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502章 沈約《八詠詩?被褐守山東》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502章 沈約《八詠詩?被褐守山東》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八詠詩被褐守山東

沈約

被褐守山東,山東萬嶺鬱青蔥。

兩溪共一瀉,水潔望如空。

岸側青莎被,岩間丹桂叢。

上瞻既隱軫,下睇亦溟濛。

遠林響咆獸,近樹聒鳴蟲。

路出若溪右,澗吐金華東。

萬仞倒危石,百丈注懸潨。

掣曳寫流電,奔飛似白虹。

洞井含清氣,漏穴吐飛風。

玉竇膏滴瀝,石乳室空籠。

峭崿途彌險,崖岨步才通。

餘舍平生之所愛,欻暮年而此逢。

欲一去而不還,悵鄒衣之未褫。

揖林壑之清曠,事氓俗之紛詭。

幸帝德之方升,值天綱之未毀。

既除舊而布新,故化民而俗徙。

播趙俗以南徂,扇齊風以東靡。

乳雉方可馴,流蝗庶能弭。

清心矯世濁,儉政革民侈。

秩滿歸白雲,淹留事芝髓。

……

賞析:

《八詠詩·被褐守山東》為沈約所作,描繪了山東地區的自然風光與詩人在此為官的複雜心境及施政理想。

一、主題思想

1.

對自然景觀的讚美:詩歌開篇描繪山東壯麗的自然風光,“山東萬嶺鬱青蔥”展現山嶺的鬱鬱蒼蒼,生機盎然。“兩溪共一瀉,水潔望如空”寫溪水清澈,如天空般澄澈,“岸側青莎被,岩間丹桂叢”刻畫溪邊莎草、岩間丹桂,營造清幽氛圍。通過這些描寫,表達詩人對山東自然美景的讚美與熱愛。

2.

為官的矛盾心態:“餘舍平生之所愛,欻暮年而此逢。欲一去而不還,悵鄒衣之未褫”,詩人表明舍棄平生所愛來到此地為官,暮年才得見這般美景,想留下卻因官職在身不能如願,體現出對自然的嚮往與為官職責的矛盾糾結。“揖林壑之清曠,事氓俗之紛詭”進一步強化這種矛盾,一邊是嚮往林壑的清幽曠遠,一邊是要應對世俗的繁雜詭譎。

3.

施政理想與期待:“幸帝德之方升,值天綱之未毀。既除舊而布新,故化民而俗徙”,詩人慶幸處於帝德上升、綱紀未毀的時代,希望推行新政,改變民俗。“播趙俗以南徂,扇齊風以東靡。乳雉方可馴,流蝗庶能弭”,以“乳雉馴”“流蝗弭”等典故,表達讓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的期望。“清心矯世濁,儉政革民侈”表明以清廉之心矯正世俗汙濁、以儉樸之政革除百姓奢侈之風的施政理念。最後“秩滿歸白雲,淹留事芝髓”,又表達任期滿後回歸自然、修身養性的願望。

二、藝術特色

1.

生動的景物描寫:詩人善用細膩筆觸描繪自然景觀,“掣曳寫流電,奔飛似白虹”將瀑布比作流動的閃電、飛舞的白虹,生動展現其奔騰氣勢;“洞井含清氣,漏穴吐飛風。玉竇膏滴瀝,石乳室空籠”通過描寫山洞、石穴、玉竇、石乳,營造神秘氛圍,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山東山水的壯美與神奇。

2.

用典自然巧妙:詩中多處用典,如“乳雉馴”出自《後漢書·魯恭傳》,“流蝗弭”可能化用相關典故,以古喻今,自然貼切地表達施政理想,豐富詩歌內涵,增強表現力與文化底蘊,使詩歌表意更含蓄深刻。

3.

情感真摯且層次豐富:從對自然風光的讚美,到為官矛盾心態的流露,再到施政理想的表達,最後回歸自然的渴望,情感層層遞進,真實反映詩人複雜心境。這種真摯豐富的情感,易引發讀者共鳴。

4.

結構清晰合理:詩歌先描繪山東自然景觀,接著闡述自身矛盾心態,再表明施政理想,最後說明任滿後的打算,脈絡清晰,結構嚴謹,各部分緊密關聯,共同構成完整的詩歌內容。

……

解析:

1.

