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414章 謝朓《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彆詩》
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彆詩
謝朓
弱齡倦簪履,薄晚忝華奧。
閒沃儘地區,山泉諧所好。
幸遇昌化穆,惇俗罕驚暴。
四時從偃息,三省無侵冒。
下車遽暄席,紆服始黔灶。
榮辱未遑敷,德禮何由導。
汩徂奉南嶽,兼秩典邦號。
疲馬方雲驅,鉛刀安可操。
遺惠良寂寞,恩靈亦匪報。
桂水日悠悠,結言幸相勞。
吐納貽爾和,窮通勖所蹈。
……
賞析:
《忝役湘州與宣城吏民彆詩》是謝朓即將離開宣城赴湘州任職時,與宣城吏民告彆所作,飽含著詩人對宣城的深厚情感、對過往任職的反思,以及對吏民的殷切期許。
一、開篇自陳心境,奠定複雜基調
“弱齡倦簪履,薄晚忝華奧”,詩人起筆便坦露心聲。“弱齡”表明年少時,“簪履”指代官場生涯,年少的詩人已厭倦官場。而“薄晚”指晚年,此時卻忝居“華奧”,即高位。這種早年與晚年心境、境遇的反差,營造出一種複雜而深沉的氛圍,既有對官場的倦怠,又因高位而覺有負重托,為全詩定下了情感基調,暗示著詩人在宣城任職期間心境的起伏。
二、憶宣城之美與治政安穩
1.
自然與風俗之美:“閒沃儘地區,山泉諧所好。幸遇昌化穆,惇俗罕驚暴”,詩人回憶宣城,讚其土地寬廣肥沃,且有宜人的山川泉石,契合自己的喜好,描繪出一幅宜人的自然畫卷。同時,慶幸宣城得良好教化,民風淳樸,少有暴亂之事,展現出當地和諧的社會風貌。此部分從自然與人文兩方麵,勾勒出宣城的美好,表達詩人對這片土地的喜愛與眷戀。
2.
治政和諧:“四時從偃息,三省無侵冒”,進一步描述在宣城的治理狀態。一年四季百姓能按節令作息,官員奉公守法,無侵害百姓之舉,勾勒出一幅政通人和的畫麵,體現詩人對宣城治理成果的欣慰,也側麵反映出其治理有方。
三、反思任職,自謙未竟之業
“下車遽暄席,紆服始黔灶。榮辱未遑敷,德禮何由導”,詩人描述到任後迅速融入民眾,放下官服深入民間。然而,他自謙地認為,還未來得及充分推行榮辱觀念,更無從引導百姓踐行德禮規範。這種反思體現出詩人對自身要求嚴苛,雖已獲一定治理成效,但仍覺未能完全達成理想的治政目標,展現其高度的責任感與自省精神。
四、赴任湘州的忐忑與感恩
1.
忐忑不安:“汩徂奉南嶽,兼秩典邦號。疲馬方雲驅,鉛刀安可操”,詩人筆鋒一轉,提及匆忙奉命前往湘州任職,身負重任。將自己比作疲憊之馬剛要啟程,又覺如鈍刀般難以勝任,生動傳達出對新職的忐忑與不自信,表現出其對新任務的敬畏與自身能力的擔憂。
2.
感恩之情:“遺惠良寂寞,恩靈亦匪報”,詩人深感自己留給宣城的恩惠甚少,對宣城吏民的恩情難以報答。這種感恩之情,既源於對宣城的深厚情感,也因吏民給予的支援與信任,體現詩人對宣城吏民的真摯情誼。
五、臨彆贈言,寄予殷切期望
“桂水日悠悠,結言幸相勞。吐納貽爾和,窮通勖所蹈”,詩人以“桂水悠悠”象征時間與空間的延續,表達雖將遠離,但牽掛不斷。隨後贈言,希望吏民保重身體,調養身心以保持平和;無論身處順境逆境,都要堅守正道。這幾句臨彆贈言情真意切,體現詩人對吏民的關懷與期望,使全詩在真摯的情感中收尾,餘味悠長。
六、藝術特色
1.
情感真摯深沉:全詩情感表達自然流暢,從對宣城的喜愛眷戀,到對自身治政的反思,再到對新職的忐忑及對吏民的感恩、期望,層層遞進,真實而深刻地展現詩人複雜情感,極易引發讀者共鳴。
2.
