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410章 謝朓《隋王鼓吹曲?泛水曲》
隋王鼓吹曲泛水曲
謝朓
玉露沾翠葉,金鳳鳴素枝。
罷遊平樂苑,泛鷁昆明池。
旌旗散容裔,簫管吹參差。
日晚厭遵渚,采菱贈清漪。
百年如流水,寸心寧共知。
……
賞析:
《隋王鼓吹曲·泛水曲》是一首兼具寫景與抒情的詩作,詩人以細膩筆觸描繪出一幅秋景下的遊樂圖,進而引發對人生的感慨,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韻味。
一、開篇:點明時節,營造氛圍
“玉露沾翠葉,金鳳鳴素枝”,詩的開篇點明瞭時節為秋季。“玉露”即白露,晶瑩剔透,點明秋意漸濃,沾濕翠葉,給人以清新而略帶涼意之感;“金鳳”指代秋風,秋風拂過“素枝”,發出鳴響。“素枝”描繪出樹枝在秋季葉片漸落、色澤素淡的景象。這兩句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勾勒出一幅秋意盎然的畫麵,營造出一種寧靜、略帶蕭瑟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情感基調。
二、中間:敘述遊樂,展現場景
1.
“罷遊平樂苑,泛鷁昆明池”:“平樂苑”在古代是著名的皇家園林,象征著繁華與遊樂。詩人結束了在平樂苑的遊玩,又來到“昆明池”泛舟。“泛鷁”中,“鷁”是一種水鳥,古代常將其畫於船頭,這裡指代遊船。此句敘述了詩人的行程轉換,從陸地園林遊玩轉向水上泛舟,展現出貴族悠閒的遊樂生活。
2.
“旌旗散容裔,簫管吹參差”:描寫泛舟時的場景,船上旌旗隨風舒捲、飄揚,“容裔”一詞生動地表現出旌旗舒展、搖曳的姿態,彰顯出出遊隊伍的氣派。同時,簫管吹奏出的樂音高低錯落,“參差”描繪出樂聲的悠揚婉轉,給人以聽覺上的享受。這兩句通過對旌旗和簫管的描寫,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麵,展現出泛舟時熱鬨、歡快的場景,與開篇的寧靜秋景形成一定的反差。
三、結尾:觸景生情,感慨人生
1.
“日晚厭遵渚,采菱贈清漪”:隨著時間推移,天色漸晚,詩人“厭遵渚”,對沿著水邊漫步產生了厭倦之情。“厭”字流露出詩人此時情緒的轉變,不再滿足於單純的遊樂。“采菱贈清漪”,詩人采來菱角贈與清澈的水波,這一行為看似隨性,實則蘊含著詩人此時複雜的情感。菱角生長於水中,與水相依,詩人將菱角贈與水波,彷彿是在與自然對話,試圖在自然中尋找慰藉或寄托情感。
2.
“百年如流水,寸心寧共知”:由前文的遊樂場景與情緒變化,詩人觸景生情,發出“百年如流水”的感慨,將人生比作流水,感歎人生短暫、時光易逝,如同流水般一去不複返。“寸心寧共知”則進一步表達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與無奈,心中的情感與思緒,又有誰能夠真正理解和知曉呢?這兩句詩將詩歌的情感從對遊樂的描寫升華到對人生的思考,使詩歌具有了更為深刻的內涵。
四、藝術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詩歌開篇描繪秋景,為後文的情感抒發奠定基調。中間的遊樂場景與周圍秋景相互映襯,而結尾處詩人因秋景和遊樂後的疲憊,引發對人生的感慨,景與情緊密相連,自然融合,使讀者能夠真切感受到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
2.
對比襯托:開篇的寧靜蕭瑟秋景與中間泛舟時的熱鬨歡快場景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遊樂生活的短暫與表麵的繁華,進一步襯托出詩人在結尾處對人生的深沉感慨,強化了詩歌的情感表達。
3.
用詞精妙:“玉露”“金鳳”“素枝”等詞彙,不僅準確地描繪出秋季的特征,還營造出一種清新、雅緻的氛圍;“容裔”“參差”等詞生動地展現出旌旗和樂聲的狀態,使畫麵更加鮮活、生動,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
解析:
1.
玉露沾翠葉,金鳳鳴素枝
-
解析:“玉露”,即白露,它點明瞭時節為秋季。秋天的露水,晶瑩剔透,仿若玉石,故而稱“玉露”。“沾翠葉”,生動描繪出露珠輕輕附著在翠綠樹葉上的情景,一方麵體現出露珠的清新與靈動,另一方麵暗示出雖已入秋,樹葉尚未完全凋零,仍保留著幾分翠綠。“金鳳”指代秋風,在古代文化中,常以“金”與秋季相對應,因為秋季在五行中屬金。“鳴”字賦予秋風以聲音,彷彿秋風在輕拂素枝時,奏響了獨特的旋律。“素枝”描繪出樹枝在秋季的狀態,此時樹葉漸稀,樹枝顯得素淨、淡雅。這兩句詩從視覺與聽覺兩個角度,細膩地勾勒出一幅秋意初顯的畫麵,營造出一種寧靜、清幽且略帶蕭瑟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情感基調,讓讀者彷彿置身於初秋的靜謐環境之中。
2.