被褐守山東,山東萬嶺鬱青蔥

-

解析:

“被褐”描繪詩人身著粗布衣服,暗示其不以華服彰顯身份,或許意在傳達一種淡泊質樸的處世態度。

“守山東”表明詩人身處山東任職,肩負一定職責。緊接著,“山東萬嶺鬱青蔥”生動展現出山東地區山巒連綿,漫山遍野鬱鬱蔥蔥的景象。此句通過視覺描寫,以“鬱青蔥”三字,將群山的生機與活力展現得淋漓儘致,為全詩描繪出一幅壯闊而充滿生機的背景畫麵,奠定了對山東自然風光讚美的基調。

2.

兩溪共一瀉,水潔望如空

-

解析:前句描繪兩條溪流彙聚,一同傾瀉而下的動態場景,“共一瀉”體現出水流的磅礴氣勢,賦予畫麵以動感與活力。後句著重刻畫溪水的清澈,“水潔望如空”,詩人以天空的澄澈來比喻溪水的潔淨,強調溪水純淨透明,幾乎讓人感覺不到水的存在,彷彿是虛空一般,這種以景喻景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凸顯了水的清冽之美,進一步豐富了山東山水畫卷的美妙之處。

3.

岸側青莎被,岩間丹桂叢

-

解析:

“岸側青莎被”描繪溪邊一側,青嫩的莎草像被子一樣覆蓋著地麵,“被”字用得巧妙,賦予莎草一種蔓延、鋪展的動態感,展現出植物生長的繁茂狀態。

“岩間丹桂叢”則描寫在山岩之間,一叢叢丹桂生長其中。丹桂不僅點明植物種類,其本身在文化意象中常象征美好與高潔。此兩句從溪邊到山岩,通過描寫不同位置的植物,營造出清幽、美好的氛圍,為山水之景增添了細膩與雅緻。

4.

上瞻既隱軫,下睇亦溟濛

-

解析:

“上瞻既隱軫”,“瞻”為向上看,“隱軫”形容山巒重疊、連綿不斷的樣子,詩人向上仰望,看到的是重重疊疊、連綿無儘的山巒,給人一種宏大、壯闊之感,體現出空間的縱深與山巒的雄偉。

“下睇亦溟濛”,“睇”為向下看,“溟濛”描繪出下方景色霧氣彌漫、模糊不清的狀態,與上方清晰的山巒重疊形成對比,營造出一種朦朧美,同時從上下兩個視角豐富了畫麵層次,增添了景色的神秘感。

5.

遠林響咆獸,近樹聒鳴蟲

-

解析:

“遠林響咆獸”從聽覺角度出發,遠處的樹林中傳來猛獸咆哮的聲音,“響”字強調聲音的響亮,雖未直接描述猛獸,但通過聲音讓讀者感受到森林的原始與神秘,暗示在這片廣袤的山林中充滿著生機與野性。

“近樹聒鳴蟲”則描寫近處樹上,鳴蟲發出嘈雜的叫聲,“聒”突出聲音的喧鬨,與遠處的獸吼聲相互呼應,以遠近不同的聲音,共同構建出山林熱鬨而富有生氣的氛圍,從聲音層麵豐富了山林的環境描寫。

6.

路出若溪右,澗吐金華東

-

解析:

“路出若溪右”清晰地指出道路從若溪的右側延伸出去,點明瞭山路與溪流的位置關係,為讀者描繪出行走路線,同時也暗示這片區域山水相依的地理特點。

“澗吐金華東”描繪山澗彷彿從金華山東側噴湧而出,“吐”字運用擬人手法,賦予山澗以動態感和生命力,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山澗與金華山之間的緊密聯係以及山澗水流的充沛。此兩句在介紹地理位置的同時,進一步勾勒出一幅山水交織、動靜結合的畫麵。

7.

萬仞倒危石,百丈注懸潨

-

解析:

“萬仞倒危石”,“萬仞”極言山之高峻,形容極高的山峰上,有搖搖欲墜的危石,“倒”字增添了一種驚險、緊張的氛圍,讓人彷彿看到危石隨時可能墜落,突出了山峰的險峻與山勢的陡峭。

“百丈注懸潨”,“百丈”表示瀑布高度,描繪出高達百丈的瀑布如注般從懸崖傾瀉而下,“懸潨”指瀑布,形象地展現出瀑布奔騰而下的磅礴氣勢,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從山之險峻與瀑布之磅礴兩個方麵,進一步凸顯出山東山水的壯美。

8.