語言質樸平實:謝朓以質樸語言敘事抒情,無過多華麗辭藻堆砌,卻準確傳達豐富情感與深刻思考,體現其清新自然的詩歌風格,使詩歌具有獨特藝術魅力。
……
解析:
1.
弱齡倦簪履,薄晚忝華奧
-
解析:“弱齡”指的是年輕的時候,“簪履”原指簪子和鞋子,這裡代指官場事務,因為古代官員的服飾穿戴有特定規範,簪履是其中一部分,藉此指代官場生涯。“薄晚”意思是晚年,“忝”表示謙辭,有愧於,“華奧”指顯貴的職位。此句詩人自述年輕時就對官場生活感到厭倦,然而到了晚年卻愧居於顯貴的職位。開篇即表明自己的心跡,透露出一種對官場既厭倦又無奈的複雜情緒,為全詩奠定了基調。
2.
閒沃儘地區,山泉諧所好
-
解析:“閒沃”描繪的是土地寬廣且肥沃,“儘地區”說明整個宣城地區都是如此。“諧所好”意思是與自己的喜好相契合。詩人在這裡描述宣城地區土地肥沃,而且當地的山川泉水等自然風光都符合自己的心意,展現出詩人對宣城自然環境的喜愛,流露出對這片土地的欣賞與眷戀之情。
3.
幸遇昌化穆,惇俗罕驚暴
-
解析:“幸遇”表示有幸遇到,“昌化穆”指昌盛美好的教化,“穆”有和美之意。“惇俗”即淳樸的風俗,“罕驚暴”意思是很少有令人驚恐的暴亂之事。此句說的是詩人慶幸宣城這裡有著良好的教化,使得民風淳樸,社會治安良好,很少發生意外的暴亂事件,體現出詩人對宣城良好社會風氣的讚賞,也暗示了當地治理有方。
4.
四時從偃息,三省無侵冒
-
解析:“四時”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從偃息”表示百姓能夠順應時節正常地休息、生活,沒有受到過多乾擾。“三省”在古代可以指官員的自我反省,這裡代指官員,“無侵冒”意思是官員沒有侵犯、乾擾百姓的行為。此句描繪出一幅和諧的畫麵,在宣城,百姓能按季節規律生活,官員也能奉公守法,不侵擾百姓,反映出詩人在任期間政通人和的景象,也體現了詩人對自己治理成果的一種欣慰。
5.
下車遽暄席,紆服始黔灶
-
解析:“下車”在這裡指官員剛到任,“遽”表示迅速,“暄席”本意是溫暖的坐席,這裡引申為與民眾相處融洽。“紆服”指脫下官服,“黔灶”指被煙火燻黑的爐灶,代指民間生活。詩人說自己剛到宣城任職,很快就與民眾打成一片,脫下官服開始深入民間生活,體現出詩人積極融入當地百姓生活,展現出其親民的形象和作風。
6.
榮辱未遑敷,德禮何由導
-
解析:“榮辱”指的是關於榮譽和恥辱的觀念,“未遑”意思是來不及,“敷”有傳播、施行之意。“德禮”即道德和禮儀規範,“導”為引導。此句詩人反思自己在宣城的任職,覺得還沒來得及充分地向百姓傳播榮辱觀念,又怎麼談得上引導他們遵循道德禮儀規範呢。這體現了詩人對自己治政成果的不滿足,以及對自身責任的深刻認識,表現出詩人的自省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
7.
汩徂奉南嶽,兼秩典邦號
-
解析:“汩徂”形容匆忙前往,“奉”表示奉命,“南嶽”這裡代指湘州,因為湘州在南方,且衡山為南嶽,常以此借代。“兼秩”指的是兼任更高的官職,“典邦號”意思是掌管一州的事務。詩人說自己匆忙奉命前往湘州,並且身負重任,要掌管湘州的事務,傳達出即將赴任新職的訊息,以及對新職責的鄭重感。
8.
疲馬方雲驅,鉛刀安可操
-
解析:“疲馬”把自己比作疲憊的馬,“方雲驅”表示才開始奔跑,“鉛刀”指的是鉛質的刀,質地軟而鈍,常用來比喻才能平庸。詩人以疲馬和鉛刀自比,意思是自己就像疲憊的馬才剛剛開始趕路,又像鈍刀一樣,擔心難以勝任湘州的事務,形象地表達出對新職的忐忑與不自信,展現出詩人麵對新挑戰時的謹慎態度。
9.
