攀登。

登上高山,就像孔子登上東山後覺得魯國變小了一樣;站在山巒之上,不禁因時光變遷、萬物興衰而產生惆悵,就如聯想到曾經強大的齊國也已成為曆史。

貴族子弟(或遊人)還在儘情地遊樂徘徊,而蕙草正長得十分茂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