掣曳寫流電,奔飛似白虹

-

解析:

“掣曳寫流電”將瀑布比作快速移動的流電,“掣曳”形容瀑布如閃電般快速、有力地移動,形象地描繪出瀑布飛流直下時那種迅猛、靈動的動態感,強調速度之快。

“奔飛似白虹”則把瀑布比喻成奔騰飛舞的白色長虹,“白虹”既體現瀑布的顏色,又展現其形狀如長虹般蜿蜒、飄逸,生動地描繪出瀑布奔騰的氣勢與優美的形態,從速度與形態兩方麵,以生動的比喻手法,將瀑布的壯美展現得淋漓儘致。

9.

洞井含清氣,漏穴吐飛風

-

解析:

“洞井含清氣”描述山洞和井穴之中蘊含著清新的空氣,“含”字使洞井彷彿有了容納、蘊藏的主動性,讓人感受到洞中空氣的清新宜人,彷彿能身臨其境般呼吸到那股清新。

“漏穴吐飛風”,“漏穴”即小孔、縫隙,“吐飛風”形象地寫出從這些小孔、縫隙中吹出迅猛的風,“吐”字賦予漏穴以動態感,彷彿風是從穴中吐出,營造出一種神秘而奇妙的氛圍,從空氣與風兩個角度,展現出山洞、漏穴的獨特之處。

10.

玉竇膏滴瀝,石乳室空籠

-

解析:

“玉竇膏滴瀝”,“玉竇”指山洞中如玉石般的洞穴,“膏滴瀝”描繪洞穴中有如膏狀物的液體在不斷滴下,“玉”字突出洞穴的珍貴、美麗,“滴瀝”則通過聲音和動態描寫,增添畫麵的生動感,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又神奇的氛圍。

“石乳室空籠”,描寫石鐘乳所在的石室,彷彿被一種空靈的氣息所籠罩,“空籠”二字營造出一種清幽、神秘的空間感,讓人對石室充滿遐想,進一步展現出山洞內部景觀的奇特與美妙。

11.

峭崿途彌險,崖岨步才通

-

解析:

“峭崿途彌險”,“峭崿”指陡峭的山崖,表明道路在陡峭的山崖間延伸,而且越發險峻,“彌險”強調危險程度的加深,突出行路的艱難。

“崖岨步才通”,“崖岨”同樣指高峻險要之處,說明在這樣險峻的地方,隻有艱難地移步才能勉強通過,從路途的險峻和通行的艱難兩個方麵,描繪出在這片山區行走的不易,也從側麵反映出山東地區地形的複雜與獨特。

12.

餘舍平生之所愛,欻暮年而此逢

-

解析:

“餘舍平生之所愛”,詩人表明自己舍棄了一生所喜愛的事物,這裡暗示可能為了來到山東任職,放棄了原本的生活或追求,為後文情感的抒發埋下伏筆。

“欻暮年而此逢”,“欻”表示忽然,詩人感慨在暮年之際,忽然與山東這樣的美景相逢,這種暮年與美景的相遇,在時間與情境上形成一種反差,引發詩人內心複雜的情感,既有對美景的驚喜,也有對人生境遇變化的感慨。

13.

欲一去而不還,悵鄒衣之未褫

-

解析:

“欲一去而不還”表達詩人看到如此美景後,產生了就此留下不再離去的強烈願望,凸顯出山東景色對詩人的巨大吸引力。

“悵鄒衣之未褫”,“鄒衣”可能代指官職,“褫”意為解除,詩人惆悵自己未能辭去官職,因為官職的束縛無法實現留下的心願,此句體現出詩人內心對自由歸隱於美景與現實為官責任之間的矛盾與糾結。

14.

揖林壑之清曠,事氓俗之紛詭

-

解析:

“揖林壑之清曠”,“揖”有嚮往、親近之意,詩人表達對山林溝壑清幽曠遠之景的嚮往與熱愛,展現出對自然美景的傾心。

“事氓俗之紛詭”,“事”指應對,“氓俗”即民間習俗、百姓事務,“紛詭”表示繁雜、詭譎,表明詩人需要應對民間各種繁雜、棘手的事務,此句將對自然的嚮往與現實官場事務的繁雜相對比,進一步強化詩人內心的矛盾情緒。

15.