遺惠良寂寞,恩靈亦匪報
-
解析:“遺惠”指留給宣城百姓的恩惠,“良寂寞”表示實在是太少。“恩靈”指宣城吏民對自己的恩情,“匪報”意思是難以報答。詩人覺得自己給宣城百姓留下的恩惠實在不多,而對於宣城吏民給予自己的恩情,也深感難以報答,此句表達了詩人對宣城吏民的感恩之情以及因自覺貢獻不足而產生的愧疚之意。
10.
桂水日悠悠,結言幸相勞
-
解析:“桂水”指湘水,因為傳說中湘水多桂樹,所以常稱桂水,“悠悠”形容水緩緩流淌的樣子,象征著時間和空間的悠長。“結言”即臨彆贈言,“幸相勞”希望大家多多保重。詩人以桂水悠悠起興,借這一意象表達雖即將遠離宣城,但對吏民的牽掛之情如同悠悠桂水綿延不絕,同時在臨彆之際,殷切希望宣城吏民要多多保重身體。
11.
吐納貽爾和,窮通勖所蹈
-
解析:“吐納”原指道家的呼吸之法,這裡引申為調養身心。“貽爾和”意思是希望大家能保持平和的心態。“窮通”分彆指困境和順境,“勖”表示勉勵,“所蹈”指遵循的行為準則。詩人在此希望宣城吏民無論是處於困境還是順境,都要調養身心,保持平和,並且要勉勵自己堅守正道,體現了詩人對吏民的關懷與期望,在情感上進一步升華了全詩。
……
句譯:
1.
弱齡倦簪履,薄晚忝華奧
年輕時就厭倦官場事務,到晚年卻愧居高位。
2.
閒沃儘地區,山泉諧所好
宣城地域土地寬廣肥沃,這裡的山川泉水都合我心意。
3.
幸遇昌化穆,惇俗罕驚暴
有幸遇到昌盛美好的教化,此地民風淳樸,很少有驚變暴亂之事。
4.
四時從偃息,三省無侵冒
一年四季百姓能按節令作息,官員也都奉公守法,無侵害百姓之舉。
5.
下車遽暄席,紆服始黔灶
我到任後很快與民眾相處融洽,脫下官服開始深入民間生活。
6.
榮辱未遑敷,德禮何由導
還未來得及充分推行榮辱觀念,又怎能引導百姓遵循道德禮儀規範呢?
7.
汩徂奉南嶽,兼秩典邦號
我匆忙奉命前往湘州,身負重任掌管當地事務。
8.
疲馬方雲驅,鉛刀安可操
我如同疲憊之馬才剛開始奔行,又像鈍刀一樣,怎能勝任事務呢?
9.
遺惠良寂寞,恩靈亦匪報
我給這裡留下的恩惠實在太少,對宣城吏民的恩情也難以報答。
10.
桂水日悠悠,結言幸相勞
桂水悠悠流淌,臨彆希望大家多多保重。
11.
吐納貽爾和,窮通勖所蹈
希望你們調養身心,保持平和,無論順境逆境,都要勉勵自己堅守正道。
……
全譯:
年少之時我便厭倦官場應酬,到了晚年卻忝居高位。
宣城地域寬廣土地肥沃,當地的山川泉水皆合我心意。
有幸遇到昌盛和美之教化,此地風俗淳厚,很少發生令人驚恐的暴亂之事。
一年四季百姓能順應時節作息,官員也都奉公守法,不會侵擾百姓。
我剛到任便迅速與民眾相處融洽,脫下官服深入民間生活。
可我還沒來得及充分宣揚榮辱觀念,又怎能引導大家遵循道德禮儀呢?
如今我匆忙奉命前往湘州任職,身負重任掌管一方事務。
我就像疲憊的馬才剛開始驅馳,又如何能像使用鋒利的刀那般勝任呢?
我給宣城留下的恩惠實在太少,對宣城吏民的恩情也難以報答。
桂水日複一日悠悠流淌,臨彆之際希望大家多多保重。
希望你們調養身心,保持平和,無論處境困厄還是順利,都要勉勵自己堅守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