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521章 王融《遊仙詩五首·其一》
遊仙詩五首·其一
王融
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節。
常恐秋蓬根,連翩因風雪。
習道遍槐岻,追仙度瑤碣。
綠帙啟真詞,丹經流妙說。
長河且已縈,曾山方可礪。
……
賞析:
《遊仙詩五首·其一》是一首借遊仙主題表達對生命思考與追求的詩作。詩人在感慨生命短暫、命運無常中,展現出對道家修仙問道的執著,蘊含深刻思想與獨特藝術魅力。
一、主題思想:生命憂思與仙道追求
1.
生命短暫與無常之歎:開篇“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節。常恐秋蓬根,連翩因風雪”,詩人借桃李花期短暫、桑榆象征暮年,直抒對時光飛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秋蓬自比,擔心像秋蓬在風雪中漂泊,突出對生命無常的恐懼。這種對生命有限性的認知,奠定全詩基調,反映古人對生命脆弱與短暫的無奈。
2.
求道修仙的堅定執著:“習道遍槐岻,追仙度瑤碣。綠帙啟真詞,丹經流妙說”,詩人為求道修仙,踏遍山林,翻閱道家經典。“遍”“度”體現求道決心與堅持,對經典中真詞妙說的探尋,表明對道家修仙理唸的篤信,希望借修仙超越生命侷限,追求永恒。
3.
曆經磨煉的成長認知:“長河且已縈,曾山方可礪”,詩人將人生比作長河縈回、曾山可礪,認識到生命雖充滿曲折磨難,但正是這些經曆塑造堅韌,是求道修仙必經之路,深化對生命與修仙關係的思考。
二、藝術特色:意象營造與象征表意
1.
自然意象,烘托心境:詩中運用桃李、桑榆、秋蓬、風雪、長河、曾山等自然意象。桃李、桑榆描繪生命不同階段,引發時光易逝之感;秋蓬、風雪渲染漂泊無常的氛圍,烘托內心恐懼;長河、曾山象征人生磨難,使情感具形象載體,增強感染力。
2.
修仙意象,傳遞追求:槐岻、瑤碣、綠帙、丹經等修仙意象,代表求道修仙的環境與媒介。槐岻、瑤碣暗示神秘修行之路,綠帙、丹經承載道家智慧,傳遞對仙道的嚮往與追求,增添神秘氛圍與文化底蘊。
三、結構層次:層層遞進,邏輯連貫
1.
起筆感慨,奠定基調:前四句以生命短暫無常的感慨起筆,引發讀者共鳴,為下文求道修仙鋪墊,使讀者理解追求仙道的緣由。
2.
中間敘述,表明決心:“習道遍槐岻”至“丹經流妙說”,敘述求道修仙過程,展示堅定決心與對道的探索,與前文生命之憂形成因果關聯。
3.
結尾升華,深化主題:“長河且已縈,曾山方可礪”總結,將生命磨難與求道聯係,升華主題,使詩歌從單純感慨與追求,上升到對生命與修仙關係的哲理思考,富有深度。
……
解析:
1.
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節
-
字詞與意象:“桃李”通常是青春美好、生機活力的象征,在詩中代表人生的青春階段。“奢年”指長久的歲月,“不奢年”表明桃李花期短暫,暗喻青春時光轉瞬即逝。“桑榆”,古人常以其指代日落之處,後引申為晚年。“暮節”強調人生步入晚年時期。
-
深層含義:詩人以桃李花期的短暫和桑榆所代表的暮年,形成鮮明對比,直觀地表達出對時光迅速流逝的感慨,傳達出人生從青春年少到垂垂暮年的快速轉變,流露出對生命短暫的無奈與喟歎。
2.
常恐秋蓬根,連翩因風雪
-
字詞與意象:
“秋蓬”即秋天的蓬草,蓬草在秋季枯萎,其根易斷,常隨風飄飛,在古詩中常被用來象征漂泊無定的人生境遇。“連翩”形容秋蓬在風中連續不斷飄動的樣子。“風雪”進一步強化了環境的惡劣與不確定性。
-
深層含義:詩人用“常恐”二字,直接表明內心深處長久以來的擔憂,將自己比作秋蓬根,生動地展現出對人生如同秋蓬般在惡劣環境中漂泊不定、難以自主的恐懼,突出了對生命無常的憂慮。
3.