幸帝德之方升,值天綱之未毀

-

解析:

“幸帝德之方升”,詩人慶幸遇到皇帝的德行正在上升,暗示當時政治清明,君主賢明,為詩人實現政治抱負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基礎。

“值天綱之未毀”,“天綱”可理解為國家的綱紀,表明此時國家綱紀尚未崩壞,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為詩人推行政策、治理地方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兩句為下文詩人表達施政理想做鋪墊。

16.

既除舊而布新,故化民而俗徙

-

解析:

“既除舊而布新”,詩人表明要在地方上推行新政,革除舊的弊端,建立新的製度和秩序,展現出積極改革、有所作為的決心。

“故化民而俗徙”,“化民”指教化百姓,“俗徙”表示改變民俗,詩人期望通過推行新政,達到教化百姓、改變不良民俗的目的,體現出詩人以政治手段改善社會風氣、提升百姓生活的施政理念與追求。

17.

播趙俗以南徂,扇齊風以東靡

-

解析:

“播趙俗以南徂”,“播”為傳播,“趙俗”指趙地的風俗,“南徂”指向南傳播,詩人希望將趙地優秀的風俗文化向南傳播。

“扇齊風以東靡”,“扇”有宣揚之意,“齊風”即齊地的風氣,“東靡”表示向東擴充套件,詩人意圖把齊地良好的風氣向東宣揚推廣,此兩句表明詩人致力於在自己管轄的區域內傳播優秀文化風俗,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以提升整體的社會文化風貌。

18.

乳雉方可馴,流蝗庶能弭

-

解析:

“乳雉方可馴”運用典故,據《後漢書·魯恭傳》記載,魯恭以德化民,野雞都能帶著幼雛在他身邊安然停留,此句藉此表達詩人希望以自己的德政使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如同幼雉能被馴服般順從。

“流蝗庶能弭”,“流蝗”指代蝗蟲災害,“弭”為消除,詩人期望能夠消除像蝗蟲災害這樣的禍端,體現出詩人對治理好地方,讓百姓免受災害之苦,過上安定生活的強烈願望。

19.

清心矯世濁,儉政革民侈

-

解析:

“清心矯世濁”,詩人表明要以清正廉潔之心來矯正世俗的汙濁風氣,體現出詩人堅守自身品德,抵製不良社會風氣的決心,從個人品德與社會風氣的角度,表達對淨化社會環境的追求。

“儉政革民侈”,“儉政”即實行儉樸的政策,詩人希望通過推行節儉的政策來革除百姓中存在的奢侈之風,從政策層麵出發,致力於引導百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構建一個節儉、淳樸的社會環境。

20.

秩滿歸白雲,淹留事芝髓

-

解析:

“秩滿歸白雲”,“秩滿”指官員任職期滿,詩人表示在任期結束後,想要回歸到如白雲般自由、閒適的生活狀態,“白雲”象征著超脫塵世、自由自在,體現出詩人對遠離官場,回歸自然生活的嚮往。

“淹留事芝髓”,“淹留”意為久留,“芝髓”可能指代道家的養生之物,詩人希望在回歸後,長久停留,從事如服食芝髓之類修身養性的活動,進一步表明詩人追求精神的超脫與身心的調養,在自然中尋找內心的寧靜與歸宿。

……

句譯:

1.

被褐守山東,山東萬嶺鬱青蔥

-

翻譯:我穿著粗布衣服在山東任職,山東千萬山嶺鬱鬱蔥蔥,充滿生機。

2.

兩溪共一瀉,水潔望如空

-

翻譯:兩條溪流一同傾瀉而下,溪水潔淨得看上去如同天空一樣澄澈。

3.

岸側青莎被,岩間丹桂叢

-

翻譯:溪岸邊上青嫩的莎草像被子一樣覆蓋著,山岩之間一叢叢丹桂生長著。

4.

上瞻既隱軫,下睇亦溟濛

-

翻譯:向上仰望,山巒重疊連綿不斷;向下俯視,景色霧氣彌漫,模糊不清。

5.

遠林響咆獸,近樹聒鳴蟲

-

翻譯:遠處的樹林中傳來猛獸的咆哮聲,近處的樹上鳴蟲嘈雜地叫著。

6.

路出若溪右,澗吐金華東

-

翻譯:道路從若溪的右側延伸出去,山澗彷彿從金華山東側噴湧而出。

7.