罷遊平樂苑,泛鷁昆明池
-
解析:“罷遊”表明此前在平樂苑的遊玩活動已經結束。“平樂苑”在古代是知名的皇家園林,它代表著繁華、熱鬨與奢靡的遊樂場所,在這裡遊玩象征著享受富貴悠閒的生活。“泛鷁”的“鷁”是一種水鳥,古人認為它能避水患,常將其形象繪製於船頭,後來“泛鷁”就指代乘船。“昆明池”同樣是具有代表性的皇家水域,寬廣壯闊。詩人結束平樂苑的遊玩後,又前往昆明池乘船遊覽,此句通過地點的轉換,清晰地敘述了詩人的行程,展現出貴族階層豐富多樣且閒適的遊樂生活,同時暗示出詩人生活的優渥與富足。
3.
旌旗散容裔,簫管吹參差
-
解析:“旌旗散容裔”著重描繪了船上旌旗的狀態。“旌旗”是船上的標誌物,代表著出遊隊伍的氣勢。“散”字表現出旌旗在風中隨意飄動、舒展的樣子,“容裔”一詞則進一步強調旌旗飄動時從容、舒展、優美的姿態,給人一種大氣、磅礴且富有韻律感的視覺感受,充分彰顯出出遊隊伍的威嚴與氣派。“簫管吹參差”從聽覺角度入手,“簫管”是古代的吹奏樂器,它們共同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參差”描繪出簫管吹奏出的樂音高低不齊、錯落有致,這種不規整反而營造出一種悠揚婉轉、和諧動聽的音樂效果,使讀者彷彿能聽到那美妙的旋律在空氣中回蕩,與旌旗飄動的視覺場景相呼應,全方位地展現出泛舟昆明池時熱鬨、歡快的氛圍,突出了遊樂活動的愉悅與精彩。
4.
日晚厭遵渚,采菱贈清漪
-
解析:“日晚”明確了時間的推移,隨著太陽逐漸西下,天色漸晚,暗示著一天的遊樂即將結束。“厭遵渚”的“厭”字,傳達出詩人對沿著水邊漫步這一行為產生了厭倦情緒。在經曆了一整天的遊玩後,詩人的心境發生了變化,從最初享受遊樂的狀態,逐漸轉向內心的思索與疲憊。“采菱贈清漪”,“采菱”這一動作看似簡單,實則富有深意。菱角生長在水中,與水有著緊密的聯係。詩人采摘菱角,然後將其贈與“清漪”,即清澈的水波,這一行為可以理解為詩人試圖與自然進行情感交流,在逐漸寧靜的氛圍中,試圖通過與自然的互動來寄托內心複雜的情感,也許是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也許是對繁華過後的思考,為下文情感的進一步升華埋下伏筆。
5.
百年如流水,寸心寧共知
-
解析:“百年如流水”是詩人由一天的遊樂經曆以及時間的流逝而引發的對人生的深刻感慨。“百年”指代人的一生,詩人將人生比作流水,形象地表達出人生短暫且一去不複返的特點,如同流水一般匆匆流逝,不可逆轉。這種對人生的比喻,既包含著對時光易逝的無奈,也有一種對生命短暫的惋惜之情。“寸心寧共知”則進一步深化了詩人內心的孤獨感。“寸心”指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思緒,“寧共知”表達出一種疑問與無奈,意思是自己內心的這些複雜情感,又有誰能夠真正理解和知曉呢?此句將詩歌的情感從對一天遊樂生活的描述,升華到對整個人生的思考,使詩歌具有了更為深沉、厚重的內涵,引發讀者對人生意義和情感共鳴的思考。
……
句譯:
1.
玉露沾翠葉,金鳳鳴素枝:
像玉石一樣瑩潤的露水,輕輕沾濕了翠綠的葉片;秋風颯颯吹過,在素淨的樹枝間發出鳴響。
2.
罷遊平樂苑,泛鷁昆明池:
結束了在平樂苑的遊玩,轉而乘坐繪有鷁鳥圖案的船隻,在昆明池中泛舟。
3.
旌旗散容裔,簫管吹參差:
船上的旌旗隨風舒捲,姿態優美;簫管吹奏出的樂音,高低錯落,悠揚婉轉。
4.
日晚厭遵渚,采菱贈清漪:
天色漸晚,漸漸厭倦了沿著水邊漫步,於是采來菱角,投贈給清澈的水波。
5.
百年如流水,寸心寧共知:
人生百年時光,就如同流水般匆匆逝去;而我內心的情感,又有誰能夠真正知曉呢?
……
全譯:
晶瑩似玉的秋露,悄然沾濕翠綠的樹葉,秋風輕輕拂過,在素淨的樹枝間沙沙作響。
在平樂苑儘興遊玩後,登上畫有鷁鳥的船,在昆明池中悠然泛舟。
船上旌旗隨風飄揚,姿態舒展從容,簫管齊鳴,樂音高低錯落,婉轉悠揚。
天色漸晚,我已厭倦沿著水邊漫步,采下菱角,輕輕贈予那清澈的漣漪。
人生百年猶如流水般匆匆而逝,我內心的情感又有誰能夠真正知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