習道遍槐岻,追仙度瑤碣
-
字詞與意象:
“習道”明確表達了詩人修習道家學說、追求道家真諦的行為。“槐岻”指生長著槐樹的山丘,在傳統文化裡,山林常是道家修行者隱世清修之地,象征著遠離塵世的修行場所。“追仙”體現對仙人境界的嚮往與追尋。“瑤碣”指美玉般的石碑,可能象征著通往仙境的標識,或帶有神秘力量、指引修仙之路的事物。
-
深層含義:“遍”和“度”兩個動詞,展現出詩人為了習道追仙,不辭辛勞,踏遍長滿槐樹的山丘,跨越帶有神秘色彩的瑤碣,充分體現出其對求道修仙的堅定決心與執著追求。
4.
綠帙啟真詞,丹經流妙說
-
字詞與意象:
“綠帙”指綠色書套的書籍,在古代,道家經典常以綠色書套裝幀,這裡代指道家典籍。“啟”為開啟之意,意味著詩人開始探尋經典中的奧秘。“真詞”表示道家經典中蘊含的真實、高深且具有啟迪意義的言辭與道理。“丹經”是專門講述煉丹術、修仙方法等內容的道教經典。“流”有流傳、蘊含之意,“妙說”指奇妙、精妙的學說。
-
深層含義:詩人開啟道家經典,如饑似渴地汲取其中高深的道理,同時對丹經中奇妙的修仙學說深入研習,表明詩人不僅從理論上尋求對道家思想的理解,還對具體的修仙實踐方法有著濃厚興趣,進一步凸顯其求道修仙的虔誠態度。
5.
長河且已縈,曾山方可礪
-
字詞與意象:
“長河”指長長的河流,“縈”描繪出河流曲折縈繞的狀態,象征人生之路充滿曲折。“曾山”即層疊的山巒,“曾”通“層”,“礪”本意是磨刀石,這裡用作動詞,有砥礪、磨煉之意。
-
深層含義:詩人通過描述長河的曲折和山巒對人的磨煉,以自然景象類比人生境遇,傳達出人生必然會遭遇諸多困難與挫折,但正是這些曲折與磨煉,如同河流的迂迴、山巒的砥礪,能夠使人在追求仙道或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上不斷成長,深化了對生命曆程與求道關係的思考。
……
句譯:
1.
桃李不奢年:桃李盛開的美好時光並不長久。
2.
桑榆多暮節:人到晚年,時光大多已步入暮年階段。
3.
常恐秋蓬根:常常擔心自己就像那秋天蓬草的根。
4.
連翩因風雪:在風雪中連續不斷地四處飄蕩。
5.
習道遍槐岻:為修習道家學說,踏遍了長滿槐樹的山丘。
6.
追仙度瑤碣:為追尋仙人的蹤跡,越過了美玉般的石碑。
7.
綠帙啟真詞:開啟綠色書套的道家經典,開啟其中蘊含的真實高深的言辭。
8.
丹經流妙說:煉丹等方麵的丹經中流傳著奇妙的學說。
9.
長河且已縈:長長的河流尚且如此曲折迂迴。
10.
曾山方可礪:層疊的山巒才能砥礪人的意誌。
……
全譯:
桃李盛開的美好時光總是難以長久,人到晚年就如同日落桑榆,大多步入了暮年階段。
常常擔心自己就像那秋天蓬草的根,因為風雪的侵襲而連續不斷地四處飄蕩。
為了修習道家學說,我踏遍了長滿槐樹的山丘,為了追尋仙人的蹤跡,越過了美玉般的石碑。
開啟綠色書套的道家經典,便能開啟其中蘊含的真實高深的言辭,煉丹等方麵的丹經中流傳著奇妙的學說。
長長的河流尚且如此曲折迂迴,層疊的山巒才能砥礪人的意誌。