萬仞倒危石,百丈注懸潨

-

翻譯:極高的山峰上,危石搖搖欲墜,高達百丈的瀑布從懸崖傾瀉而下。

8.

掣曳寫流電,奔飛似白虹

-

翻譯:瀑布如流電般迅猛地移動,又似奔騰飛舞的白色長虹。

9.

洞井含清氣,漏穴吐飛風

-

翻譯:山洞和井穴中蘊含著清新的空氣,小孔縫隙裡吹出迅猛的風。

10.

玉竇膏滴瀝,石乳室空籠

-

翻譯:如玉石般的洞穴中有膏狀物滴下,石鐘乳所在的石室彷彿被空靈的氣息籠罩。

11.

峭崿途彌險,崖岨步才通

-

翻譯:在陡峭的山崖間路途越發險峻,在高峻險要之處艱難移步才能勉強通過。

12.

餘舍平生之所愛,欻暮年而此逢

-

翻譯:我舍棄了一生所喜愛的東西,在暮年忽然與這(山東的美景)相逢。

13.

欲一去而不還,悵鄒衣之未褫

-

翻譯:我想要就此離去不再返回,惆悵自己沒能辭去官職。

14.

揖林壑之清曠,事氓俗之紛詭

-

翻譯:我嚮往山林溝壑的清幽曠遠,卻要應對民間繁雜、詭譎的事務。

15.

幸帝德之方升,值天綱之未毀

-

翻譯:慶幸遇到皇帝的德行正在提升,正趕上國家綱紀尚未崩壞。

16.

既除舊而布新,故化民而俗徙

-

翻譯:於是革除舊弊並推行新政,藉此教化百姓並改變民俗。

17.

播趙俗以南徂,扇齊風以東靡

-

翻譯:將趙地的風俗向南傳播,把齊地的風氣向東宣揚推廣。

18.

乳雉方可馴,流蝗庶能弭

-

翻譯:希望能像馴化幼雉一樣使百姓安居樂業,也期望能消除如蝗蟲般的災害禍端。

19.

清心矯世濁,儉政革民侈

-

翻譯:以清正廉潔之心矯正世俗的汙濁,用儉樸的政策革除百姓的奢侈之風。

20.

秩滿歸白雲,淹留事芝髓

-

翻譯:任職期滿後,我將回歸到如白雲般自由的生活,長久停留去從事修身養性之事。

……

全譯:

我身著粗布衣裳,在山東之地任職。這裡的千萬山嶺,皆是鬱鬱蒼蒼,一片蔥蘢。

兩條溪流共同奔騰傾瀉,溪水澄澈潔淨,望去仿若天空般通透。

溪岸邊上,青嫩的莎草如被毯般鋪陳;山岩之間,丹桂成叢生長。

抬頭仰望,山巒連綿,層層疊疊;低頭俯瞰,霧氣彌漫,一片溟濛。

遠處的樹林中,傳來猛獸的咆哮;近處的樹木上,鳴蟲嘈雜鳴叫。

道路從若溪右側蜿蜒而出,山澗之水好似從金華山東側噴湧流瀉。

高聳的山峰上,危石搖搖欲墜;百丈高的瀑布,從懸崖飛注而下。

瀑布如流電般迅猛掣動,又似白虹般奔騰飛舞。

山洞與井穴中,蘊含著清新的氣息;縫隙洞穴間,噴湧出迅猛的氣流。

如玉般的石竇中,膏狀物滴滴落下;石鐘乳所在的石室,彷彿被空靈之氣籠罩。

陡峭的山崖間,路途越發艱險;險峻的地段,艱難移步才能勉強通行。

我舍棄了平生所鐘愛的事物,暮年之時卻忽然與這美景相逢。

真想就此離去不再返回,隻可惜官職在身難以如願。

我嚮往山林溝壑的清幽曠遠,卻不得不應對民間的繁雜與詭譎。

所幸當今皇帝聖德正逐步提升,恰逢國家綱紀尚未毀壞。

於是我決心除舊布新,藉此教化百姓,轉變民俗。

將趙地的優良風俗向南傳播,把齊地的美好風氣向東弘揚。

期望能像馴化幼雉那樣,讓百姓安居樂業;也希望能消除如蝗蟲般的災禍。

以清正廉潔之心矯正世俗的汙濁,用儉樸的政令革除百姓的奢侈之風。

任職期滿後,我將回歸到那如白雲般自由的生活,長久停留,去修身養性。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